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新村就在眼前

新村就在眼前

時間:2024-10-23 12:44:59

□文·圖/本刊記者牛志男

從和田市區到英阿瓦提鄉吐如孜村,我走過兩條不同的路。一條是從國道直接通到英阿瓦提鄉,公路的兩側都是田地。但如果留意的話,會發現公路左側是稻田,右側則是旱田。原因很簡單,因為這片區域一側靠近喀拉喀什河(墨玉河),另一側則緊挨塔克拉瑪幹沙漠。

另一條是從國道經英艾日克鄉再到吐如孜村。穿過英艾日克鄉,能見到一條條沙漠公路,兩側的沙丘大部分已經平整,偶爾會看到遠處還有推土機在工作。靠近路邊的沙地上有些已經建起樓房,一些路段還臨時成了駕校學車考試的地方,有不少年輕人在這裡練車。

沿着沙漠公路繼續前行,隻見一排排嶄新、整齊的房屋院落,周圍沙地上都栽種上了核桃樹。整個村莊的顔色鮮豔亮麗,與先前灰蒙蒙的沙漠地段形成鮮明對比。這裡名叫“和諧新村”,是在沙漠上建起的一座維吾爾族、漢族嵌入式居住的新農村。它的附近,還有“和融新村”及建造中的“和安新村”。

沙漠邊緣的吐如孜村,就緊挨着這三座新村。

吐如孜村小學學前班可愛的孩子們格外動人的張張笑臉

吐如孜村委會位于通鄉公路主幹道一側,一條約兩米寬的小河從大門前流過,源自喀喇昆侖山的雪融水清澈明亮,用手捧起便可直接飲用。就在我入村采訪的第一天,村支書剛去北京參加培訓,要一周後才能回。

三小組的阿米娜汗和幾個婦女正在村委會前的公交站等車,旁邊放着幾把坎土曼。她們要乘班車到附近的和諧新村參加義務勞動。在南疆地區農村都還有這樣的義務勞動,接到村裡廣播通知後,每戶出一人,一天勞動四五個小時,午飯由村裡管。

村委會門前是片開闊的空地,幾個村民正在拆除一座舊房屋。英阿瓦提鄉副鄉長何自強介紹說,這裡就是國家民委幫扶項目将要建的吐如孜村民俗文化活動中心及附屬設施建設用地,面積約7000多平方米,投資200萬元。

長期以來,南疆農村群衆婚喪嫁娶活動大都是在自己家裡辦,地方小,客人不方便,一些衛生條件也達不到。現在有的人家到市區去辦,雖然條件好,但路途遠,花費也多。為此,去年經自治區民委考察後,向國家民委上報了此項目并很快得到批準。“屆時,這裡可同時容納500人就餐,并有同酒店一樣齊全、衛生的服務設施,讓農民不出村就可享受到城市裡的接待條件。”何自強說,目前,規劃圖紙已設計完畢,整個工程将于今年10月底竣工。

住村工作組長開山江·斯坎地爾已是第二年住村,從去年開始全程參與了該項目的申報過程。“以前這裡亂糟糟的,堆的都是雜木廢物。老百姓得知要建設這一項目後,都非常支持。”開山江指着周圍說,這裡緊靠公路,人流量大,鄉中學、村小學也在附近。到時候,這裡除了廣場、民俗文化活動中心以外,還将建超市、店鋪、停車場等便民設施,農民、學生日常生産生活用品不必再去和田市或墨玉縣城購買了,方便群衆的同時,可進一步帶動村民發展緻富。

“到10月底,這裡的面貌就大不一樣了。”開山江憧憬着。“現在村裡已經有8戶人家确定要租用這裡的門面房,還詢問能不能搞成公司企業的形式。晚上,還可以搞個夜市,不光吐如孜村,周邊三個村的人都可以到這裡過夜生活。”

在英阿瓦提鄉阿孜乃米其特村,去年由北京援建的村民民俗文化活動中心已經落成。隻見村委會前的廣場寬闊整潔,五星紅旗迎風飄揚,用維吾爾語、漢語書寫的“感恩偉大祖國建設美好家園”紅色标牌非常醒目。廣場右側,就是一座村民民俗文化活動中心。

“活動中心建成以來,村民反映非常好。今年已經舉行了7次婚禮,前天還剛剛舉辦了一次。”來自新疆人民出版總社的住村工作組長艾力·托合提帶我到活動中心參觀。隻見大廳寬敞、明亮,中間整齊地擺放着十幾張就餐用的圓桌,周邊陳列着從農民家裡征集來的胡楊木制作的酒桶、存儲糧食的木箱、磨面工具等。大廳右側是辦婚禮時新娘的梳妝室,再往前是主持台,最裡面是幹淨整潔的廚房、儲存室等。大廳牆上,還張貼着該項目施工前後村容村貌的新舊對比圖片。整個環境,現代與傳統相得益彰。

