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增強心理韌性的 10 個關鍵要素(下)

增強心理韌性的 10 個關鍵要素(下)

時間:2024-10-25 12:15:06

在一些家庭中,有韌性的榜樣可以跨越幾代人6榜樣

榜樣提供了參照系,像指南針一樣指引着人們走出困難。除了父母外,榜樣可以包括親戚、老師、教練。他們可能年齡較大或與自己同齡,榜樣甚至可以是孩子。在一些家庭中,有韌性的榜樣可以跨越幾代人,堅強的祖父祖母會生出堅強的兒子和女兒,而女兒反過來又會撫養自己堅強的孩子。與自己有過相似經曆的榜樣對我們的幫助更大,他們會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我經曆過,如果我能做到,你也能。”

對榜樣的學習和模仿可以通過建模的方式完成。觀察榜樣的行為舉止,并将其化約為一些處事準則。嘗試将榜樣身上的複雜品質分解成簡單的組成要素,每次隻關注其中一個要素。同時,加強練習。遇到問題時,通過想象自己擁有與榜樣相似的态度、風格或行為來進行決策。最後,盡可能地去獲得建設性的反饋。讓一雙訓練有素的眼睛指出你的行為和你試圖模仿的行為之間的相似點和不同之處。以上所講的是科學且精準的模仿方法,當然,即使不知道這種方法,也可以通過耳濡目染的方式獲得與榜樣的接近。有時候人們不止一個榜樣,而是在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參照對象。

7體育鍛煉

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帶來身體的健康,還對人們的心理有所助益。

研究人員對111個相關研究的結果進行梳理,并得出結論認為,有氧運動能夠改善注意力、提高計劃和決策能力、增強記憶力,還在抗抑郁、抗焦慮和壓力保護等方面産生作用。随着技術的發展,現代人往往忽視體育鍛煉,并采用了一種危險的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這将會帶來巨大隐患。

想要通過鍛煉增強自己的韌性就需要不斷挑戰自己,而不是僅僅完成常規項目。它涉及不斷突破力量和耐力的極限。評估你身體所能承受的壓力,并每次進行适當的突破,這有時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過于溫和的壓力不會帶來增長,而僅僅是維持,甚至是下降。然而,太多的壓力也會導緻衰弱,有時甚至會導緻身體或情緒的崩潰。

同時也要注意給身體一定的機會恢複,這包括營養的補給、保證足夠的睡眠。身體不僅僅是靈魂的工具,它是你的夥伴,更是靈魂的一部分。

8訓練大腦

大腦比我們想象得擁有更強的可塑性。在日常中被積極使用的神經元傾向于與其他細胞建立更多聯系,并更有效地傳遞信息。這種“依賴于使用”的神經可塑性已經在動物和人類身上得到證實。對大腦的訓練包括智力訓練及情感訓練,這在面對挑戰時都能為我們戰勝困難提供幫助。

“任天堂”曾推出過一系列“大腦時代”的遊戲,口号是“每天花幾分鐘訓練你的大腦”。盡管這未被科學證實真的有效,但可以提供一些參考,其中包括了數學挑戰(如計算)、語言挑戰(如單詞列表)和空間挑戰(如迷宮)等内容,針對的是人們的記憶力、決策推理、處理信息等能力的訓練。

情感訓練主要是指控制情緒的能力。如果情緒起伏過大,會使得我們分配太少的精力去解決眼前的問題,而更多的精力被用來内耗。冥想和正念訓練能夠提供幫助。正念意味着以一種特定的方式去關注事物,這種方式是有目的的、當下的、非批判的。通過這樣的練習,我們可以學會更好地觀照負面情緒,而不是沖動地對它們采取行動。

9認知靈活性

有韌性的人往往靈活多變,他們可以根據壓力調整自己的反應,而不是拘泥于特定的應對方式。學會接受是認知靈活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接受并不是消極放棄,而是準确評估現實。區分不可改變的障礙及能夠做出調試的出路。不浪費時間在“撞南牆”上,而是在有可能改變的地方積極進取。

其次要學會重建認知。重新評價那些我們認為是消極的事件,從創傷和悲劇中提取積極意義,從受害者變為幸存者,乃至幫助他人的助人者。被擊敗或遭遇困難并不意味着出局,而是生活給了我們新的競争與新的機會。

幽默也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幽默代表着某種覺醒,它可以犀利地拆穿我們的行為與反應的真正意義,動搖它們的基礎并引發質疑。幽默提供了遠距離觀看問題的可能,它不否認痛苦與恐懼,但總能将正面和負面同時包裹在話語裡。學會幽默并與幽默的人相處能夠為我們提供新的視角。

10意義與使命

卡爾·榮格在《人與他的象征》中寫道:“當人确信它們是有原因的,他就能忍受最難以置信的艱難。”當被召喚去捍衛一個寶貴的想法,為一個有價值的事業挺身而出時,也許你會被自己内在的韌性震驚。

經曆過創傷事件的人,可以選擇把不幸變成幫助他人的跳闆,在這樣一種身份轉換中賦予生活目的。人類的特質就是能夠把個人的悲劇變成勝利,把自己的困境變成人類的成就。作為普通人,我們也要定期重新評估我們的天賦與實力,尤其是當遭遇挫折或重大事件震撼了原有世界觀的時候。随着年齡的增長和對現有選擇的了解,我們的生活抱負也會随之改變,在調試目标的過程中體會自我的成長。我們要學會遠距離地觀察自己,對自己擁有清醒的審視與認知。我們也要學會放棄自己,把注意力從自我挪到意義與使命上,關注他人,為他人付出并以此獲得力量。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