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舒暢:中國民營火箭第一人

舒暢:中國民營火箭第一人

時間:2024-10-21 04:53:47

國内民營火箭升空,激活了商業航天的一池春水。由舒暢帶領的零壹空間是中國首批民營商業火箭公司之一,舒暢的想法是在中美太空博弈的戰略格局中,自己的團隊也能為中國太空商業化尋找到出路。

5月17日7時33分,中國首枚民營自主研發的商用亞軌道火箭“重慶兩江之星”在西北某基地騰空而起,火箭在306秒飛行了273千米後,落入預定區域,實現了長時間的臨近空間有控飛行,獲取了大量真實飛行環境數據。

勇敢去蹚這條路,三個理由讓他選擇堅持

坐在控制室裡,零壹空間創始人舒暢哭得稀裡嘩啦。幾個小時後,他和創業夥伴一起躊躇滿志地出現在新聞發布會上。路透社稱,這是中國太空探索計劃最新的裡程碑。舒暢說,自己上一次這樣哭得稀裡嘩啦,是8年前從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畢業時,被時年80歲的經濟學家厲以甯的畢業贈言打動了。

“你們不能天天想着沙灘和美女,因為你們接受了中國最好的教育。”那位中國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論的著名學者,給畢業生定了“兩個100萬”的目标:掙100萬的錢、寫100萬的字。

自此,如何做到“寫100萬字”成為舒暢的創業信條,“走不同的路”貫穿了他創業的各個階段。在他看來,這“100萬字”就是他的火箭事業。

從技術參數看,舒暢和他的團隊發射的第一發火箭,與埃隆•馬斯克當年的第一發大體相當,但兩者其實相去甚遠,“我們做火箭,就是遵循科學去設計制造,将客戶的東西可靠地送到指定位置,而不是複制某款火箭,我們不需要一個樣。”

“全世界都沒有我們的X系列這樣的産品,專門服務科研領域的飛行驗證,這樣的細分領域,我們算是第一個。”他說,“M系列可能是全世界總價最低的一款火箭,但是性能還很好。”

他做過很多調研,“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中國和美國的國情不一樣,中國不可能有私營火箭公司。”但三個理由讓他選擇堅持。

一是經費。“大家都認定這事很燒錢,但SpaceX從2002年創業到2008年首飛隻用了1.5億美元,約合人民币10億元。”他說,“如果用10億元在中國打造一家一流的火箭公司,非常有社會價值,單純看投入,這個量級在中國并不罕見。”

二是技術。“大家擔心能否造出火箭。”舒暢大量走訪,“我的大學老師馬超做過火箭,他認為火箭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十二五’期間,我國發了100多發火箭,無一失敗。隻要找到足夠的人才,技術并不是問題。”

三是政策。“民企在高度競争的領域有優勢,航天領域也一樣,問題在于準入。”他發現,航天最發達的美國把探月等交給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而将發衛星這種要靠成本、效率解決的問題交給商業公司。“我研究後,發現我國的航天相關政策并不拒絕民營企業,還有文件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衛星研制和發射領域。”

“我看好這個機會,認定商業航天是曆史潮流,所以不能等。我得勇敢地去蹚這條路,做先行者。做不成先驅,我也願意做先烈。”他說,“隻要我能說服自己,覺得我的邏輯認為這是OK的,就要堅持。”

“做不同的事情去寫100萬字”激勵他作出抉擇。“我對這話特别有感悟,也一直不走尋常路。”舒暢在大學時,隻要發現了一條路更近、更美或者人更少,就一定會去走,“為什麼要沿着大家習慣走的路呢?”在他看來,創業就是要敢于去碰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感覺不可能,是因為存在一種恐懼,不少人就認定别想了。為何不問問自己:你喜歡嗎?喜歡就做吧。”于是,他一頭紮了進去。

“重慶兩江之星”在西北某基地騰空而起,火箭在306秒飛行了273千米後,落入預定區域,實現了長時間的臨近空間有控飛行,獲取了大量真實飛行環境數據。今年8月進行第二批發射

盡管并非一帆風順,但舒暢和他創立的公司很快就表現出超凡的效率。他邀請馬超擔綱技術,組建了10多人的團隊,又吸引到春曉資本、哈工大、聯想之星1500萬元的天使輪融資,公司有了雛形。

在舒暢看來,公司之所以創立不久就完成自主研發出火箭并成功首飛,是因為團隊有好的技術,國家有成熟的産業鍊,“設計出來就有人可以制造出來,其他國家就未必能行。”

“民企的運行效率也至關重要。”他分析說,傳統上研制一個發動機可能需要3年,“我們就9個月。”因為公司有扁平化的運行機制,總設計師直接管幾十位設計人員,分成幾個部門,溝通異常高效,節約了大量時間。

在舒暢看來,這種體制優勢會讓民營航天迸發出極大活力。“我們不是确定一個任務,産品定型了,交付後就束之高閣。”他表示,首飛成功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定格X系列的1.0版本。此後會優化提升,“今年8月的第二批發射,就升級成2.0版,以後一直創新、改進,向前疊代”。

“不斷推陳出新的疊代當然有風險,但我們勇于應對,疊代才能提升性價比,有更強的市場競争力。”為此,公司需要建立敢于應戰和接受失敗的文化。

“2016年年底,我們決定自己研制發動機,同事不相信項目負責人能幹成,我在台上代表公司表态‘毫無保留’地支持他放手幹,如果點一發點不成,再點第二發,點第三發,不要怕失敗!我這麼年輕,也沒當過這麼大公司的CEO,我為什麼相信自己能搞好,卻不相信你呢?”

發射前,他們也考慮到可能會失敗。“此前就有理性的措施,如果失敗了,備份産品很快就可以進行第二次發射,資金也做好了安排。”

“公司要做好失敗的準備,團隊要接受可能的失敗,我們也希望媒體和社會寬容我們以後可能的失敗,真要失敗了,那還得繼續往前幹,站起來再打一發。”舒暢表示。

編輯/韓靜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