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綠色孕育的小康夢

綠色孕育的小康夢

時間:2024-10-23 12:43:29

□文·圖/本刊記者牛志男

布紮克鄉鄉村道路一角因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四月正是和田一年當中風沙最大的時節。但正如人們常言,一年之計在于春,即便再大的風沙,也擋不住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腳步。眼下的和田,春意盎然,綠色中孕育着勃勃生機。

對于和田,我并不完全陌生。2010年秋,我曾和同事驅車前來采訪,千裡葡萄長廊、和田改水紀念碑、艾德萊斯綢、地毯手工作坊、核桃産業以及和田玉等,都給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與那次南疆行走有所不同的是,這一次我要定點入村采訪。

如果把位于玉龍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之間的和田市比喻為蛋黃,那麼和田縣則是蛋清,其所轄十鄉一鎮全部分散在和田市周邊,其中最遠的鄉鎮距離市區約150公裡。全縣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等13個民族,其中維吾爾族占總人口的99%。作為農業大縣,世界上最大的集中連片、矮化密植的薄皮核桃基地将整個縣域裝點成一個翠綠的大果園。

在我抵達和田的當晚,縣裡正舉行一場籃球賽,比賽雙方是代表當地兩家企業的籃球隊。雖然隻是友誼賽,但部分球員的來頭可不小,包括現效力于CBA聯賽山西隊的亞洲球星阿巴斯和曾經效力新疆隊的著名球員艾倫。比賽精彩激烈,結束時,已是新疆時間24點(北京時間淩晨兩點)。

從這個夜晚開始,我再一次進入了我的“新疆時間”。巴紮,維吾爾語,意為“集市、農貿市場”。在南疆維吾爾族聚居地區,幾乎每個鄉鎮都有巴紮,開市時間從周一到周日都有。此次采訪的阿孜乃巴紮村,在維吾爾語中就是“星期五市場”的意思。因名思義,這裡很久以前就應該是個人氣很興旺的地方。

陪同我采訪的,是和田縣民宗局書記石家龍、幹部迪力木拉提和司機師傅伊力哈木。石家龍屬于土生土長的和田人,漢族。他不僅熟悉當地情況,而且能聽并且會說一些維吾爾語。年輕帥氣的迪力木拉提本科就讀于首都師範大學,也曾在土耳其駐華大使館做過實習翻譯。50多歲的伊力哈木師傅和藹可親,幫助我對當地的民風民俗有了更多的了解。

阿孜乃巴紮村距離和田市隻有17公裡,是全縣所有村中距市區最近的,交通非常便利。一出市區,熟悉的新疆楊便林立于公路兩邊。路上跑的,毛驢車少見了,多的是電動三輪車、摩托車、大型拖拉機及汽車。

在阿孜乃巴紮村所在的布紮克鄉政府,當天要舉行換屆選舉,幾名鄉幹部正懸挂宣傳橫幅,大喇叭裡傳來維吾爾語宣傳廣播。在和田鄉村這樣一個幾乎全是維吾爾族同胞生活的地方,聽不懂或者不會說一些維吾爾語對于漢族幹部來說很難開展好工作。鄉幹部霍成梅的情況似乎更為特别,身為漢族的她最先會說的是維吾爾語,到了五六歲快要上小學了才開始學漢語。上世紀60年代,霍成梅的父母支邊來到和田,她周圍的小夥伴都是維吾爾族,而且她經常住在維吾爾族人家裡,就像在自家一樣。盡管如此,她現在又在新疆教育學院進修維吾爾語,參加地區和縣裡組織的維吾爾語輪訓。對她而言,維吾爾語不僅要說得好,還要寫得好。

布紮克鄉農民收入以核桃為主,全鄉有大面積的15年以上樹齡的核桃樹,正處于豐産期。同時,在阿孜乃巴紮村的第八小組,還有個大晾曬場。每年和田地區甚至阿克蘇、喀什地區的部分核桃、紅棗都會拉到這裡晾曬,然後統一包裝,發到全國各地。當地的核桃産業,蘊含着更大發展機遇。敬老院裡的艾買爾·吾守爾老人(中)在給大家讀報

