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紅樓夢》,是小時候的1987版電視劇。王熙鳳一路說茄鲞的做法,聲音利落松脆,猶如“大珠小珠落玉盤”。鏡頭放遠,園中綠蔭森森,花朵盛放,美人們珠翠繞頭,對襟衫子上繡着萬福如意,老太太端莊雍容又富貴,與村妪劉姥姥心平氣和地聊天:一派美好意象,說不盡的風流華貴,繁複精緻。
那時候年紀小,不經事,卻也禁不住地想,她們的生命是悲哀的,但曾經曆的生活,是極美的。
後來長大了,找了脂批本來看,一發不可收拾,又開始看文學大家們關于《紅樓夢》的研究著作,從俞平伯、張愛玲的作品開始讀,到講生活細節的鄧雲鄉,也有駱玉明老師關于《紅樓夢》的随筆,書架上有20多種關于《紅樓夢》的書,幾個不同的原著版本也都找來讀過。有個時期讀得着迷,慢慢讀到如張愛玲所說,不同版本的生字,會自動跳出來。但每讀一次,最終觸目都是一茶一飯,一粥一器,琳琅滿目的佳釀美食,以及鋪陳開來的一段生活盛景。
最終落筆寫這本書,是終于止不住好奇:茄鲞,到底是怎麼回事?《紅樓夢》中人吃的菜,到底是什麼味道?講了這麼多種食物,能不能真的把它們做出來,成為我們精緻的家常菜?
把中國頂尖廚師的廚藝,運用到《紅樓夢》家常菜譜的場景裡,才是我最想要實現的理想:《紅樓夢》裡的小姐丫鬟們,日常裡吃的很少是奢華的大菜,而是油鹽炒枸杞芽、蘆蒿炒面筋、茶泡飯和時鮮小果盤,她們吃的這些,我們現在能不能同樣吃到?這是我想寫這本書的挺簡單的初衷。
不過,有趣的是,初衷隻是想寫好吃的、新手也能操作的菜譜,真正深入下去,卻為《紅樓夢》裡描寫的大量精緻生活細節所着迷。一桌子的食物,講究搭配:糟鵝掌鴨信,要在冬天裡吃涼的,但要配上燙好的黃酒;早飯,可能是一碗簡單的清茶泡飯,卻也要配野雞腿肉炒的醬菜。所有這些閃閃發光的生活細節,是我在為寫這本書重新細細研讀《紅樓夢》時,覺得特别美好的部分。
原來,那個年代裡生活最奢侈的一群人,并不是天天山珍海味,金碗銀筷,隻不過是講究“不時不食”。
紅樓中知名度最高的菜
茄鲞,應該是整部《紅樓夢》裡知名度最高的菜了。主要是因為原著将這一段寫得特别精彩,又把菜的做法寫得特别詳細,由不得讓人心裡發癢,想自己做一下,看看吃起來是什麼味道。我們研究了一下,做了出來,挺好吃的,而且不難。
先說這道菜的名字。茄鲞這個詞,大家看到都不認識,可能是曹雪芹生造的,但也可能是當時的一種小菜色,因為不那麼出名,沒有厲害到被各家食譜記載的程度,所以沒有流傳下來。
好在古人命名都有出處。既然是茄子做的“鲞”,我們就先來認識這個字。
鲞,讀音同“想”,是指剖開曬幹的魚。北京和四川等内陸人民不一定知道,但在我國漫長的海岸線上,山東、江浙、廣東乃至廣西的漁民,都會把打撈上來的魚在海邊日曬成魚幹。各地都會有自己的特産,黃魚鲞、鳗鲞、丁香魚鲞或者鲩魚鲞,都是我們從小吃到大的美味。
除了簡單日曬成魚幹,也有抹鹽再去通風處懸吊風幹,發酵成為腌臘食物的做法。去掉表皮的黴腐後,食物質感更硬,帶有更豐富的鮮味和更複雜的多重香氣。廣東人的梅香鹹魚蒸肉餅就微臭帶香。極鹹的魚給碎肉餅帶來極濃郁的鮮香。
但茄鲞與魚無關。王熙鳳隻是借用了這個字,說明兩點:茄子是幹的;茄子吃起來特别鮮。
北京人民很少見到鲞這種菜,畢竟海魚曬幹後再蒸出來,有海魚獨有的腥味,與河魚的腥不是一個流派的,内陸人民不一定吃得慣。但賈家是江蘇人北遷,家裡說鲞,就很自然。王熙鳳說的茄鲞,用途是炒完存放,可以随時拿出來成為一道菜。但賈府的大小廚房每天熱鬧無比,随時都能新鮮熱炒,做一大桌子菜,為什麼要專門做這種菜吃?
