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姚建萍 繡繃上的舞者

姚建萍 繡繃上的舞者

時間:2024-10-23 01:35:42

姚建萍說,她感謝這個時代,是這樣一個時代讓蘇繡煥發出新的光彩,也讓蘇繡藝術家們大有作為。

蘇繡藝術家姚建萍在刺繡時,行針動作優美,給人以視覺的享受。攝影王蕾/人民畫報姚建萍很美,舉手投足印證着人們對江南繡女的想象。1967年出生的她仍身段玲珑,步伐輕盈,語調“吳侬”。因為記者的到來,她特意換上了一件淡粉色真絲長裙,走動令裙擺搖曳,不時露出腳上的一雙白色軟底鞋。

姚建萍的手更美,為我們展示針法時,隻見銀針閃動,不見絲線上下。刺繡,原來這麼美,如手指的舞蹈。而姚建萍,如繡繃上的舞者,行雲流水,自信恬淡。

蘇繡為中國的四大名繡之一,江蘇蘇州的鎮湖是其重要發源地。姚建萍刺繡藝術館就坐落在蘇州高新區鎮湖街道,這是一座粉牆黛瓦的三層小樓,一、二層陳列作品,三層是工作室,目前有40多位繡娘和姚建萍一起工作。陳列中展示的是姚建萍30多年的心血——從民間收集來的繡片,到各時代蘇繡作品,再到她自己的代表作。因為姚建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來藝術館參觀的人很多,姚建萍時而親自講解。

國禮

“閨閣家家架繡棚,婦姑人人巧習針”,善于女紅的姑蘇女人代代相傳,一手好的刺繡,标志着女兒家的教養。而蘇繡的名望,也并不隻是民間傳統那樣簡單。早在百餘年前,蘇繡就因為沈壽、楊守玉等人的發揚創新名揚中外,創造了蘇繡藝術的第一個高峰。1911年,沈壽繡成《意大利皇後愛麗娜像》被贈送意大利,轟動該國朝野。

姚建萍被人們熟知,是因為她的作品被作為了國禮。2015年10月20日,倫敦白金漢宮,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從到訪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手中接過一幅中國蘇繡,畫面中描繪了女王和菲利普親王夫婦歲月相伴的美好。這幅名為《歲月如歌》的蘇繡長1.18米,由姚建萍與助手用了三個多月完成。而在2012年6月,女王登基60周年慶典之際,姚建萍的蘇繡作品《英國女王》就曾被白金漢宮收藏。

2014年11月1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向來訪的墨西哥總統培尼亞贈送了由姚建萍創作的蘇繡《培尼亞和裡韋拉》。作品是在搜集了總統夫婦大量照片資料的基礎上,以兩個人最理想的表情瞬間作為藍本創作的。專業人士評價,這幅肖像繡最大的特色是沒有刻意還原照片,而處處體現了蘇繡的獨特。姚建萍也曾介紹:“我們對這幅作品在面部輪廓的處理上,沒有采用以往逐層加色打造陰影的手法,而是控制絲線排布自然形成的絲理果斷施針,從而凸顯面部棱角。”

這幅完成于1996年的《周恩來繡像》是姚建萍代表作中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幅,作品獲得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姚建萍獲得“民間工藝美術家”的稱号。拜師

姚建萍出生在鎮湖的新盛村,七八歲起跟着母親、祖母學刺繡,十幾歲上就凸顯天賦,繡品常常被人稱贊。20世紀80年代初期,鎮湖的繡娘們開始把家裡的繡品挑到蘇州市區出售,更有人拿到外地去,逐漸形成了女人刺繡、男人跑生意的“夫妻店”,也有了客戶慕名上門訂貨。

1990年,當别人的“夫妻店”生意興隆時,已經結婚生女的姚建萍卻去拜師學藝了,這讓很多人甚至家人都無法理解。回想當年的決定,姚建萍說:“當時我手藝好,賺到的錢已經是一般繡娘的三倍,我家也成了最早有鳳凰自行車的家庭。但我覺得這樣不行,我想要達到高水準,我要拜師學藝。”

當時的蘇州,有成立于20世紀50年代的刺繡研究所,彙聚了大批蘇繡大師,但技藝被嚴格保密,更不允許私自收徒傳藝。經朋友多方介紹,姚建萍得知有一位刺繡大師已經退休,這讓她喜出望外,便立即登門拜訪。姚建萍要拜訪的是徐志慧,但是,徐志慧卻并不願意教她,她擔心姚建萍也像很多人那樣堅持不下去。可姚建萍倔強,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門,還主動提出可以住在獨身的徐志慧家中,照顧她的日常起居。徐志慧最終被姚建萍的真誠打動,也就答應了。

