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鄧小平的8個春節,春天的故事從這裡講起

鄧小平的8個春節,春天的故事從這裡講起

時間:2024-10-22 10:56:54

鄧小平在南昌今年是鄧小平同志逝世21周年。他逝世于1997年春節後的第12天,按照中國人的習俗,沒有過正月十五,還沒有過完年。

回顧這位偉人波瀾壯闊的一生,春節是觀察他内心情懷的一扇獨特的窗口。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讓我們從鄧小平的8個春節中,看看春天的故事從哪裡講起……

1970年的春節:南方的春節好“冷”

1969年,受“文革”沖擊,鄧小平一家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縣的原福州軍區南昌陸軍步兵學校。在這裡,鄧小平度過了三年多的谪居生活。他的小女兒毛毛後來在談起在江西度過的第一個春節時,記憶猶新的一個感受就是“冷”。

她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回憶道:沒有節日的鞭炮,過年的喧鬧,我們一家人同樣高高興興地吃了年夜飯,安安靜靜地送走了1969年,迎來了1970年。

南方的冬天可真冷啊。這種冷,不是北方那種漫天白雪、北風呼嘯、滴水成冰的痛痛快快的冷,而是一種陰濕的、透骨寒心的、室内室外一樣的、無以緩解的冷。北方的冬天,外面再冷,屋裡總能取暖,哪怕是個小小的煤球爐子。而在南方,屋裡屋外一樣冷,如果太陽出來,屋裡就比屋外還要冷。我們從來沒有蓋過這麼厚的被子,從來沒有穿過這麼厚的棉衣棉褲棉鞋,結果一個個的手腳還都生了凍瘡。早上起來,對着窗中射進的陽光,可以看到嘴裡呼出的白氣。想喝口水吧,杯子裡的白開水也結了一層薄薄的冰。白天,最盼出太陽,這樣就可以跑到院子裡的陽光下,把周身上下曬一個夠。晚上大家圍坐在一起,生起小炭火盆,感受這微弱的卻是唯一的熱量。南方的冬天,可真不好過呀。

千裡之遙的江西,條件如此艱苦,身處羁旅與禁锢的鄧小平卻從未動搖對黨和國家的信念。1月初,鄧小平的小兒子飛飛回來了。之前他一直和同學們在搞“大串聯”,省革委會的人把他從南昌送到了步校,一家人終于團聚。飛飛向家人描述他在全國各地看到的由“文革”引發的亂象。他一邊吃着蘋果,一邊眉飛色舞地講述,直聽得大家目瞪口呆。

由于過去一直住在中南海,鄧小平一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早已天下大亂。平日話就不多的鄧小平一直沒吭氣,看着飛飛和毛毛說得興高采烈,等他們歇口氣兒的時候,才認真而嚴肅地說了一句:“你們知道,你們說的都是一些很壞的議論!”

南方的春節雖冷,鄧小平卻仍在思考着黨和國家的命運,保持着一顆熾熱的心。1979年1月29日,鄧小平和美國總統卡特在華盛頓白宮。1979年春節,鄧小平訪美,專機上用熱水杯煮餃子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27天之後,也就是1月28日,中國的大年初一,當時任中國副總理的鄧小平訪問美國。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領導人首次訪美,堪稱一次破冰之旅。

按照中國人的習慣,農曆的大年初一一般是不出遠門的,一家老少團聚,熱熱鬧鬧過年。鄧小平把出訪選擇在中國的良辰吉日,表明他十分看重這次出訪。有人說,他這是在為國家圖個吉利。

大年初一,中國有吃餃子的習俗,也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還沒有速凍餃子,飛機上也沒有現代化的食品加熱設備。小平同志大年初一肩負國家重要使命出訪美國,能不能讓他在飛機上吃上餃子呢?

怎麼辦?乘務長任德珍想出了一個絕招——熱水杯裡煮餃子!登機前,她專門請北京航空食品公司的師傅們為中國代表團趕包了一些豬肉白菜餡的水餃,經過煮熟、涼涼,裝在冰盒裡帶上飛機。

飛機平飛後,任德珍和王文英等乘務員一起用飛機上的燒水杯,一份一份地将水餃加熱。任德珍她們還另外準備了冷切腸、油炸花生米和酸黃瓜等配餐小菜。當任德珍端着熱騰騰的水餃和小菜來到客艙時,小平同志特别高興:“飛機上還能吃餃子呀!我們今天就在天上過年了!”

