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追求幸福的人們

追求幸福的人們

時間:2024-10-23 12:46:30

□文/本刊見習記者韓東峻

庫木艾日克村的青年麥西萊甫和田地區皮山縣科克鐵熱克鄉庫木艾日克村,距縣城5公裡。這裡是我到訪過的最為靠近祖國西部邊境線的地方,也是最靠近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地方。從村子出發,驅車北上20來分鐘,即可看到茫茫的戈壁灘。

眼下,位于沙漠邊緣的這個村子的主色調是黃色。但還有綠色,那是新疆楊的顔色。這種俗稱“穿天楊”的楊樹高近30米,有着極強的抗旱能力。它的每一根枝幹都是向上的,所以每棵楊樹間的距離有時可能隻有一個拳頭那麼寬。這個距離,對于我東北老家的楊樹來說是無法做到的。“穿天楊”種在道路兩旁美化環境,種在農田周邊防風固沙,甚至種在自家院子裡當作圍牆。走在村子裡,仿佛進入了一片楊樹林中,也可以說是村民在楊樹林裡建起房屋,居住生活。晴天,黑灰的柏油路或黃黃的土路與綠綠的新疆楊、碧藍的天空,構成一道南疆農村獨有的風景。

但是,這裡的風沙說來就來。沙土乘着風從不遠處的沙漠大規模襲來,擋也擋不住。風沙過後,村民走出屋子打掃院子,一會兒功夫便掃出一個小土堆。萬物複蘇的春季,其他地方下的是雨,這裡下的卻可能是沙土。

不請自來的風沙,大面積的新疆楊,都在提醒我:當地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周邊沙漠環境的制約,比如短缺的水資源、貧瘠的沙化土壤。

但如同始終向上的新疆楊,這裡的村民也是積極向上的。2015年,他們又得到了一個脫貧增收的好機會——庫木艾日克村成為國家民委重點幫扶南疆12個村中的一員,獲得幫扶資金200萬元。住庫木艾日克村工作組成員與養鴿的村民在一起追鴿子的人

村民阿布都重圓了夢想。這位年過七旬的維吾爾族老爺爺,借助國家民委幫扶資金重新開始了屬于他的養鴿夢。

自記事起阿布都就喜歡鴿子。有時在回家的路上見到飛舞的鴿子,他便不顧一切地追上去。沙土路上,留下少年小而清晰的腳印。那些飛翔的鴿子,也許并不知道有個少年在忘我地追着它們。阿布都跑累了坐到地上,沮喪自己沒有長一雙翅膀。在11歲那年,父母見他如此喜歡鴿子,便花兩塊錢買了10隻鴿子作為禮物送給他。兩塊錢——對于這個貧困的家庭來說無疑是一筆巨款。那些鴿子阿布都養了十來年,直到有一天被人全部偷走。老人回憶說,當時為此傷心地哭了好幾天。伴随他整個童年的鴿子就這樣消失了,而家裡的經濟條件已經不再可能買新的鴿子。

後來,長大成人的阿布都成家立業,有了三個孩子。上世紀70年代末,老人在一次勞動中不幸遭遇事故,右胳膊落下殘疾,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但小時候給生産隊放羊的經曆,讓他對于養羊十分擅長。阿布都家裡一直養着羊,一般有幾十隻的規模。通常每隔三個月,即在新的一批小羊出生時賣掉稍大一點的羊來維持生活開支。老人指着身後正在建設的牲畜圈激動地說:“這次我進入了家庭養鴿項目第二批100戶名單裡,建鴿舍的5000元幫扶資金已經發放到了手中。我的養鴿夢馬上要實現了,并且養羊的老本行也可以繼續做。”

阿布都過去用的羊圈,都是用土牆建起來的。柳條糊上泥巴扶起來的土牆極其簡陋,隔上兩三年就得修補一次,既費錢又麻煩。這一次,阿布都打算用國家民委幫扶資金買磚、水泥蓋座羊圈和鴿舍合二為一的結實的牲畜圈——這是縣畜牧站給出的建議,也是村裡的養鴿大戶通常采用的方法。在牲畜圈的兩側牆壁上挂上鴿子窩,屋頂中間留出稍大點的四方形天窗,與建在上面的鴿舍相通。這樣一來,天冷時鴿子會飛到牲畜圈内,住在鴿子窩裡,借着羊的體溫和羊糞的溫度驅寒。天氣轉暖後,鴿子又可以通過天窗飛回鴿舍内,繁衍下一代。阿布都滿懷期待地說:“等這個牲畜圈蓋起來,就不用像過去那樣為圈舍修補操心了。我可以每天搬個凳子坐在鴿舍前,欣賞那些曾經追過的鴿子。”