吾斯曼大叔家正在建設中的抗震安居房前

老技術員買買提伊明

布紮克鄉的鄉村道路都呈橫向和縱向整齊排列,一條條林蔭下的柏油路,通向鄉裡的各個村。在楊樹林帶的掩映下,田地裡全是郁郁蔥蔥的核桃樹,樹下種着小麥。

來到阿孜乃巴紮村口,路邊的楊樹變成了腰口粗細的老核桃樹,兩個孩子在樹蔭下玩耍。路上,一位大爺正認真地打掃着柏油路上的塵土落葉。大爺名叫吾守爾·尼亞孜,是阿孜乃巴紮村民。他所打掃的是自家核桃地前的道路衛生,村裡每戶都要打掃以保持整潔。

往核桃地裡望去,隻見一些碗口粗細的核桃樹已經嫁接。“為保證核桃的高産量,國家民委扶持阿孜乃巴紮村核桃産業的200萬元資金中,就有50萬元用于核桃樹的嫁接和施肥。”石家龍書記介紹說,當一棵核桃樹生長一定時期後,如果産果量過低或者結果質量不好,就要重新嫁接,否則這棵樹的經濟價值就不高。

說話間,村支部書記吉力力·買提尼亞孜從村裡快步迎了過來。今年54歲的他,在村裡當支書已有26年了。前不久,他還剛剛被評為自治區優秀宣講員,也是六名受表彰人員中唯一的基層草根宣講員。

“以前這裡以小麥和棉花為主,從2001年開始種植核桃,是全縣最早開展核桃種植的村子。”吉力力書記告訴我,阿孜乃巴紮村有1640畝土地,其中1220畝種的全是核桃。此次被國家民委列為核桃産業扶持村,讓全村人離發展核桃産業緻富的夢想更近了。

不遠處,一位老大爺正在地裡修剪着核桃枝。老人名叫買買提伊明,今年70歲了,是村裡的老技術員。如今,老人的技術依然快速而熟練。隻見他一手提着梯子,一手拿着大剪刀,不一會兒工夫就修剪了好幾棵。據說,路邊高高的大核桃樹,他如今都能爬上去。

買買提伊明老人已經入黨40年了。以前,村裡都是他一個人做核桃嫁接、剪枝。如今,國家扶持核桃産業後,他就把手藝傳給了村裡的16個年輕人,帶着他們一起幹。說話間,老人的眼角濕潤了。

去年,國家民委幫扶資金到位後,村裡共培訓40名年輕的嫁接員,都取得了嫁接專業證書。與此同時,幫扶的另外150萬元用于核桃産業加工的項目也進展順利。目前,村裡的核桃加工廠廠址已确定,正在招标。“初步計劃今年6月完工,機器采購同步進行,确保縣上提出的9月15日收核桃時全部落實到位的目标實現。”石家龍書記說。

分手時,有感于國家的大力幫扶,買買提伊明老人左手放于胸前激動地對吉力力書記說:“我會幹得更好的!”

核桃合作社大戶吐爾松買買提(右二)、吐爾洪江(右一)村裡悄然的新變化

四月,不僅田間地頭的核桃樹已是郁郁蔥蔥,在村裡,也悄然發生着新的變化。

臨近中午,走出核桃林地,一進村就見有戶人家正在建新房。地基已經挖好,裡面擺放着一塊塊大石頭,周圍堆放着磚石和一根根已經去皮用來架設屋頂的楊樹木。這是村民在建的抗震安居房。

房屋的女主人名叫艾力·居瑪,在剛剛拆除的舊房子裡生活了13年。“以前房子很小,沒有廚房和洗手間,生活不方便。而且,房子太舊已出現了裂縫,住在裡面很擔心。”艾力·居瑪說現在要建抗震安居房了,心裡特别高興。

吉力力書記告訴我,現在村民建造抗震安居房的熱情非常高,僅2012年一年就蓋了170多戶,今年在建的有11戶,最終要達到全村覆蓋。每戶抗震安居房政府補助28500元,鋼筋、水泥、門窗等由政府統一采購發放,價格更便宜,也避免了村民省工減料。同時,縣裡還對房屋建設進行階段性檢查指導,保證能夠切實達到抗震的要求。