鄧雲鄉先生在《紅樓風俗名物譚》中說,他覺得茄鲞應該是古人行于路途中所食用的“路菜”,特點是香而多油、稍鹹、不膩,沒有汁水。此菜之所以稱為“鲞”,是認為它像魚鲞一樣,可以久存。曹家久任織造職,為皇家在江南采辦生活用品,常在運河上往返于江南和北京兩地,這時就需要用到“路菜”。有特别好吃的菜留下來,也可以成為大觀園家宴上的一道好菜。
這麼一說,我想起了小時候杭州家裡常吃的八寶醬丁。以豬肉丁、豆腐幹丁和筍丁油炒後,用豆瓣醬和甜面醬翻炒收汁,出鍋前把油炸過香脆的連衣花生米丢進去炒勻,就是冬季裡很耐存的食物。
小時候過年前,我媽媽會炒一大罐,用大号搪瓷杯裝了,到年節晚期大魚大肉吃不動時,挖一小碗這種肉醬丁來拌白飯,反倒是無上美味。茄鲞,聽起來就像是茄子版的八寶醬丁,用雞肉和各色香菌蘑菇,再加上在這種菜裡比較少見的茄子:感覺賈家——不,曹家的廚子——還是下了很大工夫的。
不過,也有人表示,曹府的廚子沒有這麼有才。茄鲞見得不多,但瓜鲞和各色蔬菜鲞,在江浙一帶一直是有的。浙東甯波一帶就有“瓜鲞”,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裡寫過“菜鲞”,乾隆年間的《農圃便覽》直接提到了茄鲞,但做法都沒有曹氏寫得這麼複雜,一般就是瓜茄煮到半熟,用鹽腌制,曬幹,拌上蔥姜,收在瓷罐裡,要吃的時候取出來。
如何複刻茄鲞
曹雪芹寫茄鲞,有過兩個版本。一直有人争議說,茄鲞是杜撰的菜,根本做不出來。主要是因為曹氏寫的做法複雜,而茄子這種食材容易燒爛,經不住這樣的折騰。
先來看蒙府本寫的這個版本,我同意,根本做不出來。鳳姐笑道:“這也不難。你把四五月裡的新茄包兒摘下來,把皮和穰子去盡,隻要淨肉,切成頭發細的絲兒。曬幹了,拿一隻肥母雞,靠出老湯來,把這茄子絲上蒸籠蒸的雞湯入了味,再拿出來曬幹。如此九蒸九曬,必定曬脆了,盛在磁罐子裡封嚴了,要吃時拿出一碟子來,用炒的雞瓜子一拌就是了。”
最後一句雞瓜子,指的是雞腿上的肉,《紅樓夢》裡提到的“野雞瓜子”,就是野雞腿肉。把雞腿肉剔下來炒一盤,有點兒像我們現在的炒牛蛙腿肉,但當時并沒有成熟的供應鍊,炒一盤雞瓜子需要殺幾隻雞,很是奢侈。在我看來,熱炒一點兒雞腿肉丁,拌上冷的茄鲞,有點兒像如今咖啡館的午間簡餐,凱撒色拉是冷的,但加上一塊香煎雞胸肉或牛柳,就是趕時間路途中一頓簡單而不失豐盛的便餐了。
不過這個版本的問題在于茄子經不起這麼折騰。按這個版本的說法,要先把茄子切成細絲,還要像頭發絲那麼細,用雞湯代替蒸鍋裡的水去蒸茄子,然後九蒸九曬……雖然“九”是虛指,不一定真的是九次,但把茄子切得這麼細,蒸一次感覺就快爛了,再拿出來曬,好容易蒸進去的那一點兒雞湯,曬幹也就蒸發了。從烹饪角度來看,九蒸九曬絲毫不能給茄子增加美味,意義何在?更不要說三五次折騰下來,這點兒茄子絲大概都變成灰了。
曹雪芹寫茄鲞做法的第二個版本,是庚辰本上的做法。這一版名氣大多了,1987年版《紅樓夢》電視劇也采用了這個版本:
