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我國傳統社會文化建設的曆史經驗啟示

我國傳統社會文化建設的曆史經驗啟示

時間:2024-10-19 04:27:11

“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縱觀我國曆史長河,我國的傳統文化不僅為現代社會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産,也對世界文明史的發展産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特别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曆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認真總結并借鑒、吸取我國傳統社會文化建設的有利經驗,對當下的文化建設大有裨益。

一、唐:多元文化的交融與輝煌的文化成就

唐代對我國整體曆史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整個大唐帝國的崛起過程中,文化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它在吸收少數民族強悍生機的基礎上,以中原文化為基準,呈現出更博大的氣象和更恢弘的文化成就。

唐詩宋詞代表了中國文化的成就,詩歌作為中國文學的首唱,其巅峰時期就是在唐代。此外,在書法、醫學、音樂、舞蹈、科學技術方面也是人才輩出,成就斐然。

唐朝國力強大,至今仍被人們冠以“盛唐”的名号。經濟的興盛和政治的開明以及其文化氛圍上的開放,吸引和感召了來自四面八方的來客,唐代以博大的胸懷輸出和輸入文化,與各方互通交流。

唐朝實行儒、佛、道“三教”并存的政策,對儒、佛、道“三教”都予以支持,儒、佛、道三教相互影響,進而形成了一種多元的文化發展局面。而且,許多外來宗教,如祆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蘭教等,也在這個時期傳入中原,并得以廣泛傳播和發展。多元文化的交彙造就了唐朝博大的文化成就。

二、宋:民族文化的碰撞與文化禁锢的放寬

如果說唐代是農耕文明的頂端,那麼宋代就是整個農耕文明的一朵奇葩。在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宋代占了三項,分别是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唐代的文化氣象以恢弘和博大而著稱,宋代則是精緻和多彩。多民族文化的碰撞,傑出人物的層出不窮,各種思潮的大放異彩都是宋代文化的特點。

宋代上承漢唐,下啟明清,在哲學、文學、史學、教育、科技等諸多領域都取得了十分璀璨的成就,唐詩宋詞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具有代表性的瑰寶。而且,詞的創作進入全盛時期,名家輩出,風格多樣,無論是思想内容、藝術形式還是風格特色都有突出發展。

宋代重文輕武,強幹弱枝,宋太祖有不殺言官的諾言,讓谏官敢于說話。在宋代,文化傳播的渠道空前發達,全社會的文化氛圍濃厚,市井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相互融合,各種文化娛樂方式普及到了鄉村。在這些條件的作用下,言論自由和文化繁榮成為宋代文化環境的基本特征。

三、傳統文化氣象對目前中國社會文化建設的借鑒意義

(一)政治上的寬松主義

相對于其他封建王朝,唐代文化和政治上的寬松和開放是顯而易見的,三教鼎立的氛圍樹立了百家争鳴的寬松環境。同時,科舉制度在唐朝得到了完善和發展,通過科舉制度,寒素之家的子弟也能夠進入仕途,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做官權利的局面,而且科舉制度鼓勵人們勤奮讀書,對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也大有裨益。在唐代,除了科舉之外,還有其他多種入仕的途徑,這為寒門子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一大批出身寒門、社會底層的人才進入了文化界,使得文化的影響範圍擴大,從宮廷走向市井、邊關。政治上的開明和寬松營造了有利于文化繁榮的環境,使得唐代文人有了更廣闊的胸襟和氣度,有了更強烈的進取精神和更遠大的抱負、志向,創造出了恢弘的文化氣象。

宋代也是如此。宋代強調以仁治國,尊重人才、優待儒士;倡導文治;興學設教,重文抑武,“興文教,抑武事”是宋朝的一項基本國策。而且,在宋代,也提倡儒、釋、道三教并重,各取所長,思想解放、學術活躍。由于宋代是幾個政權同時并存,天下沒有一個大一統的專制政權,沒有對士人的高壓暴政,文化的禁锢相對要松一些,這為思想的活躍提供了可能。宋太祖規定“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逾此誓者,天必殛之”。唐宋兩代是科舉制度逐步完備的時期,宋代“取士不問家世”,這就給天下人提供了最廣泛地接觸文化和教育機會。宋代所采取的這些對文人和文化的寬松政策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保障,使文人士大夫階層免除了後顧之憂,思想獨立、解放,從而為文化的發展解除了桎梏,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氛圍和廣闊的空間。

(二)開放的心胸

唐代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影響力更多的來自于其文化上的影響力,而這種影響力與整個唐王朝所展示出來的海納百川的胸懷是分不開的,正是因為這種開放的心胸,才使得在唐代,文化可以吸收各家之長。來自古印度的歌舞、音樂、醫藥學、繪畫和天文學對我國相應領域的提升和進步産生了積極影響。文化交流對于文化的互補與多樣化、文學的多元化、多個領域的延展和縱深,都具有深刻的意義。

不僅唐代如此,宋朝也是如此。宋朝與朝鮮、日本的交流十分密切,而且積極向他們學習中土沒有的技藝,并且和北非、東非以及周邊國家進行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在宋朝,人們從阿拉伯的曆算、代數、幾何和三角等成果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識,為宋代的科技和文化發展提供了養料。在宗教問題上,宋朝和唐朝一樣,采取了儒、釋、道三教并行的政策,在宗教這種本體論上的開放心胸對各個門派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好的标識作用,并為文化的整體繁榮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三)強大國力的基礎性作用

唐代文化的繁榮與其社會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唐初采取的各項政策使其經濟社會運行很快得以恢複并得到迅速發展。在唐代,諸多産業,比如造紙業、制糖業、制茶業等都得到了長足發展,唐三彩至今仍享譽世界。強大的國力為文化的交流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唐代中後期,明州、昇州是南方的造船中心,能造出長二十餘丈、可乘載六七百人的遠洋海船,為通過水路進行的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創造了有利條件。宋朝的經濟實力比唐朝更為強大,而且,得益于指南針的發明,宋代的對外貿易和海上運輸非常頻繁,繪畫藝術也得到長足發展,印刷術的推廣促進了文學的繁榮。

唐宋兩朝的情況,充分證明了一國的硬實力與軟實力相互影響、相互支撐、相得益彰,沒有硬實力支撐的軟實力是虛空的,沒有強大國力做基礎的文化建設是薄弱的。如果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就無法對各鄰邦國家構成吸引力,不會讓其他國家折服。

總的來看,我國的大部分曆史呈現出一個多文化融合的情形,雖然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但中華民族并沒有在這個過程中丢失自己文化的主體性,而是将各種外來文化包容吸收,并加以改造和創新,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強調民族文化的自主性,是保留民族精神的根本方法,隻有保持了民族文化的自主性,才能形成全民族團結奮發的精神力量和拼搏進取的實踐合力。這一點在如今現代社會的文化建設中仍然是十分重要的,也需要我們在實踐工作中加以重視并借鑒。

【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學)課題“思政課堂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講話的路徑探索”(17M03JK215)、民族·藝術院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課程體系創新研究平台課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