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農學學術型研究生“頂天”與專業型研究生“立地”培養模式探究

農學學術型研究生“頂天”與專業型研究生“立地”培養模式探究

時間:2024-10-19 11:02:23

【摘要】完善和實現農學學術型研究生“頂天”和專業型研究生“立地”分類培養模式,是适應當前我國鄉村振興對人才隊伍的需求,為國家科技創新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舉措。本文通過分析學術型研究生和專業型研究生在完善課程設置體系、校内外導師團隊組建、培養過程管理、培養效果評價等環節的異同點,為實現學術型研究生“頂天”和專業型研究生“立地”培養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學術型研究生;專業型研究生;“頂天”;“立地”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最高形式,研究生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符合我國國情的高層次人才。探索合理的研究生培養模式,培養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強、适應鄉村振興和現代經濟社會建設發展需求的人才隊伍、為國家科技創新提供智力支持是當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标。

2009年我國農學專業研究生在原有學術型研究生的基礎上,增設了專業型碩士研究生類型。學術型研究生是以培養專業基礎紮實、知識面廣、能力強、科學訓練有素、敏銳跟蹤學科發展最前沿的教學和科研人才為主,側重理論和學術研究方面的“頂天”。專業型研究生是以培養專業知識紮實、知識面廣、具備解決生産一線實際問題的能力、市場緊缺的應用型人才為主,側重實際應用和解決生産實際問題方面的“立地”。明确學術型研究生“頂天”與專業型研究生“立地”的分類培養、各具特色的培養機制,及時調整研究生培養目标,主動适應我國現代化建設對高層次科技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對當前農學專業研究生培養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

一、農學學術型和專業型研究生培養方面面臨的困境

(一)培養目标定位不清晰

農學專業型研究生主要是培養農業生産一線和市場需求強烈的實踐應用型創新人才,其價值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産和社會服務方面。然而在實際培養過程中,都是參照學術型研究生進行,導緻專業型研究生實踐能力欠缺,與生産實際需求脫軌。

(二)教學培養環節不匹配

一是課程體系陳舊。學術型研究生專業課程體系修訂速度較慢,很難跟上當前生命科學、信息科學等相關學科的迅速發展,緻使研究生創新思維能力不足。針對專業型研究生的教學,盡管大部分任課教師具備紮實的理論基礎,但實踐經驗相對不足,對農田生産了解不深入,不能完全勝任專業型研究生教學的需要。二是課程設置不科學。學術型研究生跨專業跨學科課程結構安排不均衡;專業型研究生課程學習與校外實踐調研不協調、實踐性課程與方法論課程針對性不強。三是課堂教學與培養模式單一。學術型和專業型研究生的授課模式均以講授為主,不能充分挖掘學術型研究生跟蹤學科前沿與專業型研究生面向生産能力培養的差異。

(三)導師數量和質量與當前需求不協調

一是師生比例較低。随着學術型和專業型研究生規模的擴大,高等農業院校現有導師數量的增長未能夠同步進行,有的研究生導師需要接收超過自己承受能力的研究生數量,很難給學生提供及時的、必要的、有針對性的學術指導,研究生培養質量受到影響。二是學術型導師知識儲備更新較慢。與當前瞬息萬變的科技發展相比,部分導師忙于各種事務,閱讀文獻與參與專業學術交流的時間少,對學術前沿和學科最新進展關注度不高;部分導師缺乏與國際或國内學術前沿的接軌,對學術研究内容的把握滞後;或對研究生課程學習、試驗設計、研究進展等環節缺乏有效監督和督促,導緻學生學習茫然。三是校外實踐性導師嚴重缺乏,無法滿足專業型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的要求。

(四)評價體系不完善

一是課程考核評價單一。學術型研究生與專業型研究生的課堂教學模式相同,教學效果考查和評價體系均以考試試卷或者課程論文為主,沒有突出教學特點的差異性。二是培養過程評價單一。學術型研究生與專業型研究生的開題報告、中期考核、畢業論文答辯基本與學術型研究生相似,無法體現和考核專業型研究生的實踐能力。三是學生達到畢業能力的評價體系單一。

因此,探索研究生“頂天”和“立地”多元化、分類培養新模式,構建科學、規範而又可操作的研究生分類培養體系,提高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已經成為研究生教育改革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

二、實現農學專業研究生“頂天”與“立地”培養目标的途徑

(一)對農學學術型研究生“頂天”的培養

1.明确“頂天”目标。農業各校農學專業圍繞創建“更具特色、國内一流、國際知名研究型學院”的目标,重新定位學術型研究生的“頂天”培養目标,圍繞“緊盯學科發展、強化理論創新”,在課程設置、導師遴選、國内外聯合培養、學術型研究生畢業要求等環節加強監管。

