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姜海泉:苗寨的“第一書記”

姜海泉:苗寨的“第一書記”

時間:2024-10-23 01:37:12

2016年2月,姜海泉正式進駐貴州省丹寨縣甲石村,成為該村駐村“第一書記”。今年2月,姜海泉的兩年任期實際上已經結束,但他選擇了留任。攝影王蕾/人民畫報

「第一書記」

從貴州省丹寨縣城出發前往甲石村,車子走了一個半小時的盤山路。不停轉彎,也常常看到山坡下滑的碎石。這條盤山路,于去年10月完成路面硬化。在此之前的日子,外面的人進出甲石村,需要的不僅僅是時間,恐怕還要一定的決心。

姜海泉對甲石村極為熟悉。走訪農戶的路上,當記者詢問起路兩旁或新或舊房檐下的家庭情況,每一戶姜海泉都了如指掌。

通常情況下,這樣的走訪,是在太陽落山後。村民會在天黑後耕作歸來,忙了一天工作的姜海泉便成了到訪常客,唠唠家常、聽聽意見、問問還有什麼問題需要解決。走訪回去,已是深夜,接着填寫一些需要上報的材料。淩晨一兩點睡覺是常事。一大早,他又準時開始工作。

他要謀劃村子裡的産業發展,要保證村子的衛生狀況,要解決村民房子漏雨,要測量村裡步道厚度,要計算村民的庭院硬化面積,要操心路兩旁的排水溝深度……手機像是“長”在他的臉上,總是應接不暇忙于對接業務或是回答問題。記者問他有沒有自己的休閑活動。他想了想,問:“吃飯的時候看看手機算嗎?”

甲石村的吊瓜基地,位于地勢相對低窪的山谷中。路陡,狹窄,長着斑駁的青苔。記者一路小心行走,但還是狠狠摔在了路上。姜海泉走得很穩,但也曾如此一跤一跤摔着。

姜海泉不覺得自己具備采訪點,一是因為工作基礎而普通,談不上“輝煌業績”;二是工作的完成是基于國家的大政方針,以及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并非個人行為……

駐村工作組成員左亞麗告訴記者,2018年春節後,在姜海泉兩年駐村期将滿時,很多村民都對姜海泉說:“姜書記,你不能走啊,你要留下來。”她心直口快地和村民說:“你們的心願我理解,但他的爸媽在哪,孩子在哪?我們也得考慮一下啊。”在村民潘朝熙(右三)家,姜海泉(左二)詢問着家裡的情況。潘朝熙,65歲。孫女1歲半,患有先天性心髒病,在今年1月進行了手術。在姜海泉、駐村工作組成員左亞麗(左一)及村“兩委”的幫助下,醫療費基本都得到了報銷。“姜書記經常來,有什麼(需要幫助的)都會跟他反映。”潘朝熙說。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

4月16日晚,貴州省丹寨縣甲石村駐村“第一書記”姜海泉、丹寨一家茶葉公司的董事長、北京一家茶業公司的總裁,在丹寨縣城的一個茶館中,談了兩個多小時。這場談話與扶貧對接有關,姜海泉是牽線搭橋者。會談結束時,已經深夜12點。會談的結果是:約100戶貧困戶能夠在丹寨茶葉公司在甲石村的茶葉基地以務工形式獲得北京公司的扶貧投入。

類似的工作,是姜海泉每天的日常。作為駐村“第一書記”,他需要依托大政方針,整合社會資源,幫助也帶動村民往前走。

對村子産生感情

丹寨縣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審計署的定點幫扶縣。甲石村是個典型的苗族村寨,距離丹寨縣城50公裡,7個村民組呈狹長帶狀散落于山脊之上。

姜海泉,來自審計署國資監管審計局,2016年2月進駐甲石村,成為這個有200多戶人家村子的駐村“第一書記”,任期兩年。

2018年2月,實際是兩年任期結束的時間。但他沒有離開,申請了留任。申請留任的原因很簡單:對村子有感情,活也沒幹完。

但初來甲石村時,姜海泉一籌莫展。“荒涼”是他對甲石村的第一印象。雖然來之前,姜海泉已對這個國定标準的一類貧困村有了一定心理準備,但當時眼前的情況還是出乎他的意料。

進村的盤山路,塵土飛揚,不時還會遇上山體滑坡;土路連接各戶,雨天裡更是行走不便;破舊的房屋透着村中生活的沉悶;村裡的衛生室,牆上一條大裂縫甚是紮眼;村子裡沒網,電不穩定,甯靜卻也閉塞;村裡幼兒園,兩個舊闆凳上放一個木闆,就搭起了孩子們休息的地方;村務活動沒有辦公地點……

