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赫德海關郵政近代化
中國近代郵政是中國近代化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同洋務派官員謀劃的結果。赫德是晚清一位洋雇員,他在中國開辦近代郵政的過程中扮演着發起者、組織者和管理者的重要角色。他初到京就向恭親王奕䜣講述了興辦國家郵政的重要性。中國近代郵政事業,不論是海關代辦、海關試辦,還是大清郵政的正式建立,40多年間一直都在赫德的掌控之下。近代郵政的創辦既反映出清政府的無奈與腐敗,又是時代發展的産物,并使西方勢力進一步滲透進中國的經濟社會,加強了對清政府财政命脈的掌控。
一、1866~1876海關兼辦郵政
鴉片戰争以前,官辦驿站和民信局是中國傳統的兩大通信機構,驿站隻傳遞官方信件,維持朝廷及京城各機構與地方官員或駐軍等的聯系。明朝永樂年間,民信局作為一個民營組織,在沿海沿江商業發達的口岸出現,為一般商民服務,成為民間較可靠的通信組織。鴉片戰争後,外國人以清朝官辦驿站不辦理國外通信為由,便在通商口岸設立“客郵”。
1858年,中英《天津條約》規定:“大英欽差并各随員等,皆可任便往來,收發文件,行裝囊箱不得有人擅行啟拆,由沿海無論何處皆可,送文專差同大清驿站差使一律保安照料”。并指明費用由英方自理,這一條款無疑為西方各國設置“客郵”提供了合法依據。根據最惠國待遇的條款,其他同中國有條約關系的國家也享有此權利。在《天津條約》簽訂以後的10年中,英法兩國于1861年、公共租界工部局于1864年、美國于1867年先後設立郵局。至此,出現了官辦驿站、民信局、“客郵”三足鼎立的局面。
三個郵遞機構都隐藏着諸多弊端。清後期,驿站嚴格的驿律逐步失效,徇私枉法之事屢屢發生,如在嘉慶年間,督撫等官員借查辦地方公務為由擾累驿站。另一郵遞機構民信局因屬私營機構,荒蕪偏僻、商賈稀少的州縣往往不見其蹤影。而“客郵”因不受清政府的管轄,成了走私販毒的捷徑。當時的郵遞狀況異常複雜,既不能确保官方郵件的準時、保密,還存在很大的地域局限,甚至影響到清政府的稅收。
赫德早在1861年就向恭親王奕䜣等人陳說開辦全國性的新式郵政的重要性,他認為這樣就可結束混亂與競争的局面,維護郵政主權,開辟新的稅收來源,故建議按西方辦法辦理郵政。但當時總理衙門并未采納赫德的建議。而客觀上,清政府依照《天津條約》,在負有保護各國郵遞的義務時面臨着許多困難。最終,基于客觀條件及赫德的努力,總理衙門最終将上海至北京的郵遞事務授托海關辦理,雙方商定将使館和海關發送的郵件裝在一起交總理衙門代運。1867年3月,總稅務司署公布了郵件封發時刻表。至此,海關開始兼辦中國近代郵政。
海關兼辦郵政的最初10年發展緩慢,赫德曾想使郵政發展合法化。1875年,雲南邊境發生了馬嘉理事件,中英雙方陷入緊張局勢。清政府恐英國武力相向,希望赫德從中調停。赫德想借機建立郵政官局,于是緻函李鴻章,建議将開設郵政官局列入條約之中,但李并沒有建立之意。1876年中英雙方為雲南馬嘉理案進行談判時,總理衙門授權赫德去向英國調和,作為解決雲南事件的條件,總理衙門同意設立郵政官局,中國政府願意在條約中規定立刻開辦郵政。但英使威妥瑪并沒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在煙台條約中加以規定,以緻郵政官局當時沒有開設成功。
面對中國傳統的郵政方式暴露出的種種弊端,加上赫德努力推廣全新的郵政制度,保守的清政府最終采取折中方式,讓海關介入到上海至北京的郵遞事務中,僅負責使館郵件的收發。這一舉措,為郵政的改革打開了一個缺口。但由于當時海關兼辦郵政沒有實現合法化,因此這一階段郵政的近代化腳步較為緩慢。
二、1877~1883海關試辦近代郵政
1877年,九江關稅務司葛顯禮開始醞釀海關試辦郵政。他申呈總稅務司:“美國代理領事克甯漢被日本政府派為日本在漢口的郵政代辦,日本在中國内地設立郵政局運送中國郵件到外國去,是一種不合理的特權”。同年,他又拟了海關試辦郵政的新方案遞呈總理衙門,試圖以辦理“新政”來吸引清政府的視線。他認為:“中國雖然久已有了很好的驿遞制度,但是不替商人帶信件,因此商人隻好通過私營企業傳遞信件,這種傳遞信件的方法遲緩、不經常、花錢而且不可靠,在這種情形之下,中國仿照西法設立象郵政局這樣的機構,也已經是時候”。
