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國龍的秉賦和神異

中國龍的秉賦和神異

時間:2024-10-20 10:20:08

早期的先民真的具有非凡的智慧,憑空創造出一個最絕妙的形态,包藏着中華民族最美好的品格

中華民族稱自己為“龍的傳人”,所以我們早期文化中與龍有關的文物,格外受人珍視。

在原始文明中,先民們把玉龍作為祭天時最好的禮器,祈禱來年風調雨順。

古人認為龍“能為大,能為小;能為幽,能為明;能為短,能為長”,就像玉龍中既有長鬣飄飛、威儀堂堂的“中華第一龍”,也有圓壯肥潤、萌态十足的小龍。它們用靈動的形态,诠釋着先民的智慧。

最有神力的物件

中國目前最早發現的“龍”,出土于河南濮陽的一處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遺址。

這是用一大堆貝殼擺出來的龍形,它的對面還有一隻用貝殼擺出來的虎,“護佑”着墓主人。

貝殼龍對應的意義到底是“四象”還是“騎龍升仙”,目前還沒有定論,但誰也不能否認的是,自誕生時起,它便是神力無邊的靈物。所以,我們作為“龍的傳人”,從一開始也就帶着靈氣和浪漫色彩。

說到更著名更尊貴的龍,則是玉龍。

龍在中華文明中的尊貴地位就不用說了,而玉則被視為吸納天地精華、能夠溝通天地的靈石,所以玉龍也就成了當時的先民能夠想到的最有神力的物件。

許多地區都出土過玉龍,著名的有安徽淩家灘遺址、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遼甯牛河梁遺址等。雖然存在些許細節上的差異,但龍的形象大體上還是接近的,可見它們呼風喚雨的神通應該是差不多的。

群龍有首

形形色色的龍是有了,但還缺一個龍王來統率,否則便真是群龍無首了,一場“龍王争奪戰”眼看着就要爆發。

不過這場争奪戰的結果幾乎毫無懸念,因為有一條玉龍無論是拼資格,還是拼體量,甚至拼顔值,都遠超衆龍,戰鬥力爆表,所以龍王非它莫屬。我們這些圍觀的後人,送了這個“龍王”一個神氣的名字:中華第一玉龍。

玉龍“出生”于公元前三四千年,老家在現在的内蒙古赤峰市,在考古領域,這片地方原來屬于一個著名的文化類型,我們現在稱之為紅山文化。

由于用一整塊岫玉雕成,通體碧綠,所以這條龍的學名又叫紅山碧玉龍。

紅山文化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之一,範圍也不算小,主要在現在的東北西部、内蒙古中南部,南邊達到了河北北部。這裡的玉文化發展到了驚人的水平,出土過大量讓今人難辨其用途的玉禮器,紅山碧玉龍正是紅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

這一條玉龍,可以說是紅山玉器中最震撼世人的發現。它的身體蜷曲着——這是早期玉龍的基本形态——緊繃成一個巨大的C字形,蓄勢待發、氣勢如虹;它的頭部格外突出,眼睛修長、嘴巴緊閉、鼻孔張大,顯得機警又穩健;從頸部開始,一叢迎風的長鬣沿着身體披伏至整個背部,長鬣末端翹起,與身體彎曲的方向相反,增添了無盡的靈動。

值得一提的是,它沒有完全舒展開來的身體仍然高達26厘米,在此後漫長的年代裡,這個巨大的尺寸罕有能與之比拟者,可見當時的人對它的靈異庇佑寄予了多大的期待,才能耗費這樣的血本。

想當年,在别的“野蠻”部落還在使用粗糙的石器艱難求生時,紅山文化已經發展出了一套相當成熟的“禮制”,早早就已進入了禮儀之邦的行列。中國早期最重大的禮儀就是喪葬和祭祀,為了與禮制相配套,陪葬品和祭祀的禮器也就格外精美寶貴。

禮儀的重中之重就是祭天。毫無疑問,對于這個原始的農業文明來說,祈求老天爺賜予風調雨順是關乎部落存亡的頭等大事,為了讨得老天爺的歡心,人們心甘情願地把人力所能創造出來的最好的東西獻祭給上天。紅山碧玉龍因為潔淨瑩潤、華美難得,玉成為了最好的禮物。

不僅如此,他們還要再找尋一種能夠通達天地的靈物,既能夠向上天傳達願望,還可以直接代上天行使神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紅山碧玉龍産生了。

可以想象,當獻祭的儀式開始,祭物被放在火堆上焚燒,煙霧彌散升騰,這通靈的神龍便在火光煙影中缥缥缈缈變幻無定,帶着整個部落的人最熱切的期望上天入地、縱橫四海。

當然,這條玉龍和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龍區别是巨大的。

它既沒有角,又沒有爪子,它的身體光滑無鱗,嘴邊也沒有長長的胡須。但誰也不能否認,這條龍就是我們的中國龍,充滿了中國龍的秉賦和神異。

它蜿蜒多姿、威儀堂堂,時而穿行于雲霧之際,時而翻騰于波濤之間,既凜然不可冒犯,又心懷仁慈,把甘霖灑向人間。

不得不承認,早期的先民真的具有非凡的智慧,憑空創造出一個最絕妙的形态,包藏着中華民族最美好的品格。

萌态小龍

玉龍是整個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最有特點的文物。除了這一條“龍王”,前前後後還發現過許多玉龍,但幾乎都是一色的C字形身體。看上去,它們都受“龍王”的統率。

紅山玉龍大多形體較小,許多玉龍身體卷曲的輻度很大,幾乎圍成了圓圈,首尾之間隻有窄窄的一道縫隙,并且圓壯肥潤。它們總是睜着一對碩大的眼睛,頗有幾分萌态,像是一些剛出世的不谙世事的小龍。

這些小龍看上去不像碧玉龍這樣舒展,脖子後面也沒有披伏飄飛的長鬣,所以它們最初還遇到了一些辨認上的麻煩。

有些學者為其定名為“玉豬龍”。可它們哪裡像豬呢?是因為圓肥的身體,或是突起的前吻?也有人說它們像豬的胚胎。豬是我們最早馴化的家畜之一,所以也就成了先民就地取材的對象。

生生把靈力十足的圖騰變成了圈養馴化的畜類,玉龍未免太委屈。

相比之下,我還是更傾向于另一種說法:小龍的形象來源可能是蠶或蟬的幼蟲——小而蜷曲的蠕蟲長大後便生出翅膀,一飛沖天。并且,在古人的眼裡,它們都具有幻化變形、生生不滅的特點,這是多麼神秘莫測的神通。

古人認為龍“能為大,能為小;能為幽,能為明;能為短,能為長”,你看,這些蜷縮成一團的小小動物,大約正是原始人想象中的幼龍,它們正在積蓄力量,靜待着破空升天的那一刻。

(作者系北京大學藝術學博士,藝術推廣人)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