他住在村委會二樓。當時,房間有窗,但無法關上;窗上有玻璃,但支離破碎。2月的甲石村,頗為濕冷,他隻好拿着編織袋類的塑料布套在破舊的木窗上。而當時,村裡的工作很難推動,村幹部也人心浮動,很多人計劃外出打工。

怎麼幹?姜海泉些許心灰意冷。但工作還是一點點開始做起來。改善基礎設施,也誠心勸說有能力的村幹部留下。

建設通組路、通電、通網絡、供水……每一個項目,算得上順利,但談不上容易。8公裡的通組路,需要300多萬元費用。道路建設涉及的申請流程與辦理手續較為複雜,涉及的部門多,耗時也長。而村裡之前修土路占用村民田地尚未兌現的補償,成為了“曆史遺留問題”,也成為了一道障礙。姜海泉隻能不斷地前往村民家溝通、動員、分析利弊,一點一點獲得村民信任。

甲石村如今的村委會與幼兒園所在地,本是廢棄的兩棟小學教學樓。姜海泉和村幹部們先行墊付了一部分資金,又籌集了一部分,與村民一起粉刷牆壁、連接線路、砌磚砌牆,修繕村委會;與丹寨縣教育局協調項目資金30萬元,完成幼兒園的維修,并購買教具、玩具、書本,讓它真正“像”一個幼兒園。

幼兒園的修繕工作是姜海泉到任一個月後進行的。姜海泉有一個女兒,那時在北京的幼兒園上小班。身為人父的姜海泉看到村裡幼兒園的舊模樣,與女兒的學校一對比,心酸。

姜海泉認為,教育應該成為阻斷貧窮代際傳播的一種方式。為此,姜海泉從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争取了110萬元的項目支持,幫助甲石村所在的排調鎮的第一小學完成食堂擴建,讓近500名小學生能夠在室内吃上暖暖的飯菜;發起棉被捐贈,為小學生驅寒取暖。

村務工作會上,姜海泉與村“兩委”總結手頭工作,并對消防、産業發展等進行交流與探讨。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潘光周,37歲,是村裡的養殖大戶,也是姜海泉扶貧工作的結對幫扶對象。他認為姜海泉辦事公平公正。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

李大勇,40歲,在丹寨縣城的農業公司工作。在縣城學到吊瓜種植技術的他,已被姜海泉請回村中指導村民吊瓜種植。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

“他用心”

張有龍,是排調鎮挂職黨委副書記,也是排調鎮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副隊長。在有限的一些工作接觸中,姜海泉給張有龍留下了“誠實、低調、務實”的印象。“每戶的家庭狀況,他都了如指掌。換作我,做不到。”張有龍說,這并非謙虛,姜海泉對村子的了解,實為難得。甲石村有7個村民小組,230戶,1060口人。張有龍說,有次在鎮裡開會,結束後姜海泉順便去了排調鎮第一小學,去接甲石村的孩子回家。“他甚至連村裡的小孩兒都認識。”

“駐村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用心。”排調鎮高峰村駐村“第一書記”曾玲有感而發。

甲石村南北相距15公裡。剛來的半年時間裡,姜海泉不知走了多少遍15公裡。了解村子的整體情況,知曉村民的想法。起初的走訪中,姜海泉“不怎麼敢說話”。因為語言存在障礙,又對村民反映的情況及村裡的事務不怎麼了解。他如今對農業種植知識的掌握、對産業發展的認識,都是一點一點學的。

甲石村的村民,祖祖輩輩種植玉米和水稻。玉米,用來喂牲畜;水稻,用來食用。但這樣的種植結構,村民一年下來幾乎沒有純收入。村黨支部書記李大春算了這樣一筆賬:每畝水稻最高産1000斤,能賣1000元,而水稻從選種、播種,到施肥、防治病蟲害等田間管理,每畝投入的農資、人力成本也在1000元。這樣一來,産出與投入持平,村民一年等于白幹。

但是,調整村民世代相傳的種植結構,并非易事。在中國傳統農業觀念中,手中有糧,心中才不慌。但在如今的脫貧攻堅戰中,有糧食保證固然重要,而同樣重要的是有可支配收入。

左亞麗,丹寨縣審計局派駐甲石村的扶貧幹部,是姜海泉駐村工作的得力助手。左亞麗說,在種植結構調整上,她和姜海泉沒少去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對于世代種植玉米、水稻的村裡人來說,這是大事,村民擔心有風險。

一封聯名信

2017年,審計署新入職的青年幹部前往甲石村進行基層生活體驗。當地村民在與青年幹部的聊天中,了解到姜海泉的駐村工作将于半年後結束。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聯名寫了一封希望姜海泉繼續留下的請願書,讓青年幹部帶回了北京。

