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休克魚”的起死回生之路

“休克魚”的起死回生之路

時間:2024-10-21 08:02:15

圖/2002年,海爾在美國紐約購買了位于曼哈頓中城繁華商業區内的格林威治儲蓄銀行大樓,作為海爾在美國的總部大樓。在中國的家電史上,海爾代表着一段傳奇,它讓中國消費者享受到了服務的魅力,讓國外的企業認識到了中國民族工業的澎湃力量,它讓全球人都記住了那句廣告詞:“海爾,真誠到永遠。”

海爾管理“十三條”

1984年,青島電冰箱總廠一直虧損,它的上級主管部門——青島家電總公司接連派來了幾屆廠長,僅1984年一年就換了三屆,可工廠的業績還是不見起色。怎麼辦?工人連工資都發不出來了!青島家電總公司臨危授命,決定讓當時身為青島家電總公司副總經理的張瑞敏出任廠長。

1984年12月26日,張瑞敏來到了這個不足600人的集體小廠。那天天氣非常寒冷,張瑞敏第一眼看到的是這樣一副場景:幾件破舊的廠房,窗戶已經被工人取下來燒火取暖了;玻璃破了就挂一塊塑料布,甚至有工人在車間大小便……不僅如此,工廠8點上班,9點就走人,不到10點,人幾乎就都走光了;而工廠的爛泥路,下雨天還得用繩子綁在鞋上,不然就要陷入爛泥中;而已經上交請調報告的員工更是不在少數……

面對這種情況,張瑞敏想,必須先抓管理,而且一定要根據工廠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管理制度。于是,他定了個“十三條”制度,其中大家印象最深的兩條是:“不準在車間大小便”“不準偷拿工廠物資”。這個“十三條”的内容,在今天看起來可能有點讓人發笑,但在當時卻非常切合實際。

“十三條”在内容上并沒有什麼特别之處,而且之前類似的管理規定也曾有過,但很少能真正地執行下來。海爾制定了“十三條”之後,把重點就放在了狠抓執行上面,終于,工廠的散漫之風漸漸出現了扭轉,工人也逐漸感覺到:“這個企業有希望了!”就這樣,海爾企業一步步走上了正軌。

“砸冰箱”的故事

在海爾起步初期,曾有一位用戶寫信向他們反映:工廠生産的電冰箱有質量問題。

張瑞敏知道後非常重視,馬上檢查了倉庫,發現還有76台冰箱不合格!當時有員工就說:“可以低價賣給員工當福利。”

但張瑞敏神情嚴肅,做出了有悖“常理”的決定:“開一個全體員工的現場會,把76台冰箱當衆全部砸掉!而且,由生産這些冰箱的員工親自來砸!”

聽到這樣的決定,許多老工人當場就落淚了,要知道,那時候别說“毀”東西,工廠就連開工資都十分困難!況且,在那個物資緊缺、市場供不應求的年代,别說正品,就是次品也要憑票購買,一台冰箱的價格大約相當于一個普通工人幾年的收入!如此“糟踐”,大家心疼啊!當時甚至連海爾的上級主管部門都難以接受。

“如果放行這些産品,就談不上質量意識!”張瑞敏心裡明白,“否則今天是76台,明天就可能是760台,7600台!”張瑞敏讓人拿來一柄大鐵錘,工人們一邊砸,一邊流淚……

砸完冰箱,張瑞敏鄭重地向全廠員工宣布:“這次事故的責任不在工人,而在管理者,以後誰生産不合格的産品就扣誰的工資!”誰也沒有想到,張瑞敏帶頭扣掉了自己一個月的工資!