庫木艾日克村使用國家民委幫扶資金發展家庭養鴿,是村黨支部與自治區民委第二批“訪惠聚”住村工作組根據村裡的實際情況共同商議的結果。村裡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一畝。對這些情況了如指掌的村支書,提議搞家庭養鴿項目。

庫木艾日克村地處沙漠邊緣,而庫木艾日克在維吾爾文裡就是“沙渠”的意思。村民們認為沙漠是涼性的。為抵消“涼意”,他們在日常飲食中習慣攝入“熱性”的東西,比如羊肉、鴿子肉等來達到體内的冷熱平衡。事實上,養鴿吃鴿一直是南疆人的傳統。有了這樣的需求,國家民委幫扶資金助力下的家庭養鴿項目就具備了實施的基本條件。村黨支部與住村工作組共确定276戶村民養鴿,第一部分幫扶資金到位後,第一批40戶村民去年底就建了鴿舍、買了鴿子。

從今年的100戶開始,工作組鼓勵村民在縣裡購買鴿子,或者在本村養鴿大戶手中購買。參與養鴿項目的村民隻要在鴿舍内确保有15對鴿子,村裡即可提前支付村民購買鴿子款1800元。家裡有積蓄的村民還可以先行購買中意的鴿子,品種不加限制,規模達到15對之後再去領這筆錢。

作為庫木艾日克村唯一的大學畢業生,吾吉買買提琢摸的事情與所有養鴿戶息息相關:如何把鴿子賣出去?

2014年回到村裡的吾吉買買提,此前一直在外地工作。讀大學期間他的漢語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04年畢業後進入一家位于阿圖什的棉加工廠工作。不到三年,工作出色、頭腦靈活的吾吉買買提深得老闆信任,從公司拿到了運輸棉花籽的業務。從此,他用自己陸續買進的三輛大貨車專門搞起了運輸。回到村裡後,需要運輸的事情,都在他的營業範圍内。去年皮山縣發生地震,庫木艾日克村也遭受損失。國家出資為村民建設抗震安居房,吾吉買買提用自己的運輸車積極參與救災和安居房建設,受到村民一緻好評。

去年底,庫木艾日克村家庭養鴿項目正式實施。吾吉買買提從住村工作組得知2016年要繼續完成全村276戶家庭養鴿項目,這讓他看到了商機。“村裡家家戶戶都在養鴿子,這些鴿子全部拿到本地大巴紮(集市)去賣不太可能。而在包括烏魯木齊在内的很多城市,乳鴿很受歡迎。我打算購入一套乳鴿加工設備,做熟食,用真空袋包裝起來,再配上作料包,銷售到全國。”為此,吾吉買買提特意去縣裡的乳鴿加工廠考察了一番。整套設備體積不大,兩間房子就可以容下,價格也不貴,通過網絡就可以買到。他準備在自家院子裡騰出一片空地,把廠房建起來。這樣,還可以雇傭本村的村民,帶動大家就業。除了常規銷售渠道,吾吉買買提也計劃通過互聯網擴大銷售。村裡已覆蓋寬帶,隻要家裡有台電腦,便可上網。最近他在學習如何使用淘寶,過去是在上面買東西,現在則是作為一個賣家要把手中的産品推廣出去。他的這一想法,得到了住村工作組的大力支持。我們有理由期待,庫木艾日克村這位唯一的大學生将給村裡帶來新的變化。

最初,村黨支部和工作組推介家庭養鴿項目,動員村民參與時,有些人是持懷疑态度的。庫木艾日克村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每戶6800元的養鴿項目資金相當于村民不吃不喝兩年多的收入——這樣的惠民政策,當初讓一些村民不敢相信是真的。“天下哪有這麼好的事情!”如今蓋起鴿舍的村民,如實坦陳他們當時的心情。

在村黨支部和工作組的組織下,村裡有經驗的養鴿大戶、有威望的宗教人士以及村幹部帶頭進入第一批40戶名單,為個别持懷疑态度的村民“試水”。沒過多久,第一批養鴿戶院子裡便有了新蓋的鴿舍,肉鴿在鴿舍内悠閑地吃起了苞谷。村裡的節日聚會上,養鴿戶高興地說已經拿到6800元項目資金,建完鴿舍買完鴿子後還有些剩餘。第一批40戶養鴿村民的成功,讓所有人特别是曾經将信将疑的村民們認識到扶持家庭養鴿項目是真的,是實打實的,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受益。接下來,當第三批“訪惠聚”工作組入住庫木艾日克村,着手推進第二批100戶養鴿項目的實施時,情況有了180度的變化:村民們十分踴躍,拿到資金後加快進度建設鴿舍。而第三批136戶中的一些村民也按耐不住心中的熱情,在資金尚未發放的情況下先開始了鴿舍建設。他們想通過實際行動向村黨支部和住村工作組證明自己有能力、有信心把養鴿項目做好。