2.優化課程設置。将全面質量觀融入學術型研究生培養方案,并定期予以修訂和改進。一是優化課程設計,促進跨專業、跨學科交叉選課。随着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植物病理學、生态學等學科的飛速發展,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等新技術在農業上的廣泛應用,農業科學研究的理論前沿不管在微觀和宏觀領域裡都要求多學科多專業交叉。為此,農學專業學術型研究生打通學科内主幹課程、推動學科内部交叉,如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方向研究生必須選修部分作物遺傳育種方向課程,而遺傳育種方向研究生必須選修部分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方向内容,夯實專業知識基礎。同時推動跨學科交叉選課,即要求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必須選修部分生命科學、植物營養學、植物病理學等專業課程,豐富專業背景,拓寬知識視野。二是依托作物學科“暑期學校”,強化學習内容學科引領。作物學科每年舉辦“暑期學校”,邀請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及全國農業高校相關專業的院士、國家傑青、長江學者等專家學者集中授課,讓學生了解學科最新進展,拓寬國際視野,推動“頂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三是強化英語學習。随着農學專業研究生參與國内外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的力度不斷加大,加強英語學習成為培養和提高研究生參與國際交流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業複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

3.強化導師團隊建設。導師在研究生培養質量方面擔負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是研究生思想道德的熏陶者、學術科研的引領者、心理健康的指導者和優質就業的援助者。一是全面落實導師責任人制度,完善導師自評、互評、學生評價考核體系,推動導師自身素質和能力建設。積極推動導師與學生雙向選擇制度,導師在選擇學生的基礎上,研究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選擇心目中的導師。二是強化學術型導師團隊建設。依托國家、省部共建等平台,整合農學、生命科學、資源與環境和植物保護等學科資源,建立跨專業導師團隊,加強導師團隊對學術型研究生的指導力度、推動跨學科研究生培養。三是聘請國外知名教授加入導師團隊。聘請或招聘國外優秀科學家加盟,擔任學術型研究生導師,豐富導師團隊知識背景,強化研究生導師團隊建設。

4.夯實培養過程管理。一是為學術型研究生搭建國際化培養平台,着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争力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通過強化學術型研究生參與國内外高校合作研究或聯合培養的力度,激發研究生熱愛農學、追蹤農業科學前沿、獻身農業科學研究的興趣,提高研究生專業技能,讓研究生在科學探索的殿堂裡實現人生價值和服務社會的價值。二是加大學術型研究生在國内外學術會議參與和交流的力度。積極鼓勵學術型研究生參加國内國際學術會議、研究生學術論壇、學術報告會、學術沙龍等活動。邀請全球相關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專家學者圍繞糧食作物的重大關切和熱點問題進行研讨,要求學術型研究生積極參加學術會議,并作大會報告或闆報進行交流,提升其研究和科技創新水平。

5.圍繞原始性創新完善評價體系。突出農業學科原始性創新,是判斷和評價學術型研究生在理論研究、學科發展貢獻方面的重要依據。一是嚴把學術型研究生發表論文的質量。學術型研究生發表的學術論文,是其在實驗性、理論性方面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也是衡量一個研究生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通過要求學術型研究生在相應級别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能夠對其學術成果進行有效評價。例如,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長江學者湯繼華教授長期緊盯“玉米籽粒發育”理論前沿,由其研究生作為第一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新植物學家》雜志上,揭示了Urb2基因在玉米籽粒發育中的關鍵作用及其調控機制,從分子水平為玉米籽粒性狀和産量性狀的遺傳改良提供了理論支撐。二是強化學術型研究生畢業論文第三方審核制度。從完善制度入手,實施學位論文答辯資格審查制度、學術不端行為檢測制度、論文第三方盲評制度,建立體系完善的學位評審規範與責任制,通過嚴格執行制度,杜絕學位評審中的人情因素。三是組建研究生教育檢查評估專家組,定期開展學術型研究生評價體系的評估與檢查。

(二)對農學專業型研究生“立地”的培養

1.強化“立地”培養目标。農學專業在專業型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始終強調“以解決生産問題”為導向,重視實踐和應用,強化研究生在專業基礎知識儲備和專業實踐運用能力方面的培養,定位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緊缺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标側重于專業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第十七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王靈光、“河南省十傑創業之星”獲得者溫振等都是農學專業型研究生“立地”培養目标的實踐者。

