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大國網民的小情緒

大國網民的小情緒

時間:2024-10-22 06:48:54

來自《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中國網民95.1%用手機上網。人們的表達變得更加從容和自由,越來越習慣在網絡世界裡表達自己的嬉笑怒罵和生活細碎。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幸運的是,在這個大數據時代,鍵盤上敲下的符号能夠彙聚成數據洪流,供我們臨水自照,去反思和進步。根據搜狗輸入法大數據中心研究發現,中國網民日均打字總數達350億之多,輸入法在不同場合鍵入用戶觀點的同時,也逐漸遵循着用戶的語言習慣,當我們把越來越多的情緒搬到鍵盤上的時候,輸入法也通過大數據模型幫我們臨摹出了這個時代的樣子。

打字不多,表情包火了

來自輸入法的數據研究顯示,我國網民人均每日打字數量在50至55個字之間。這個輸入量不算多,而且還呈現出一定的下降趨勢。這一方面有科技發展的因素,如語音輸入技術上的推廣和成熟等,還有一個因素看似無足輕重,卻由于網民的頻繁使用和創造力,變得不可忽視,那就是表情包。

拿表情包鼻祖emoji來說,使用率排名前十的為哭笑不得、生氣、害羞、嘿嘿、飛吻、得意、哭、哈哈、開心、汗,其中哭笑不得以超過第二名近6倍的輸入量遙遙領先,總體上中國網民的情緒是樂觀正面的,然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事件的層出不窮,更多的網民選擇用笑中帶淚的形式表達無奈心态。

數據顯示,女性每人平均每天使用表情2.84次,而男性每人平均每天使用表情次數為0.74次,女性成為使用表情符号的主力軍。這種差異化不僅體現在性别上,不同的網絡世代間也存在明顯差異:70後愛用玫瑰花、紅心表情符号;80後喜歡使用心形眼、得意表情符号;90後頻繁使用哭笑、流汗表情符号;00後偏愛流汗、鄙視表情符号。

要表達的情緒太多,emoji明顯不夠用了,風格各異的表情套圖層出不窮,催生了“鬥圖”文化,不少年輕人更是表示“不鬥圖不會聊天”。表情包常與熱門事件、焦點人物、網絡段子、經典表達等結合起來。根據輸入法大數據發現,2016年最火表情包為黑人問号臉、互相傷害、葛優躺、熊本熊等,這類表情往往附有犀利幽默的文字,如“感覺身體被掏空”配上葛優躺、北京癱流行一時。在奧運期間,有元氣少女之稱的傅園慧化身行走的表情包,配合“洪荒之力”等熱詞成為表情包的輸入熱點。

表情包來勢洶洶,因其操作簡單,可幽默風趣地表達各種情緒,成為聊天中的潤滑劑。人們的表達在推動着技術的創新,輸入法也在改變着現代網民的表達方式。

“藍瘦香菇”登頂,網絡熱詞易從方言進化

2016年,廣西南甯的小夥子韋勇在失戀後錄了一段視頻,讓“藍瘦香菇”在10月8日至10月12日用了短短4天的時間,輸入量從無到有,再到急劇爆發。這種表達方式快速得到網民的喜愛和瘋傳,并不是一件很難理解的事情。輸入法大數據研究發現,“木有”“納尼”“蝦米”這類外語、方言進化而來的熱詞使用量在至今五年内居高不下,方言的象聲詞使用可以增加表達的親密感和趣味性,中國網民在聊天時“賣萌”的方言化趨勢十分明顯。

除了外語方言這些造詞源泉以外,驚奇、簡潔、表達能力強的詞語,或者與新聞熱點事件關聯的詞語也是新詞發源地。根據輸入法大數據中心每年總結的網絡熱詞我們可以發現,與熱點事件相關的新詞往往熱度上升得快,冷卻得也快,如2013年随着蘋果手機興起的“土豪金”,其占據當年新詞排行榜的前十名,而如今鮮有提起。

什麼樣的詞才能成為網絡新詞常青樹?通過輸入法過去五年的大數據研究,我們發現那些一直保持着較高輸入量的新詞往往滿足這三個條件:功能性描述、表達心情、特殊代指。“點贊”“秒贊”等詞源于網絡社區的“贊”功能,後來延伸到生活中,來表達一種心理認同,因為“贊”已成為社交網絡的固定功能,所以這類詞的輸入量逐漸趨于平緩,成為一種常态詞彙,類似的還有“P圖”“海淘”等起源于功能描述的詞彙;網絡中富有創造力的語言,也讓各種心情的表述更加鮮活起來,“心塞”“人艱不拆”“也是醉了”雖然是2013年和2014年興起的詞彙,但現在用起來也毫無違和感。“辣眼睛”、“一臉懵逼”成為2016年網民最常輸入的表達心情的詞語,但根據輸入法的大數據顯示他們早已存在,卻一直半溫不火,當網民無法再用“雷人”“無語”這樣的詞去評論新聞事件的時候,這類詞被賦予了更多的内容,最終以鋪天蓋地的刷屏形式登場;什麼是“特殊代指”的新詞?别告訴我你沒有被貼過标簽,這又是中國網民表達情緒時不可忽視的特色了。

标簽越來越多,你是哪個圈層?

