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高高興興上班去

高高興興上班去

時間:2024-10-20 12:17:32

長時間通勤并非有百弊而無一利

“高高興興上班去,平平安安回家來”是流傳最廣的标語之一,這固然體現出人們的美好願望,但對于每天都要在擁擠的地鐵或者擁堵的道路上耗時兩三個小時通勤的人來說,要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保持快樂的心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擁擠得令人窒息的車廂,擁堵得水洩不通的馬路,都是好心情的殺手。不少研究表明,工作地與居住地之間的距離延長會導緻人們産生倦怠情緒,睡眠習慣會變壞,社交活動會越來越少。不過,最新的研究認為,長時間通勤并非有百弊而無一利。

通勤時間越長,越不快樂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恨不得把時間規劃精确到秒。但通勤卻是高效規劃最大的敵人之一,世界各地的平均通勤時間是單程38分鐘,住在大城市裡的人花費的時間更多。很多人在通勤過程中感到無力,因為當被困在地鐵或擁堵的車流中時,大家都難以挪動一步。雖然網絡和智能手機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這種焦慮,但依然難以改變步履維艱的糟糕體驗。

從東京到墨西哥城,類似的上班通勤困境幾乎出現在全球每個大城市中。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對倫敦一家大型媒體公司的225名員工進行了調查,發現他們的通勤時間越長,就越不快樂,對自己的工作就越不滿意。

《美國人時間利用狀況調查報告》則直接量化了長時間通勤對美國人造成的負面影響。這份報告指出,“通勤過程每增加1分鐘,就會減少0.0257分鐘鍛煉時間、0.0387分鐘烹饪時間和0.2205分鐘睡覺時間。”而從全年來看,如果一個人每年工作50個星期,每個星期花在通勤上的時間是15小時,那麼此人每天會因此而損失0.5小時的睡眠時間。當然,睡眠不足或許是通勤帶來的負面影響中最不重要的一項。

開車通勤所需的時間要短一些,比如加拿大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該國公交通勤時間比私家車通勤時間長出81%,換句話說,每天開車的話,能省出41分鐘,但開車通勤時間消耗的是“淨時間“,必須心無旁骛,稍稍走神就會有出交通事故的危險。相比之下,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會放松些,可以在路上看看書、寫郵件或者打個盹。

但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也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即私人空間遭到侵犯。在多數社交環境下,人與人會至少保持一臂的距離,但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卻幾乎會破壞所有的社交互動原則。“通勤過程充滿緊張情緒,而緊張情緒會對健康産生方方面面的影響。”英國人伊恩·蓋特利解釋。他曾經寫過一本書,書名是《擁擠時刻:5億通勤者的日常生活》。

蓋特利的書裡介紹,人們上下班途中經常乘坐的交通工具堪比牲畜所處的非人道環境,在一些大城市裡尤為如此,那裡擁有全世界最繁忙的公交系統。“我們并沒有把人當做人來看待。”蓋特利說,“在我們眼中,其他人隻是環境的一部分,正因如此,我們才會接受這種情況。”他說。

在這種漫長而又擁擠的環境下,利用上班通勤的時間較為困難。

在路上規劃思考

由于條件艱苦,大多數人上班的路上很難快樂。同樣是一個多小時,誰願意困在路上,而花這些時間與家人朋友相處、去健身房鍛煉,或隻是懶懶地坐在電視機前放松,明顯是更容易讓人感到快樂的方式。

然而,換個角度看,如果提前規劃,那麼通勤時間或許說不上快樂,但起碼不會那麼痛苦。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商學院喬·雅希莫維奇教授曾經參與撰寫了一篇名為《有計劃地通勤》的論文,他解釋,對大西洋兩岸的進一步研究表明,“自控力較強的人,更有可能以結果導向的方式來看待通勤過程。”

實際上,那些不将通勤視為險途的人隻是做了一件簡單的事情:上下班途中在腦海裡展開預先規劃。看似簡單的舉動,卻能産生較大的影響。自控力較強的人通常會在早晨通勤過程中問自己一系列問題,例如今天應該幹什麼?今天的計劃如何融入本周的計劃?這是否符合整體職業目标?比起漫無目的踏上上班之路的人,那些擅于做“工作前瞻”的人能更好地适應通勤路上的壓力,無形中也增加了職場滿意度。

