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上海會比北京更具人才吸引力嗎

上海會比北京更具人才吸引力嗎

時間:2024-10-19 10:32:33

視覺中國“我手上有一堆北京單位的offer,雖然上海市有‘綠色通道’,但這不會成為我擇業的決定性因素。”8月上旬,在得知上海市為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的本科畢業生開設戶籍“綠色通道”後,已從北京大學某文科專業畢業的小李并沒有毅然決定赴滬,而是選擇了先在北京的某家大型企業進入試用階段。“北京的機會也很多,況且在北京生活了4年,對這裡的文化和氣候已經适應了,如果上海的機會不是特别好,我也不想再重新去适應了。”小李說。

8月7日舉行的上海市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定并公布了《2018年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進滬就業申請本市戶籍評分辦法》,提出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試點,探索建立對本科階段為國内高水平大學的應屆畢業生,符合基本申報條件可直接落戶的綠色通道政策。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就此事以咨詢者的身份緻電上海市學生事務中心,專門接聽電話的負責人介紹說,北大清華兩所學校的畢業生需要在工作單位這一條件上,符合上海市于今年更早些時候頒布的《2018年非上海生源應屆普通高校畢業生進滬就業申請本市戶籍辦法》的相關規定,“我們對落戶人員的工作單位的條件還是有要求的。”

記者随後查閱到,該文件要求申請上海戶口的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工作單位符合以下三個範圍:黨政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基金會、社會服務機構;注冊資金在100萬元以上,并于2017年5月31日前完成登記的企業,但在滬自主創業的人才不受該條款的約束。因此,“綠色通道”并不意味着北大和清華兩所學校的畢業生就可“零門檻”地獲得上海市戶籍。

遠有北京、近有杭州——上海的危機與優勢

以往的統計數據顯示,相比北京,上海在經濟數字這一指标上從建國初期以來的遙遙領先(1952年上海GDP36.66億元,北京7.88億元),到20世紀90年代逐步被北京追趕并縮小了差距(2000年上海GDP為4771.17億元,北京為3161.66億元)。到21世紀初,互聯網經濟在北京的産業集群為北京帶來了強勁增長點,2017年,京滬兩地的GDP差值已進一步縮小(北京為28000億元,上海為30133億元)。

不僅如此,2017年北京的服務業增加值(22569億元)領先上海(20783億元),IT互聯網增加值(3169億元)是上海的1.5倍多(1862億元)。

有分析認為,上海在互聯網經濟上的布局遲緩,直到目前尚未形成足夠的數字經濟産業集群效應,也沒有大衆熟知的互聯網巨頭總部或注冊地在上海。而與此同時,鄰近的杭州卻在互聯網經濟領域進行包括招攬人才在内的廣泛布局,上海這次發布的落戶“綠色通道”或折射出了其危機感。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對此分析說,“上海在數字經濟鍊條中的确不占有産業鍊上遊的優勢,上海的優勢集中在中下遊的制造領域。但我不認為這是上海覺得着急,于是就來北京攬人這麼簡單。”任何城市的人才政策都與産業布局緊密相連,城市能吸引到而且留得住的人才一定是與其産業布局緊密契合的,非主流城市若沒有足夠的産業布局,一廂情願地給北大清華開綠燈,即便人才過去了,也留不住。除數字經濟外,上海在金融、銀行、高端制造業以及物流方面的産業配置是很高的,根據打造國際化城市這一定位,必然需要的是最頂尖和一流的人才。清華和北大作為國内金字塔塔尖上的學府,與上海的人才需要是契合的。

然而,“綠色通道”率先對北大和清華兩所學校的畢業生開通,而與清華北大同屬“985”和“211”之列,也同屬“雙一流”大學之列的複旦和上海交通大學等位于上海地區的名校卻不在其列,也因此引發不少網友吐槽:“難道複旦和上海交大的學生還不夠優秀嗎”、“複旦和交大在一些特色專業上還強于北大清華呢”等。

至于上海本地的複旦和上海交大此次“落選”,李國平認為,該政策隻說以北大和清華兩所高校為始進行試點探索,複旦、上海交通大學以及全國其他城市的一流大學并未完全被排除在外,“在最初的探索階段先找兩所頂尖院校試點,随後才有逐步擴大範圍的可能,這個道路是正确的,否則一開始定的門檻太低,之後可能還要為了防止有人鑽空子去‘打補丁’。”李國平說。

吸引人才與控制地區人口規模能否兼顧?

