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優良家風世代相傳

優良家風世代相傳

時間:2024-10-22 10:53:51

正在備課的張敏布朗族的茶葉,傣族的包燒魚,彜族的牛幹巴,哈尼族的手抓飯,基諾族的野菜湯……錯落擺開的4張餐桌上,擺滿了來自熱帶雨林的誘人美食。豔麗的布朗族裙子,藍色的彜族上衣,黑色的哈尼族包頭,樸素的白族圍腰……身着民族盛裝的30多口人圍坐在一起,各民族語言彙聚一堂,歡聲笑語在雨林小院上空飄蕩。

每逢周末,張敏和家人們都會這樣聚在一起。她的弟弟、妹妹,公公、婆婆,以及小叔子、妯娌,一大家子人熱熱鬧鬧。走到哪裡,張敏都會驕傲地說:“我們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有漢、布朗、彜、白、傣、哈尼、基諾、拉祜等共8個民族36人,四代同堂。”

今年45歲的張敏是布朗族,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職業高中當語文老師,是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她的丈夫鄭能軍是彜族,在州無線電監測站工作,夫妻兩地分居多年。每逢周末,張敏都會回到離勐臘縣100多公裡的景洪市與家人團聚。

張敏的弟弟在昆明市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弟媳婦是白族。她的妹妹在勐海縣城工作,妹夫是彜族。

2001年,張敏調到勐臘縣職業高中工作。因為她生在勐海長在勐海,剛剛到勐臘縣工作時,面對陌生環境有諸多不适應。那些日子,丈夫和家人給予了她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

“我剛到勐臘工作,就進入了一個多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我丈夫家中有彜族、漢族、傣族、哈尼族,大家相互尊重,相互包容,讓我很快就适應了新的環境。”

她白天吃飯在姐姐家,晚上住在公婆家。除了上班、洗衣服之外,張敏幾乎不用做什麼家務,這讓她得以全身心投入工作中。為了成為一名更加稱職的職業教育工作者,張敏利用課餘時間完成了本科函授學習,并且通過自學取得了雲南省普通話測試員資格證書、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

2015年,鄭能軍調到西雙版納州無線電監測站工作。為支持妻子的工作,他将4歲的女兒帶到州府景洪,暫且居住在姐姐家。工作忙的時候,姐姐、姐夫還主動承擔起替他們接送女兒上學的任務。張敏的弟弟、妹妹隻要一到景洪,就會到姐姐鄭能仙家看望張敏的女兒,給她帶一些小禮物,哄她開心。每每談起這個給予她無數溫暖的大家庭,張敏都會動情地說:“走進這個多民族大家庭17年了,大家相互包容、互幫互助,解決了我工作生活中許多後顧之憂。也正是他們的無私付出,鼓舞着我努力工作,以更優異的成績回報社會和親人!”

無論在家中還是在單位,張敏都能與各民族的親人同事們和睦相處,互幫互助。而這,都得益于團結友愛的家風。

張敏的父親張世德,是上世紀60年代從昆明到勐海農場支邊的漢族知識青年。他吃苦耐勞,加之勤學好問上進心強,被調到勐海縣布朗山當教師,在工作中結識了張敏的布朗族母親依麼坎,兩人自由戀愛并走到了一起。1979年恢複高考後,張敏的父親考上了雲南師範大學,畢業後多次調動工作。但他無論到什麼單位,從事什麼工作,從來都沒忘記布朗山寨的鄉親們。在張敏的印象裡,家裡總是“人滿為患”,布朗族鄉親們大到看病,小到修家用錄音機、手表等等都會來找自己的父親。父親從來都是熱情接待,笑臉相迎,竭盡所能地幫助他們。有時家裡來的鄉親太多了,就連客廳、過道裡都睡滿了人。父親常常笑着告訴她:“他們都是我們的布朗族親人,我們應該互幫互助呀!”如

今父親已經離開了人世,但張敏依然跟這些布朗族鄉親保持着常來常往的關系。“父親留給我們的最大财富就是和各民族友好相處、互幫互助的家風,這讓我受益一生!”

團結互助的家風不僅在張敏父親身上體現,同樣也體現在丈夫鄭能軍的多民族大家庭中。他的父親鄭光榮退休前長期在鄉鎮工作,能講多種民族語言,熱心助人,為鄉親們做了許多好事。

“我要把父親母親及公公婆婆的優良家風傳給兒女和學生,一直發揚光大下去!”張敏認真地說。(責編:增林)

張敏家的合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