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陳氏書院:初心、匠心與凡心

陳氏書院:初心、匠心與凡心

時間:2024-10-20 10:17:08

我們今天置身陳氏書院中,領略到的已經不是強權威懾,更多是藝術美的震撼陳氏書院外景說到書院,總是令人不由想到明朝學人顧成憲為東林書院所題的著名楹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此聯,表達了傳統讀書人對家國最高的承擔。

歲月如晦,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是讀書人出入進退的向往與追求。這種追求的流痕印墨,在名聞遐爾曆經百年風雨的廣東陳氏書院内,還可以履階覓迹,仰俯可拾。

藝術美的震撼

這座晚清時期廣東七十二縣陳姓合族祠位于廣州市西城,兼備了陳姓子弟讀書功能,合祠堂與書院為一,故又稱“陳氏書院”。實際上,在它落成之初(1894年),已距廢除科舉(1905年)僅僅11年,盡管家族長老的理想依舊是希冀子孫及第進爵,但科舉制也與帝制一樣,壽終正寝了,這種韬奮也随之灰飛煙滅。

但遺留到今天,陳氏書院卻具有特殊意義。一是完整地展示了廣東傳統的宗祠與書院合二為一的特殊建築形制,這種建築形制形象地解釋了個體、家庭家族、國家天下的層級關系;闡明了理想人生在天地間的平衡與承擔,也顯明了讀書與家天下的必然作為。二是書院百科全書式地展示了廣東民間瑰麗的建築與匠心獨運的工藝裝飾藝術,大而全地呈現了嶺南方式的審美情趣,以及别具特色的嶺南民俗風情。

漫步在院廊穿插的青磚外牆内,歲月倒流,世間繁嚣已無言退去——這是鋪天蓋地、馥郁繁盛、無孔不入的藝術布局所賦予的熙和沉靜的氛圍,最煩躁的心,都會被浸潤得人淡如菊、秋意蕭然。實際上,書院正位于廣州西城最繁盛的商業地帶,終日車流如注、摩肩接踵,但轉身之間,卻是青磚瓦影,一地日影亂榕蔭。顯然,這樣的遲靜緩舊,或者藝術美,并非僅僅教後人低徊。

作為宗族書院,從功能上,它是培植家族力量的基地,展示家族在國家與個人之間應有的位置所在。族權力量,這種中國曆史上特殊的力量制衡,是如何統領了子弟們的生命全部,這才是書院存在的價值。

但我們今天置身陳氏書院中,領略到的已經不是這種強權威懾,更多是藝術美的震撼。傳統嶺南藝術的元素在此汪洋肆漫,卻又藏着步步為營的嚴謹,源于嶺南民間的藝術寓意深長而豐富,一花一葉含教化、一磚一石銘啟示,中國傳統所謂的“溫柔敦厚”,正是蘊于柔美中了。

陳氏書院中進連廊的灰塑“鎮海層樓”民俗教科書

家庭是中國封建時代最基本的社會組織,它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建立的等級秩序、尊卑貴賤、倫常道德等生存規範與生活原則,無不通過族權力量或是家族的期望得以表達。其中,最顯著的期望一是種族的衍生綿延與興旺,二是享有福、祿、壽的生命全福。而實現這樣的家族理想與人生價值,通過“學而優則仕”科舉及第,使得書院的存在必然必須,而且任重道遠。

在書院内,這一沉澱積聚了幾千年的家族文化得以深刻地渲染、表達、再現,而呈現的方式卻是嶺南民間的種種匠心,運用在各種饒有趣味的世俗題材上,以美的方式,帶給後人對嶺南民間藝術美,直觀與深遠的感受。直至百年後的今天,這本民俗教科書依然值得供人安靜熟習。

