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20世紀初美國總統批美國記者:隻知道關注腳下的黑暗

20世紀初美國總統批美國記者:隻知道關注腳下的黑暗

時間:2024-10-22 01:45:13

文/潘雨晨

偉大的“黑幕揭發運動”

19世紀下半葉,美國經濟一片欣欣向榮。摩根大通、美孚石油公司、卡内基鋼鐵公司,這些企業通過劇烈兼并,建立了托拉斯,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階段,然而浮華背後卻隐藏着黑暗。工業巨頭攫取利潤,毫不關心公衆利益,官商勾結、政客腐敗,拜金主義橫行,社會道德堕落,貧富差距擴大……大量新移民在條件惡劣的工廠裡辛苦做工,無法談及“美國夢”,政客們沆瀣一氣,地方權力隻手遮天。這種現象如同某種“綜合征”一樣突然迸發,已經危及到社會的穩定。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新聞記者們擔當起批判社會的責任,“黑幕揭發者”們在雜志上頻頻發聲。1902年,《麥克盧爾》雜志連發三組系列文章,林肯•斯蒂芬斯的《明尼阿波利斯之羞》矛頭直指政客腐敗;埃達•塔貝爾的《美孚石油公司史:1872年石油戰》揭露洛克菲勒的企業惡意競争;雷•貝克的《工作的權利》道出了苦不堪言的勞工們的心聲。

從此,黑幕揭發運動一發不可收,社會弊病被無情鞭撻,辛克萊的《屠場》揭露美國肉類加工的惡劣環境,傳說總統西奧多•羅斯福邊吃早點邊讀《屠場》,突然他大叫一聲“我中毒了”!緊跟着,把吃了一半的香腸統統扔出窗外……

新聞界的黑幕揭發運動,促進《反托拉斯法》《純淨食品與藥物法》《肉類檢查法》等法律的建立,保障了公衆利益,激發社會改革。然而這樣一場進步運動,卻在最轟轟烈烈的時候戛然而止,在一戰爆發時幾乎銷聲匿迹。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戰轉移了民衆的注意力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儲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刺殺,一戰爆發。這場歐洲列強們的戰争最終遍及全世界,大洋彼岸“隔岸觀火”的美國也受了影響。長期以來,一直有這樣一種觀點:一戰轉移了美國民衆的注意力,歐洲大陸的炮聲蓋過了美國黑幕揭發者們的呐喊。就連記者威廉•艾倫•懷特也感歎“歐洲戰争吞沒了美國的進步主義”。不可否認,一戰的爆發使得美國民衆對黑幕的興趣減少,“是否參戰”成為新的話題,很多刊載黑幕揭發運動的雜志也開始成為“為政府宣傳戰争的機器”。

更為重要的,是不少美國記者前往歐洲進行戰地報道,導緻國内黑幕揭發這一塊陣地人手短缺,最終不了了之。所以,很多人斷言,稱如果一戰沒有爆發,“黑幕揭發運動還能再風光十幾年”。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至少《麥克盧爾》雜志的首席記者林肯•斯蒂芬斯就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這場偉大的運動結束,全拜那些工業巨頭的陰謀所賜。

工業巨頭的陰謀

黑幕揭發者們并不是針對一種社會現實去抨擊,而是指名道姓地點出那些公司、企業家和政客的名字,通過卧底調查,依靠真憑實據讓他們遭受打擊和損失。洛克菲勒、卡内基等工業巨頭無疑是受攻擊最猛烈的,他們的企業遭到全美新聞界的口誅筆伐。不過正如斯蒂芬斯認為的那樣,工業巨頭們不會坐以待斃,他們會用各種陰謀讓這偉大的運動結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從源頭杜絕這場運動——讓黑幕揭發雜志辦不下去。

