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宋代《虞美人圖》歸根何處?

宋代《虞美人圖》歸根何處?

時間:2024-10-23 10:36:27

文白炜程

《出水芙蓉圖》

《虞美人圖》宋代是中國傳統花鳥畫的巅峰。由于年代久遠,傳世作品已經很少。在曆代著錄中,大量作品隻有極其簡單的文字描述,很少能與存世的畫迹對得上。作品得不到确認,考證這些作品的作者和來源成了非常困難的事情。

近期,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虞美人圖》就是一件宋代花鳥的極精之作,展現了極高的繪畫水平。尤為難得的是,它的保存狀況非常完好,顔色幾乎沒有任何剝落和變化。可惜的是,一直沒人能确定它的作者,故筆者開始一番探索之旅。作品簡析

此作品為團扇,絹本。畫有紅、紫、白三色罂粟花三朵,右上方有一株直立的罂粟果。畫面钤印五枚,印文分别是“蒼岩子”、“蕉林”、“靜淑心賞”、“吳湖帆珍藏印”,可見清代大收藏家梁清标和近代的吳湖帆夫婦曾藏。全幅采用傳統的沒骨畫法,不見筆迹。全幅設色富麗,渲染細膩,有光澤感。蝴蝶、花葉和莖設色較暗淡,和花形成對比。葉片、葉脈是全幅僅有的幾處可見筆痕的地方。

那麼問題來了,明明名為《虞美人圖》,為何說它畫的是罂粟花呢?其實,罂粟花和虞美人兩者同科不同種,極其相似,若不仔細觀察,很難辨認其差異。

此《虞美人圖》中,可明顯看出四處罂粟花的特征:莖上沒有剛毛;花瓣有重瓣,邊緣開裂;葉子邊呈鋸齒狀,不分裂;果實直立。相反,虞美人的顯著特點在這幅畫中并無體現。

因此,這張作品所繪其實是罂粟花!更準确來講,這幅《虞美人圖》應稱之為《罂粟圖》!

《虞美人圖》與《出水芙蓉圖》的花瓣畫法對比

《杏花圖》

《虞美人圖》與《出水芙蓉圖》的花心畫法對比

虞美人著錄分析

按照“罂粟花”和“虞美人”這兩個關鍵詞,在錄有宋畫作品的曆代著錄中搜索,可以查到:1682年,卞永譽在《式古堂書畫彙考》卷二“吳炳”條目下著錄“鶯粟圖”;1691年,王毓賢所撰《繪事備考》“吳炳”條目下著錄“鶯粟圖一”;1721年,厲鹗所撰《南宋院畫錄》卷五“吳炳”條目下著錄“鶯粟圖一”。

上述三次著錄都顯示,南宋吳炳曾畫過《鶯粟圖》,且這三處著錄文字内容幾乎一緻,其所指《鶯粟圖》應為同一幅。而“鶯粟”二字隻是“罂粟”的繁體字,意思無二。

此外,吳其貞在《書畫記》卷六中曾提到,“吳炳虞美人花圖。畫法如生……此冊在杭城,同長男振啟觀于卞公之行館。公諱永譽,字令之。……時乙卯八月三日。”但《式古堂書畫彙考》“吳炳”條目下并沒有以“虞美人”為名的畫作,最接近的隻有《鶯粟圖》。因此,吳其貞當年看過的吳炳《虞美人花圖》就是《鶯粟圖》。

最後,《式古堂書畫彙考》名畫大觀“第三冊集梁唐五代宋元名迹凡二十五幅引首二幅”第八幅,記錄有北宋趙昌《虞美人花圖》,“團扇絹本着色虞美人數枝施粉調朱盈盈綽約。”上有白文“明安國玩”及“黔甯王子子孫孫永寶之”兩枚印章。

雖然上海博物館的《虞美人圖》和著錄中所述非常相似,但上面并沒有白文“明安國玩”及“黔甯王子子孫孫永寶之”這兩枚印章。翻閱古籍查看趙昌其他作品,如《粉花圖》,《杏花圖》的畫法也與《虞美人圖》不類。因此,《虞美人圖》肯定非趙昌所作。