艾力組長高興地說,每逢村民舉行婚禮,工作組都幫着忙上忙下,與新婚家庭同喜同樂。“男女雙方領取結婚證後,選定婚禮的日子,然後發請帖,我們就開始籌備。”維吾爾族結婚也要接親,哪怕是村裡鄰居的兩個孩子結婚,也要到周邊的和諧新村等漂亮好看的地方去轉一圈,敲鑼打鼓,很熱鬧。婚禮宴請是流水席,大廳一次就可以容納150人到200人就餐,非常方便。

大廳牆上,是村民們的全家福。有全村人員的,有各小組成員的,也有老人、婦女、孩子分開拍照的。在村莊絢麗的背景中,一張張笑臉格外動人。

和開山江在一起

中午,回到住村工作組宿舍,開山江馬上拿出一張扶貧工作表,就村裡貧困戶的異地搬遷工作跟何副鄉長溝通起來。“來了個表,今天就要報,着急的很。”開山江對我說。近年來,村裡的人口越來越多,但是土地并沒有增加,對于一些貧苦戶而言,需要搬遷到新建的和諧新村去。

為打赢脫貧攻堅戰,扶貧工作是住村工作組的一項重點任務。在我入村采訪前,村委會、住村工作組攜村警剛剛完成全村貧困情況摸排調查。

“全村共有400多戶、1800多人,2013年底到2014年初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是78戶。經過此次重新摸排後,有貧困戶68戶221人。”開山江說。此次摸排,明确要求以下五種情況的不得列入貧困戶:一是年收入3000元以上的,二是有汽車的,三是有營業執照做生意的,四是村幹部,五是人戶分離的。所有貧困戶都要通過村委會研究并召開村民大會表決通過,最後将每個人的檔案上報鄉裡。

吐如孜村住村工作組來自和田地區農業發展銀行,現任組長開山江是民考漢,不僅維吾爾語、漢語說得好,而且兩種文字用得也好。他是第二年住村。今年,組裡又換了四位新成員,有維吾爾族、回族和漢族。

目前正是脫貧攻堅階段,工作組的任務繁重。作為組長的開山江也是忙得很,中午很少休息。在他宿舍的床頭,放着七八本書籍和資料。這是他今年上半年宣講的内容,包括知識讀本、學習輔導、自治區領導講話等。開山江介紹,工作組主要通過四種方式進行宣傳教育。一是每周三的村民大會集中宣傳;二是專門針對村裡80、90後年輕人進行宣講;三是通過村裡廣播及時宣傳新的政策和精神;四是抓好“四好建設”,着重從道德方面加強教育宣傳。

這幾年,英阿瓦提鄉通過開展“美麗的臉蛋露出來,漂亮的頭發飄起來”文化活動,以現代文化引領民俗文化。舉辦文明風尚培訓班,對婦女進行培訓,引領她們的服飾穿戴并宣講計劃生育等政策。同時,舉行各種文體活動,如編辮子、刺繡、拔河等比賽,并請縣文工團在節日期間到鄉村演出,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農村的事情,不能着急。急,啥事也幹不了,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幹。”開山江頗有體會地說。比如,周三的村民大會,剛開始時有的群衆晚到一兩個小時。現在,一廣播開會,村民們都能準時到。

同樣讓開山江感受深刻的是,村兩委班子的素質明顯提高。“村支書能力很強。村幹部能力、水平上去了,各項工作做好了,威信也就自然高了。”而村民對于村兩委的看法也有了很大轉變,真正把他們當作自己的組織和靠山。孩子們在校内食堂吃午餐

英阿瓦提鄉中學課間休息活動

小花帽人家阿依木尼沙和她的大兒子

在村委會大院内舉行每周一次的村民大會鐵藝大戶和小花帽人家

同和田縣的許多農村一樣,吐如孜村大部分地裡種的都是核桃。與我之前所去的阿孜乃巴紮村處處翠綠不同,吐如孜村因一側靠近沙漠一側靠近墨玉河,所以核桃林地大部分都在比鄰河水的地方。