那次飛行,其實并不順利。由于氣象原因,專機從北京起飛,經停上海,取道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最終抵達美國首都華盛頓,總距離14343公裡。

乘務長任德珍是山東人,性格開朗直率、服務熱情周到。他看到已經75歲高齡的鄧小平為國事奔忙,心裡挺不安。一次上茶水,她一邊倒茶一邊抱歉說:“首長,很抱歉,今天我們的飛機很不順利,幾上幾下。”

她說講到這裡,說不下去了,突然覺得這個話說的對不對。她想,小平同志的政治生涯是幾上幾下,幾次沉浮,幾度崛起。她想,自己是不是說錯了。

這時,卓琳同志忍不住笑起來,接過話題诙諧地說:“是啊,我們小平同志就是一個冒險家。”小平同志沒有做聲,但從他和藹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很開心。圖為1983年2月,鄧小平在杭州一個農貿市場視察。1983年春節,鄧小平在杭州,考察論證“翻兩番”

1983年2月5日,鄧小平乘專列離開北京,前往江蘇蘇州、浙江杭州等地考察。2月6日下午,抵達蘇州。第二天,鄧小平就約見陪同考察的江蘇省負責人江渭清、顧秀蓮以及蘇州地委、市委的負責人等,聽取彙報。

談話一開始,鄧小平就問:“到2000年,江蘇能不能實現翻兩番?”江蘇的同志回答:就全省而言,用不了20年時間,就有把握實現翻兩番。鄧小平接着問:“蘇州農村的發展采取的是什麼方法?走的是什麼路子?”江蘇的同志告訴他,主要靠兩條:一條是重視知識,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依靠技術進步。還有一條是發展了集體所有制,也就是發展了中小企業;在農村,就是大力發展社隊工業。江蘇的同志彙報說,蘇州的社隊工業在初創階段,曾經經曆過“千方百計找門路,千言萬語求原料,千山萬水跑供銷,千辛萬苦創基業”的艱難過程,之所以能夠快速發展,歸根結底,憑借的是靈活的經營機制,實行的是市場經濟體制。聽了這番話,鄧小平說:“看來,市場經濟很重要!”

2月9日下午,鄧小平離開蘇州,前往浙江杭州考察,當晚下榻杭州劉莊。在劉莊,鄧小平對浙江省委書記鐵瑛、省長李豐平以及省委領導王芳、薛駒說:“這次,我在蘇州看到的情況很好,農村蓋新房子很多,市場物資豐富。現在蘇州市人均工農業總産值已經到了或者接近800美元的水平。江蘇從1977年到1982年的6年時間裡,産值翻了一番,照此下去,到1988年前後可以達到翻兩番的目标。”

鄧小平問:“浙江能不能實現這個目标?”在聽到浙江省委負責人表示“翻兩番”不成問題時,鄧小平非常高興,并且提出,江蘇、浙江恐怕要多翻一點,不止“翻兩番”。他說,因為甯夏、甘肅這些地方比較落後,“翻兩番”困難,如果江蘇、浙江隻“翻兩番”,全國平均起來就翻不了兩番。接着,他又詳細介紹了一些具體的情況和做法。鄧小平聽得很仔細,在座的同志注意到他手上的煙灰都未顧上彈一下。

大年三十這天下午,鄧小平和女兒鄧楠及外孫女萌萌一起來到栖霞嶺嶽王廟參觀。晚上,省領導遵循鄧小平“不要宴請,吃頓年夜飯可以”的指示,在下榻地杭州劉莊和衛士、服務員一起,與鄧小平全家度過了簡單而愉快的除夕之夜。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年屆八旬的小平同志仍舊不忘深入群衆。于是,在歲末年初,許多杭州市民和外地遊客在西子湖畔偶遇了鄧小平,給他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記憶。