經過印刷機技術的革新,美國報刊在當時已經市場化、大衆化了,廣告收入成為支持雜志運營的主要來源,當時的雜志有一半篇幅都在刊登廣告。而當時最大的廣告主無疑是這些阻撓運動的大企業們,廣告成為要挾雜志的殺手锏。很多雜志編輯無法頂住壓力而召回在現場進行調查的記者,很多“不聽話的雜志”因此損失了大筆的廣告傭金——《麥克盧爾》雜志揭發美國人壽保險公司騙保,導緻保險業取消了雜志上的廣告;貝克揭發鐵路公司對肉類加工企業收回扣,觸怒肉類工業巨頭阿莫爾,阿莫爾直接取消了和雜志6個月的廣告合同。還有一類更加“先進”的處理辦法,即廣告主将對大企業歌功頌德的文章制作成廣告形式,混淆讀者視聽,使人們以為這就是一篇調查報道,除印刷不同以外幾乎很難發現這就是廣告。

除此之外,工業巨頭們還會從黑幕揭發記者們本身入手,賄賂、威脅比比皆是。《漢普頓》雜志記者查爾斯•拉塞爾在撰寫鐵路公司壟斷運營的文章時,就遭到新英格蘭鐵路董事長的責難,聲稱文章對他進行人身攻擊并列舉證據。拉塞爾很驚訝,因為文章還未刊載,很少有人知道内容,顯然雜志社裡有人被收買了。同時,一份雜志股東名單被抄走,股東們被企業家們一一拜訪,挑撥離間。

同樣,《麥克盧爾》雜志聲稱有公司願意每年出100萬美元讓雜志社“封口”,而編輯考慮了這一意見導緻記者們要憤然辭職;《年代》雜志主編向讀者們表示,因為揭發保險業欺詐,J.P.摩根揚言“要讓雜志辦不下去”,新聞記者受到威脅、盯梢跟蹤,印刷工被恫吓,雜志訂戶收到警告,而賄賂更是明目張膽地送上來。

公關公司的暗中運作

如果說威脅、恐吓雜志社和記者,體現了大企業的強硬手腕,那麼公關公司的運作便是陰柔的權謀之術,使得輿論漸漸向對大企業有利的一方偏轉。由于黑幕揭發運動持續的攻擊,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和政府官員擔心成為靶子,需要雇傭代理人來幫自己處理複雜的公共關系。這時,《紐約時報》記者艾維•李辭職開辦了“宣傳顧問事務所”,幫助企業改善與公衆之間的關系。事務所剛一開辦便顧客雲集,而當時最大的主顧無疑是洛克菲勒。

美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塔貝爾的《美孚石油公司史》一文揭露了洛克菲勒的背信棄義、惡意競争,給他造成極大困擾。

自從塔貝爾的《美孚石油公司史》問世以來,洛克菲勒留給世人的一直是罪犯、強盜的形象,文章将洛克菲勒比作劫掠者,稱其為了利潤冷酷無情、不擇手段。洛克菲勒旗下的科羅拉多燃料和鋼鐵公司的工人們舉行罷工,洛克菲勒下令鎮壓,警衛隊悍然開火,11名兒童和2名婦女在棚戶區内遇害。為平息工人的罷工怒潮,改變自身的形象,洛克菲勒聘請被後世稱為“公共關系之父”的艾維•李為其服務。

艾維•李很快做出反應,并成功地在報紙上刊登文章,辯稱這種針對罷工行動的反擊是維護“工業自由”。同時,艾維•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聘請勞資關系專家核實事故原因并公之于衆;請勞工領袖商讨勞資糾紛;編寫出洛克菲勒到教堂忏悔,怎樣與鄰居和睦相處等一系列報道;建議洛克菲勒廣泛進行慈善捐贈,創建基金會——中華民國時期的北京協和醫院正是得到了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支持而建立起來的。

1906年無煙煤行業罷工,行業一片混亂,艾維•李安排雙方接受記者采訪,一改黑幕揭發運動中“一邊倒”的輿論傾向;賓夕法尼亞鐵路公司發生事故,他派專車送記者采訪,召開新聞發布會誠懇道歉,為死傷者善後。由此,經艾維•李這樣的公關公司運作,大企業在輿論上逐漸建立起主動優勢。盡管當時很多記者認為這是公關團隊欺騙民衆的手段,但毫無疑問,公關活動緩和了階級矛盾與利益沖突,有一定曆史功績,不過也确實弱化了黑幕揭發運動的發展勢頭。