英阿瓦提鄉的人特别愛做生意,有的在和田,有的在旁邊的墨玉縣。特别是周末,村裡幾乎找不到人,要麼去掙錢了要麼去花錢了。

當地的鐵藝和小花帽也很有名,和田乃至其他地區的貨車經常到村裡來進貨。離村委會不遠,就有一家鐵藝加工戶。隻見前院裡堆滿了焊接好的安全窗,後院裡一個工人正在噴漆。他叫艾山·阿布杜米力克,今年31歲,是本村二小組的,幹這個活計兩年了,以前是建築工。他說,在此打工的有十來個人,基本都是本鄉的。現在一批貨剛剛完成,工人就回家歇幾天,等銷售差不多了再來。

“這裡的安全窗主要用于本鄉和本縣的抗震安居房建設。工資按工作量給,去年秋天我一個月就掙了1萬元。現在安居房大多還在建造當中,等完工後門窗需求量就大了。”艾山對現在的工作很滿意。

來到村裡另一個鐵藝大戶,那裡看上去更像個小型工廠。大門前和庭院裡放滿了産品,不時有工人擡着鋼闆進出。院内一側的車間裡,傳出轟隆隆的巨大聲響,一台四五米高的大型機械正在紮鋼闆,旁邊還有三台稍小的機器也在工作着。主人肉孜買買提介紹說,他家生産的是門窗上用的裝飾品。“原來是木頭做的,用鐵藝成本低一些,而且結實耐用。”

65歲的買買提明·阿吉大爺是這家鐵藝廠的“總管”,大兒子負責原料采購和産品銷售,小兒子肉孜買買提負責生産和監督運行,工人有十五六個。老人說,以前南疆隻有一家這樣的加工廠,2014年8月,他和親戚朋友一起投資100萬元建了這個廠,年收入15萬元到20萬元。據說,村裡還有十幾戶鐵藝加工作坊,工人約200人。

村内,每家每戶的葡萄架都整齊地連在一起,形成一條條漂亮的葡萄長廊。在澤克如拉·肉孜的院内,我見到了生長了幾十年的老葡萄根,從地面下一直延伸到牆外,有的已經結出米粒大小的葡萄。和田地區農發行正準備投資20萬元,将村裡每家每戶牆外側的土渠改成防滲渠,從而美化道路并提高葡萄産量。

見到阿依木尼沙·肉孜托合提時,她剛剛參加完當天的義務勞動,開着電動三輪車去做小花帽徒弟的家。聽說我想采訪小花帽人家,臉上總是洋溢着笑容的阿依木尼沙說,直接到我家去吧。

來到阿依木尼沙家,她的小兒子正在院子裡玩耍。她指着自家的房屋笑着說,這是剛剛蓋的新房。然後,阿依木尼沙走到縫紉機前,拿起放在上面的布料便縫制了起來。全手工的小花帽要很長時間才能做完一個,她加工的是價格較低的種類,一天能做120個。以前,手工費是1.5元一個,現在做的人多,變成8毛錢一個。阿依木尼沙說,她做這個6年了,沒事的時候就做,一個月收入3000元左右。她還有9個徒弟,現在都在自己家做。

讓我感到有點吃驚的是,阿依木尼沙做木工的老公在空閑的時候也會做小花帽。而且,她16歲的女兒和12歲的大兒子同樣會做。如今,女兒正在職業學校學習裁縫專業。采訪時,上小學五年級的大兒子放學回家了。當我誇贊他會做小花帽,問他以後想做什麼時,他回答我說:“好好上學,想上大學!”

一次村民宣講大會

4月18日(星期一)下午,開山江組長接到鄉裡電話通知:周三的村民大會提前到明天召開,縣裡的宣講員要下來宣講。

第二天上午,當我10點鐘來到村委會時,隻見門口一側已停放了多輛電動三輪車。院内,男女老幼已經坐在籃球場的空地上。最靠近宣講桌的是村裡的年輕人,然後是中年男人和老大爺,老大媽、婦女和孩子們坐在最後面,婦女們的鮮豔服飾在陽光下格外絢麗。此時,縣裡的宣講員還沒有到,村委會副主任兼安保主任阿布都力木正在介紹情況。

今年31歲的阿布力克木·買提尼牙孜是名建築工,他帶着自己5歲的大兒子坐在靠前的位置。“昨天晚上7點廣播通知,讓大家盡量提前過來,我今天早上9點就過來了。”阿布力克木說,他家住在五小組,離村委會1.5公裡。“每周三的宣講我都過來聽,知道了黨和政府的優惠政策,希望早點脫貧。”

身穿一身紅色衣服的肉孜古麗,是鄰村剛剛嫁到吐如孜村的媳婦。這天上午10點,她騎電動車三輪車帶着自己的公公、婆婆來到村委會聽宣講。她的丈夫是貨車司機,自己則在家做小花帽。肉孜古麗說,她和家裡人每次都過來聽宣講,清楚了惠民政策就知道如何靠手工藝脫貧緻富了。

