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小家庭時代,家風式微了嗎

小家庭時代,家風式微了嗎

時間:2024-10-20 10:51:40

如何結合現代家庭結構的變化和當代核心價值觀,有針對性地推動家風建設,成為一個關鍵性議題

江西省上高縣蒙山鎮抗頭村的祠堂前,一位老者在給孩子們講解當地的家風家訓“你跪下,背家訓給我聽。”在電影《無問西東》中,出于愛子本能,沈光耀的母親以這樣的開場方式,勸誡兒子。

沈光耀順從地跪下背完家訓,母親對他說:“我隻希望你體會人生的樂趣,比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比如和喜歡的女孩結婚生子,不是給我增添子孫,是想讓你能享受為人父母的樂趣。你所追逐的功名利祿,祖上全都擁有過,那不過是人生的幻光。”

這一幕打動了觀衆,尤其是為人父母者。育兒類微信公衆号“媽咪讀呀”寫道:“正是這樣的家境和家教,才能培養出沈光耀。但是,現在很少有家庭再談家訓家規了。”

背家訓這樣充滿儀式感的家庭教育形态,的确不再常見。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周海生對《瞭望東方周刊》說,當農耕社會中聚居的大家族被拆解為現代城市裡一個個散落的小家庭,涵養家風、強調家規家訓的意識被淡化。

但是周海生認為,家風同時也是無聲無形的傳統,“你看不見、摸不着,卻又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從大家族到小家庭

從電影人物沈光耀身上,觀衆看到了一個人格健全、修養極高的世家子弟形象。電影中沈母訓子的場景,是要解釋沈光耀這些特質的由來。

沈光耀出自三代武将的大家族,他背的兩條家訓,是“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和“負甲為兵,咋筆為吏,身死名滅者如牛毛,角立傑出者如芝草”。前者出自《朱子家訓》,後者則出自《顔氏家訓》,強調的是一種重德才而輕名利的家風。“一個人生活在具有特定家風的家庭裡,就像處在一個磁場中,會按照磁場所希望的方向來發展和運動。”家庭教育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科所研究員趙忠心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在世代繁衍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家庭風尚或作風。

良好的家風能陶冶家族成員的美德善行,在傳統儒家社會中,家風對内能維護一個大家族的秩序,對外能提升家族的社會形象。因此,中國曆史上的大家族無不重視家風的傳承,從而實現世家赓續。

在一檔電視綜藝節目中,曾有嘉賓體驗“江南第一家”鄭義門一集。

鄭氏一族是耕讀之家。從北宋開始,家族合衆生活十五世,以好學的風尚和孝義的名聲著稱,宋元明清四朝有170餘位鄭氏子孫出仕,最高者官至禮部尚書,且無一人因貪腐被罷黜。由是,鄭氏被褒獎為“義門”。

鄭義門是典型的中國農耕社會大家族,倫理文化和禮儀文化均體現在其合衆而居的生活場景中。在節目中,每日清晨,嘉賓扮演的家族成員的人都要在宗祠背誦168條的傳世家訓《鄭氏規範》。“大家族聚居的生活使家風教化更方便。”江蘇師範大學家文化研究院院長陳延斌對《瞭望東方周刊》說,如今鄭氏宗祠仍然保存完好,當地居住的鄭氏子孫在每天早晨洗漱完畢後,依然會進行背家訓的儀式,同時,家族還會定期進行聚會。“到了現代家庭,家庭結構變得簡單,不太容易形成像中國傳統社會那樣的家風傳承形态。”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中國孔子基金會《孔子研究》主編王鈞林對《瞭望東方周刊》說。

随着社會流動性的增大,家族成員四處分布,大家族對家族成員的影響逐漸削弱,宗祠祭祀、家規、家訓等教化手段不再普遍。“家風教化的責任,從過去的族長和德高望重的家族長輩身上,轉移到了小家庭的祖父母和父母身上。”陳延斌說。

