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尋路小康

尋路小康

時間:2024-10-22 11:23:53

通往西達戶村的嶄新的鄉村公路從松原市所轄的扶餘市前往三駿鄉西達戶村的路上,初春的明媚陽光照在一望無際的田野——金燦燦的是收割後的玉米地。汽車出城區行駛半小時,廣闊的平原上仍見不到一座小山丘。一片藍,一片白和一片金色在天地間構成一幅美麗的靜态畫,如果不是偶有路标或白楊閃過,真懷疑人和車根本沒在行進之中。

作為吉林省扶餘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三駿滿族蒙古族錫伯族鄉地處吉黑兩省交彙處。全鄉幅員面積約300平方公裡,轄29個行政村,55個自然屯,7個少數民族村,共有人口約5萬人。吉林是錫伯族的世居地之一,共有錫伯族人口3000多人。扶餘市三駿鄉東達戶村、西達戶村和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吉拉吐鄉錫伯屯等3個行政村,是錫伯族的主要聚居地。其中,西達戶村總人口1214人,錫伯族人口262人。

修了大路還要修好“小路”

恍惚間,一排排黃色圍牆的院落映入眼簾,圍牆内整齊的房屋排列在水泥路兩側。路邊的積雪還未完全消融。一下車,便覺得身上的羽絨服不再是負擔了。

自2011年錫伯族被納入國家人口較少民族政策扶持範圍以來,吉林省民委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工作會議精神,會同省發改委編制《吉林省扶持人口較少民族(錫伯族)發展“十二五”專項建設規劃》,聯合省發改委、财政廳、扶貧辦等部門,把基礎設施建設置于先行的戰略地位。2011年至2016年間,共投資6000多萬元,從根本上解決了村民出行困難、産業發展基礎差等問題。

“過去的村路坑坑窪窪,出行很困難,下雨天就更不用說了。”鄉長楊玉山聊到昔日三駿鄉的交通時皺起了眉頭。經過這幾年的建設,土路變成了水泥路,并實施了村道硬化等改造工程,極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每戶村民家門口的排水溝,也有效地解決了村内排水難的問題。

在人口較少民族政策的扶持下,三駿鄉的村容村貌大為改觀。2015年至2016年省财政累計投入項目發展資金約1800萬元,為東、西達戶的村民新建磚砌圍牆,安裝推拉式鐵門,新建達戶廣場1400平方米。

三駿鄉以農業為主,如今已初步形成以玉米、花生、美葵、西瓜、大蔥為主導産品的農業産業經濟。西達戶村耕地面積400公頃,盛産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經濟作物收入180萬元。2011年度省财政累計投入項目發展資金100萬元,建成西達戶村抗旱水源井,解決了種植灌溉難的問題,糧食産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為農業增産增收創造了條件。

為了方便村民農田作業,2015年省民委、省财政廳投資200萬元為西達戶村修建農田道路。“如今,通往農田的道路修好了,村民再也不用大老遠把自己種的糧食背到鄉裡去賣,車輛随時都可以進村,村民在家裡也能輕松地賣掉糧食。大夥兒種糧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了。”鄉村幹部和村民緊鎖的眉頭終于舒展開來。

一個合作社的尋富之路

這天,劉孔明像往日一樣在合作社奔波。

劉孔明是西達戶村浩然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法人代表。這個合作社注冊資金500萬元,正在通過種植玉米、花生等作物來增加農民收入。

從停放在合作社大院門口的數輛卡車夾縫中走過,可看到屋外延至倉庫的牆壁邊,一摞摞标有“精品花生”字樣的麻袋整齊碼放着。清脆悅耳的“砰砰”聲,與安靜的村落形成強烈反差。走進屋内,花生的清香撲鼻而來,三四個合作社成員正坐在溫暖的炕上挑揀花生。“我們要把壞的花生分出來。”其中一名女村民笑着對我說。她是劉孔明的妻子。說罷便把挑出來的花生丢進身邊的不鏽鋼盆子裡,那“砰砰”的響聲正是從這裡來的。

成立合作社以前,作為種植花生的村民,向來具有商業頭腦的劉孔明就想着怎樣提高自家的産量和銷量。而從上中學起,他就立志要和全村人一起過上小康生活。于是,三年前劉孔明便成立了合作社,并與山東的廠商建立了合作夥伴關系。