然而沒有多久,徐志慧就不再矛盾于是否應該收這個學生了。她發現,姚建萍是個寶,不僅天賦異禀,更十分用功。學藝期間,姚建萍的孩子還小,但每月隻回一次家。有天晚上徐志慧看姚建萍太累了,想讓她也看看電視放松一下,就說:“建萍,你也看吧。”可姚建萍頭也不擡,邊繡邊回答說:“不用,我聽就行。”

師徒二人就這樣過了四年,姚建萍得到了徐志慧的真傳,而徐志慧也常常感歎姚建萍的領悟力。在徐志慧的教導下,姚建萍系統學習平針、亂針的各種表現手法,在傳統的仕女、花、草、魚、蟲等題材的表現方面深得其要。姚建萍代表作《歲月如歌》,2015年作為國禮贈與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大型蘇繡系列作品《絲綢之路》中的《絲綢之路——滿載而歸》,被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決心

在姚建萍刺繡藝術館二樓展示區中心的位置上,有一個獨立的展示櫃,裡面陳列着一幅不大的雙面繡,從事攝影的人一看便知,這是意大利攝影家焦爾喬·洛迪在1973年為周恩來總理拍攝的那張著名肖像《沉思中的周恩來》。1995年,姚建萍選擇這張照片去繡,也許就是為了檢驗一下自己這四年拜師的成果。為了這幅作品,姚建萍繡了8個月,人瘦了十幾斤。

1996年,鎮湖舉行了一場刺繡作品大比武,邀請刺繡大師前來做評委。在衆多的繡品中,《周恩來繡像》以細膩的質感、協調的配色、自然的明暗表現與傳神的人物刻畫囊括了所有獎項。兩年後,這幅作品在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上獲得了金獎,姚建萍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的稱号。這樣的成功讓姚建萍對人物繡充滿了信心,之後又一鼓作氣完成了鄧小平繡像《偉人風采》。

1998年,對于鎮湖刺繡是重要的一年,刺繡在市場上的蹿紅使得政府專門規劃了繡品一條街,大力發展刺繡商品。很快,鎮湖就發展成為聞名遐迩的刺繡大市場,刺繡銷售收入逐年增加,到2002年,銷售額就達到了3億多元。然而,又是姚建萍,卻悶在老街的自家小樓裡成立了鎮湖刺繡研究所。

“那時候真是夫妻店遍地開花。而我又拿了獎,理應馬上開店。可我那時候就不想荒廢我的手藝,我希望能成為前輩那樣的藝術家。”前面是十年磨一劍,姚建萍覺得自己到發揮的時候了。“我要進入第二個階段,要做出屬于時代的作品。”姚建萍知道跨出那一步很艱難,形成風格就更難。她可以借鑒的隻有傳統工藝,但想要得到自身藝術的發揮,講究的東西就多了,需要學習和揣摩的更多,還會遭受非議和不理解。但姚建萍卻鐵了心,她憂心忡忡于當時市場上的雷同繡品,她要做與衆不同的作品。“我要的作品不是簡單地模仿繪畫和照片,我要體現創作。”

姚建萍說自己學的就是蘇繡的象牙塔,是精湛之美,雖然産業化轟轟烈烈,但需要高級的創作去引領,這才是對前輩最好的報答。就像中國美術館館長、著名雕塑家吳為山評價的那樣,姚建萍是一個愛PK的人,巨大的壓力反而堅定了她證明自己的決心。

“一針見血”的藝術

在姚建萍刺繡藝術館三樓的工作區,記者看到六位姚建萍的學生同時刺繡一幅山水作品。記者發現,這些學生們竟然是在同時将畫面均勻分段刺繡,而不是單獨負責畫面的某個元素。怎樣達到和諧統一?學生們回答:“姚老師是總設計師,也是總指揮。”

姚建萍與自己的學生們既是師徒關系,又是同事關系。工作室中的大部分學生已經跟姚建萍學習了十幾年,有着較高的默契。一般大幅作品從策劃到設計,再到刺繡、裝裱,姚建萍貫穿整個創作過程。她對繡稿進行理解分析,對創作方式進行研究,如決定用什麼樣的針法、底料、色彩,随後将圖案做分解,打出小樣,一切都在作品開始繡制前就做到心中有數,了如指掌。然後,姚建萍會選定參加繡制的學生人選,開會進行作品分析,分配工作。從作品繡制第一針起,到封針完成,姚建萍都會親手操作,随時協調、修正,保證最終的作品風格統一,達到最佳效果。為此,學生們都十分佩服她們的姚老師。“姚老師這樣刻苦,精益求精,對我們又悉心教導,我們要更加努力才行。”姚建萍的學生們對記者說。

