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東北“新大陸”移民史

東北“新大陸”移民史

時間:2024-10-21 07:50:59

今日遭遇人口危機的東北,過往曾是移民的熱土。今日的東北人,也大多是移民的後代。

拍攝時間是1931到1932年,一面坡鎮的主要街道一景。該地位于黑龍江,因濱綏鐵路(東清鐵路的一段)沿線車站在此而快速興起。“回想‘九一八’事變以前,我們從沈陽坐火車到長春,或者到哈爾濱去,雖然在嚴冬的天氣,朔風撲面,滴水成冰,大雪紛飛,成了白茫茫的世界的時候,可是我們坐在火車上,座位是那麼樣的舒适,室内是這樣的溫暖,我們可以吃到旅大名産水果,和南方來的蜜橘,我們一點也感不到身在塞北。”明清史學家謝國桢記錄了激動人心的東北火車之旅。

彼時的東北,是中國工業、農業、商業和文化事業最具活力之地。在享受現代化交通工具和工商業發展成就的同時,東北建設速度驚人。當貧窮的人們從地窄人稠的關内湧向地廣人稀的關外,筚路藍縷,以啟山林,隻花了半個多世紀,就讓白山黑水變了模樣。

近年來,随着民營經濟的不振,東北地區人口流出現象開始受到關注。伴随着生育率的低下,東北地區的人口前景被打上了大問号。而曾幾何時,東北本是移民的熱土,今日的東北人也大都是祖輩“闖關東”的後裔。

民國時代掀起移民高潮

民國伊始,中央和地方政府就把發展邊疆墾殖事業視為當務之急,東北移民事業進入新時代,也成為社會熱點。

1912年3月,辛亥革命元老黃興、蔡元培等人發起成立拓殖協會,黃興任會長,該組織的宗旨是“開發邊土、增産興業、籌備軍饷、杜絕帝國觊觎、減輕内地人滿之患”。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批準立案,并撥款30萬元,該組織可謂政治資源雄厚。農商總長張謇在1913年制定《國有荒地承墾條例》,規定:“凡國有荒地,除政府認為有特别使用目的之外,均準人們按照本條例承墾。”

從此,開墾之規定和承領之程序,在國家法律層面上有規可循。東北和西北等地紛紛成立墾殖機構,黑龍江率先在1914年成立墾殖局,負責測量和調查省内可耕土地,在農事上協助新來移民。袁世凱的洪憲帝制導緻中央政府失去法統,當北洋政府治理失效、地方上正式啟動藩鎮割據時,叢林政治狀态到來。華北成為軍閥混戰的主戰場,反倒是張作霖自1918年統一東北後,關外在奉系軍閥統治下顯得秩序安穩,直到“九一八”事變前,東北沒有大規模戰争,隻有個别騷亂和剿匪行動。兩相對比,加速了華北民衆扶老攜幼、絡繹不絕移民關外。奉系軍閥統治東北時期,超過500萬國人移民到這片黑土地上。

“他們千餘成群,男的、女的、小孩,老态龍鐘的祖母懷抱黃口幼稚的孫兒,伛偻曲背的老祖父,背上負着許多家用必需的零星什件,他們齊擠在一艘小輪船的甲闆上。”外國記者的生動觀察為1920年代的移民熱留下記錄。“絡繹于途,勢如泉湧,南滿鐵路以及吉長鐵路搭載之旅客數目,劇烈增長,殊為空前未有之現象。”《東省經濟月刊》1927年描繪鐵道上的移民盛況。

山東成為人口輸出大省,1929年有104萬人移民東北,其中山東74.2萬,其次是河北17.6萬人。通常,山東移民從事農業,河北和山西移民以經商為主。一般認為,初到東北的移民中有70%到80%務農。

去東北新大陸是如此火爆,連遙遠的國民黨浙江省黨部在宣傳上都不甘落後,它于1930年頒發《移民東北宣傳大綱》。“移民東北不但可以救濟災民,均調人口,且系實行總理殖邊遺教,為黨發展國力,防止帝國主義者觊觎邊境最有效用之政策。”黨部宣稱移民東北是利國利民之大計。

淪陷時期移民驟降

20世紀的東北移民史有兩大高峰,1920年代中後期,1939年到1943年,後者充滿了屈辱辛酸。

日本吞食東北後,東北政治環境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日本也以各種政策限制中國人進入東北。1933年9月,日僞多個部門組成一個勞工管理委員會來研究移民問題,最終決定要限制來自關内的移民。理由是:維持“滿洲國”的治安、抑制漢族在滿洲勢力的增大、為将來日本人的發展留有餘地、促進滿洲勞工的生活穩定及其提高、防止通過華人外出勞工将勞金流出“國外”。抑制移民的第一條顯著措施,是取消移民享受火車票減價的優惠。

“九一八”事變前5年,共有400萬人移民東北,1932年移民人數驟降到37.2萬人,1934年回升到62.7萬人,1937年則達到最低點31.9萬人。1932年到1936年,移民數為200萬人。同時,出于家國情懷以及對陌生侵略者的恐懼,許多移民紛紛返回關内。從1931年到1936年,年均有41萬人離開東北,而1931年前5年年均離開東北者是37萬人。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移民人數達到谷底。不過随着全面抗戰的烽火在關内土地上蔓延,依然有許多人移民東北,他們覺得當亡國奴總勝過身陷戰争危險。從1930年到1947年間,東北人口平均年增長率為18.46%。隻是日據時期的人身自由度大不如前。

待日本在中國陷入戰争泥潭,随後則是太平洋戰争爆發,日本面臨前所未有的強大對手美國,需要從僞滿洲國汲取更多血液來澆灌超荷運轉的戰争機器。東北移民的第二次高潮,便出現在1940年到1942年間,1940年移入人數最多,達131萬人。

東北的戰火在1948年冬季熄滅,東北成為全力支持解放軍作戰的後勤基地,在蘇聯的援助下利用舊有基礎恢複生産。華北的人口依然源源不斷流向富庶的東北,據國家統計局綜合司的數字顯示,1949年東北人口為3851.4萬,1950年為3942.5萬,1951年為4001.6萬,1952年為4107.1萬,這些數據由當地公安機關采集而來。

1958年全國實行戶籍制度前,人口尚可以自由遷徙,華北人口依然有移民東北的慣性。中蘇“蜜月期”,東北成為重工業建設最集中的地區,“一五”計劃時期的156項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有57項位于東北,這自然很吸引移民。改革開放前,黑龍江是人口增長最快的東北省份,也居全國之首,1950年到1979年間的人口淨流入達761萬。新政府全力主導下的建設北大荒運動,成為最後一次移民東北潮流;同樣在新政權的規劃下,一批新的工業城市在東北崛起,如大慶、雞西、鶴崗等。今日東北地區的人口與城市格局也就此形成。

編輯/麥婉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