2.課程設置更接“地氣”。一是加大實踐性課程學習、構建符合當前農業生産相匹配的課程體系。農學專業是應用性強的專業,其理論源于實踐歸納總結,因此,實踐教學的效果明顯好于課堂教學,用實踐事例的“現身說法”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眼見為實”的方式更有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打破學科界限,将不同學科内容組合在一起,構建符合生産需要的課程體系,以培養專業型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職業技能為主。強化課堂讨論環節,通過專業型研究生之間對讨論内容的深入分析,加深對實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二是突出案例教學。如,筆者所在學院郭天财等多位教授領銜主講的“小麥玉米糧食豐産科技工程支撐河南糧食持續增産增效”案例課程,圍繞黃淮海小麥、玉米兩熟豐産高效生産中存在的共性、重大、關鍵技術問題,深入淺出地分析了科學技術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農民增收和生态安全方面所做的重大貢獻。由湯繼華等多位教授領銜主講的“百名教授千名學生科教服務農業生産行動計劃”案例課程,圍繞“奪豐收、降成本、增效益”目标,通過廣泛開展技術服務,探索三農合作機制,提升科技服務能力,指導農民科技種田,創新了河南糧食持續穩定增産的技術服務支撐新體系。三是強化課後實踐環節。專業實踐是重要的教學環節,也是專業學位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可以在課程設置過程中特意安排專業型研究生的實踐環節,提高其專業理論應用能力的培養。3.實行校内校外“雙導師”制。一是加大校外實踐性導師的選擇。如筆者所在學院作物學科相繼從河南省農科院、西平縣農業局等單位遴選許為剛研究員、鄭飛研究員、李向東研究員、謝耀麗研究員等具有深厚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學者擔任專業型研究生的校外導師。二是加大校内校外導師合作培養力度。由校内校外導師共同制定培養方案,每個專業型研究生都要求在校外或生産一線進行為期一年的完整培養,并針對實習過程寫出實習總結。

4.突出“面向生産”實踐能力的培養。一是專業型研究生選題必須來源于生産實際、來源于影響農業發展或農民增收、與“三農”密切相關的緊迫問題。專業型研究生以國家“2011”計劃及現代農業試驗區為平台,在校内和校外導師雙重指導下,針對現代農業的生産實際問題,提出解決對策,完成學位論文或調研報告,實現課堂理論學習與解決生産實際的有效結合、校内專業培養與校外人才需求單位對人才的無縫對接。二是強化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構建學科與社會力量優勢互補的開放式培養模式。以作物學一級學科為依托,與校外知名企業或家庭農場、農莊等進行合作,在不同生态類型區建設校外實習基地,以校内校外聯合培養專業型研究生為載體,加強高校與地方農業發展之間的密切聯系,充分發揮高校智力資源優勢,加速科學技術成果向農業生産力的轉化。三是規範“頂崗實習”過程。如,筆者所在學院作物學一級學科與河南省農業廳聯合選派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到省内各個農業綜合試驗站進行“頂崗實習”。配合各試驗站工作人員,頂替當地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全方位指導農業生産,着力提高專業型研究生解決生産實際問題的能力。

5.構建“解決生産實際”的評價體系。根據專業型研究生注重知識應用和技術創新,強調專業基礎系統紮實、較強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較好組織管理能力的特點,構建專業型研究生“解決生産實際”為導向的培養質量評價體系。一是組建包括研究生培養單位、地方農業主管部門和生産實踐單位如種糧大戶等三方組成的實踐能力質量評價團隊。分别從校内實踐課程學習、生産一線解決問題能力等角度判斷專業型研究生解決生産實際問題的能力,依此作為專業型研究生畢業的判斷依據。二是制定符合農學特色的多元化論文評價體制。根據農學專業“解決生産實際”的特點,從實用性、綜合性和創新性方面制訂多元化的畢業論文評價标準,要求論文内容密切結合生産實際,既能體現綜合運用所學專業或相關專業的理論、知識、方法和手段,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能體現具有創新意識和獨立承擔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能力。

正确認識農學學術型研究生和專業型研究生培養模式差異,根據不同的培養目标,從課程設置、導師建設、培養過程、評價體系等多層次分類培養,深入推動研究生教育改革、培養多層次研究人才,滿足社會對不同能力、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張良.高校跨學科研究生培養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11-15.

[2]于淑慧,周鑫斌,常紅,周永祥.農科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安徽農業科學,2013,41(3):1316-1317.

[3]胡軍和,金晨鐘,竺錫武,譚顯勝,劉秀.農學類專業學位研究生校-企-村培養模式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17,11:237-239.

[4]田瑞,趙娜,張競乾.農學類跨專業研究生培養對策分析.現代農村科技,2016,20:63.

[5]彭湘奇,王美軍,王愚.農學類專業研究生自主創業影響因素與對策分析.科技創業月刊.2013,1:25-28.

[6]劉立軍,張耗,顧駿飛.“互聯網+”時代下農學碩士研究生創新課程教學的幾點思考.科技創新導報,2016,17:153-155.

[7]劉銀銀.研究生質量培養的實踐與體會.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7,5:88-89.

【本文系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農業高等院校農學專業研究生‘頂天’與‘立地’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2017SJGLX061Y)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