研究顯示,隻要每天早晨在通勤過程中花幾分鐘進行這樣的規劃,便可從心理上暫時脫離家庭角色,進入工作角色,從而降低緊張感和疲勞感。長途通勤消弭了上班族在家庭角色與工作角色間的沖突。畢竟,在家裡,你可能是室友、配偶或家長。個人在家庭中的行為表現與職場裡所期待的表現大相徑庭。有些人無法在不同角色之間自由切換,便會造成一種沖突感,從而加重了工作壓力。

“當我們夾在這兩個角色之間時——研究人員稱之為‘角色模糊’——就會感覺沖突,從而造成很多負面結果,像是疲憊感、倦怠感等”,雅希莫維奇表示。

他說,上班途中花些時間想想即将到來的這一天,可以減輕上班前的壓力,“從離家到上班,這段時間真的是一個絕佳機會,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做角色轉換”。

通勤時間包括上班和下班兩部分,上班的路上要做好規劃,下班的路上也同樣不能閑着,那段時間用來反思複盤是不錯的選擇。

下班路途是整合白天所學鞏固記憶的好時機。美國哈佛大學商業學院的弗朗西斯·吉諾教授要求信息科技行業培訓生做一項特别任務,讓他們在一天結束前花十五分鐘進行自我反思。培訓期結束後,與那些在同時段裡進行其他練習的學生相比,吉諾的培訓生表現更好,整體績效高出20%。這些培訓者表現優秀,很可能得益于他們在辦公室的反思,上班族完全可以利用通勤時間來靜心,反思當天的所失所得。a

強身健腦的良機

通勤是個力氣活,中途需要換乘的人對此體會更深。上一趟班,走上一兩千步是常事,因此這也為通勤族帶來了一個意外的好處:鍛煉身體。

一項針對台灣通勤族的研究發現,搭乘公交的上班族和那些開車通勤的人相比,患肥胖的概率要低15%。重要的是,即便将其他影響身材的潛在因素如社會經濟地位等納入考慮範圍,通勤與身體健康仍存在關聯性。

乘公交搭地鐵肯定不如上一堂動感單車舞課那麼耗體力,但一般來說,去公交站或地鐵站通常需要步行一段路。對台灣通勤族的研究表明,日積月累的話,這些短時間的運動對健康也有顯著的積極影響。

為了進一步證明通勤與健康的聯系,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理查德·帕特森博士從英國國家出行統計數據中調取了相關數據并進行分析,由此得出通勤者從日常通勤路途中獲得的平均運動量。他發現,在搭乘公交的通勤者中,約三分之一的人達到了政府建議的标準,即每日30分鐘的鍛煉時間。

帕特森指出,政府撥款進行交通體系建設時應當考慮到這些益處,因為鼓勵人們不用私家車而搭乘地鐵或巴士上班,的确對公衆健康有切實效果。據他估算,以英國為例,一旦公共交通使用率提高10%,會額外讓全國120萬人達到建議的鍛煉标準。他說:“一些政府決策看起來與國民健康無直接關聯,卻可能對國民幸福産生連鎖效應。”當然,帕特森的意思,不是說僅僅靠通勤就能完全替代健身房鍛煉,可若能意識到這些益處,原本令人痛苦的通勤路也會少些煩憂。

更妙的是,如果通勤時間用得好的話,那将是寶貴的學習時間,還能順帶健腦。一個人每周6小時左右的通勤時間,可以讀或聽一本10萬字的書,甚至學一門語言。神經科學相關研究表明,間歇式模塊化學習的效果最佳,而通勤時間則是将這一方法付諸實踐的理想時間。

人們在通勤過程中無需在思考或學習上刻意花費太多的時間,利用刷社交網絡平台的段子與圖片的間隙即可,但如果真願意花點時間來反思,通勤将有助于增強你的成就感,提升工作效率。

因此,在上班途中,比起愁眉苦臉視其為險途,高高興興上班去的效果确實要更好,精心設計過程,過程也會給予豐厚的回饋。

精心設計過程,過程也會給予豐厚的回饋。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