早在2016年1月的地方“兩會”上,時任上海市市長楊雄和時任北京市市長王安順在該年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都提出了控制人口規模的目标:上海市“十三五”期間常住人口總數不超過2500萬,北京市2020年之前人口不超過2300萬。而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170.7萬人,上海市總數為2418.3萬人,這兩個數字離2300萬和2500萬的總量限制并不遠。

李國平對《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析稱,北京和上海周邊區域現狀的不同,也使其人口總量控制的壓力有所不同。北京被經濟欠發達的河北、内蒙古和山西等地包圍,周邊尚未形成對人口有足夠吸引力的城市;上海則毗鄰較為富庶的江浙等地,近年來在IT産業強勢布局的杭州也對人才形成較大的吸引力,從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上海的人口壓力,使上海的人口湧入情勢相較于北京的壓力要小。

這一次,上海以“綠色通道”的形式為非滬籍人口留出了新的空間,是否會遇到控制人口總量與吸引人才之間的平衡問題?

事實上,“綠色通道”所對準的人群并不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根據北大和清華各自發布的畢業生就業質量白皮書,2017年北京大學本科畢業生為2645人,清華為3119人。在這個并不龐大的基數之下,吸引赴滬落戶的人才總數不足以對上海的人口總量造成沖擊。

“對一流院校的畢業生開設綠色通道,隻在金字塔塔尖處的人才中挑選,既不影響人口總量的控制,又能确保吸引到最優秀的尖端人才。”李國平如是說。

“綠色通道”預期效果會怎樣

事實上,雖然上海、北京兩地雲集了全國優秀學府,但兩地之間的高等學府人才畢業後的流動并不對等。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别根據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複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4所高校2016年和2017年的畢業生就業質量白皮書的數據統計計算得出,2016年,北大和清華分别有172人(本科生5人)和293人(本科生8人)與上海的用人單位簽訂三方協議;複旦和上海交大則有115人(本科生31人)和110人(本科生27人)與北京用人單位簽訂三方協議。2017年,北大和清華分别有67人和302人與上海用人單位簽訂三方協議,其中本科生分别僅有2人和6人,複旦有115人(本科生35人)與北京用人單位簽訂三方協議,上海交大暫無具體統計數字。

通過上述數據可以看出,複旦和上海交大的本科畢業生群體前往北京就業的數量,大于上海所吸引來的北大和清華的畢業生數量。

那麼,這一次的人才落戶“綠色通道”能否改變上海(複旦和上海交大)對北京(北大和清華)的人才流動的“出超”狀态?

“我不認為‘綠色通道’這個政策能從大體上改變京滬兩地人才交流的現狀。”在北大工作的李國平根據平日與學生的交流經驗告訴記者,基本不可能出現清華北大的學生因為“綠色通道”而湧向上海的情形。“他們會充分考慮自己從事的行業在即将就業的城市有沒有很好的産業布局,在那裡能否有發展,能否生活得好。”

李國平表示,落戶門檻高的北京也并非“滴水不漏”,每年國有企業、國家事業單位以及公務員編制都為頂尖學府畢業的非京籍人才提供一定的落戶名額。

編輯:牛绮思

美編:孫珍蘭

圍觀:理解or懷疑?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傑華:上海出台這一政策的目的,是想争奪更多高端人才,但隻以學校好壞作為評判标準,對不同學校的畢業生也不公平。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晖:這就是一種地方人才競争政策,目前多地都有相應的做法。上海執行這個落戶政策,肯定有它的依據,引進人才是可以有相應的标準的,這個标準正好涉及到學曆問題,才引發了人們的看法。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清華北大的畢業生的綜合能力,就一定會壓倒其他大學嗎?這還真不好說。一個城市,需要用戶口作為吸引人才的憑借,在21世紀的今天,原本就大有問題,尤其是号稱中國最現代化的都市的上海這樣做,就更是令人無語。退一步說,就算能把落戶上海作為一個優惠條件,這樣的招聘,也理應面向所有人才,不分畢業的學校和學曆。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孫久文:上海此舉有兩個作用,第一以北大和清華名校的名頭為上海自身“做做宣傳”。第二,湧入上海的應屆畢業生大多數是上海本地學校畢業的,為防止“裙帶關系”和“近親繁殖”,上海有吸引北方地區名校畢業生,搞地域平衡的考慮。但“唯學校論”這個口徑太粗了,免不了被人指責有歧視嫌疑,我建議上海考慮自身未來需要哪些專業的人才,分專業來吸引人才更科學。

@網友不知道的Marc君:名校畢業生就等于人才?上海人才新政是否過于一刀切?

@網友超越輝煌:這樣方便他們在大城市就業,做貢獻,也是留住人才的方法,不然的話其實出國發展的大軍挺多的,真正回小城市的少,這樣政策也可以鼓勵人才回國發展,挺好的呀。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