這張照片中,一位母親懷裡的小孩撲向小平同志。這個小孩就是南京姑娘嶽海甯,那時,她隻有兩歲。

1983年2月10日,小海甯一家三口人正在靈隐寺遊玩,突然看到前面來了幾輛面包車,接着車上下來幾個人,其中一位神采奕奕的長者最為引人注目,人群中有人議論:那是小平同志!小平同志微笑着向大家揮手緻意,他看到小海甯在媽媽懷裡,也在拍着可愛的胖小手歡迎他,便停下腳步,笑着摸了摸海甯胖乎乎的小臉蛋。

小海甯一家沒有想到,第二天他們在三潭印月遊玩時,居然再次遇到了小平同志。再度相逢,小平一眼認出了這個可愛的小姑娘,小海甯更是激動無比,一邊喊“爺爺好”,一邊撲向小平同志,在鄧爺爺臉上親了又親。作為當時的随行攝影師,浙江日報記者程學武恰好捕捉了這個瞬間。

在為全國人民指出一條“小康之路”的同時,鄧小平也為杭州的發展籌劃構想。在今天的杭富公路入口處,樹立着一塊巨幅畫像,鄧小平的頭像下面有一段文字:“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真是個好地方。像杭州這樣的風景旅遊城市,在世界上可是不多的。要把杭州的旅遊業好好發展起來。”這是鄧小平1983年的原話。

照片《讓爺爺親親》程學武攝于1983年,杭州西湖。1984年春節,鄧小平在深圳意味深長說:“都看清楚了”

1984年2月2日是春節,鄧小平早早離開了北京。

改革開放幾年來,廣東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也難免泥沙俱下,各種問題不少。激烈的争議随之而來,有人暗地做文章,想把經濟特區的發展拉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鄧小平因此決定要親自去特區看一看。

1月24日,初春燦爛的陽光裡,鄧小平和家人來到深圳。下午黃昏時分,他登上深圳國際商業大廈22層頂樓天台,凝望夕陽映照下正在崛起的深圳新城區。當時,60多幢18層以上的高樓大部分正在建設中,到處是吊機伸出的長長巨臂,一片繁忙的工地。已近黃昏,寒風襲人,80歲高齡的鄧小平毫不在意。随行人員曾幾次要為他披上大衣,都被他拒絕了。眼前火熱的建設情景,感染着鄧小平,他扭頭對時任深圳市委書記的梁湘意味深長地說,“都看清楚了”。他後來在北京就說:“這次我到深圳一看,給我的印象是一片興旺發達。”

第二天,鄧小平來到深圳河畔的小漁村,和當地漁民聊天,聽村支書說1983年村民人均收入達2300元,家家都是萬元戶,他有些不信,跑到一家漁民家裡去驗證。這家人樓房氣派、裝修精緻,還有電視機等家電,主人說月收入在四五百元。他女兒鄧榕大聲告訴他:“老爺子,比你工資還高呢!”鄧小平放心了。

1月26日,他揮毫潑墨,為特區的争論一錘定音:“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确的”。春節,淩晨。當歡樂的第一聲爆竹呼嘯着在深圳的夜空中炸響時,全城立刻沉浸在一片喜慶和歡樂之中。許多人見面的第一句話,竟不是“拜年”、“恭喜”,而是興奮地說:“題了,他題了!”小平的這份厚禮,使深圳人的春節過得何等快樂,何等踏實!

2月1日除夕,鄧小平和老戰友王震、楊尚昆在廣州過年,與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任仲夷一起參加春節聯歡。正月初六,他赴廈門特區繼續考察,所見所聞令他欣喜,于是再次題詞:“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快些更好些。”考察回北京後,鄧小平找幾個中央領導人談話,将大連、青島等14個沿海城市納入開放範圍。

1985年春節,鄧小平再次出現在廣州白天鵝賓館,鄧穎超、徐向前、王震、楊得志等革命元老陪伴左右。初三、初四他分别會見港澳知名人士霍英東和馬萬祺。在後來的政治研究著作中,鄧小平這次露面被認為顯示了他對改革開放路線的堅定支持。

在整個1980年代改革進程中,經濟、社會和思想領域的争論不斷,但鄧小平堅持改革路線毫不動搖。1984年1月,鄧小平首次來到深圳,在蛇口與工人握手。1986年春節,鄧小平回四川,卻沒有回老家廣安看看。他說,我怕。

1986年春節,鄧小平回到了家鄉四川。在成都火車站,鄧小平向前來歡迎他的老鄉們說:“我半個世紀都沒有在自己的家鄉過年了!這次可要多麻煩大家啊!年歲大了時時都想念家鄉,俗話說落葉歸根嘛!”

