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尋找伍智梅

尋找伍智梅

時間:2024-10-23 07:02:00

2016年8月18日,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藏書樓二樓的展館内,一本陳舊的書本安靜地擺在櫥窗裡。這是一本在1924年首版的書,書名是《中國燈籠》,副題是“一個美國記者眼中的民國名媛”。來客于展館裡信步流連,并沒有很多人注意到這本陳舊的書,即或看到了,也是目視片刻,玻璃阻隔了這一本書,也仿似隔着了一百多年的時光。隻有書的旁邊擺有一張小紙,上面說此書的作者,是一位美國女記者,名GraceThompsonSeton,曾到中國旅行,回美後寫了一本三百多頁的書,書名是:ChineseLanterns(可譯為《中國的燈籠》),1924年在紐約市出版。(注一八)這本書,記載了很多當時聞名的中國女性。在有關醫學界的一章裡,她記錄了伍智梅作為當時進步女性的形象描寫。半小時前,伍智梅的親孫黃堅先生,向衆人講述了他童年時,陪伴祖母度過她最後的時光:祖母最後在世的幾年,一直都是我陪伴在側,在最後的時間裡,祖母還不斷地向我談到對國家、社會、婦女權利發展的期待。有時從她的一些語氣和神情裡,我能很深刻地感受到,這位老人一直在牽挂着國家與民族。這是由上海宋慶齡故居紀念館、江蘇省口述曆史研究會、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聯合主辦的《女界先鋒——伍智梅生平史料展》。開幕式上,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館長劉洪輝緻辭時說:今天在這裡,我們懷緬我們的前館長伍智梅女士……是的,今日之中山圖書館,前身是民國時期的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而其第一任館長,正是伍智梅。伍智梅生于晚清,逝于上世紀的1956年,60年過去了,一甲子的歲月輪回,後人今天站在她曾奮鬥過的地方,追尋那些屬于伍智梅的激蕩歲月。三十歲以前,她是意氣方遒的中華女子