2016年8月,“小目标”這個詞從無到有,在短短幾天内輸入量迅速飙升。起因是首富王健林談及“很多年輕人想當首富”的話題時表示:“想做世界首富,這個奮鬥的方向是對的,但是最好先定一個能達到的小目标,比如我先掙它一個億。”

“一個億的小目标”讓網友紛紛留言表示自己跟首富不在一個世界,“土豪”“屌絲”“富二代”這類有财富标簽屬性的詞借着這個事件,在輸入量上都有小幅度的升高。“錢”一直是中國網民讨論的大話題,有趣的是,在輸入法的世界裡,即便是中等收入網民,也喜歡自稱“屌絲”,戲稱别人為“土豪”。

除了财富問題外,2012年至2016年五年間,中國網民輸入最高的五類“個人話題”依次是:愛情(37.47%)、工作問題(24.28%)、友情(19.86%)、購物(12.02%)、理财(6.37%)。愛情是私人領域的核心話題,占到總體三分之一以上。“單身狗”“備胎”“男閨蜜”這類标簽詞彙一直保持着高輸入量,其中“單身狗”異軍突起,成為2016年網民們互相調侃最多的詞彙,甚至超出詞彙本身的内容,演變為一種文化。

從輸入法的大數據研究中,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有趣的規律:有“學霸”的地方,“學渣”在集體抱團取暖;關于“小鮮肉”的讨論下面,“腦殘粉”成為彼此攻擊的關鍵詞;“綠茶婊”起風波的時候、網民們就會怒刷一波“女漢紙”……中國網民通過這種彼此貼标簽的形式,找到一種集體認同感,快速識别網絡勢力中的友軍;然而在“基友”“吃貨”“逗比”這類詞面前卻能達到空前一緻。

少點情感宣洩,多點理性表達

雖然網絡世界裡有各種标簽,但是也有人表示,網民們的身份其實隻有兩種:“吃瓜群衆”和“鍵盤俠”。“吃瓜群衆”往往是指那些“不發言隻圍觀”的普通網民;而“鍵盤俠”則特指部分在現實生活中膽小怕事,而在網上發表“個人正義感”的人群。“吃瓜群衆”和“鍵盤俠”并非彼此對立的群體。“鍵盤俠”在現實生活中受到的委屈通過網絡平台發洩,引起同樣處于該問題的“吃瓜群衆”的共鳴;“鍵盤俠”在社會問題和熱點新聞中的觀點,也代表了一部分“吃瓜群衆”的想法。

其實,來自輸入法的大數據顯示,在網民經常登錄的網站或APP中,社交類網站(APP)占據最大份額,超過九成,社交聊天時網民打字需求最多,視頻類、購物類、理财類、遊戲類網站(APP)處于其次,新聞類網站登錄最少,說明中國網民對新聞評論并非那麼熱衷。

從輸入法的年度熱詞中,我們也能看到中國網民更偏向于在哪些領域發聲。

政治一直是網民的興趣點,尤其是男性網民。在美國大選期間,“希拉裡”“川普”“美國大選”在微博等平台的輸入熱度有明顯升高,在決定勝負的關鍵時間點更是達到了井噴的狀态。

在社會問題上,中國網民的讨論頗為積極。2012至2016五年間,中國網民提及度最高的“十大社會問題”依次是:教育問題(41.64%)、勞動就業問題(15.81%)、食品安全問題(12.28%)、人口問題(10.24%)、物價問題(9.25%)、誠信問題(7.75%)、房價問題(7.13%)、家庭暴力問題(5.4%)、生态環境問題(5.36%)、青少年犯罪問題(4.54%)。近五年來,網民提及度上升速度最快的是教育問題和誠信問題,人口問題和食品安全問題的提及度趨勢基本穩定平緩,房價仍是老生常談,而生态環境卻因為“霧霾”一詞的頻繁出現被網民重視起來。2016年末的幾場霧霾,讓這個詞成為輸入法年度熱詞。“空氣淨化器”“新風系統”近五年的輸入熱度持續上漲,這側面說明随着霧霾越來越嚴重,人們已經不能簡單滿足于戴口罩這類傳統方式,轉而尋求更專業的科技手段。輸入熱詞究其本質還是圍着“民生”轉,“民生”依然是最能激起中國網民讨論熱情的核心話題。

現實生活中,中國人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網絡環境的寬松,讓網民暫時得以有喘息之地,午休、睡前等個人空閑時間是網民全天打字最活躍的時刻,輸入法就這樣成為了我們得以感知網民真實情緒的媒介,我們總是能從輸入法的詞庫裡尋找網民情緒表達的共振點。輸入法就像是武俠小說裡的掃地僧,順應着使用者的習慣,包容着網絡時代的變化,悄然改變着我們的話語表達方式,影響并反映出中國網民的小情緒。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