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我不是藥神》:悲喜交加的電影

《我不是藥神》:悲喜交加的電影

時間:2024-10-23 12:02:34

這個盛夏,一部現象級國産電影《我不是藥神》感動了很多人,也燃起了公衆關于患病群體用藥難的探讨與發聲。

《我不是藥神》海報影片講述了一群慢粒白血病患者在生命與制度、道德與法律之間的沉浮與抉擇,上演了一幕幕真實深刻的人間悲喜劇。

戲劇沖突是戲劇反應社會生活的基本手段。影片中,父親的醫藥費,離婚後兒子的歸屬,一開始就以激烈的矛盾展現了一個被生活壓彎了腰的小人物——保健品商販程勇。而打破僵局的契機來自于慢粒白血病患者呂受益,他的出現使程勇甘冒風險遠赴他鄉,“代購”與正版藥價格懸殊的印度仿制藥“格列甯”,為生活博一線生機。

從金錢驅使到共同進退,程勇認識了為給女兒治病而屈身風塵的單親媽媽思慧、患病後不拖累家人的年輕孩子黃毛、溫和善良的患者劉牧師,也慢慢被這些堅強、善良的慢粒白血病患者改變。原本因害怕入獄而已全身而退的情況下,呂受益的死讓程勇開始貼錢代購,再次幫助這些被高價藥“綁架”的病人,從一個“二道販子”變身“藥神”。最後,在無數患者的送行中,主人公受到法律制裁,被送進監獄。影片中沒有絕對的壞人,立體化的角色充斥着沖突與矛盾。

藝術來源于生活,但必須高于生活。電影《我不是藥神》取得了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故事情節看似簡單,卻來源于真實事件——電影主人公的原型、“印度仿制抗癌藥代購第一人”陸勇再次成為公衆關注的焦點。

無錫人陸勇是名白血病患者,也是一位企業家。2002年,陸勇被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在吃過兩年高價正版抗癌藥格列衛共花去全部積蓄56.4萬元之後,他開始購買印度仿制藥,為自己也為病友。一直覺得自己在做好事的陸勇,2014年被有關部門以涉嫌“銷售假藥罪”提起公訴。之後493名白血病病友聯名寫信為陸勇求情,最終有關部門依據法規“撤回起訴”。看到影片後,陸勇說,自己始終敬畏法律,也感恩時代的變化。希望他的經曆,能促使某些改變的發生。

有人從這部影片中看到了中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逐漸承擔起的社會責任;有人看到了中國醫藥改革的飛速發展和進步;有人看到了人性的善與惡、道德和法律的倫理之争;更多人感同身受地感受到了面對疾病和人生困境時的無助與抗争——就像片中老奶奶說的:“誰家能不遇見一個病人,你就能保證這一輩子不生病嗎?”電影攝人心魄之處就在于,它真實到幾乎會發生在每一個人的身上。

《我不是藥神》不僅真實描寫了直擊癌症患者看病難和看病貴的民生痛點,所揭露的救命“天價藥”“罕見藥”現象更是引發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和熱議。

電影上映後十多天,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就《我不是藥神》引發輿論熱議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加快落實抗癌藥降價保供等相關措施。“癌症等重病患者關于進口‘救命藥’買不起、拖不起、買不到等訴求,突出反映了推進解決藥品降價保供問題的緊迫性。”總理在批示中指出,“國務院常委會确定的相關措施要抓緊落實,能加快的要盡可能加快。”

“一個降價、一個保供”,對《我不是藥神》批示中的兩個關鍵詞,直擊民生痛點,赢得了民衆點贊。而這部影片的制片方此前曾表示,除了一次性向白血病機構捐款200萬元以外,票房每達一億還将追加捐款30萬元。

在《我不是藥神》結尾,身為警察的妻弟對程勇說:“現在沒人弄假藥了,正版藥進醫保了。”實際上,2018年,中國已有19個省市相繼将格列衛納入醫保。自2018年5月1号起,包括抗癌藥在内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堿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至零,使中國實際進口的全部抗癌藥實現零關稅。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表示:今年4月27号,已經發布降低抗癌藥生産進口環節增值稅稅後的具體措施,其中包括了103種已經上市的抗癌藥。就像電影中程勇在法庭陳詞中說的那樣:“今後都會越來越好吧,希望這一天早點到來。”

有一家自媒體在影評文章中說:“如果隻能用一個标準來衡量一部電影的好壞,那麼它就是——不僅看得見黑暗,還能看得見光。”中國影視界少有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我不是藥神》帶給人們的或許正是這樣一種感覺。

《我不是藥神》由文牧野(中)執導,甯浩(左)監制,徐峥監制兼領銜主演。

《我不是藥神》五位主演劇照。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