大年初二,鄧小平等參觀成都杜甫草堂、武侯祠。那天,風和日麗,杜甫草堂遊人很多,當鄧小平一出現時,家鄉人民都懷着深深的敬意,感謝這位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鄉親給祖國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生機和實惠。鄧小平向群衆不斷揮手緻意,人們鼓掌祝老人健康長壽,場面壯觀熱烈,十分感人。

人雖多但不擁擠,秩序井然。群衆中,有一對中年夫婦要求見一見鄧小平,他們自稱是郊縣農村來的,改革開放後辦鄉鎮企業,生活一天天好起來,全托他老人家的福。他們一定要向他老人家說幾句心裡話,以表達感謝之情。在杜甫草堂的休息室裡,鄧小平會見了他們。

2月13日,正月初五,鄧小平在下榻的成都金牛賓館接見了故鄉廣安縣委的代表。一見面,鄧小平就神采奕奕走過來,笑逐顔開地說:“好啊!今天終于見到家鄉的‘父母官’了。”和大家一一握手時,鄧小平問起了他們的姓名,連聲說:“好啊,你們年輕,有文化,有希望。”并語重心長地囑咐他們:“一定要把廣安建設好!”

道别時,廣安縣委書記羅國興提出,請小平回家鄉看看,小平回答“請你們回去代我們向家鄉人民問好。”下午3點,鄧小平安排夫人卓琳跟他們再次座談。座談結束後,羅國興再次向卓琳提出請小平回家鄉看看的要求,卓琳回答:“我們回到了成都,就等于回到了家。”

小平同志為什麼到了四川不回家?鄧小平研究專家,原鄧小平故裡管理局局長馬福回憶,1988年6月,自貢燈展在北京北海公園舉行。鄧小平坐在遊船上,帶着小孫子泛舟觀燈,在一旁采訪的一位記者問小平:這麼多年,您就沒想過回家鄉看看嗎?鄧小平搖頭說:我怕。

鄧小平怕什麼?毛毛(鄧榕)在《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中披露:“我們姊妹幾個都很想回家鄉看看,跟他要求過好多次,可他就是不讓,他自己不回也就罷了,也不讓我們回去。後來父親告訴我,我們一回去,就會興師動衆,騷擾地方。”

其實小平是想回老家的。據馬福介紹,鄧小平除了“我們一回去,就會興師動衆,騷擾地方”這個因素之外,第二個原因便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後,黨政軍各類事務都要管,抽不開身,即使想回家也是“有心無力”。第三個原因便是當時從廣安到最近的大城市重慶要一天時間,而且路況較差,加上鄧小平身體欠佳,回家的願望就一直沒實現。圖為1986年2月,鄧小平在成都。1988年春節,上海甲肝大流行,鄧小平親吻小學生

從1988年開始,鄧小平連續7年在上海過春節。

1988年初,由于食用毛蚶引起甲肝病流行,短短一個月時間裡,上海市區就有30多萬人傳染上了甲肝。春節期間,甲肝病的流行正是猖獗之時。工作人員跟鄧小平請示,說上海正在鬧“毛蚶病”,是不是過一陣再去。鄧小平果斷道:“我要和上海人民共同過春節,毛蚶病有什麼了不起啊?”

得知鄧小平要來上海過年,上海春節聯歡會籌備小組嚴肅地宣布了一條紀律:演員就在舞台與後台活動,不要到台前去,更不要與場内的領導接觸和握手——這是為了防止甲肝病的傳染。

幾天後,聯歡會完美結束。全體演員謝幕,在舞台上列隊鼓掌,歡送小平同志離開劇場。原本沒有首長上台接見演員的安排,可誰也沒有想到,演出結束後,鄧小平站了起來,主動向台上走去。他這樣做,出乎演員的意料之外,也出乎警衛人員的意料之外。事先不是說好了嗎,預防傳染甲肝,彼此之間不握手嗎?