薛姨媽又命鳳姐兒布了菜。鳳姐笑道:“姥姥要吃什麼,說出名兒來,我搛了喂你。”劉姥姥道:“我知什麼名兒,樣樣都是好的。”賈母笑道:“你把茄鲞搛些喂他。”鳳姐兒聽說,依言搛些茄鲞送入劉姥姥口中,因笑道:“你們天天吃茄子,也嘗嘗我們的茄子弄得可口不可口。”劉姥姥笑道:“别哄我了,茄子跑出這個味兒來了,我們也不用種糧食,隻種茄子了。”衆人笑道:“真是茄子,我們再不哄你。”劉姥姥詫異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喂我些,這一口細嚼嚼。”鳳姐兒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内。劉姥姥細嚼了半日,笑道:“雖有一點茄子香,隻是還不像是茄子。告訴我是個什麼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鳳姐兒笑道:“這也不難。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籤了,隻要淨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并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幹、各色幹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了,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劉姥姥聽了,搖頭吐舌說道:“我的佛祖!倒得十來隻雞來配他,怪道這個味兒!”
将茄子去皮切成丁,用雞油炸香,再和雞胸肉丁、香菇蘑菇丁、五香豆腐幹丁、筍丁及各色堅果一起用雞湯煮,鮮味進去後,再淋一些芝麻油和糟油,盛在瓷罐裡密封,要吃的時候,炒一點兒雞腿肉,和這些茄子版八寶醬丁一起拌一下,就是很香的下飯菜。
但是我們還要解決一個問題:用什麼茄子能耐得住折騰。
應該不是江南的長茄子。江南的茄子質地松軟,江南人民在煮米飯時,常将茄子卧在飯上一起蒸軟,出鍋後淋芝麻香油,再蘸着蒜泥醬油吃。這叫“飯捂茄子”,很是下飯。
但江南茄子含水分多,顯然無法經得住這樣的折騰。北京的圓茄子就好得多了,這種茄子質地堅實,特别适合紅燒。
整個茄鲞的制作過程推演如下:
●茄子去皮切丁過油炸:沒問題——圓茄子進熱油略炸,外皮微脆,内裡酥軟,正适合下一道工序入味。我們吃炸茄盒,就是用這種方法。
●把茄子丁和雞胸肉丁、香菇蘑菇丁、五香豆腐幹丁、筍丁及各色堅果,一起用雞湯煮到入味:這一步有問題——把這些食材放進雞湯裡一起煮,大概10分鐘内可以入味,但問題是,滋味寡淡,要好吃到書裡說的那種程度,難。更解釋不通的是,這道菜是要放在瓷罐子裡保存的,濕漉漉的菜,會……長綠毛。
●各色堅果也要一起用雞湯煮:也有疑問——能進雞湯煮入味的堅果,生的花生米比較合适。如果是松子仁,煮完會有怪味,隻能最後在熟菜上撒一把,是貴價版的白芝麻。
總之,這個版本易操作。但要真做,需要改動關鍵環節,不以雞湯去煨食材。
和毛水生老師讨論再三,定下一種做法:把各色食材丁和炸過的茄子丁一起下油鍋,加上香噴噴的調料以大火爆炒,出鍋時淋上香油和糟油,做法類似八寶醬丁,但食材和調料的處理又要比八寶醬丁精緻得多,最後就得到一盤茄鲞。味道非常好!茄子版的八寶醬丁(姑且用這個詞),這道菜的關鍵就是茄子:茄子吸收了各種口味,但柔軟的内芯又飽含了鮮美的汁水,一口咬下去,噴香,有爆汁。這才是賈家堅持要在家宴桌上保留茄鲞的原因。因為真沒想到這麼做的茄子是如此好吃。劉姥姥吃了茄鲞,反應是“我的佛祖,倒得十來隻雞來配他,怪道這個味兒”。但我們的結論是:不需要雞,用合理的做法也能把茄鲞裡的茄子做得很好吃。
●本文摘自《紅樓飨宴》,有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