宣講員到了,馬上宣講了起來。他是縣衛生局的一名年輕幹部,名叫開拜爾·麥合穆提。面龐略顯削瘦,一身合體的黑色西裝,看上去很精神。這天,他主講的是如何脫貧和法律知識。

12點左右,宣講結束,村民們紛紛起身回家。阿布力克木也帶着自己的大兒子回家去。“到家先吃個馕。現在天然氣到家了,老婆做飯也很快就好了。”他笑着說。

因下午還要到另外一個村繼續宣講,開拜爾要抓緊時間趕路。走到村委會門口時,幾個群衆跟過來詢問如何看病的事。

包括開拜爾在内的這個宣講團,一共有21人,每人負責不同的鄉村,從4月11日開始到4月30日結束。“縣裡特别重視這個事情,要求因人施教,精準宣講”。他之前在縣政府進行了三天培訓,全部内容材料都要自己學好掌握好,而且要把精神和意思用農民能聽懂、易接受的方式講出來。

24歲的開拜爾家在和田縣斯瑪瓦提鄉,2014年從新疆巴音郭楞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學的是農牧專業,工作兩年了。“以前在黨校培訓過,單位很信任我,我自己也很想做這個。”開拜爾說,現在宣講效率很高,剛剛還有農民向他詢問看病的事。他想和單位協調一下,把單位的醫療車開過來,讓農民就地看病。

“家裡人都是農民,爸爸今年74歲,很支持我做宣講。”開拜爾是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還幫助同村的3個孩子考上了大中專學校。現在村裡的孩子都以他為榜樣。

宣講結束後,兩名90後年輕人阿布杜熱依木和艾力·熱紮克準備結伴回家。阿布杜熱依木是刷漆工。他告訴我說,“有些問題原來不清楚,現在都明白了。”

艾力·熱紮克的漢語很好,臉上洋溢着憨憨的笑容。他曾去福建、吉林做過烤肉串生意,在外待了4年,隻在過節的時候回家。“今年還去了一趟武漢。因為老婆懷孕8個月,最近不準備出去了。”艾力·熱紮克說,他一般冬季農閑的時候出去,除去生活費,大概4個月能掙兩萬元到兩萬五千元錢。他喜歡在外面打工,雖然消費比較高,但還會繼續去。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早上或者下午,在村裡經常可以看到上學或放學回家的孩子。離家近的,多是三五成群走着回去,離家稍遠的由家長騎電動三輪車接回家。為保證上下學安全,村裡還特意在小河邊裡側清理出一條路,讓孩子們避開公路。

英阿瓦提鄉中學和吐如孜村小學離村委會都不太遠。鄉中學的校園幹淨整潔,教學樓也很氣派,特别是體育設施很惹眼,籃球場、排球場以及乒乓球台樣樣都有,條件很好。校長阿布力克木介紹說,全校1290名學生都是維吾爾族。學校周圍5公裡以外5個村的學生全部住宿,共有536名。學校的體育活動開展得比較好,足球隊、籃球隊、排球隊多次代表和田縣參賽并獲好成績。去年,學校組織參加全國未來之星青少年陽光體育比賽,8個學生在南疆賽區拿了名次。

今年30歲的副校長滿萬梓是漢族,結實的身體和寬大的臉盤,乍一看還以為是維吾爾族。2008年,他從蘭州城市學院畢業後來此教書。“這裡漢族教師少,當時看到和田招老師,就考過來了。”滿萬梓說,這邊氣候和蘭州差不多,但剛開始飲食不适應,而且附近沒有商店,買瓶水都困難。那時學校沒有圍牆,沒有宿舍,幾個教師就住在教室裡,後來還往返市裡租房住。如今,教育投入不斷加大,各種設施齊全。

據鄉中學黨支部書記王利強介紹,學校有29個班,其中5個雙語班、學生210人(七年級兩個,八年級兩個,九年級一個)。“因為有些學生不懂雙語或者基礎差,因此隻能選雙語基礎好的進行雙語教學。”全校有96名教師,約三分之一具備雙語教學水平。目前,全校的14名漢族老師正在地區教育局進行維吾爾語輪訓,30歲以内的少數民族老師也要參加漢語學習。“以前,這裡的學生一點兒漢語都聽不懂。現在雙語教育科目成績一年提高5個百分點,平時學生交流也不錯。”

吐如孜村小學就在鄉中學的旁邊。我們來到這裡已臨近中午12點,學前班剛剛下課。中班老師瑪依拉正帶着孩子們排成兩隊,站在校門口準備放學回家。“本來下午3點50分放學,今天有兩個老師練習舞蹈,所以中午就放學了。”瑪依拉對我說。24歲的瑪依拉老師家在和田市,大學在烏魯木齊學習教育專業,工作3年了,平時都用雙語教學。