書院首進正廳屏門裙闆是繁複精細的木雕,來自潮洲的木雕工藝。一幅“創大葉,兒孫永發”木雕圖,以一叢芭蕉的大葉子喻“大業”,累累香蕉和母雞攜雛數枚以示子綿延,創大業;又以串串瓜果裝飾成“瓜瓞連綿”圖,取子孫昌盛、連綿不斷之意。

另一幅在裙闆上的木雕博古圖,以酒壺、爵、寶鼎、銅錢和鳳凰組成,用“壺裡乾坤乎爵祿成”的題句,寓意前程遠大,加官進爵。如此嚴謹端肅的教化與深遠的期待,被粵人輕巧地寓入各種俚俗的背景上,不僅渾然天成,而且相得益彰,不斷地豐盈提升着俗世的刻闆生活程式,展示着民間的大智慧。陳氏書院的陶塑、灰塑脊飾獨特的景觀風情

百年後的書院風貌,仍然讓我們領略到粵民俗視世界的一切為藝術的深刻意義。在此,無一不精雕細刻,凡心與匠心的一統,在各種木雕、石雕、磚雕、陶瓷、灰塑、壁畫、銅鐵鑄等工藝中,臻于完美。既氣勢恢宏,又深遠幽妙,渾然而成錦繡如簇的畫廊,處處溢彩流金、鋪陳渲染。千百年來,嶺南偏居一隅,五嶺逶迤的阻斷,使這一方民俗在接受傳統影響的同時,形成了獨特的景觀風情,構建了别具一格的意識觀念和價值觀念。

與一切民間藝術起源于娛神和自娛的基本目的相似,嶺南民間的繪畫、建築、雕塑、工藝美術等藝術,有着神秘而多樣化的主題、繁雜的造型和一切細節上的誇張,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分子。

自秦公元前214年在嶺南設郡建制後,嶺南便整合到中原文明的大一統上。明嘉靖的《廣東通志》說:“自東漢建安至東晉永嘉之際,中國之人,避地者多入嶺表,子孫往往家焉。其流風遺韻,衣冠氣習,熏陶漸染,故習漸變而俗庶幾中州。”然而,大一統的政體并不能芟沒嶺南的粵味。現在我們目之所及的大多是明清遺澤。明清是集大成的時代,一切盛極而精巧,所以民間藝術的風格繁褥而精細。諧音的運用、寓意的提示、相關的反襯……

隻有熟知粵民間生活與民俗的人,才能領會這種智慧的巧妙:機心曼妙、多姿多彩。如嶺南民間以石榴多仔寓意多子,書院内石榴的造型處處可見。“蓮鴨”諧音“連甲”,書院内的“寶鴨穿蓮”圖則寓意着士子在殿試中連登榜首;山石寓長壽,書院内石景層布,點綴着嶺南的鄉野花木;而諧音的運用,更使人領略到民間智慧的各種趣味。福與蝠同音,蝙蝠圖則以木雕、石刻、磚雕等各種藝術形式呈現,以示福至運來,配合上桃子的造型,就是一幅福壽雙全圖。

書院内最能體現嶺南鄉土氣息的是無論是望柱頭、礎腳、牆基、花座等,均以各種嶺南果品造型體現:菠蘿、楊桃、香蕉、枇杷、頻婆、龍眼、荔枝、芒果。有人說,這裡是全嶺南的花果大全。這些花果的呈現,含蓄隽永地表達着陳氏子孫以果禮奉祀祖先、不忘祖訓的虔敬與初心。

帝王将相、碑官野史、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演義傳奇,民間耳熟能詳的曆史瞬間,被粵人選擇、改造、美化與定格,成為經典的美學範本。正是通過這樣的選擇,呈現了粵民間的審美情趣、道德觀念、是非标準以及善惡的取舍等等,它們并非源自皓首難窮的經典中,而是代代口耳相傳的民間故事,這種來源,也直接直觀地體現民間選擇的生命力。