吾吉買買提夫婦

買買提明學漢語的小兒子麥爾丹江(右二)雙語和未來

包括庫木艾日克村在内的科克鐵熱克鄉所屬25個村的村民民族成分單一,都是維吾爾族。如果在村子裡聽到有人說漢語,那多半是走訪入戶的住村工作組成員。在這種語言環境下,村裡的孩子如何更好地學習、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漢語,成了當地學校和家長關心的頭等大事。

海熱古麗是科克鐵熱克鄉第一小學庫木艾日克村分校的教師,也是全校唯一的大學畢業生和漢語最流利的老師。學校一至五年級實行雙語教學,海熱古麗是二年級雙語班的班主任。雖然是數學老師,但她有時候也會教漢語。孩子們放學回家跟父母隻能說維吾爾語,所以學校的漢語課對于他們學好漢語非常重要。而海熱古麗的标準發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孩子們學好漢語。

正式接受大學本科教育前,海熱古麗在江西一所高校完成了兩年的預科學習。初到内地,語言環境讓海熱古麗犯了難。平時習慣用維吾爾語的她幾乎無法聽懂老師講課,與同學的交流也存在障礙。海熱古麗的父母都是皮山縣中學的老師,了解女兒的困難後,一直鼓勵她堅持下去。兩年後,過了語言關的海熱古麗順利進入陝西師範大學學習。現在,入職近兩年的海熱古麗生活忙碌而充實。早上到校後,她先給班裡的學生上半個小時的漢語早自習。由她領讀課文,學生們跟讀,并要求他們在這段時間内隻說漢語。海熱古麗高興地告訴我,現在她班裡孩子們的漢語水平明顯高于其他班,正是早自習起了大作用。

作為朝鮮族,聽了這個故事,我想到從小在朝鮮族村莊長大的母親,通過高考進入衛校學習時面對的語言困境與海熱古麗頗為相似:她們都是經曆了逐步适應和高強度學習過程後,才掌握漢語,進而完成學業的。

采訪期間,受村民買買提明的邀請,我與住村工作組的同志一同前往他家吃飯。這幾年,為提高小兒子的漢語水平,買買提明投資了1萬多元。孩子5歲時,就送到了縣裡的雙語幼兒園。現在孩子7歲,馬上要升入小學,買買提明又找了一位漢語老師,每天晚上來補習漢語。對孩子教育投入如此之大,源于他這幾年走南闖北的體悟。

庫木艾日克村所在的科克鐵熱克鄉雖然土地貧瘠,但盛産大棗、核桃、葡萄等。在這樣的地方,一個家庭要想脫貧緻富也取決于一家之主是否肯動腦筋、勤勞能幹。買買提明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三。幾年前,兄弟合作,大哥和二哥從村民手中收購大棗、核桃和玫瑰花瓣,然後在自家作坊裡進行清洗、挑選和包裝,買買提明負責銷售。兩年前,他決定去内地闖闖,試着開拓新市場。當他第一次到廣州的時候,就意識到自己的語言是個大問題。他通過朋友聯系了一樁利潤可觀的買賣,隻因與買家溝通不暢而終止。這次受挫的經曆,讓買買提明意識到掌握漢語的重要性。回家後,他立即把兒子送進了雙語幼兒園。

吃飯前,住村工作組的成員把買買提明的小兒子叫過來,打算考考他的漢語,看他這幾年學得怎樣。小男孩羞澀地在紙上用漢字寫下了自己的名字:麥爾丹江。筆畫清晰、有力,不像出自一個7歲孩子之手。對此,大家連連發出贊歎。随後的“漢語提問環節”,麥爾丹江也對答如流,發音标準。我看到買買提明露出欣慰的表情,緊緊地摟住小兒子的肩膀。買買提明還向我透露了更長遠的計劃:過幾年,再請一位老師教孩子英語。等孩子大學畢業後,鼓勵他回到家鄉考公務員為鄉親們服務。或者,支持他去内地創業,開辟屬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其實,即便沒有父母的引導,對學習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也是每一個追求進步的孩子共有的特征。在住村工作組的引薦下我見到了艾木都拉,一個初中三年級的男生。

艾木都拉與住村工作組的相識,源于他對學習漢語的熱情。有一次,因為家裡停電,艾木都拉來到村委會操場借着路燈的光亮寫漢語作業。這一幕,正好被住村工作組組員潘銳看到。問明緣由,被他的學習熱情所打動,潘銳直接搬過來一個凳子現場給艾木都拉輔導起了作業,并告訴他學習過程中如果有不懂的随時可以過來找工作組。實際上,艾木都拉學習漢語的出發點特别單純且誠懇:學校裡教他漢語的漢族老師對班裡每個學生都關懷備至,盡全力幫助他們學好漢語,艾木都拉特别想把自己感激之情用漢語說給老師聽,但他卻連一句連貫的句子都無法組織起來……随着年齡的增長,艾木都拉更加意識到今後若想去内地發展,漢語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即便以後大學畢業回家鄉工作,也需要熟練地掌握漢語。

