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我們家真是趕上了好時代

我們家真是趕上了好時代

時間:2024-10-22 10:28:16

毅敏,生于1962年,鄂溫克族,10歲時随父母從内蒙古來到北京,于中央民族大學畢業後留校工作。她的父親是鄂溫克族,母親是達斡爾族,丈夫是藏族,弟媳是蒙古族,妹夫是日本人。家中三兄妹,皆與其他民族通婚。

毅敏父母親結婚時的合影

毅敏一家三口的合影

姻緣

在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團結的氛圍中,毅敏結識了丈夫黃波。倆人在工作中互相欣賞,最終步入婚姻的殿堂。黃波(藏族名:紮西朗加),來自四川康定,現任學校離退休教職工分黨委書記。

毅敏夫婦平日有散步的習慣,不久後她就注意到,每次散步時,丈夫都會帶着她沿順時針方向行走——這是因為藏族素有順時針行走的習慣。起初毅敏對這種習俗不太适應,但她選擇了尊重丈夫的習慣。“尊重對方,就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就這樣,夫婦倆沿着“順時針”的道路走了近30年。毅敏說:“我會盡量做到站在别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互相尊重,相處起來才不會困難,才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與妻子一樣,丈夫黃波也在努力适應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以前,毅敏的父母在家中主要講蒙古語。黃波的加入,使漢語成為大家交流的主要語言,但上了年紀的母親有時想不起某些詞語的漢語說法,一時情急就會用蒙古語表達。開始時黃波會讓毅敏作翻譯,後來不管聽懂與否,他開始通過老人的神情去判斷基本意思,再後來他也可以大緻聽懂一些蒙古語詞彙了。這讓毅敏和家人都備感欣慰——這不僅是黃波語言能力的提升,更是一家人心靈的契合。

父母

對于毅敏和黃波的這段姻緣,毅敏的母親是非常贊成的。她認為,無論哪個民族,婚姻最看重的應該是人品。毅敏的父親巴圖孟和與母親賽吉日瑪是内蒙古師範大學的同班同學,巴圖孟和還是鄂溫克族第一代大學生。兩人主修蒙古語言文學,畢業後順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他們的結合,可謂是郎才女貌、天作之合。參加工作後,夫婦二人分别在内蒙古師範大學和内蒙古藝術學院任教,1972年又一起來到中央民族大學工作。

巴圖孟和與賽吉日瑪結合的那個年代,雙方家族在文化習俗上同樣存在很大差異。當時,鄂溫克族是直接跨入社會主義社會的部落民族,與其他民族通婚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巴圖孟和的家族起初也并不同意這門婚事。結婚之後,賽吉日瑪對丈夫的家人非常關愛。漸漸地,巴圖孟和的家人也接納了這位美麗、聰慧、大度的達斡爾族女子。

改革開放初期,巴圖孟和創作了大量關于鄂溫克族的民間文學作品,積勞成疾,不幸于1981年離世,留下大量手稿。為了傳承鄂溫克族的民間文化,賽吉日瑪一邊撫養3個孩子,一邊整理丈夫遺留的手稿。鄂溫克族隻有語言沒有文字,賽吉日瑪自學了鄂溫克語和布裡亞特的民間方言,并用蒙古語記錄和整理手稿。經過20年的努力,最終将丈夫留下的手稿發表出來。

談及自己的母親,毅敏飽含敬佩之情。她一直把母親當作生活的标杆,母親包容大度的心态深深影響着她。正因為如此,她與公公婆婆相處得很融洽。每逢藏曆年,毅敏都會以藏族媳婦的身份給遠在四川的公婆祝賀節日。今年3月,婆婆不幸把腿摔斷,繁忙的工作之餘,毅敏與丈夫立即趕回老家照料。公公婆婆也非常喜愛他們的兒媳,母親節那天,毅敏接到婆婆的祝賀電話,婆婆溫柔的聲音讓她感到親切又溫暖。毅敏與丈夫的親戚朋友也都相處得十分融洽,隻要有機會,大家都喜歡來他們北京的家中作客。

老母親生日時毅敏大家庭的合影大家庭

如今,毅敏三兄妹都有了屬于自己的小家。毅敏的弟弟勇敏從俄羅斯留學回來後,在北京創辦了一家邊貿公司,經常接待國際友人,為他們介紹發展中的中國。他還與一位蒙古族姑娘結識相愛,并在北京舉辦了盛大的婚禮。婚禮上,專程從老家趕來的13位鄂溫克族親戚穿着傳統的服飾,與蒙古族的親家及朋友們載歌載舞,那個場景讓人難以忘懷。如今,勇敏可愛的兒子已經10歲了。毅敏的妹妹諾敏則長期生活在日本,并盡自己的所能資助在日本留學的内蒙古籍學生。她也經常同丈夫和女兒回北京與家人團聚。諾敏的女兒考入日本著名的青山學院大學經營學專業學習,畢業後因具有中日英多種語言的優勢,進入某日本公司國際部工作。

每逢周末,毅敏的母親就會準備一大桌飯菜,召喚兒女及孫輩來家裡團聚。每次聚會上都少不了藏族傳統的酥油茶、蒙古族特色的奶茶。如果妹妹一家從日本回來,母親還會煮好他們喜愛的咖啡。能歌善舞的母親很有藝術修養,受俄羅斯文化的影響,每當音樂響起,母親就會情不自禁地跳起踢踏舞。母親的熱情感染着這個多民族大家庭的每位成員,每個周末家裡就像開了一個小型派對,伴着樂器唱歌、跳舞,全家人沉浸在歡樂的海洋裡。

毅敏一直努力将母親的這種正能量傳承下去。六一兒童節,她就曾經帶着兒子紮西去打工子弟學校參加活動,給孩子們送些毛衣等生活用品,紮西還給同學們表演了詩歌朗誦。毅敏告訴記者:“家庭的幸福就在于平凡生活的點點滴滴。人與人之間有心靈的溝通,才能和睦相處。”她也将這種思想運用在教育子女上。紮西在多民族的家庭裡長大,養成了接納、開放和包容的性格。他現在是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大四的學生,一直積極參與各項公益活動,打算今後出國留學研讀藝術。紮西還用心地學習其他民族語言,碰到蒙古族同胞,他用蒙古語打招呼;遇上維吾爾族同胞,他又用維吾爾語問好……他還會英語、日語、德語三門外語。看到兒子在這個現代化的社會裡始終葆有健康向上的心态,視野越來越開闊,毅敏非常欣慰。

對毅敏家的三代人而言,改革開放40年帶來的不僅僅是生活條件的改善,更是思想和生活方式上的跨越式轉變。“我們這個多民族家庭真是趕上了好時代!”毅敏如是說。(責編:吳迪)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