細節中的“規矩”

在陳延斌看來,大家族到小家庭的變化雖然改變了家風傳承的形态,但這不代表家風傳承一定會因這樣的結構變化而式微。

以鄭義門為例,陳延斌說:“當下也有不少子孫離開老家到其他地方工作,建立自己的小家庭,但家庭内部仍然延續着鄭氏家風,讓家風發揚到别處,這甚至也是家風傳承的一種‘加分化’。”

實際上,在小家庭之中,生活細節裡所講究的規矩也體現了一種家風。北京的撰稿人書童就認為:“老禮兒、老規矩是養成良好家風必不可少的養料。”

她曾寫過一篇《家風和規矩》,回憶自己幼時家裡長輩所樹立的“條條框框”:開飯前小輩不能先動筷子,飯菜擺好要等長輩坐好;吃飯時不能用筷子翻騰盤子裡的菜、不許“吧唧嘴”;出了門見長輩要主動打招呼,對陌生人要叫“您”;走親訪友手不能空着……

這些不成文的規矩,其實都延續自中國古代社會的禮儀文化。比如,“見長輩要主動打招呼”實則是明清“問安禮”的簡化;吃飯要等長輩上座,源自“長幼有序”的禮儀規範;吃飯不吧唧嘴,源自古代餐飲禮儀中對“品箸留聲”的忌諱,等等。

書童說,這些家傳的老規矩如今也影響着她對子女的教育。“北京有句俗話叫‘有裡兒有面兒’。”在她看來,在現代家庭生活和人際交往的細節中,遵守這些老規矩、體現出好家教,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齊魯晚報》記者曾在濟南四家小學門口蹲守調查,記錄放學時孩子的書包由誰背:380個書包中,301個由家長背,79個為孩子背。

網友“曉岚”看到這條新聞後,想起自己在地鐵上看到的一幕:一個7歲的小女孩背着書包,把空出的座位讓給母親坐,母親坐下來之後,才把孩子的書包拿下來,放在自己腿上。“曉岚”認為,“書包是不是自己背”這個細節,體現了一個家庭的教育方式和風尚:“我很欣賞這對母女,孩子有獨立品格、尊重長輩,母親對孩子在細微處很體貼,但不是‘保姆式關注’。這個家庭肯定有一個充滿愛、重德育的家風。”

這些細節裡體現的家風,是一家之名片,趙忠心說:“中國人過去十分重視家風的建設和維護,因為家風好,别人才願意與家族中的成員合作共事。”從這個角度上說,家風傳承的核心并沒有改變。

從“破”到“立”

細究現代小家庭中那些仍然沿用的老規矩,會發現它們都烙印着“克己、尊上、敬老”的儒家文化印記。

儒家由家庭的倫理秩序出發,總結出了綱常禮教。上到朝堂、下至鄉野,以家長制為核心、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族制度,與法律相輔相成,共同維系古代社會秩序。

在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序列中,“齊家”是一個具有連接樞紐功能的環節,它強化了個體的修身,築實了治國、平天下的基礎,這也是中國家風文化得以形成的一大原因。

随着時代的變遷,家庭結構發生變化,物質生活的豐富、生存競争的加劇、也包括金錢至上觀念的泛濫,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家庭觀的變化,給家風文化帶來了沖擊。社會變化的迅猛,讓不少年輕人時常感到父母的人生經驗不足以幫助自己應對現實,無形中漠視長輩的信條。

但是,傳統家風所依托的古代社會架構和政治體制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其涵括的道德意識統統失去了合理性,也并不意味着家風建設失去其必要性。

在王鈞林看來,對于現代社會家庭單位來說,良好的家風能保證一個家庭的團結和睦,包括使家庭更好地履行養育兒童和贍養老人的功能。

“不必諱言的是,當代社會的家庭教育确實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周海生說,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抱着“隻要學習成績好,其他都無所謂”的态度,不遺餘力花錢促應試成績,卻忽略過去家風教化中最注重的人格人品教育。