對傳統價值的選擇

書院的建築形制既是祠堂,也是學堂,因此,兼有祭祀與教化的雙重功能,從中心建築“聚賢堂”的藝術構圖中可觀其偏好與平衡。

聚賢堂雙面镂雕屏門木雕題材的選擇是全書院的精髓所在。木雕有“渭水訪賢”“夜宴桃李園”“嶽飛大戰金兵”“八仙”“龍王朝玉帝”等曆史故事與民間傳說,傳達着粵民間對傳統價值的選擇與認同。在教育資源未達至每一階層的時代,這些故事傳說起着各階層教科書的作用,警示教育着民衆對國家責任的認識、對個人安身立命之道的取舍、對道德倫常的遵循。

所謂嶺南民間藝術集大成者,徜徉在書院内的各式美學世界裡,在不可盡數的磚雕、石雕、木刻、圖繪上,取自《封神演義》《水浒》《三國演義》等古典名著的各類曆史故事舉目可及:“姜太公八十遇文王”“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梁山聚義”。究其實,正是此類平民教育,提供了甄别善惡美醜的标準。

飽覽中國傳統教育所傳播的觀念教化,這可能就是書院源遠流長的真正意義。

曆史上,在與中原文明近兩千年的交融中,嶺南以它的包容性與變通性,選擇着自己的選擇,肯定着自己的肯定。金漆木雕“竹林七賢”,盡管人物風貌各異,但風骨獨傲、放浪形骸,标舉一時,擇其竹林飲酒相聚圖,渲染着一派落拓清俗的氛圍,這與嶺南向來山高皇帝遠的散漫追求相一緻。粱架柁墩雕飾的“采菊圖”,秋意閑适,将隐逸詩人陶淵明的“出世”風骨,表現得拓落深刻,不與俗流。在書院裝飾題材的選擇上,是為民衆所喜聞樂見不為“帝德”左右,可見粵民俗的超然不羁。

與自然樂,是曰大樂

書院内,最令人流連的,卻是另一類民風古樸的鄉土風情圖景——嶺南民衆生活的日暮寫照。

首進大廳的四扇屏門中的一扇繪制的是珠江三角洲觸目可睹的“漁舟唱晚”圖,表現着漁民們在勞動之餘悠然自得的水上生活情趣:三隻漁船停泊在河岸邊,晾曬的漁網高高挂起,坐在船頭的幾個漁夫持各式樂器縱情彈唱;母親愛撫着懷中的嬰兒,身背救生浮葫蘆的孩子爬在船篷上肆意嬉戲,魚蝦歡約,鄉情的悠愉與純樸,躍于其上。

珠江水域的疍家生活,水中蛟龍浪裡白條,典型地再現着的嶺南水域縱橫枝桠,卻孕育着漁民們與風波共行的風韻風情。其他諸如“羊城八景”圖、“太平有象”圖、“歲歲有餘”圖,無不展示着嶺南鄉土物阜民安、五谷豐登的景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不是因為它隐藏在每一個沉默平凡的日子裡,安詳着柴米油鹽醬醋茶?所謂與自然樂,是曰大樂。

在人類的發展史上,萬物有靈曾經是原始初民對自然界的概括認識。神人交感、物我冥合的自然觀使“泛神”成為人類初民的基本意識,因而,泛神信仰是民間信仰的基本特性。

中國民間的泛神信仰和崇拜在書院的建制上同樣得到了很完整的體現,它在表現中國人慎終追遠的觀念以及根脈意識的同時,宗法觀念與多神觀念都有完整的儀式重現。書院裡,不僅有着陳氏家族的祖先牌位,泛神觀也使子弟們敬畏自然、和諧萬物。

與神同在,是珠江三角洲鄉民的一種基本的生活程式,無所不在的神靈,管理着日常與世間的一切,各種神誕也穿插在一年中的不同的日子裡,與生活程式融為一體,因此,表達神靈力量的藝術構圖,在書院的各種藝術美裡,分列出不同的主題。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