因此,上海博物館藏之《虞美人圖》應該就是南宋吳炳的《鶯粟圖》,畫法分析也可以支撐這一結論。

《虞美人圖》與《出水芙蓉圖》的莖葉畫法對比

《虞美人圖》與《出水芙蓉圖》的葉片畫法對比畫法分析

《虞美人圖》是一幅沒骨畫法的工筆花鳥圖。沒骨畫法源于北宋徐崇嗣,其後,北宋趙昌、王友都繼承了這種畫法。

關于沒骨畫法,《圖畫見聞志》卷六“沒骨圖”一條曾寫道:“李少保端願有圖,一面畫芍藥五本,雲是聖善齊國獻穆大長公主卧房中物。或雲太宗賜文和(李玮)。其畫皆無筆意,惟用五彩布成,旁題雲:‘翰林待诏黃居寀等定列上品徐崇嗣沒骨圖。’以其無筆墨骨氣而名之,但取濃麗生态以定名。後因出示二禁賓客。蔡君谟乃命筆題雲:‘前世所畫,皆以筆墨為上,至崇嗣始用布彩逼真,故趙昌輩效之也。’”

蘇轍在《王诜都尉寶繪堂詞》自注也曾提到:“其子(徐熙之子,應為孫)徐崇嗣以五色染就,不見筆迹,謂之“沒骨”。蜀趙昌蓋用此法耳。”

到了南宋,沒骨畫法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以傅粉暈色為主,輔以淡色勾描,不露墨筆蹤迹。繼而出現了林椿、吳炳、毛益、于青言等著名的宮廷畫院畫家,由于他們是為皇帝作畫,作品大多佚名。其代表作品有《虞美人圖》、《出水芙蓉圖》、《夜合花圖》、《碧桃圖》、《果熟來禽圖》、《枇杷山鳥圖》、《榴枝黃鳥圖》等。

經現場觀察,《虞美人圖》具有明顯的南宋沒骨畫的時代特征,全幅包括花、莖、葉全部不見勾線,此種畫法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吳炳《出水芙蓉圖》高度一緻。

上述兩幅作品皆為團扇,畫面勾線基本上被色彩所覆蓋,不見筆迹。設色富麗,花朵作為主體非常突出,有光澤感,莖葉比較暗淡。在《出水芙蓉圖》中,似乎有光芒從花心正中向四周散開,使得每一片花瓣在内部光芒的照射下格外的輕盈透亮。

而在《虞美人圖》中,右下的兩朵花似乎被畫外右上方的光照射着,右邊的白花整個迎着光,展現出和《出水芙蓉圖》一樣的輕盈透亮,中間下部紫色的複瓣的花瓣右邊亮左邊暗,在光線下顯得特别豐盈,這種對光線的觀察和把握能力,具有劃時代的先進性,遠遠早于十四世紀意大利文藝複興的油畫家,縱觀整個宋代花鳥畫家的傳世作品,僅吳炳一人的作品有這種标志性的光影感。

從《虞美人圖》細部花瓣的畫法和色彩的渲染,可以看出兩幅作品更多相同的表現技法。包括花瓣輕薄招展、傅色柔和細膩、花瓣的淡墨線基本被色彩所覆蓋。

再來看花心的點蕊,均采用穩重厚實的色點,每一點都有清楚的交代,異于後代花鳥畫中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的随性的點。

接着看莖葉部分的表現。深色的葉片的墨線經常和渲染的顔色連為一體,使得墨線本身的起筆收筆已經不容易分辨。莖幹也采用類似的技法,邊緣隻有圓潤的色彩線條,表現了圓柱形的枝幹效果。

葉面有明暗調子的變化,深墨線勾葉脈。謝稚柳、張珩兩位鑒藏大家都強調繪畫作品本身呈現出來的藝術家的個性特征,這是鑒定的第一核心,任何脫離繪畫本身而做出的鑒定結果都是盲人摸象。

上述兩幅花鳥團扇高度一緻地體現了曆代著錄中歸納的吳炳的繪畫特點:花卉主體突出,具有光感,這是其排他性的特點;沒有南宋畫家典型的“骨法用筆”,線條均勻,幾乎看不到筆法的性格;“設色濃厚,經久不脫”,“采繪精緻富麗”,暈染過渡非常細膩,不采用平塗;“畫法如生”,寫實能力極強;完全沒骨,輪廓線常常和傅色融為一體。

元代夏文彥在《圖繪寶鑒》曾這樣介紹吳炳:“吳炳,毗陵人。工畫花鳥,寫生折枝,可奪造化,采繪精緻富麗。光宗李後多愛其畫,恩資甚厚。紹興間畫院待诏,賜金帶。”

遍曆宋代傳世作品,吳炳的個人繪畫特點獨一無二。通過整體面貌到局部細節的畫法比較,我可以肯定,上海博物館藏《虞美人圖》和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出水芙蓉圖》皆出自南宋院畫家吳炳。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