吾斯曼大叔家正在建的新房前,褐紅色的磚牆與後院的土色八字牆形成鮮明的對比。63歲的吾斯曼大叔和他上三年級的孫子塔依爾江,帶我們參觀了新房。房屋包括兩個卧室、一個客廳以及廚房和洗手間,還沒有封屋頂,但已經預約了木匠。看着新房,大叔高興得合不攏嘴。他告訴我,家裡9口人,共有6畝核桃地,一年核桃收入15000元。他的小兒子在和田市一家銀行當保安,月收入2000元。這座新房就是給他結婚用的。

整個村内,甯靜而祥和。無論是道路還是庭院,都井井有條,有的人家門前還停着小汽車。從2014年起,和田縣啟動“四好建設”活動,即好道路、好林帶、好條田、好庭院。活動開展以來,村裡對道路、林帶進行了清理,每家每戶都整理了庭院,種上了果樹或蔬菜,村容村貌變化很大。

正如一句維吾爾族諺語所說:葡萄架搭得好,葡萄才會長得好。無論是抗震安居房還是“四好建設”,不僅讓老百姓的生産生活條件更舒适,而且也進一步強化了老百姓追求現代新生活的觀念。

敬老院的幸福生活

在鄉村路口,經常會見到“精準扶貧”、“脫貧攻堅”等内容的宣傳牌。當前,精準扶貧的攻堅任務就包括完成對孤寡老人養老脫貧的兜底任務。

布紮克鄉敬老院位于與阿孜乃巴紮村緊鄰的布恰克村,從村裡驅車也就幾分鐘的時間。2012年,新的敬老院在原有八字房敬老院的舊址建成,現有包括阿孜乃巴紮村在内的全鄉36名老人在此安享晚年。它的旁邊,一座三層樓的敬老院也正在建設當中。屆時,将滿足全鄉更多老人的養老生活。

敬老院的庭院很大,院内道路上搭着大大的葡萄架,兩側張貼着用維吾爾語和漢語制作的尊老養老标語牌。一側的菜地裡,剛剛栽上了西紅柿、青椒、白菜、茄子的秧苗。午休後,老人們大都坐在大廳裡聊天或看壁挂電視,大廳一角還擺放着一張台球桌。院長吐爾遜巴克·塔西普拉提說,這些都是家裡沒人照顧的老人,他們在這裡的生活全是免費的,而且家裡的房子和土地還都予以保留。養老院的建設資金大部分是國家給的,還有一部分是當地富裕起來的人捐助的。

大廳的兩側分别是男女宿舍。每個房間有三張床,是那種可以調整舒适度的醫療用床,同時配有衛生間和壁挂電視,寬敞而明亮。65歲的熱傑夫卡斯木老人剛剛來這裡三四天。他高興地對記者說,家裡的子女不在身邊,有時吃飯也不能及時保證,來到這裡不僅吃的好,屋子亮堂,而且還有朋友。來自阿孜乃巴紮村的艾買爾·吾守爾老人今年70多歲,在養老院生活了十幾年,現在眼睛還好,平時可以給老人們讀讀報。他還豎起大拇指說:習近平主席太好了!

餐廳裡,一排排桌椅整齊地擺放着,也有壁挂電視和報紙看。不僅就餐環境舒适,而且廚房也幹淨明亮。

敬老院的養殖區也讓人眼前一亮,分别圈養着的雞、鴿子和羊,特别是羊棚裡很是衛生和涼爽。養殖區一側,還有在建的鍋爐房和蔬菜大棚,讓老人們一年四季都可以安享舒适生活。

星期五巴紮的生意人

距阿孜乃巴紮村不遠處有一條通鄉公路,每天車來來往,人流很旺。

星期五中午,我們來到這裡一家名叫拜熱雅飯店的餐館吃飯。不大的餐廳整潔明亮,透過廚房玻璃窗可以清楚地看到廚師的操作。老闆托合提今年36歲,以前做過核桃生意,餐館一周前剛剛開業。他告訴我,現在餐館環境比以前好多了。開業前,他還到縣政府服務中心接受了培訓,主要是衛生和經營方面的内容。現在店裡有9名工作人員,其中來自洛浦、喀什的有四位,其他五位都是本鄉的。碰巧,阿孜乃巴紮村的肉孜買買提·吐遜尼牙孜也在這裡負責配菜。在老闆的招呼下,肉孜買買提身着廚師服、帶着衛生頭巾走了出來。這位22歲的小夥子開心地說,沒上班以前是農民,後來在職業技術學校學習了兩年廚師,畢業後就來這裡工作了,一個月工資3700元,還管飯,很滿意。