艾木都拉告訴我,他最大的理想是大學畢業後參軍入伍。“這幾年部隊的大哥哥們在‘去極端化’、打擊暴恐分子的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離不開他們的無私奉獻。”看着艾木都拉堅定的眼神,我想到了一句話:心有多大,舞台便有多大,夢想終究可以實現。

科克鐵熱克鄉第一小學庫木艾日克村分校雙語班最可愛的人

采訪期間,我接觸最多的就是“訪惠聚”住村工作組。這批工作組來到村裡還不足兩個月時間,住村後便着手推進養鴿項目。除了給100個養鴿戶建立檔案,他們還要每天走訪入戶,了解鴿舍建設、鴿子購買以及疫苗接種等情況。第一批40個養鴿戶,加上第二批100個養鴿戶,工作組要花一周多的時間才能走訪完畢。村裡土路不少,一腳踩上去,如同踩進了厚厚的雪裡,留下深深的腳印。每次走訪回來,大家的鞋裡、褲子上全是灰土。我到村裡的時候,有些養鴿戶工作組已經走訪了至少4次,村民們也記住了工作組每個人的面孔。

在馬不停蹄的忙碌中,工作組裡的兩位女性——組長劉江勤和組員馮爽還是抽出時間學會了麥西萊甫,且一招一式絲毫不輸于當地村民。那天來到村委會大院,伴随着歡快而富有節奏的音樂,一群維吾爾族青年正跟着站在最前面的舞蹈老師排練集體舞。過了一會兒,響起了更為歡快奔放的音樂,大家圍成一個圈子,幾個男青年在中間跳起了麥西萊甫。其中一個男生舞動着手臂、雙腿打着節拍向女生那邊慢慢移去,邀請女生參與進來。不一會兒,人越來越多,麥西萊甫高手紛紛展示自己的舞技。在他們的感染下,我也情不自禁地用腳尖打起了拍子。這時,我看到了兩個熟悉的面孔——劉江勤和馮爽。她們也加入進來,跳着歡快的麥西萊甫,與大家融在了一起。

而潘銳與艾木都拉的那次偶然相遇,還促成了另一個善舉。

潘銳把輔導艾木都拉學習漢語的照片上傳到微信朋友圈後,他的一位朋友、烏魯木齊市41中學的王老師細心地發現寒冬裡少年身上隻穿着單薄的衣服。在王老師的倡議下,她所在學校的師生短短一周内就捐贈了超過2000件款式各樣、四季分明的衣物,并很快送了過來。發放衣服的那天,全村像過年一樣熱鬧。拿到衣服的村民高興得合不攏嘴,有些村民當場給孩子穿上了新衣。艾木都拉的母親更是第二天就拿着熱乎乎的馕餅來到村委會,感謝工作組為孩子帶來的衣服,更感謝工作組給村裡帶來的變化。

工作組副組長艾白都拉的家鄉在阿圖什,那裡的人以善于經商而聞名。南疆很多青年外出打工都會選擇到阿圖什,因為那裡工作崗位多、工資高,還管吃住。艾白都拉住村之後,便聯系家鄉經商的朋友和親戚,向他們介紹村裡的情況。沒過多久,1200件純羊毛衣、200雙鞋子、200條褲子、200件夾克等總價值超過20萬元的物品運到了村裡。最近,為推動村裡婦女工作的開展,艾白都拉的一位女商人朋友又寄來了100箱衛生巾。

工作組成員、自治區佛教協會副秘書長邢柱,則将關注點落在了村裡的孩子身上。他發現孩子們學習知識主要通過學校的教科書,放學回家後的課餘生活非常單一。邢柱聯系自己在寺院工作的朋友,詳細說明村裡孩子們的情況。時間不長,由寺院捐贈的10台嶄新的電腦運到了村委會大院裡的兒童樂園,一個面向全村兒童的電腦房就此誕生。電腦接入了互聯網,就等于連接了整個世界。今後,這裡的孩子們可以通過兒童樂園裡小小的電腦,去感受大大的世界了。

“既然來到村裡,就要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為村民多做點實事。我們每個人的力量有限,但這些有限的力量彙聚起來,一定能發揮出想象不到的作用。”每個工作組成員,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把這句話寫在了庫木艾日克全體村民的心坎上。(責編吳迪)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