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大灣區龍頭城市之深圳——打造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大灣區龍頭城市之深圳——打造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時間:2024-10-21 06:37:23

早在2014年,“灣區經濟”就被深圳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灣區經濟”逐步進化到“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一直以積極的态度推動大灣區的發展。而深圳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密集的高新産業集群,使得深圳成為大灣區核心城市之一。

大灣區與過去提出的開放經濟、拉動内需不同,它除了是一個對外的窗口外,還将帶動龐大經濟體的發展,不僅能夠有效推動深圳與周邊地區的協同發展,還将促進文化、旅遊、藝術、科研、教育等産業的集群化綜合發展。

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密集的高新産業集群,這是打造一流大灣區的必要元素。深圳毗鄰港澳,背靠珠三角,地處亞太主航道,有着參與建設大灣區的地理優勢。而深圳最大的“底氣”所在,是形成了優勢産業集群。深圳灣以高新技術園區為龍頭已經形成了全市在未來主要的科技創新和總部聚集區,而且創新創業氛圍濃郁。

專家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上升到國家層面,表明了大灣區的特殊地位。而深圳作為最早提出灣區的城市,應該充分發揮深圳的創新優勢和深港合作優勢,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成為重要的橋梁、紐帶、融合劑。

前瞻:深圳首提“灣區經濟”

粵港澳大灣區最早可追溯到深圳。早在2014年,深圳首次把“發展灣區經濟”寫入當年政府工作報告,報告提出深圳力争打造産業發達、功能強大、開放互動、區域協同的灣區經濟,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參與全球經濟競争合作,實現更高質量、更高層級的發展。

此後又不斷深化、完善、發展灣區經濟概念,最終提出攜手周邊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構想。今年年初,深圳市委全會又将其列入2017年工作的“十個重點方向”,此後再次将“粵港澳大灣區”寫入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文件中,也提出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同年11月被廣東省明确發展為粵港澳大灣區。

2016年3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攜手港澳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意見》指出,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促進城市群之間和城市群内部分工協作,着力構建沿江、沿海、沿重要交通幹線的經濟發展帶。形成以大城市為引領,以中小城市為依托,以重要節點城市和小城鎮為支撐的新型城鎮化和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積極推動産城融合和城鄉統籌發展。

2017年3月,“粵港澳大灣區”首次出現在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内地和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深圳之所以在2014年就提出發展“灣區經濟”最大的“底氣”是形成了優勢産業集群。2014年,深圳灣以高新技術園區為龍頭已經形成了全市在未來主要的科技創新和總部聚集區,創新創業氛圍十分濃郁,聚集了100多家重要的上市公司。而且深圳的目标是要打造産業發達、功能強大、開放互動、區域協同的灣區經濟,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參與全球經濟競争合作,實現更高質量、更高層級的發展。

“從民間智庫到政府智庫,始終認為灣區對深圳而言十分重要,因此,深圳也一直以積極的姿态推動大灣區的發展。”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郭萬達在接受《小康》記者采訪時說。

底氣:創新型經濟成主引擎

2017年5月19日,位于福田區中心的科技館内人頭湧動,市民、遊客在觀看深圳市的科技發展成果展示。深圳創新的體現不僅隻是館内的展覽,館外,創新也是遍地開花:深圳證券交易所所在地南山區緻力于金融科技創新;龍崗區布局東部科技創新中心;南山科技園屬于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區内彙聚了多所高校,多家高新技術企業……

深圳市的創新驅動發展取得了積極的成效,率先構建綜合創新生态體系的效應不斷體現,創新加快從跟跑向并跑領跑邁進,深圳市建設科技、産業創新的定位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

決定科技創新發展的一個關鍵,是R&D經費,即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R&D經費投入強度,即R&D經費支出與GDP之比,是國際上用于衡量一國或一個地區在科技創新方面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從世界範圍看,發達國家的研究和開發投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以上。

據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政策法規處副處長陳穎介紹,2016年深圳市高新技術産業實現産值19222.06億元,同比增長11.13%,實現增加值6560.02億元,同比增長12.18%,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800億元,與GDP的比例提高至4.1%。

深圳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密集的高新産業集群,使得深圳成為大灣區核心城市之一。深圳的研發投入在我國處于領跑地位,其科技創新向引領式邁進。2016年,深圳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累計1.9647萬件,同比增長47.63%,占全國46.59%;全市國内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别為5.6326萬件和1.7665萬件,同比分别增長40.7%和4.2%。

深圳市高研發的投入也帶來了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的重大跨越和創新成果的密集湧現。

據了解,深圳2016年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513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8037家。

“2016年深圳獲得16項國家科技獎,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1項,技術發明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2項。”陳穎向《小康》記者介紹,“深圳的‘雙創’氛圍也十分濃郁,2016年我們新引進了“孔雀計劃”創新團隊23個,新增各類創新載體210家,新成立新型研發機構23家,培育了66家創客服務平台和237家創業孵化載體。”

“粵港澳大灣區對深圳來說,首先應該是一個科技的、創新的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和東京、紐約、舊金山這些灣區比最像舊金山。深圳希望以深圳灣、前海灣等地區為依托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打造成一個對标矽谷的全球科創中心。”郭萬達說。