然而,當初村民們都很懷疑,隻有不到10戶人家入社,沒有規模,更談不上效益。為了讓村民了解在他們眼中陌生的種植模式,劉孔明從村頭走到村尾,挨家挨戶上門講解合作社的好處。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花生出口國,市場前景很好,沒有太大的風險,很有保障。花生最低保障收購價2.2元一斤,最次的情況是一垧地毛收入2.2萬元,去掉成本費用,差不多能掙8000塊錢。山東的合作夥伴與我簽訂單,我再與農戶簽訂單。”劉孔明邊說邊坐上炕,熟練地撿起花生來。當初為打消村民的擔心和顧慮,劉孔明在保證基本收入之外,還拿出2000元作為保證金給每戶村民,如果秋收時節花生歉收,這2000元就歸村民。

通過不懈的努力,這個合作社如今已成為具有較強可持續發展後勁的種植類合作社,入社農戶50多戶,覆蓋全鄉5個村,其中西達戶村有16戶簽了單,耕地面積約400多畝。劉孔明手中的土地慢慢多了起來,村民對種植流程也漸漸熟絡了很多。規模種植讓村民省下了力氣,錢也賺多了。“從種地到田間管理,合作社都有技術人員;什麼時候用什麼藥,都有專門人員來輔導。否則有些村民不懂,到頭來有的豐收了,有的地卻黃了,得不到效益,說啥也沒用了。”在合作社的帶領下,村民種地再也不用擔心種子、化肥選不好,水澆不好了,也不用為收糧食時人手不夠而忐忑不安了。劉孔明還兼顧着收糧生意,為讓村民得到最大的實惠,他回收糧食時價格總要比市場價略高一些。去年,糧食價格偏低,但合作社成員每戶收入仍達到了約一萬元。

今年,合作社将大面積推廣羅漢果種植。作為花生的新品種,羅漢果有産量高、出油率高、價格高的特點。為讓村民信服,劉孔明在自家田裡搞試點播種:“先讓鄉親們看到我豐收,比任何話都有說服力。”浩然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成員在挑揀花生一定要讓鄉親們得到實惠,嘗到甜頭。劉孔明深知,一個人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這片他所深愛的土地才是根之所在,心之所念。合作社善待社員,力所能及地為社員解決生産、生活上的實際困難,從不拖欠社員盈餘分紅和工資。在社員大會表決通過的前提下,合作社對本村困難家庭進行幫扶獻愛心活動,該出力時出力,該出錢時出錢。

“明年肯定會有更多的人參與,我有信心。我相信和我簽單的農戶肯定都能豐收。”劉孔明對未來充滿希望,計劃逐步擴大合作社規模,增加入社農戶數量,帶動全村建成小康。

與劉孔明道别時已是黃昏,“砰砰”聲也越來越遠了。我感覺這個聲音就好像心髒的跳動聲,每一下有力的跳動,都為這個村帶來了勃發的動力。

尋文化之根

2016年,西達戶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計17戶27人。其中低保貧困戶7戶、五保貧困戶7戶、一般貧困戶3戶,當年年底脫貧8戶16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幫扶工作,多次組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在市與鄉的共同努力下,西達戶村扶貧工作取得很大成效。而在幫扶過程中,各級政府和村民也越來越看重民族文化的傳承。

與許多散居人口較少民族的鄉村一樣,從表面上看,西達戶村的民族文化特征并不是很明顯,會講錫伯語的也隻有寥寥幾位老人。為切實解決人口較少民族文化流失嚴重的問題,加強錫伯民族語言文化傳統的傳承和發展,縣、鄉政府積極與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溝通聯系,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在少數民族村選擇優秀的文化青年和教師前往察布查爾考察、學習錫伯族的民族語言文字、曆史文化和風俗習慣,還定期邀請察布查爾的民族文化人士來傳經送寶。為此,西達戶村建起村民民俗活動中心和錫伯族民俗館,備有不少圖書、音像制品和體育器材等。

曆史是根,文化是魂,傳統曆史文化是鄉村的文脈所在。找到根和魂,發掘民族風俗文化,打造特色旅遊業,進而發展相關第三産業是西達戶村的方向。西達戶村已申請中央投資及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共4000萬元,計劃于2019年初實施旅遊區建設項目。此舉,既可弘揚民族文化,又能發展産業助力小康。從縣鄉村幹部,到各族群衆,無不對此寄予厚望。

不知不覺夜幕已降臨,嶄新的太陽能路燈照亮了村裡的道路,也照亮了正在一步步接近全面小康的錫伯族群衆的心。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