19世紀初的中華大地上,湧現了一批有志氣、有名氣的女子,她們颠覆世人對女子三從四德的舊形象,走出街頭,走向革命。伍智梅便是其中一位佼佼者。生于1898年的伍智梅,廣東台山人,其父親是被譽為“民國以來議員為國犧牲第一人”的革命烈士伍漢持。伍漢持(1872-1913)是醫生,在廣州創立圖強醫學堂和圖強醫院。又和英國人創辦紅十字會。結識孫中山、史堅如等同盟會成員,革命黨人在他家制造炸藥。辛亥革命後是都督府醫務部長,國會議員。由于伍漢持在國會抨擊袁世凱的陰謀,袁懷恨在心,在天津殺害伍漢持。他生有仁醫之譽,死有烈士之稱,又稱為東方憲法之神。今台灣忠烈祠供有伍漢持靈位。伍漢持的妻子,李佩珍早年在基督教醫院任助産士,待人平易親切,對己節省,但待人慷慨,衆人尊稱她伍師奶。善于經營,用房地産以支持丈夫的事業和醫院。在伍智梅十四歲的時候,父親伍漢持被殺害,而作為伍漢持唯一的女兒伍智梅,她繼承了父親的政治生涯,也“繼承”了父親的執着、正直與果敢。伍智梅十八歲即加入了國民黨,成為黨内婦女界的佼佼者。她一直追随着孫中山。在20世紀初期,伍智梅從事有關婦女的工作,倡導知識、獨立、平等的女性形象。伍智梅與孫中山、宋慶齡關系十分密切。她與宋慶齡一起創辦了婦女兒童福利會。他們還經常書信來往。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時,守靈人員中隻有兩位女性,除孫夫人宋慶齡外,就是伍智梅女士。除了自身的光環,伍智梅獲得世人關注的還有她與黃嵩齡的二子黃建勳的聯婚。黃崇齡與伍漢持一樣是廣東台山人,被譽為“廣東才俊”,康有為的弟子,當年“公車上書”的成員之一。其次子黃建勳,清華大學畢業,赴美國留學。回國後曾任交通部部長秘書、海關監督等職,後在孫中山大元帥府任金庫庫長、英文秘書。據黃崇齡的女兒(黃建勳的妹妹)撰文回憶:“我沒有見過二哥,好多事情是從六哥黃震廷(1905-1989)處得知的。黃震廷16歲經香港赴德國留學時,二哥正巧在香港,二嫂及何香凝到碼頭送他上船。在港時有一次二哥囑震廷在後保護,到了一處,見到孫中山先生。二哥是金庫庫長,給孫先生送東西。孫先生知道震廷即将赴德國求學,将來報效祖國,對他勸勉一番。孫中山先生揮筆題詞“天下為公”時,有多張準備作廢。建勳保留一張,後來此物在震廷處保存,直到“文革”時被毀。孫先生有逛舊書店的愛好,黃建勳夫婦陪同時,遇到孫中山先生愛此書而不能買時,伍智梅常解囊相助。”在追随孫中山的日子裡,黃伍兩大家族的兩位年青人,志同道合,共結彩絲。但歲月多艱,他們結的并不是一件長命縷。1924年11月,孫中山離粵北上看病;伍智梅和黃建勳是其中的随員,她的孩子們也同行。在船上,孫也和常人一樣,喜歡抱孩子玩,逗他們笑。不久後,中山先生逝世,是黃建勳起草向全國人民的訃告。治喪期間,伍智梅作為中國婦女的代表守靈。一年後,黃建勳也病逝了。1919年與黃建勳結婚,婚後六七年間,伍雖有自己的事業,但以丈夫的事業為重,生養四個孩子,又忙于參與政治活動。年方二十八歲的她,在這一年失去了丈夫。這位在基督教廣州市真光中學畢業,到廣州夏葛女子學校學習西區,畢業後赴美國芝加哥大學醫學研究院實習的新一代中國女性,在不到三十歲時成為了寡婦。她悲痛而堅強地扶着靈柩,帶四個孩子南歸廣州。她的丈夫葬在廣州郊外的一個有名的風景區,坐輪船後,還要步行三個小時。每年她都帶着她的孩子們去掃墓。在《中國燈籠》這本書裡,記載了丈夫未去前,伍智梅的形象:“她穿着羊駝毛織品的長裙和外套,外罩一個外科醫師的工作裙。幾顆鑲金的牙齒惹人注目。黑色的頭發既光且亮。她用勻稱的、能幹的、有表情的手來加重表達她對婦女的看法,為她們她奉獻她自己的生命。‘婦女受苦了這麼久,她們應當有權力,她們應當在法庭和公共機關裡工作,她們應當受教育,她們應當知道怎樣自立。’她說。”書中有一張伍智梅的照片,坐着的。臉形應屬于橢圓,不胖也不瘦,兩眼微凹有神,額寬而廣,平平梳着的頭發上戴着一個發夾,衣着頗講究,戴着項鍊和手镯。從這張照片,可想象伍智梅年輕時頗有鳳儀,這與原黃埔軍校辦公廳上尉編撰科員白瑜先生所記,大緻符合。“民國十四年冬在廣州,我和伍女士初見,她是個儀态萬千的少奶奶,社會上已小有名氣,她忠實于革命運動外,還虔誠的服務于紀念她父親的伍漢持醫院。”

1.1924年11月13日,孫中山,宋慶齡從廣州出發,至香港轉乘“春陽丸”輪北上,伍智梅、黃建勳夫婦作為随員一同乘船赴京。圖為衆人登船時的情景。2.1931年《良友》畫報刊登的伍智梅(右)與楊道儀(中)、鄭梅芳(左)合影,将她們三人譽為“廣東婦女運動之三領袖”。

3.1938年9月,伍智梅與曾養甫、馬坤陪同宋慶齡檢閱廣東女子壯丁隊。

4.伍智梅在台灣期間,與兒子黃庭柱一家生活在一起。圖為她與家人合影。

儀态萬千的少奶奶,日後安排孩子生活,靠娘家、婆家分擔重負,開始了她波瀾壯闊的社會活動。伊人已去,身影依舊

1.1956年11月12日,伍智梅參加醫師界所辦紀念孫中山誕辰九十一周年大會,在發表演講時,突然昏倒。2.1935年11月12日,香港《工商晚報》刊載對伍智梅的專訪,文中談及她赴歐洲考察公共衛生的感想。