“家風建設也會影響社會風氣。”趙忠心說,“對于孩子來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就像是一座綜合加工廠,第一道工序就是家庭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讓每個家庭有好的家風是基本途徑。”

如何結合現代家庭結構的變化和當代核心價值觀,有針對性地推動家風建設,成為一個關鍵性議題。站在開放多元、民主法治基點上的家風建設,需面向現代文明的發展,融入現代精神,剝離傳統文化中保守、世故的成分,提倡傳承優秀、創新發展。

作家馮骥才認為,要堅持中國傳統儒學精華,吸納西方人文主義的有益部分,去蕪存菁。例如,“在傳統的東方文明中,認為年輕人尊敬老人特别重要,而在現代社會裡,晚輩尊敬長輩的同時,長輩也應對晚輩講究人格上的平等。”“如今對家風建設的倡導是在更高層次上的‘立’,這種‘立’是基于四十年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上的,其意義會更深遠、更持久。”周海生說。

“家風遊”成亮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近年來,随着家風建設必要性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推動家風建設也增添新路徑。

例如,越來越多的基層社區通過舉辦講座、評獎等方式傳播優良家風文化,鼓勵社區家庭建立良好家風。一些城市在公園中設置了傳世家訓的展示裝置,石家莊市還建立了“家風家訓”主題公園。

在福建,“家風+旅遊”的模式正在摸索之中。2015年10月,福州三坊七巷光祿坊30号劉家大院東花廳的名人家風家訓館開館,已接待全國各地遊客逾10萬人次。

三坊七巷以文化氛圍濃厚著稱,這裡孕育過不少文化世家,走出過諸多文化名流,其中包括大文學家冰心。冰心生前的書齋内一直挂着一副對聯:“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這是她的祖父謝子修化用古人名言所寫的自勉聯,也是謝家的家訓。

這幅謝家家訓聯,如今被展示在名人家風家訓館裡,與之共同展示的,還有林則徐、沈葆桢等三坊七巷近50位曆史名人的家風家訓。

這個館還設有“勤政廉政”展示區,張伯行、王荷波、王仁堪等先賢之事迹在此陳列。這裡已是“清風福州”廉政文化示範點,也是鼓樓區廉政文化建設示範基地。

泉州同樣在推動家風旅遊。泉州市旅遊局市場開發科副主任科員曾世斌向《瞭望東方周刊》介紹:“我們在挖掘文化旅遊景觀時,發現很多景觀都與家風文化有關,同時,泉州曆史上著名的廉政官員,都有很好的家風。”

為此,泉州旅遊局整理出了“家風遊”經典景觀——晉江龍湖衙口施氏大宗祠和南安官橋蔡氏古民居,于2018年2月通過媒體進行推介,用旅遊作為載體,讓市民既能領略城鄉美景,又能接受良好家風家訓熏陶。

馮骥才說,現代人越來越多地走出家庭,與社會聯系更趨緊密。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展“家風遊”、加強家風建設的媒體宣傳就顯得格外重要。“年輕人生活在媒體傳播的社會裡,與古時相較,他們和父母接觸的時間大大減少,社會和媒體傳播對他們的影響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媒介方式的變化,家庭成員的聯系由線下轉為線上,這其實也為家風傳承提供了新的平台。

2018年3月,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5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3.8%的受訪者加入了家庭微信群,65.6%的受訪者在家庭微信群中活躍。

“傳承和弘揚優良家風文化的方式有很多種。”自由撰稿人苑廣闊認為,家庭微信群中長輩對晚輩的教導和勸誡,同輩人之間的互相提醒,或者是對那些優秀家庭成員的激勵,同樣也是對良好家風的一種傳承和弘揚。

福州市鼓樓區導遊志願者曾世康(右一)在“福州三坊七巷名人家風家訓館”為當地居民講述三坊七巷名人家風家訓故事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