姚建萍的團隊在大尺寸作品的配合中非常具有優勢。大型刺繡作品《絲綢之路》系列中的《絲綢之路—滿載而歸》,姚建萍帶領團隊花了三年的時間于2017年繡成。這幅多次配合完成外事活動的作品已被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

刺繡,是需要達到“一針見血”境界的藝術。姚建萍這樣認為:“技術上要到達一定的程度,下針‘穩準狠’,不能機械。藝術上要突出你自己的語言,不能是死的,要表達精神,要有能力通過自己的理解進行轉化,再從色彩、針法上體現出來,這才是高級的刺繡藝術。”

學刺繡很難,教學生的過程也很難。然而,最讓姚建萍感到窘迫的是少有年輕人願意來學刺繡。

提到刺繡,自然想到繡花針,可當記者真正見過繡花針的樣子後,還是驚歎了,它居然細小到在繡娘的指尖都很難被發現。刺繡的過程更費時、費心、費力,在網絡時代長大的孩子們,對刺繡望而卻步,也就可想而知了。

把刺繡當愛好還好,如果當事業,周期長,投入精力多。姚建萍說,三年,是學習蘇繡的一個坎兒。有的學生堅持了三年以上,馬上就可以看到更高的一個層次的時候,往往堅持不下去了。而且,以前是拜師學藝,現在是領工資可能都不願意堅持,繼承,是姚建萍最大的愁。

所以,姚建萍把在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的女兒又拽了回來,想讓女兒這一代有熏陶、有見識的新新人類能夠繼續推廣蘇繡。“我想讓大家知道蘇繡是體面的,受人尊重的。如果下一代不接班,手藝沒有了就太可惜了。”

感謝時代

“成長于改革開放,得益于改革開放。如果沒有這個時代,我也就沒有機會。”采訪中,姚建萍一直這樣強調。她說自己這一代從事刺繡事業的人有運氣,得到社會的認可與尊重。在中國美術館,一位觀衆在看了姚建萍的作品後向她深深鞠躬;參加第105屆巴黎秋季藝術沙龍展時,擁有一百多年曆史的藝術展從不特别介紹藝術家的慣例被打破,姚建萍在開幕式上成為唯一被介紹的藝術家;西班牙的一位女藝術家看到姚建萍的作品後激動不已,稱她是擁有“天使之手”的人;而中國駐荷蘭大使館曾“緊急”為姚建萍組織舉辦藝術展,為的是請各國賓客能近距離欣賞到中國最精美的傳統藝術。

姚建萍20多歲時,一位音樂家看到她創作的一幅小狗刺繡特别喜歡,于是掏出身上帶的所有錢買了下來,這件事姚建萍一直記得,自己的作品得到藝術家的贊賞,這讓她自信了很多。蘇繡的針法上主要有平針繡和亂針繡兩大繡法,姚建萍拓展了傳統刺繡路徑,并以“平針繡”“仿真繡”“亂針繡”絲理、畫理的互用,逐漸形成了姚派的“融針繡”,并帶動了一批新蘇繡名家。天才、自信與勤奮讓姚建萍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從29歲時的《周恩來繡像》到大型蘇繡《江山如此多嬌》《和諧—百年奧運中華圓夢》,再到國禮作品及《絲綢之路》,姚建萍紮紮實實地實現着自己的夢。如果不是當初自己的倔強和堅持,姚建萍的人生會是另外一種模樣。

“是政府把流散在村落中的傳統手工藝集中發展起來,是國家不斷地激勵傳統,讓蘇繡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是這個時代給我們創造了機會,如果我們不努力,就是對不起這個好時代。”姚建萍說,一直到今天,還是有人不理解她當初的選擇。今天的姚建萍為蘇繡諸事奔走,輔導學生、組織創作、在國内外辦展,還要繼續創作作品。作為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姚建萍在參加文代會中,會與各界文化名人相遇。“他們個個都是有情懷的藝術家,他們的經曆和成就感染着我。藝術之路隻有投入、投入、再投入,持續、持續、再持續。”(本報道未署名圖片由姚建萍提供)

著名蘇繡藝術家姚建萍。她是國家級非遺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在傳承前輩的基礎上,她開創了獨具特色的“融針繡”風格,“以針線表達時代”,創作出了一系列代表當今蘇繡最高水平的作品。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