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日本城崎市的傳統家族墓地(@視覺中國)共享雨傘、共享單車、共享房屋……如今,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共享經濟無處不在。日本人甚至還就此“玩”出了一波“新操作”——“共享墳墓”。
這項“創新産業”,由東京都荒川區町屋光明寺的住持大洞龍德開拓。現在,這座寺裡已經開辟了1500個待售墓地,一個墓地最多可由6人共享。
事實上,在“共享”一詞還沒有大範圍“走紅”前,日本就出現過“多人同墓”。比如2012年初,在東京多摩地區的都立墓地,可容納4萬人的小平陵園“獨辟蹊徑”,打造了一個“樹木葬”。
“樹木葬”的形式是在椿樹、櫻花樹等樹下預備一個寬1米5、深2米多的共同埋骨洞,其中放置多個可埋葬5至10人的骨灰盒。“樹木葬”的一期工程共設有500個共同埋骨洞,前來申請安葬于此的人卻多達8000餘人,遠遠超出預想。另外,還有16萬人已經提前為自己預訂了尚未啟動的“樹木葬”二期、三期工程。
衆所衆知,日本深受儒教思想影響。在尊崇孝道的理念下,日本人對于厚葬、墳墓風水,以及祖宗崇拜等傳統習俗十分重視。首相安倍晉三在首次執政期間,曾回到故鄉山口縣重新修繕了曆代先祖的墳墓,并且逢年過節都會率記者團在衆人的圍觀中上墳。
那麼,是什麼讓日本人開始熱衷于跟非親非故的人“生不同衾而死同穴”呢?一言概之,是生活讓人們學會妥協、接受變化。
人口高齡化問題不斷加劇,導緻日本墳墓用地面積與死亡人口數的比例開始失衡,墓地價格逐年上漲。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推算,在2010年到2019年這10年間,日本死亡人口總計将達到1300餘萬,這意味着所需墓地面積總和為650萬平方米,相當于139個東京巨蛋球場那麼大。在寸土寸金的島國日本,再沒有比這更令人頭疼的事了。而“共享墳墓”的出現,既可以節約土地,又能解決很多因為經濟原因而“死不起”的問題。
其次,社會價值觀的多樣化是“共享墳墓”在日本興起的另一個原因。在部分城市,同性婚姻已經得到人們認可,選擇終生獨身的男女也越來越多。于是,過去那種男子繼承祖墳、女子葬入夫家墳墓的風俗開始變得不大現實。
據日本總務省的最新國勢調查結果顯示,在日本,65歲以上的女性裡每5人就有1人是單身,而65歲以上的男性裡每10人就有1人是單身。日本中央大學的山田昌弘教授分析道:“在過去的日本,一輩子單身的女性會被葬在家族墓地裡,由侄子或外甥供養。可現如今,日本人的血緣觀念日益淡薄,這迫使上了年紀的單身女性不得不為自己準備墓地。對于這些女性來說,她們缺的不是錢,而是一個伴兒。我認為,這種跟别人合葬的需求今後還會越來越多。”
據大洞龍德住持介紹,他創建“共享墳墓”的靈感,就來源于一位性取向為同性的女性。随着年齡漸長,她開始考慮“最終歸宿”,覺得一個人承擔墓地的費用有些吃力,“如果能夠和朋友們一起入葬就好了。”
對于“共享墳墓”的主要客戶,大洞龍德住持認為,最初使用共享墳墓的可能是LGBT群體,接下來它會吸引高齡未婚的女性,再後來的主要顧客可能是“都市移民”——這些人大多早已和故鄉的親人們沒有什麼來往了。
●摘自作者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