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感恩改革開放 熱愛偉大祖國

感恩改革開放 熱愛偉大祖國

時間:2024-10-22 10:26:46

“中國進行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曆史要求。”“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

“國家富強,民族複興,人民幸福,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

——習近平

風雨兼程四十載,翻天覆地氣象新。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領導下,中華民族“憑着一股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憑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韌勁”,與時俱進、奮發有為,用勤勞、勇敢、智慧書寫着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家國故事,向世界提供了中國方案。

國是家的國,家是國的家。

觀照“大國”,離不開對“小家”的探究。

一滴水能夠映射太陽的光輝,小小家庭可以展現國家和時代之風貌。其中,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民族成分構成的多民族家庭,無疑也是改革開放40年的重要見證——肇始于思想解放的改革開放,從生存方式到精神追求,都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千千萬萬個多民族家庭由此得以家道興盛、和順美滿。

(一)

家和萬事興,家齊而後國治——這家中的屋檐下,便是人間社會的搖籃。

作為以婚姻、血緣及收養關系為紐帶的社會基本單位和細胞,家庭是最小、最緊密的社會共同體,也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經濟組織和精神家園;作為不斷變化着的社會現象,家庭的和睦穩定早已是社會和諧進步、國家繁榮昌盛的根基所在。家庭的形式、面貌,決定于社會形态和社會制度。無論父權制還是母權制,不管核心式抑或擴展式,所有家庭都承擔着社會化的功能。

“人類強大的創造精神早已将幾乎所有的家庭組織形式設想出來,并且擺在桌面上了”(法國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古今中外,族際婚姻從無到有、從少到多,造就了較為普遍的多民族家庭。

所謂族際婚姻,指兩個不同民族成員之間的聯姻,即配偶中夫婦分屬不同的民族。族際婚姻的狀況,也已成為考量各民族相互關系和深層交融程度的一項指标。費孝通先生等學者的研究表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之下,漢族在形成、發展過程中既大量吸收了其他各民族的成分,也不斷給其他民族輸出新鮮血液。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伴随數千年社會發展與民族演變,我國的族際婚姻由來已久。

新中國建立以後,族際婚姻是以平等和尊重以及遵守《婚姻法》為前提的。改革開放至今,我國族際婚姻的數量總體呈上升态勢,建立在族際婚姻基礎之上的多民族家庭更加普遍。

随着改革不斷深化、開放不斷擴大,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就進入了各民族大範圍、跨區域、全方位、深層次流動的曆史活躍期:先是從邊疆到内地的“孔雀東南飛”,之後西部又成了“詩和遠方”;離土離鄉進城早已是大勢所趨,回歸故土家園随之又蔚然成風;流出地變流入地、單向變雙向(多向),從“面對面”到“心連心”……交往交流交融的廣度、深度前所未有,所帶來的沖擊和變革也前所未有。

其間,不同民族成員的共居、共學、共事、共樂至關重要——大力構建相互嵌入式的從業結構、文化教育結構和社區環境,着力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聚聚聊聊、說說唱唱、來來往往創造條件,讓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成為常态,做得了和睦鄰居、交得上知心朋友、結得成美滿姻緣。而美滿姻緣,當然少不了族際婚姻的花好月圓。

人口快速流動,文化教育水平大幅提升,生活質量徹底改善,交往方式現代化,城市化進程加快……改革開放所引發的思想解放、生産力解放、社會活力解放,史無前例地催生了許許多多的多民族家庭。某種程度上,在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不斷鞏固和發展的過程中,族際婚姻規模也逐步擴大,多民族家庭也越來越多。對于改革開放的革命性意義,多民族家庭有着尤為切身的感受和深刻的認知。

于是,我們看到:

在祖國北疆内蒙古,平均8個家庭中就有1個多民族家庭(據新華社2017年報道);在雪域高原西藏,幾年前就有4700多對漢藏以及其他民族與藏族通婚組成的家庭(據中新社2014年報道);在八桂大地廣西,由少數民族與

漢族組成的家庭達113萬多個,由兩個以上少數民族組成的家庭有14萬多個(據《人民日報》2017年報道);在天山南北的新疆,多民族家庭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其中以塔城等地最具代表性。塔城美麗富饒,生活着漢、哈薩克、回、維吾爾、錫伯、俄羅斯、塔塔爾等25個民族。千百年相濡以沫,往往一個塔城人會說多種民族的語言,會唱多種民族的歌,會跳多種民族的舞,還會做多種民族的美食……融洽和睦的多民族家庭,成為塔城“民族團結一家親”的一個象征(據新華社、天山網報道)。

即使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都市,這樣的多民族家庭也越來越常見了。這是一個個與衆不同的家庭,也是千千萬萬普通家庭中的一個。

(二)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屋建瓴地作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他強調:“我國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黨的十九大,則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進黨章。這充分體現了對我國基本國情和曆史傳統的準确把握,是對中華民族團結進步規律的深刻揭示,必将引領中華民族在新時代更高層次上實現大團結大進步、大發展大繁榮。

從“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一家”到“中華民族大家庭”,曆史和現實無可辯駁地證明:中華各民族曆經千錘百煉、浴火重生,鑄就了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命運共同體。這個命運共同體,也是由千千萬萬個家庭構成的。