當時,上海人人自危,都怕傳染甲肝,平時能不出門就不出門,能不上街就不上街,即使熟人見了面,也都不握手,最多拱手作個揖。可鄧小平不顧這些,他主動與站在前排的演員一一握手。走到表演雜技的小演員、上海馬戲學校學生金恣面前時,鄧小平還俯下身,像慈祥的爺爺一般在小姑娘的臉蛋上親吻了一下,全場頓時響起一片熱烈而響亮的掌聲。

鄧小平的足迹在上海駐留引起了廣泛關注,一些政治觀察家已經感覺到:改革開放大局初定,經濟特區發展迅猛,鄧小平開始思索改革的下一步走向,他的目光投向了上海浦東。浦東沒有在改革之初納入“經濟特區”,一直是鄧小平的遺憾。

後來他曾解釋:“那一年确定四個經濟特區,主要是從地理條件考慮的。深圳毗鄰香港,珠海靠近澳門,汕頭是因為東南亞國家潮州人多,廈門是因為閩南人在外國經商的很多,但是沒有考慮到上海在人才方面的優勢。上海人聰明,素質好,如果當時就确定在上海設經濟特區,現在就不是這個樣子。”

2月24日,鄧小平回到北京。沒過多久,上海便有了動作。1988年春節,鄧小平一家在上海西郊賓館。

1992年2月10日,鄧小平在上海視察貝嶺微電子制造有限公司。1992年春節,在上海連夜整理審定“南巡談話”

1990年1月,鄧小平第三次在上海過春節。大年初一上午,朱镕基等上海市領導到鄧小平下榻的賓館給他拜年,并彙報浦東開發的前期準備。

鄧小平說:“浦東開發晚了,但還來得及,上海市委、市政府應該給中央報告。”

朱镕基說:“開發建設的報告不理想,不敢報。”

鄧小平說:“不用怕,報嘛。”

春節過後,鄧小平回到北京。2月17日,他接見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全體成員。會見前他對在場中央領導說,“我已經退下來了,但還有一件事要說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東開發,你們要多關心。”這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會議,通過了浦東開發開放的決策。

1991年,鄧小平第四次在上海過春節。這個春節他過得一點也不輕松。1989年下半年中央對國民經濟進行“治理整頓”後,工業增長迅速回落,市場持續疲軟,計劃經濟思想回潮。鄧小平在上海密集視察,連續發表講話:“開發浦東,不隻是浦東的問題,是關系上海發展的問題,是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問題。”他對陪同的上海市委書記朱镕基說:“我們說上海開發晚了,要努力幹啊!”

1992年1月17日到2月20日,懷着對改革開放的深思,鄧小平開始了“南巡”之旅。1月31日,鄧小平來到上海,和楊尚昆一起在這裡過春節。在上海期間,警衛官兵發現鄧小平的辦公室、會客廳和卧室的燈火常常徹夜通明——他在連夜整理審定後來的“南巡談話”。

元宵之夜,鄧小平在上海中百一店三樓參觀完櫃台,正準備上電梯,忽然看見近處還有一個文化用品櫃台,便饒有興緻地踅了過來。他走到櫃台前,低頭看起了櫃子裡面的文具。這時,全國勞動模範馬桂甯已經站在旁邊,熱情地做起了“導購”。毛毛知道父親喜歡這些文具,就在一邊說,您就買幾樣吧。鄧小平點頭說好,馬桂甯立刻手腳麻利地挑了四盒中華牌鉛筆、四塊藝術橡皮,毛毛付了錢。馬桂甯随即用包裝紙把鉛筆橡皮包好,裝進一個小塑料袋,恭恭敬敬地遞到鄧小平手裡。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吳邦國在一旁笑着對鄧小平說,我們馬師傅是勞動模範,他為您提供服務,服務質量怎麼樣?鄧小平爽朗地笑着,連聲說:“很好,很好!”在下樓的電梯裡,毛毛對鄧小平說:“老爺子,這可是您建國以來第二次親自到商場買東西。”