對于阿孜乃巴紮村的村民來說,由于核桃産業的季節性強,除了村裡的核桃大戶以外,許多老百姓特别是年輕人都會在鄉裡或者城裡打工。村裡的星期五巴紮,更是一些村民們做生意的好去處。

這天下午,聽說敬老院兩位老奶奶去趕巴紮,我也決定一同前往。敬老院服務員土頌尼沙和她的女兒克比諾爾,早早就把電動三輪車開到了敬老院門口。我們上車後,三輪車駛向鄉間公路。在小馬達的轟鳴聲中,兩側的楊樹林快速向後倒去,微風吹來很是舒服。兩位老奶奶和我聊天,但因為翻譯不在車上,我隻能點頭示意或用手比劃,她們笑得非常開心。

巴紮很快到了,人來人往,很熱鬧。在這裡,幾乎可以看到所有當地維吾爾族同胞的生産生活用品,賣幹果的,烤包子、炸油餅、烤羊肉的,賣涼皮、糕點、水果以及糧食、蔬菜、衣物、農具的……玲琅滿目。對于維吾爾族同胞來說,每周逛一次巴紮,除了購買日常用品外,吃點小吃解解饞,也是許多人的一個念想。

阿孜乃巴紮村的和妹妹在巴紮裡經營一家炸油餅店。這裡的油餅包裹着羊肉餡,是當地人的傳統食物。每周五上午8點她們就來到巴紮,一天能收入二三百元。家裡的4畝核桃地因還沒到盛果期,一年的收入也就三四千元錢。45歲的依巴代提·熱合曼有三個孩子,老大、老二都已結婚成家,19歲的小兒子在市區開汽車美容店。采訪結束,熱情的姐妹二人一定讓記者嘗一嘗自家炸包子。

正在巴紮裡賣烤全羊的賈帕爾·沙力看上去文靜帥氣,他平時在阿孜乃巴紮村小學當保安,隻是到了周五有人換班才到巴紮做生意。25歲的賈帕爾做這個生意有4年了,兩年前在鄉政府前的紅星巴紮,這兩年主要在村裡的星期五巴紮。“烤全羊手藝是在市裡當學徒學來的,從巴紮買羊後在自家烤制,然後拿來賣,一天差不多賣3隻羊,能掙五六百元,月收入将近2000元。”賈帕爾家有6畝核桃,一年收入3萬元。2011年,他曾到烏魯木齊賣核桃,但因為要照顧有殘疾的哥哥和年邁的爸爸,他還是回到家鄉做起了烤全羊生意。

吐遜尼亞孜汗·買買提大嬸在巴紮裡賣玉米四五年了。之前,她做了25年地毯線生意。“做地毯線的生意很好,但一個人忙不過來。”吐遜尼亞孜汗說,她賣的玉米都是薄本生意,按照當地的計量單位一程子也就賺一塊錢左右。不過,吐遜尼亞孜汗大嬸并不隻在這一個巴紮賣,而是全縣哪裡有巴紮就去哪兒,一個巴紮差不多可以掙到兩百元。巧合的是,吐遜尼亞孜汗大嬸正是前面提到的在拜熱雅餐館打工的吐孜買買提·吐遜尼牙孜的媽媽。

我又來到賣牛羊肉的攤位。身材敦實的買買提伊明·艾力經營着自己的肉攤,身後挂滿了新鮮羊肉。21歲的他,有一個剛滿月的娃娃。他爸爸的爸爸也是賣羊肉的,已有七八十年。他和弟弟在這個巴紮經營5年了,也是以鄉政府巴紮和星期五巴紮經營為主。一個攤位一年約400元的租金,一天能賣兩三隻羊,約兩三百元的收入。我們采訪完,旁邊賣羊肉的小夥子們馬上圍住了他,開玩笑說他要出名了。正在給嫁接後的核桃樹剪枝的買買提伊明老人

