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綿陽市委書記劉超:推進中國科技城超常發展做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排頭兵

綿陽市委書記劉超:推進中國科技城超常發展做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排頭兵

時間:2024-10-19 11:34:14

綿陽市委書記劉超《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肖翊|攝建設中國科技城是綿陽肩負的國家使命。經過18年的努力,科技城初步走出了一條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産業發展、助力經濟增長、保障國防建設的路子。但與此同時,科技城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何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如何讓創新産業落地生根?

7月18日至19日,中共綿陽市第七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綿陽市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快建設中國科技城和西部現代化強市的決定》和《中共綿陽市委關于全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定》(下稱“兩個《決定》”)對新時代推進綿陽發展作出了戰略謀劃。《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專訪綿陽市委書記劉超,詳解兩個《決定》。

《中國經濟周刊》:綿陽建設中國科技城和西部現代化強市有何階段性安排?

劉超: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以及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和省委十一屆二次、三次全會精神,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自覺踐行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奮力推進中國科技城超常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創新活躍、經濟繁榮、政治清明、文化興盛、社會和諧、生态優美的中國科技城和西部現代化強市。

根據中央和省委的戰略部署,結合綿陽實際,将2018年到本世紀中葉按照4個時間節點作出階段性目标安排。

第一階段:到2020年建市35周年,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赢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勝利。地區生産總值突破2800億元、力争達到3000億元,四川經濟副中心和西部經濟強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中國科技城超常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第二階段:到2025年建市40周年,中國科技城和西部現代化強市建設取得重大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5年,地區生産總值突破4500億元、力争達到5000億元,率先建成四川經濟副中心,在全省“一幹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西部經濟強市建設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技城綜合實力、核心競争力、影響力顯著提升。公共服務更加優質均衡,綠色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更加健全,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

第三階段:到2035年建市50周年,中國科技城建設國家戰略目标基本實現,西部現代化強市基本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健全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寬裕,生态環境更加優美,生活環境更加宜居,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

第四階段: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科技城,西部現代化強市全面建成。全市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綿陽是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建設的中國唯一科技城,是四川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肖翊|攝

《中國經濟周刊》:四川省委提出“要推進中國綿陽科技城超常發展”,如何理解“超常發展”?

劉超:對于什麼是“超常發展”,市委認為就是要以超常的信心決心、超常的思路舉措,推動中國科技城實現超常的建設成效,加快打造創新驅動發展試驗田、軍民融合創新排頭兵和西部地區發展增長極,更好實現國家建設中國科技城的戰略意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全球科技革命發展的主要特征是從‘科學’到‘技術’轉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産業化”。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建設中國科技城的重大戰略決策,其初衷就是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把科技成果特别是綿陽富集的國防軍工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探索路徑、積累經驗、做出示範。随着創新驅動、軍民融合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雖然賦予了中國科技城建設新的時代内涵,但這一初衷始終未曾改變。我們推進中國科技城建設,必須堅持産業化導向,把科技城建設的落腳點放在促進經濟發展上,加速把科技成果特别是國防軍工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以經濟發展的成效檢驗中國科技城建設的成效。

《中國經濟周刊》:在綿陽的軍工科研院所多集中在實驗層面,離産業較遠,如何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培育更多的創新主體?

劉超:推進中國科技城超常發展,必須有的放矢、方法得當。首要是抓創新主體培育,培育更多“頂天立地”“鋪天蓋地”的創新主體特别是企業主體;基礎是抓創新生态營造,形成服務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移轉化産業化等科技創新活動全過程的良好環境;關鍵是抓創新活力激發,以制度創新和體制機制改革充分激發創新主體動力活力;核心是抓創新産業培育,壯大既能起支柱作用又有良好成長性的創新産業集群。

在實施創新驅動、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推進中國科技城建設過程中,一方面,我們将充分依靠在綿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等創新主體,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營造良好創新生态,激發活力、釋放潛力、增強動力,促進“軍轉民”“民參軍”。另一方面,綿陽科技創新資源多以國防軍工科技創新資源為主,這些資源多數集中在科學實驗領域,離産業、離市場較遠,且自主管理權限偏小、市場化程度較低,客觀上限制了國防科研院所“軍轉民”的主動性。因此,我們必須以更加開放的視野、更加開放的思維和更加開放的手段,放眼全國全球,着力聚集更多科技創新、軍民融合資源要素來綿陽發展。

另外,優質的創新企業是推進中國科技城超常發展的主體力量。《決定》提出要加大企業創新主體培育力度,實施重點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行動,建立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機制,将企業R&D經費投入指标納入考核,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

再者,良好的創新生态是推進中國科技城超常發展的肥沃土壤。科技創新是創新主體應該做的事情,營造創新生态是政府應該發力的領域。《決定》提出要構建優質高效的科技服務體系,促進科技與金融融合發展等,都是為了營造更加有利于釋放創新潛能、激發創新活力、保障創新發展的良好創新生态。

《中國經濟周刊》:制約科技城建設的症結在哪裡?如何實現突破?

劉超:實踐中我們感到,強勁的創新活力是推進中國科技城超常發展的強大氣場。科技城建設,歸根結底是一項重要的改革任務。當前,制約科技城創新活力的關鍵症結就是體制不順、機制不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制度創新必須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這為我們創新體制機制、破除制度藩籬、激發創新活力指明了方向。基于此,《決定》提出要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實現新突破,為中國科技城超常發展松綁解套。

當前,我們将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先行先試,堅持先易後難、各個擊破,對需要上級頂層設計的體制機制問題,要不等不靠、主動作為,積極向上提出工作建議,争取更多國、省改革試點在綿陽率先實施。

對自身能夠解決的工作運行機制問題,我們将堅持敢于“自我革命、刀口向内”,破除有悖于激勵創新的陳規舊章,砍掉有礙于釋放創新活力的繁文缛節,完善支持政策、要素投入、激勵保障等長效機制。特别是将大力推進國家科研人員激勵計劃試點,擴大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範圍,完善科技成果“四權”管理制度,吸引高層次人才和團隊向科技城聚集,充分激發各類人才創新創造活力。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