“千家萬戶都好,國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

“性相近,習相遠。”中華傳統文化蘊含着深厚的“齊家”思想,形成了以儒家經典為基礎,以家道、家訓、家教、家規、家風等為載體的家庭治理體系。漫長歲月裡,一個家庭逐步形成被其成員共同認可并遵循的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價值取向等,就是家風。唯有每一個家庭的家風好,整個社會的風氣才能好;也唯有每一個家庭的家風好,無數個家庭才能“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家庭,是人生起步、夢想啟航的地方。耳濡目染,身體力行,日積月累……當優良家風在數代人之間延續、光大,家庭的格局便會不斷提升。推己及人,由一個家庭至整個社會,多民族家庭天經地義、自然而然的骨肉之親、和和美美,必定會對全社會形成民族團結良好風尚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團聚最喜悅,團圓最幸福,團結最有力。”血脈相連、生生不息,有了無數善待親情、珍視民族情的小家庭,才使得中華民族大家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像吸鐵石般牢牢吸在一處。

将心比心,以心換心,何嘗不會心心相印!

(三)

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這個特别的時間節點,如何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的新時代?如何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個宏大主題融入日常生活之中,進而達到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的宣傳效果?

從家出發,于家長裡短中感知社會的進步,洞悉時代的變遷。

經過精心謀劃、認真組織,我們推出這期《走進多民族家庭·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特刊。所報道的22個多民族家庭,民族成分都在三個或三個以上,來自10多個省、市、自治區,總體涵蓋近50個民族,包括農牧民、知識分子、企業家、科技工作者、幹部、新社會階層人士等。

多民族家庭怎樣接納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員,超越語言、服飾、飲食、風俗等表征,于平凡中顯出非凡,由尋常中曆久彌新,最終抵達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美美與共的境界?這些家庭無疑能夠給世人提供珍貴的啟迪和借鑒。

“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我們希望從日常生活的鮮活細節入手,從待人接物、家風家教、發家緻富、育人成才等着眼,探究這些家庭與鄰裡之間以及與社會之間良性互動的“成功秘訣”,發掘這些家庭互相尊重體貼、努力創造美滿生活的“傳家之寶”——将家庭成員間相親相愛、同甘共苦的親情,熔鑄成民族團結進步的家國情懷,升華為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我們希望從家庭這個最小的社會共同體切入,循着改革開放40年的軌迹,在更宏大的格局下,探尋中華民族共同體得以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内在邏輯,找到“家”與“國”的血肉關聯——多民族家庭的經曆,反映的是改革開放給各民族帶來的洗禮和新生,昭示的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蓬勃生命力。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改革開放對少數民族的影響,巨大而深遠;個體家庭與中華民族大家庭之間血濃于水的情感,牢固而長久。就這樣,我們身邊的這些多民族家庭,已然成為各民族加強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案例,成為“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真實寫照。

家國總相依。一個家庭的前途命運,無時無刻不與時代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

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浩瀚星空裡,每一個小家庭都如耀眼星辰閃爍其間。愛家、愛國、愛中華民族,家庭夢和國家夢、民族夢水乳交融、唇齒相依。這些多民族家庭尋常、普通,卻充溢愛的溫潤。正是如此的溫潤,滋養着一個個尋常人家的“小确幸”,成就了泱泱中華的“大團圓”。

從小随父母從内蒙古來到北京生活的鄂溫克族姑娘毅敏,改革開放後考入中央民族大學讀書,畢業後留校工作。至今,這個由鄂溫克、達斡爾、藏、蒙古等民族組成的大家庭,還保留着些許草原遊牧生活的習俗。每每談起自己和家庭的經曆,毅敏不禁感慨萬分:小家之變源于改革開放,我們一家是黨的民族政策的直接受益者。父輩從草原來到了首都,我們姊妹更是生逢其時,而已經走出國門的下一代,正努力學習以學成歸來報效祖國。我們真的是趕上了好時代!

從1980年至今,家住新疆塔城市的馬連花家隔幾年就要拍“全家福”。這個由漢、回、哈薩克、俄羅斯、維吾爾、達斡爾、塔塔爾等7個民族組成、近60人的大家庭,幾乎每次拍“全家福”時家庭成員都湊不齊。除了塔城,各行各業的家人有的住在烏魯木齊、克拉瑪依,還有的遠在銀川、青島。這麼多年沒有一張聚齊所有家人的合影,難免有點遺憾,但卻絲毫不影響這個多民族大家庭的獲得感、幸福感。

……

“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40年,鬥轉星移、滄海桑田。這些多民族家庭,從一個側面濃縮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舊貌換新顔的變革曆程——這是多姿多彩、追夢圓夢的百姓“家譜”,是“家和萬事興”的新境界。

葆初心,改革開放未有窮期;從頭越,全面小康繼往開來。

感恩改革開放,讓千千萬萬個這樣的普通家庭過上了幸福美好、更有尊嚴的好日子;熱愛偉大祖國,欣逢盛世的我們全身心擁抱偉大的新時代。

(責編:龍慧蕊劉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