村支部書記吉力力·買提尼亞孜(右)在核桃林地

阿孜乃巴紮村一角

核桃合作社

昆侖山餘脈的山腳下,地勢較高且相對平坦,一條通鄉公路從此穿過,交通方便。因地勢高,這裡風大無霜,加之地下土含鹽量高,使得這裡無論是晾紅棗還是核桃都幹得很快。晾曬場上,還不時會看到蓋着黑紗布沒有及時運走的大棗,掀開一角,一股濃郁的棗香撲鼻而來。這種因風幹而變得堅硬如石頭一樣的棗子,還可以用來制作蜜棗或作飼料。

或許正是得益于這樣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阿孜乃巴紮村人的核桃夢想也格外迫切。目前,村裡有4家核桃農業合作社。我們來到其中一家。敞開的大門内,吐爾松買買提和哥哥的兒子吐爾洪江正在整理剛剛收上來的核桃。他們對我的到訪很歡迎。院内的核桃大棚内,用麻袋裝着一袋袋核桃,是當地産的薄皮核桃,拿到手裡稍稍用力一捏,薄皮便裂開,核桃仁香脆可口。

吐爾松買買提今年39歲,經營核桃多年。合作社成立兩三年了,成員有100戶,村裡收完後再到其他村去收,每年能收購300噸到500噸,年收益20萬元左右。說話間,他從大棚裡取出兩塊牌匾,分别用漢文和維吾爾文寫着“特來可核桃農民專業合作社”。特來可,維吾爾語為“心願”之意。

年輕帥氣的吐爾洪江比他叔叔的漢語說得好。原來,他們在北京海澱區錦繡大地農業科技園區開有核桃專賣店。每年九十月新核桃上市的時候,吐爾洪江或者他的叔叔都會過去售賣一陣,順便調研市場行情。平時,北京有漢族朋友替他們售賣,他們負責從這裡發貨,平均每周一到兩次,每次發貨10噸到25噸。除了北京市場,他們還發貨到天津和山東。雖然市場緊俏,但他們每斤核桃的毛利也就1塊錢左右。

“我現在沒有資金,将來有資金肯定自己做。”吐爾松買買提所說的“自己做”,就是核桃産業的深加工。他們發貨到内地的核桃和棗子,部分直接包裝售賣,還有的被内地廠家加工後獲得更高的利潤。此外,由于核桃市場不穩定,有時發過去的貨,價格突然下降,直接就賠了。因此,他們一直想自己包裝做深加工,也可更好地規避市場風險。

他們向記者展示了清洗核桃的過程,将去青皮後略微發黑的核桃放入洗核桃機,随着自來水的噴灑而翻動清洗。曬幹之後,再經過篩選機把不符合尺寸的核桃去掉,最後将成品打包發貨。忙的時候,吐爾松買買提也會雇村裡的人幫忙,多勞多得,少的一個月給1500元工資,多的4500元。

當我結束采訪離開時,吐爾松買買提和吐爾洪江将“特來可核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牌匾擦洗幹淨,重新挂到了大門口。後來,我還接到吐爾洪江的電話,請我到他家去吃飯。雖然因時間關系沒能去成,但我們約定北京見。

吉力力書記的夢想

在阿孜乃巴紮村采訪期間,村委會是我光顧最多的地方。這裡與其說是村幹部的辦公場所,倒不如說更像是村民之家。平時,村民們可以在這裡舉行文化娛樂活動,年輕人可以打籃球,或者聽吉力力書記宣講富民政策。不久,這裡還将建起核桃加工廠房。

4月15日是星期五,按照慣例,村裡的黨員早上9點鐘就集中到村委會進行黨員幹部遠程學習教育。這天,他們觀看的是翻譯成維吾爾語的抗戰題材影片,由鄉裡統一遠程播放。58歲的亞森江已有20年黨齡,是全村34名黨員之一。他看完影片後對我說,現在每周進行一次遠程教育,内容包括黨的政策、紀律等,不但自己學,還要及時宣傳給村裡的群衆。

就在這天中午,村委會前的小賣部開張了。這是去年的住村工作組在這裡扶持的一個項目。原住村工作組長、和田縣政府辦公室的艾主任也專程趕來祝賀。今年,阿孜乃巴紮村已沒有住村工作組了。按照自治區的評星标準,該村已有九顆星,是全縣目前發展最好的村之一,因此住村工作也就完成了。