“你叫什麼名字?今年幾歲了?”我分别問排在前面的兩個小朋友。“我叫買迪娜,今年6歲了。”“我叫阿布塔拜,6歲了。”孩子們用略顯生澀的漢語對我說。此時,一些學生開始在校門口一側的食堂前排隊,準備吃午飯。隻見他們都身着校服,在老師的指揮下,一個個有序地走進食堂。

忽然,“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高亢口号聲傳來。原來,是我剛剛采訪的中班的孩子們,用他們那稚嫩卻充滿朝氣的嗓音,在瑪依拉老師帶領下,喊出了心中的夢想。

食堂裡的孩子們越來越多了,一個挨一個從窗口飯堂師傅那裡取走一碗牛肉湯和一個馕,然後就在一排排桌椅前坐下。看到我拿相機拍照,有的略顯害羞的低頭吃飯,有的對我微笑或揮手,還有調皮的男孩主動到相機前擺姿勢。

在食堂,我碰到了馬米英老師,回族。“以前是漢語好,在這裡當了教師以後,我現在維吾爾語比漢語好。”馬米英介紹說,學生每天中午的食譜不一樣,周一是抓飯,周二是馍馍、菜,周三是牛羊肉湯、馕,周四是馍馍、菜,周五是抓飯。

吃完飯的孩子們,有的在休息、玩耍,有的打掃院子和教室。學校的大喇叭裡,播放着《東方紅》、《歌唱祖國》等歌曲。校長古力合曼介紹說,學前班兒童有146名,小學生有342名。“以前家長不願意讓孩子上學,現在宣傳的好,而且學費、午飯費都免,本村适齡的孩子都來了,一個都沒有剩下。學生太多了,教室比較緊張,教師也缺。”她說。

據介紹,小學四、五、六年級的雙語數學比較難,學生水平也不一樣,但整體比以前好多了。同時,學校每周有民族團結課,用維吾爾語給學生講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學校的維吾爾族老師也和漢族老師結對子。這裡即将建起村民俗文化活動中心

相鄰的阿孜乃米其特村已建好的民俗文化活動中心

開山江組長(右)帶領記者在村内走訪

和諧新村一角沙漠裡的新希望

因20日上午10點鄉裡要開扶貧會,開山江決定趕快帶我去村裡的大芸(肉苁蓉)基地看一看。開車約15分鐘,隻見一條沙漠公路通向遠方,一側是平整後的沙地,另一側路邊是幾排防護林。林地間,黑色的細水管道噴灌着地下薄薄的泥土。穿過防護林,便是經過平整之後在沙漠中種植的紅柳,一眼望不到邊。這裡,就是和田地區農業開發銀行扶持吐如孜村的大芸基地。

紅柳是耐旱植物,一般長不高。這裡的紅柳栽植不到兩年,約有一米來高,在沙漠上呈開放狀生長。很多人都知道紅柳枝可以用來穿烤肉串,但很少知道紅柳埋在沙漠裡的根,還可以生長一種肉苁蓉。這是一種中藥材,有“沙漠人參”的美譽。這片大芸基地一共有120畝,總投資40萬元。開山江随手刨開一根紅柳的根部,隻見長出的大芸已有手指粗細。“成熟後的大芸,有胳膊長短粗細。到11月就可以挖了,去年收了兩噸多,今年預測可以收10噸。一公斤現在市場價三四元錢,曬幹以後,質量好的一公斤可以達幾百元。”開山江說,再過幾年産量會更高,還可以開發深加工,未來的市場行情會更好。

村裡人多地少,而且人口增長很快,再過些年,土地将更加緊張。因此,和田地區農發行決定通過改沙造田種大芸,為将來的吐如孜村開拓一片新天地。“再過20年,這裡八層大樓就起來了。”開山江跟我打賭說。

在大芸基地靠近公路邊的地方,專門打了三口水井用來澆灌。一口井曾被風沙覆蓋住,村裡15個人找了一天也沒有找到。現在專門有人管理水井,調整水閥開關,控制水流方向。

吐如孜村和大芸基地之間,便是在沙漠中崛起的和諧開發區,蔬菜大棚和一些廠區已建立起來。不遠處,則是和諧、和融、和安三座新村——漂亮的房子、翠綠的核桃林地;有維吾爾族,有漢族;有開飯店的,有經營日常生産生活用品的……

緊挨着新村的吐如孜村,再過幾年,也肯定會有更好的光景。(責編增林)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