姜海泉當時并不知情,得知之後頗為感動。“沒想到,确實是沒想到。以為隻有電視劇中才會有這樣的情節,沒想到發生在自己身上。對個人來講,是對我工作的認可。要把工作做好,不辜負他們的信任。”

如今,甲石村的基礎設施建設與産業發展規劃穩定進行。完成通組公路、村衛生室的建設;完成村居生活環境的治理;進行用電線路改造;引進寬帶網絡、4G信号以及廣電主光纜接入……安信茶葉有限公司甲石村茶葉基地土地規模擴大到1200畝,吸納135戶貧困戶入股,貧困戶除每年可得到戶均2500元的入股分紅外,每人每天參與勞動可獲得70至80元的務工收入;村裡發起成立的“廣發”“騰源”兩家扶貧專業合作社,吸納了全體貧困戶參與,種植藥用吊瓜、鈎藤、生姜、火龍果、布福娜等作物,優化種植結構的同時也增加村民收入……

在姜海泉看來,工作的完成并不是單打獨鬥的結果。“設施改變了,産業有了,村民的錢包鼓了,工作并不是我個人做的,首先有黨的扶貧政策,也是整個社會共同努力的結果。我更多的是按照組織要求,認真落實、把控方向、溝通協調、争取和整合資源。個人英雄主義沒有意義。如果需要記得是誰幹起來的,是中國共産黨。”4月17日,在動員村民流轉土地種植紅米的會議上,23戶村民均表示同意。他們相信村裡的決定,相信姜海泉。攝影王蕾/人民畫報

駐村工作組成員左亞麗(左),是來自丹寨縣審計局的駐村幹部。她常常與姜海泉一起走訪。在村民楊光清家,她誇贊楊光清的勤快與能幹。而同時,左亞麗與姜海泉正全力幫其尋找失散多年的兒子。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

排調鎮第一小學的學生們在新擴建的食堂吃晚飯。2016年10月,姜海泉看到露天中吃飯的孩子們後,設法從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争取了110萬元的項目資金。2017年9月,擴建食堂正式投入使用。攝影王蕾/人民畫報

2017年9月,姜海泉為排調鎮的小學發起棉被捐贈,很快便募集到約1300床棉被。在這個過程中,姜海泉感受到了社會各界對脫貧攻堅工作的支持。攝影王蕾/人民畫報村子的後續發展

對于姜海泉來說,甲石村不僅僅需要脫貧,更要保持良好的後續發展。“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我始終是要離開的,我離開了之後,村子應該實現自主發展。”

甲石村有27名黨員,一半在村裡,一半在外打工。在外打工的黨員,是姜海泉一個一個找出來,聯系上的。“去他們的家裡,問他們的親戚,找到他們的電話,建立起溝通聯系。”姜海泉說,如今的黨支部活動都定期舉行,黨員們的積極性也很高,之前隻是缺乏組織。對于身在外省的黨員,要把學習資料、村内動态等電子材料及時地發給他們。“在我們村,如果能夠成為一名黨員,那被認為是件很榮耀的事。對村民來講,黨員很重要。”

村“兩委”班子,是帶動村子發展的關鍵群體。“兩委”班子成員團結與否、視野是否開闊,對整個村子的發展至關重要。兩年時間裡,甲石村“兩委”班子接受了各類教育培訓,既學習國家的大政方針,也認識村子的自身狀況,理清村子的發展思路。姜海泉還帶領“兩委”班子外出學習考察,近到周邊、貴州省内,遠到廣西、雲南的山村,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迹。“看看人家是怎麼做的,學習他們的黨建、村務管理、農業技術。也考察市場,了解市場行情,幫助村子的産業發展。”姜海泉說。

李大春說,如今的甲石村“兩委”班子工作的積極性及工作作風都有了很大轉變。姜海泉帶快了工作“節奏”,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隻有這樣,村裡才會有改變。我們也都支持他的工作。”

帶領全村改善生活,也要幫助村民樹立對未來的信心。“我們應該保證對村民精神的關愛,撫平心理缺失,讓群衆的心安定下來,樂觀、勤奮地生活。”姜海泉說,自己也一直在思考精神扶貧的事,畢竟這也是村子健康發展的保障。“他(姜海泉)很不容易。”村委會代理主任楊清說。

據姜海泉介紹,2016年的一次村民會議上,村民對他表達了自己的希望,希望他繼續努力,讓村子實現更大變化。他對村民說自己一定會努力。

當記者離開甲石村時問姜海泉:“明年,你的留任延期到期了怎麼辦?”姜海泉低下頭,想了想,說:“不敢想明年走的事。先把沒幹完的事兒幹完吧。”

駐村工作組成員姜海泉(中)、左亞麗(右二)及村“兩委”成員合影。他們在工作中互相信任,也彼此支持。攝影王蕾/人民畫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