吉力力書記是忙碌的,也是幸福的。說他忙碌,是因為一年365天,幾乎天天都是早出晚歸,村裡的大事小情都需要他去處理,哪怕晚上兩口子吵架或鄰裡鬧矛盾,他也是随時趕到。正如他所說:“習近平總書記的每一個指示,都要第一時間在最基層開始執行。村裡的執行者,就有我。”說他幸福,是因為經過多年的努力,阿孜乃巴紮村從一個他剛剛接手時有負債的村,到現在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去年還被評為自治區先進基層黨組織。

理所當然,吉力力書記還有一個身份,那就是宣講員。近年來,田間地頭、村民家裡、巴紮以及村民大會、文化活動室等,都是他宣講的場所。他說,老百姓能夠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源于黨的好政策。自己作為一名草根宣講員,能夠跟鄉親們分享黨的好政策帶給我們的好日子,是一件很開心的事。

臨近采訪結束,吉力力書記若有所思地對我說:“我們村現有325戶1295人,種有1220畝核桃樹。在自治區和縣裡的組織下,我也多次去内地參觀學習,北京也去過。那麼,核桃開發什麼産品比較好?”他希望我能為他提點建議。

“我1987年參加工作,1991年當書記。再有差不多四五年時間,我就要退休了。我的願望是,希望在自己任職期間全村能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就是吉力力書記的夢想。(責編增林)

記者感言·牛志男

要寫這篇短短的手記,一時感到無從下筆。不是無話可說,而是想說的太多。如果說2010年初秋那次跨越南北疆的采訪可以用“震撼”來形容的話,那麼此次南疆和田兩村帶給我的體悟則遠比那次深刻。

從4月13日抵達和田到4月24日離開,12天的采訪,我一直專注認真,生怕漏了哪個關鍵的細節。采訪歸來,一段段錄音、一頁頁記錄,最終轉化成兩篇各七八千字的文章,但它們所呈現的與我所進入和田兩村的所見所感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除了采訪深入程度和文字功底的欠缺,更有這裡曆史的厚重和現實的複雜等等因素。于我乃至很多人而言,短短十來天的采訪行走,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這裡的人,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也是最讓我留戀和不舍的。記得剛到和田第一天,縣鄉幹部給我介紹情況時,最開始說的總都是這裡有多麼的安全,老百姓有多麼的淳樸。我想,他們絕不是擔心我有什麼不安,而是這裡确确實實就是這樣。無論是老人、青年、婦女、孩子,還是維吾爾族、漢族、回族,走近他們,傾聽他們,你就會更懂得他們,更信賴他們。

記者感言·韓東峻

對我來說,此次南疆行是一個成長的過程。首先,我領略到了祖國大地之遼闊。此次出行是我第二次乘坐飛機,并且是第一次在國内飛行。記得研究生二年級時去韓國當交換生,從青島至首爾,那是我第一次乘坐飛機。跨過茫茫的海洋出了國,足足飛行了兩個半小時。但這次,即便隻是在國内,從北京到烏魯木齊,2400多公裡的旅程,飛行卻持續了三個半小時。經停烏魯木齊後,緊接着又飛往和田。在飛離北京後,我見到了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而從烏魯木齊起飛後,機翼下白雪皚皚的山脈,讓我翻出腦海中的地理知識,确認此刻就在天山山脈之上。興奮的我拿出iPad,記錄了機翼之下宛如仙境的壯觀景色。來到皮山縣之後,我們開始進行采訪,慢慢适應與北京有着兩個小時的時差。

其次,我感受到了實地采訪的重要性。出發前,我們做了大量的案頭準備工作,而真正來到這些文字所指和描繪的地方時,給人的感覺就完全不同了。到達采訪目的地,住村工作組講述他們的工作和生活,陪着我們入戶走訪,并為我們提供翻譯。午飯和晚飯時間,工作組又邀請我們一同吃飯,放松下來聊與村民的互動。不知不覺間,我被住村工作組所感染和激勵。當然,還有那些樸實善良的村民。他們,讓我感受到了通過文字無法感知的情愫。

最後,我對南疆的現實有了較為直觀的認識。我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民族成分較為單一的南疆積極推廣、普及雙語教育的重要性。因為語言承載文化和知識,一個人的語言邊界決定其思想和觀念的邊界。在更有思想和智慧的頭腦面前,荒謬的思想和邏輯便會無處遁形、不攻自破。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