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如果國寶會說話

如果國寶會說話

時間:2024-10-23 12:04:04

以“文物之眼”回望被曆史塵封的古代文明,用“文物之口”訴說千年的隐秘與張揚。100集的微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以每集5分鐘的體量,通過一個個生動而有意味的文物故事,為觀衆帶來極富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探索文物新體驗。

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西漢中國國家博物館高34.1厘米,長58.1厘米1963年陝西興平出土此尊為高度寫實的犀牛形,尊腹中空,用來盛酒。尊體遍布錯金銀雲紋,是古代生活在中國的蘇門犀的形象。

錯金銅博山爐西漢河北博物院1968年出土于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

長信宮燈西漢河北博物院1968年出土于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妻窦绾墓。

擊鼓說唱俑東漢中國國家博物館高56厘米1957年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滴!您有一份來自國寶的留言,請注意查收。”

2018年初,微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與觀衆見面,萌感十足的海報、創意無限的展現、年輕化的表達方式、極具内涵的解說詞吸引了大批粉絲。

“九九乘法口訣”最早出現在哪裡?秦始皇留下了怎樣的痕迹?漆盤上的“喵星人”怎樣與一個女人的命運産生交織?“王者之音”曾侯乙編鐘到底有怎樣的時代回響?天馬何以行空?……

7月下旬,《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中,包括内蒙古博物院的鷹頂金冠飾,湖北博物館的曾侯乙編鐘,荊州博物館的木雕雙頭鎮墓獸,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跪射俑、銅車馬,裡耶秦簡博物館的裡耶秦簡,甘肅省博物館的銅奔馬,山東博物館的孔子見老子畫像石等25件從戰國到秦漢的珍貴文物與觀衆見面了。

國寶的故事

館藏于内蒙古博物院的“鷹頂金冠飾”,1972年出土于内蒙古,是國内目前發現的唯一匈奴金冠飾。這件象征着草原榮光的文物,代表了戰國時期中國北方民族貴金屬工藝的最高水平。作為本季首個亮相的國寶,鷹頂金冠飾所經曆的戰亂紛争,讓人能了解對峙與融合并生的草原文明,也深藏着中華文明強大背後一次又一次的覺醒過程。

名字有些繞口的戰國嵌錯宴樂水陸攻戰紋壺,本是古人飲用的器皿,卻記錄了那個時代社會生活的幾種情境:陸戰水戰、習射宴樂、采桑歌舞。其通體用金屬嵌錯出豐富多彩的圖像,技藝十分精湛。

而另一個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低姿态、更穩重”的跪射俑,精細考量的銅車馬,不計工本地用金屬代替真實原型,述說着始皇帝的勃勃雄心;高超技藝下勾勒出來的一筆一畫,也展現着秦朝人的嚴謹态度。

“北有西安兵馬俑,南有裡耶秦簡牍”。裡耶秦簡,一出土便震驚世界。裡耶,是秦朝的一個縣城。裡耶秦簡,就像這個縣城生活的百科全書,全景式展現了郡縣制下一個秦朝縣城的管理和運行。還有人類史上最早的“身份證”,以及目前可見最早的九九乘法口訣表。

從跪射俑的“放低自己”、長信宮燈的“照着你”、熹平石經的“比修刻”,到錯金銅博山爐“雲的計算”、曾侯乙編鐘的“Duang~~~”等個性海報,《如果國寶會說話》的“反差萌”海報繼續用年輕化的方式與觀衆對話。

同時,《如果國寶會說話》對不同文物的呈現都經“量身定做”,各集之間的影像風格都截然不同:博山爐上升起袅袅青煙,像一座微縮的海上仙山;長信宮燈被透明化解構,燈光的走勢一覽無餘;商鞅方升上記載的那段曆史被情景再現;銅奔馬一腳踏進宇宙,勢如疾風靈動飄逸……每一件國寶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都承載着一段曆史。

團隊背後的故事

看到文物背後造物的人,理解器物與時代的關聯。“開口說話”的國寶,每一句都驚豔世人。在5分鐘時間裡,要連接到文物信息,用視聽語言與觀衆交流,對主創團來說,需要不一般的想象力。

崔宇是《擊鼓說唱俑:唱響我人生》一集的導演,漢代文物“擊鼓說唱傭”1957年在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對于如何展示這件國寶,他認為:“擊鼓說唱俑現在是博物館的‘大明星’,但東漢時期的他所在的社會地位是找不到‘女朋友’的。隻有了解到他背後的悲劇内核,才能回歸嚴肅表達。”而在海報上,擊鼓說唱俑被刻畫成“C位”明星。

“90後”導演丁曼文在此之前曾任某相親節目的短片導演,見多了愛情故事的她原本不太相信愛情,但在擔任“長毋相忘銀代鈎”一集的導演後說:“它讓我好像又相信了愛情。”“長毋相忘銀帶鈎”出土于江蘇盱眙大雲山漢墓,墓主是漢景帝之子江都王劉非的一位妃子,這枚帶鈎很可能是劉非送給她的定情信物。打動丁曼文的是這件文物同時包含了隐秘和張揚。“愛情可能隻有百年,今天我們面對這些文物,是一個時代對一個時代的愛,與國寶‘對話’,這才是永不相忘的信物。”丁曼文說。

節目每集僅5分鐘,“孵化”卻曆時整整兩年。節目組總導演徐歡介紹,從搜集到篩選,團隊經過學習、研究、走訪、勘察後,從全國登記在冊的380多萬件文物中遴選出100件。“做5分鐘的節目和做1個小時的沒區别,許多分集導演帶着對文物的敬畏之心,僅僅一集就能打磨上大半年。”

徐歡介紹,在文物選擇上,這一季堅持了中華文明“視頻索引”的理念和原則,尋找戰國、秦漢時期文明的物證、文明的坐标點,“我們希望從文明的曆程去選取文物,縱向上,它可能在一定時期對文明進程有改變;橫向上,我們想知道在世界語境下,這件文物對地球、對人類的貢獻是什麼。”

相比第一季,《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在三個方面有了突破:一是文物選取範圍進一步擴大,反映了戰國至秦漢時期生産力的發展變化;二是更加貼近文物考古專業學術前沿——第二季全片共有來自全國的50多家博物館參與支持拍攝;三是進一步加大了新技術的應用,突破傳統攝影的視角束縛,強調文物本體信息,從而呈現出精彩的動畫演示。同時,這一季還特别采用了融媒體聲音,即專為耳機收聽訂制音頻,讓觀衆在碎片化時間中,通過耳機就能傾聽國寶的“講述”,感受環繞立體音效,如同身臨其境。

(本報道圖片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

《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的海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