也許是她骨子裡的革命與進步的思想太過于深刻,伍智梅的步伐并未随着丈夫的先逝而停止,她仿似有一種使命,繼承着着那些師長朋友的遺志,繼續前行。國父孫中山,父親伍漢持,丈夫黃建勳……在婦女志士為争取男女平等、婦女就業、婦女參政……這些活動中,總有伍智梅積極參與的身影,她總是在隊伍的前列。她們的宗旨是:“聯絡女界開啟其自覺,灌輸新知,倡經濟獨立,注重婦女教育(創辦職校,工讀學校,工人女子學校),注重道德。”她們曾為争取女子職業,男女同校,婦女參政,組織請願書,活動頻繁。伍智梅一生關注婦女、兒童,這是她有關婦女工作的主要目标。她是圖強助産職業學校教授,廣州市育嬰院院長,她又曾與宋慶齡等創立婦女兒童福利會,創辦中華女子職業學校,抗屬工廠;在廣州設立兒童新村,收容孤兒,設獎學金,助清貧學生。伍智梅關心人民疾苦,在赈災方面,她不辭勞苦,盡心盡責。廣東糧荒、水災,伍智梅等赴京請援,又在海内外捐款以赈災,收到良好效果。抗戰期間,廣東僑鄉因外彙中斷,人民苦不聊生。伍智梅在重慶捐款,購好物資、藥品,當時公路全面破壞,她親自帶幾十輛自行車從重慶運送物品到廣東僑鄉。中山陵建成後,伍智梅是孫中山壽安大典的主持人之一。其後,廣東省籌建中山圖書館,伍智梅與黃建勳的大哥黃謙益(1893-1988)赴美洲。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古巴四國的華僑中捐款,伍智梅的演講獲得衆多華僑的踴躍捐款。圖書館建成,伍智梅任第一任館長。在這次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舉辦的伍智梅生平史料展上,為表示對前人的敬意,圖書館特别公布了當年伍智梅為圖書館籌資的一些細節:1927年-1933年,伍智梅女士擔任廣州市市立中山圖書館籌備委員會常委委員,為籌集建館資金,她曾往美洲四國募款,用兩年時間,在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和古巴四個國家,共募得美金二十多萬,折合成廣東毫洋三十多萬元。當時華僑中有錢人并不多,分散在各處,伍智梅等人隻能一處處跑,一點點籌集。捐款華僑共有一萬五千多人,最多的捐上千人,大部分人捐十元、五元、三元,還有不少捐一、兩元的,最少的捐六毛、五毛。廣州市立中山圖書館1933年建立後,出了一本特刊,書的正文才70多頁,但術後的捐款者名錄卻印了差不多150頁,把所有捐款人的所在地、名字、捐款的數額全部鄭重地記了下來。今天的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氣派磅礴,清靜古幽,全賴當時前人的每滴汗水。在丈夫逝後的三十年,伍智梅真正做到了“孜孜不倦,為國為民”。1949年,風雲激變的時刻,時任國民黨立法委員、國大代表的伍智梅選擇了離開南京。這位國民黨的先烈伍漢持的女兒,與宋慶齡、何香凝都私交甚密,她到了廣州以後,曾經接到宋慶齡用英文寫來的親筆信,勸她留下來。信是搭解放前夕上海到廣州的最後一班飛機送到伍智梅手中的。然而,伍智梅還是走了,先去香港,再赴台灣。初到台灣的日子,并不好過。台灣島當時隻有600萬人口,而從大陸來的國民黨軍民達200萬。伍智梅的兒子黃仰山曾經回憶過他們初到台灣時的困頓,住房狹小,一家五口僅有一間半,生活艱難。伍智梅的孫子黃堅記得,有時因黃堅調皮,奶奶罵起他來就是兩三個小時,也可見當時伍智梅心中的郁悶。這200萬大陸人與本島居民的磨合碰撞融合,到今天都沒有完成。但是,伍智梅在台灣的日子,仍舊開始了她停不下的步伐。在台灣,伍智梅還擔任立法委員,為醫藥事業而奔走呼籲,曾力主在台灣推廣西醫,廣受人們尊敬,被親切地稱為“梅姑”。七十年代末期伍智梅逝世後,中國開始文革,伍智梅的的女兒黃佩娥得到宋慶齡批準赴美國定居。孫中山百年紀念時,宋慶齡給黃佩娥還寄去了紀念章,以表達對其母親伍智梅的情意。黃璧坤對二嫂充滿了敬意,她曾前往台灣祭奠二嫂,“二嫂的墳墓,隻有一方椅面那麼大小。她一生都在為婦女兒童争取權益,為此,她失去了很多。她的四個孩子,有一個早逝,一個受到刺激精神失常,另一個遠在昆明。晚年她身邊隻有一個孩子陪伴。今天我們婦女能夠出去工作,有自己的社交活動,活得獨立由,都和二嫂她們這些人的努力分不開。應該珍惜。”據說,伍智梅的去世,是在參加孫中山先生九十一歲誕辰,發表演講時,突然昏倒,因心髒麻痹及腦溢血救治無效而逝世。生為革命來,死為革命去。這是伍智梅。而今,當年陪伴在側的親孫,黃堅已兩鬓斑白。他說他已到古稀之年,但他仍會延續祖母的精神,為兩岸和平統一做努力。一個家族的背影,一個時代的背影,依稀在眼前。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