在那個“紙糊的冰箱都能賣出去”的年代,卻發生了海爾“砸冰箱”事件。但這一砸,卻砸醒了海爾人的質量意識。從此,“質量”成為海爾不可動搖的生存信條,而張瑞敏也因此在家電行業被譽為“揮大錘的企業家”。後來他在上海财富論壇上說:“這把大錘對海爾今天走向世界,是立了大功的!”2009年3月,當年海爾砸冰箱的大錘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收藏為國家文物。

20世紀80年代,市場供不應求。海爾管理層意識到,這時的稀缺資源是“質量”,因此提出了:“有缺陷的産品就是廢品”“要麼不幹,要幹就争第一”。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用戶買了産品得自己想辦法運回家,很不方便。這時他們又意識到,這個市場的稀缺資源是“售後服務”,于是,他們在全國第一家推出了家電的星級服務,對用戶承諾“24小時安裝到位”、上門服務穿鞋套等“五個一服務”,海爾的服務從此一直為顧客所稱道。

互聯網時代,用戶出現了新的需求特點,海爾又緊盯新時期的稀缺資源——“解決方案”,在行業内率先提出了戰略轉型: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轉型,通過“虛實網結合的零庫存下的即需即供”商業模式創新,創造用戶需求,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

企業文化激活“休克魚”

20世紀90年代,海爾進入多元化發展階段,短短幾年内就兼并了十幾家國内企業。海爾把這些硬件很好、但管理不善的企業形象地比喻成“休克魚”。

“通過注入海爾文化,使被兼并企業迅速扭虧為盈”的成功實踐,引起了美國工商管理界與學術界的極大關注,哈佛大學商學院搜集到相關信息後,經過缜密研究,決定把海爾兼并原青島紅星電器廠并迅速使其發展壯大的事實編寫成案例,作為哈佛商學院的正式教材,案例的名字就叫“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

1998年3月25日這天,是“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的案例正式進入課堂與學生見面的日子,張瑞敏應哈佛商學院邀請,前往參加案例的研讨,并當堂指導學生。教室裡座無虛席,連台階上也擠滿了“旁聽生”。哈佛大學商學院的林·佩恩教授說:“以前我們做過日本、拉美國家的有關企業文化運作成功的案例,但是從來沒有關于中國企業的。第一次引起我對海爾興趣的是,海爾不僅學習借鑒國外好的經驗,而且結合中國國情,創造了适合中國的一套管理方法。海爾企業文化讓一個個‘休克魚’很快活了起來,這簡直是奇迹!我感到十分欽佩!”

學生們中有來自台灣、香港等地的中國留學生,他們興奮地說:“中國企業家能在全球著名的哈佛大學受到這樣的禮遇,這證明我們中國的管理完全可以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将成為首個發行D股的中國企業

2002年3月4日,美國紐約百老彙的一幢有77年曆史古羅馬風格的大廈有了一個新名字:海爾大廈。自1996年首次在印尼設立分公司進行海外擴張,海外市場年銷售額從零發展到十幾億美元,這個數字隻是成就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海爾在國際上赢得了尊重。在經濟全球一系列的形勢下,實力是靠名牌的多寡來區分的,如果一個國家沒有名牌,你就很難說跻身于世界強國之林,為了這個目的,就是再苦再難,海爾也要打造一個中國人自己的世界名牌。

幾十年來,對海爾人來說有太多難忘的記憶,但他們永遠都無法忘記1999年那個令人激動地時刻:海爾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州設廠,在奠基典禮上,來了幾百名美國各界的美國人,當時也有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的州長,當然了還有當時中國駐美國大使李肇星先生,在這個奠基儀式上,主持人宣布開始之後,全體起立,奏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現場的每一個海爾人都很激動,因為他們終于實現了一個夢,從一個瀕臨倒閉、資不抵債,而且靠借錢發工資的一個很小的工廠,到可以在美國的土地上有我們自己的工廠,他覺得這不僅僅代表海爾,而是代表了中國。

2018年4月11日,醞釀已久的青島海爾德國上市計劃正式啟動,拟在中歐國際交易所D股市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青島海爾也将因此成為首個發行D股的中國企業(D股是指注冊在中國境内的股份有限公司在中歐所上市的股票)。據近日公司發布的董事會決議公告稱,本次發行的D股股票所得的募集資金,将用于全球化發展。

海爾即将再一次揚帆出海。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