“揭發者”們的畏懼

1906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将黑幕揭發記者們稱為“耙糞者”,說他們從不仰望天空,隻注重腳下的黑暗。記者們對于這個稱号欣然接受,不過到了黑幕揭發運動後期,記者們開始畏手畏腳了,他們害怕被大企業以“诽謗”的名義起訴。

由于為調動讀者感情,黑幕揭發運動早期的作品行文十分煽情、誇張。記者邁克漢姆報道童工現象時曾寫道:在古希臘和羅馬,主人和奴隸的孩子可以不分血統和财富一起生活,然而我們的“基督教文明”多麼不同!170萬兒童在工作!他們工作10-14個小時,隻為拿到一角錢的工資。這種寫作手法很快就能博得讀者們的同情,然而也很容易吃官司。加上早期的調查性報道依靠記者“卧底”采訪甚至道聽途說,材料的真實性大打折扣。拉塞爾曾拿到一篇黑幕揭發報道時說,他放眼望去,全是可能會引起诽謗官司的漏洞。這也是為什麼《麥克盧爾》雜志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審核報道。

威廉•艾倫•懷特曾撰文指責紐約州的一個參議員賄選,他不理智地進行了人身攻擊,議員揚言起訴,懷特被吓個半死,四個月内無法從事新聞工作,直到請到著名律師為其辯護、議員撤訴事情才了結,這是比較幸運的結果。

而比較不幸的,貝克在《受審的鐵路》一文裡道聽途說、添油加醋地攻擊了一位企業家,對方怒而将貝克和《麥克盧爾》雜志告上法庭,法院判雜志方敗訴,承擔了5.5萬美元的高昂費用,這一事件更是直接導緻《麥克盧爾》雜志退出黑幕揭發運動。從此,黑幕揭發運動逐漸式微。

黑幕揭發銷聲匿迹

黑幕揭發運動剛剛興起時,全國大部分民衆站在記者和雜志一邊,大企業與政客們有些無可奈何。然而到運動發展中期後,讀者們對黑幕揭發的熱情逐漸減退,按斯蒂芬斯的話說就是“人們會厭倦揭露,轉而尋求更樂觀的前景”。攻擊政治腐敗和托拉斯的黑幕揭發運動,在當時被很多人看成是社會主義者的革命,引發了總統羅斯福的斥責,他認為運動可能會激化階級矛盾。不過也正基于此,美國在這一時期通過一系列法案,政府更加透明公開,大企業權力得到遏制,關乎公衆利益的各項法令出台,此時大部分人認為黑幕揭發運動已經完成它的曆史使命了。

大企業通過威脅、賄賂、進行公關活動,很好地扭轉了對自己不利的輿論,加上記者們害怕被以“诽謗”罪名起訴,大部分雜志編輯與記者矛盾尖銳。運動後期,大企業已經博得了公衆的同情與信賴。而又因為黑幕揭發運動的後繼者們盲目追求驚悚和恐怖的現場描寫,使大衆感到不悅。後來,記者們攻擊三一教會修建的公寓建築質量不合格,輿論的天平第一次沒有倒向記者們,人們質疑黑幕揭發的動機。後來的記者們再也沒能達到《麥克盧爾》雜志早期調查報道的水平,反而出品了很多拙劣、重複的調查報道,使人們最終厭惡。

大企業的軟硬兼施、诽謗罪名對記者的威脅、讀者們興趣的喪失,都在一點一點損耗着黑幕揭發運動的活力,直到一戰爆發給運動帶來沉重一擊。不過與其說是戰争吸引走人們的注意力,還不如說記者們已經不想再做黑幕揭發而主動去歐洲做戰地報道。美國舉國上下陷入了讨論戰争赢家、是否參戰的巨大熱情中,已經沒人在意國内的種種社會問題,黑幕揭發運動就此沉寂。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