深圳證券交易所所在地南山區緻力于金融科技創新。圖/陳遠鵬合作:全面深化深港合作

“作為全球重要的創新城市之一,深圳是大灣區中最為特别的一個城市,毗鄰香港、科技産業創新能力在各城市中實力最強,而且科技和金融要素能夠緊密結合。深圳的這些優勢,加上香港國際化的金融業和自由港,加上廣州的貿易和物流,可與全球世界級灣區的經濟相比肩甚至超越。”郭萬達告訴《小康》記者。

而2017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深圳将以香港回歸20周年為契機,全方位加強與香港在經貿、金融、教育、科技等各領域合作,謀劃啟動一批重大合作項目。

2017年首個工作日,深港兩地簽署《關于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共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這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進一步融合發展、共同打造世界競争版圖新亮點的标志性事件。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說,香港的創科界、海外科研機構及創科投資者十分重視香港與深圳在創科事業上的合作潛力及重大協同效應。

“目前,深圳與香港之間的科技、人才等資源的流通還應加強,深港每天60多萬人通關,相當于一個城市在流動。香港人每天通關中半數以上的目的地都是深圳,而且深圳與香港的結合還具有進一步的輻射和帶動作用。深港這兩個城市,通過便利的基礎設施的連接成為一個生活圈,從而形成更大的都市圈。”郭萬達說。

《小康》記者在采訪深圳政府部門、企業和市民時也聽到了到許多呼籲放寬通行香港的聲音。目前,不管是政府、公司公務還是個人事務,深圳居民去香港隻能一周一行。

“一周一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深圳和香港兩地的交流,希望未來可以通關數據連通,關口信息數據共享,簡化通關程序,實現一地兩檢和一周多行。”郭萬達說。

共赢:加強與灣區其他城市的連通

深圳除了深化與香港的合作之外,也在不斷加強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連接。目前深莞惠一體化已經取得初步成就。深圳、東莞和惠州三市共同制定了《深莞惠交通運輸一體化規劃》,規劃範圍包括深圳、東莞、惠州三市全市域,陸域國土面積1.58萬平方公裡。規劃期到2020年,展望到2030年。規劃内容包括公路、城市道路、軌道交通(含鐵路、城際軌道、城市軌道)、水路、航空的基礎設施、運輸組織、信息化、管理政策等。

其中,公路包括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及三市跨界銜接的縣鄉公路;城市道路包括城市組團之間的快速路、主幹道及三市跨界銜接的次幹道,不包括三市中心城區及各城市組團内部的城市道路;城市軌道主要研究需要跨市銜接的城市軌道。在重點研究三市的同時,也充分考慮與廣州、香港等周邊城市以及環珠三角地區、泛珠三角地區等更廣闊區域的交通運輸聯系。

近年來深圳市積極推進交通基礎設施對接和運輸服務一體化,在建立工作機制、推進項目建設、發展城際公交和統一管理政策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以三市黨政聯席會議為平台,簽訂了《邊界道路建設及連接工作的協議》等一系列協議,實施了多個合作項目。三市多條邊界銜接線路建成通車,城際軌道建設加快推進;開通毗鄰鄉鎮間城際公交11條,出租汽車動态位置信息共享率達到90%以上,三市之間邊界普通公路收費站全部取消。

2017年4月1日,在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辦公樓召開了深莞惠三市交通部門2017年第一次聯席會議,協商深莞惠三市交通部門提交聯席會議審議的跨區域交通規劃、建設、運營和管理若幹議題。

此外,深莞惠經濟圈(3+2)黨政主要領導第十次聯席會議要求五市交通部門牽頭,發改、規劃等部門配合,抽調人員組成專門工作組,形成合力,抓緊研究在“3+2”地市設置内陸港的可行性和選址,盡快形成共識,推動内陸港建設。目前,深圳市已提出深莞惠海鐵聯運集裝箱内陸港的初步設想。

5月1日,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西人工島首個鋼圓筒順利振沉到位,标志着深中通道建設進入了實質性的實體工程施工階段。

深中通道項目是國務院批複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确定的建設開放的現代綜合運輸體系中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是連接珠江東西兩岸和粵西地區,連接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之間的交通紐帶。

據《小康》記者從深圳市交通運輸委員會了解,2017年年底深中通道東人工島工程和主體隧道工程将陸續開工,計劃2018年3月橋梁工程開工,預計2024年全線建成通車。

深中通道建成後,作為連接珠三角兩大功能組團“深莞惠”與“珠中江”之間唯一的公路直連通道,将深圳至中山2小時的車程縮短為20分鐘,切實減緩交通壓力。同時,深中通道也将成為貫通沿線地市的交通動脈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要引擎,促進生産要素的高效流轉和集約配置,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助力打造區域共赢、産業協調。

另外,打通珠江東西兩岸的鐵路大動脈——深茂鐵路深圳至江門段也有望今年内開工建設,中山、江門、粵西等珠江西岸廣大地區将納入深圳的經濟腹地。

編輯/麥婉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