1994年2月10日,大年初一,鄧小平最後一次與上海各界人士歡聚一堂。這以後,他便很少公開露面了。據大女兒鄧林回憶,1994年,鄧小平的身體已經很不好了,行走都困難,但還是在上海參加春節團拜會。

回京那天,鄧小平特地囑咐上海市領導,語重心長地說:“你們要抓住20世紀的尾巴,這是上海的最後一次機遇啊!”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1997年春節,鄧小平在301醫院病床上度過人生最後時光

1994年過完春節以後,鄧小平就徹底消失在公衆的視野中,在京城裡自己那個四方形的院落中過了最後幾年。

1996年12月的一個清晨,他一覺醒來,覺得呼吸不暢。往日他本應走到衛生間裡去洗臉刷牙,然後坐在一個小方桌子邊開始吃早餐,有牛奶和雞蛋。秘書會進來把他要用的東西放在辦公室裡,其實也就是眼鏡、手表、放大鏡,還有一摞文件和報紙。他把這一天剩下的大部分時間花在辦公室裡。鄧小平很喜歡看地圖,喜歡翻字典,有時候看看書,最喜歡看的是《聊齋》。每天上午10點,護士就會進來,提醒他出去散步。

但是在12月這個早晨,他覺得自己什麼也做不了了。咳嗽不止,令他不能呼吸,不能下咽食物,更無法完成他的這些活動。陪在他身邊的醫生也感到束手無策,經過商量之後,決定将鄧小平送往醫院治療,但是沒想到這一走,他就再也沒回來了。

1997年元旦那天下了小雪,可是在301醫院,看不到一點喜慶氣氛。鄧小平的病房設在院子南端一座小樓的頂層,病榻周圍總是站着很多人,還有些醫生護士進進出出。鄧小平此時看到電視裡面正在播放一部紀錄片,神情凝重起來。原來,電視裡放的這部電視片名叫《鄧小平》,是中央電視台剛剛拍攝的,有12集。他什麼也不說,隻一集一集地看下去。聽到電視裡面那些頌揚他的話,老人的臉上露出一絲異樣的羞澀。

這些天,鄧小平從早到晚陷在疾病的折磨中,難得有這樣的表情露出來。“他是個非常堅強的人”,随身醫生黃琳回憶說,“我能體會他臨終前還是比較痛苦的,但一聲不吭。就是這樣,而且我覺得他很平靜。”他有時候昏昏沉沉地睡着,有時候異常清醒,還是不說話。黃琳問他有什麼話想說,鄧小平淡淡地回答:“該說的都說過了。”

2月7日正是正月初一,老人沒有回家,病房的醫生和護士在近旁房間裡守着,一呼即來。親人坐在沙發上,全都默然不語。整座樓一片寂靜。警衛秘書張寶忠想起應該互道“新年快樂”,就把大家聚到一塊兒。衆人舉起酒杯,說不出一句話,惟有淚千行。“希望咱們醫務界,在新的一年裡能創造奇迹。”張寶忠在心裡這樣說。

可惜沒有奇迹,93歲的老人又挺了12天,到2月19日,他的呼吸功能衰竭,隻能借助機器。21時08分,這位偉人的心髒停止了跳動。

卓琳帶着全家人來向他告别。4天以前,她就寫信給中央,轉告鄧小平的囑托:不搞遺體告别儀式,不設靈堂,解剖遺體,留下角膜,供醫學研究,把骨灰撒入大海。鄧小平的确什麼也沒有留下來,秘書接到命令,把他留下的衣物全都燒了。他們帶着他的内衣、外衣、鞋子和襪子,來到一座鍋爐房,把這些東西一一投進爐膛。烈火青煙中,他身邊的工作人員看到一件帶着窟窿的内衣,眼淚再次掉下來:“這麼偉大的一個人物穿着破了的衣服,誰能相信啊!”

一聲噩耗驚人寰,神州如雨灑江天。老人走了,披着世紀的風雲,攜着曆史的煙塵走了。走得那麼安詳,走得那樣從容……

1997年3月2日,鄧小平的骨灰和缤紛的花瓣一起撒向大海。

1920年留法勤工儉學時年16歲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