1878年,總理衙門考慮後終于在海關交辦事務單内列出:“通商口岸及就近地方,設立送信官局,由稅務司管理”。由此海關才正式試辦郵政事務。赫德于1878年3月9日指派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試辦郵政。德璀琳依照赫德指示,着手建立津海關與總稅務司署的騎差郵路,與承辦人(商人胡永安)簽定合同,每日将由天津和北京發送郵件各一次,限12小時以内到達,并制定出寄往北京、上海、外國等地信件的時間安排。1878年9月,德璀琳又開始辦理海關書信局設代理機構,專門從事接受、分送中國人的郵件。中國郵政的近代化在海關洋員的推動下層層推進,1878年12月,海關發行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郵票的發行,簡化了郵件納費和寄遞手續,标志着中國近代化郵政的開始。
海關試辦近代郵政之初得到多方支持,直隸總督李鴻章命令,各軍艦管帶将軍艦準備離港的時間通知牛莊和天津的海關稅務司,以便海關能利用機會托帶郵件。1878年5月,上海工部局與德璀琳達成協議,規定所有華北信件将送交各口岸的海關負責,各地海關負責封發、整理和分送寄往上海的郵件;該局同意在上海分送經北方各口岸海關和北京送到上海的郵件。1878年9月,工部局董事會決定繼續延長同海關的協議。海關在北方各口岸試辦的郵政取得了一定成效,先後在天津等地設立了書信館。在這期間海關書信館沒有丢失過郵件。1878年12月,赫德決定推廣郵遞事務,發出通令:“1878年春季海關在北方各口岸和北京試辦的郵遞事務,現決定繼續辦理,并逐漸向其他口岸推廣。總辦事處暫設天津,派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負責管理各關郵遞業務,該稅務司所發純屬郵遞業務性質的指示,各關應予照辦。”
在海關書信館推進過程中,1880年1月11日,海關書信館改名為海關撥驷達局(POST),并發出公告:“茲将各信館局歸海關稅務司自行經理,改為海關撥驷達局,即華語郵政也,專送北京、天津、牛莊、煙台、上海、鎮江等口岸來往信件,其内地等處信件亦可代寄至各口岸轉交妥實信局送投不誤。”但海關書信館的代理機構——華洋書信館由于一開始就大招商股,大昌洋行恐經營不利,于1879年退出該書信館。華洋書信館的隻是海關試辦郵政中的一次失敗的嘗試。總體看來,在海關洋員循序漸進地推動下,海關試辦的近代郵政走上了較為正規的道路,成為海關内部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個業務性機構,并逐漸推廣到長江各口岸。至1882年,福建以北所有通商口岸的海關都設有郵政館。由此,中國郵政突破了驿站不寄民信、民信局不寄官文的傳統格局,邁入官辦民享的新式郵政時代,郵遞範圍從中國國内擴大到其他國家。
三、1884~1896海關獲準開辦官局
海關試辦近代郵政幾年間,郵政業務得到一定發展,但這一形式并未經過清政府的正式批準,也未獲得國際上的承認,所以民信局和“客郵”依然并存。這種現象,阻礙了郵政業務的正常發展。
1882年8月,浙海關代理稅務司馬吉向赫德反映:“從郵票滞銷的情況看,這個書信館的業務不曾發展過,而且本地人仍然相信民信局,認為這些設立多年的信局已很令人滿意了”。1884年,浙海關稅務司葛顯禮又反映:就甯波口岸來說,海關書信館隻是一個空名,因為郵費比英國郵政局貴得多,而英國郵政局對于沿海各口岸間信件所收的資費已經被認為太貴了,建議總稅務司署應當提議接管各通商口岸的香港郵政局分局,讓海關管理郵政可保證有效率,而且可以加強和鞏固海關的地位。
浙海關華人文案李圭主張學習西方郵政公私合一,并稱:“夫郵改為政治大端,曆來講求損益,代不勝數。其一切經制,有欲采而施諸中國,以為裕國便民計。”當時李圭兼任浙江甯紹道台薛福成的洋務委員,将《香港郵政條規》抄送薛福成,并附一禀貼,說明國家郵政局的好處和必要,建議設立國家郵政局,在通商口岸都設立分局,以代替外國郵政機構。薛福成看後,即發照會于葛顯禮征詢開辦國家郵政的可行性,葛顯禮就此征詢提出15條意見,力主開辦郵政。葛顯禮的這些建議,既提出了中國成立國家郵政的迫切性,又客觀地分析了國家郵政的利處和具體方法。因此,這一計劃得到衆多清政府官員的支持和贊許。
1886年,直隸總督李鴻章就葛顯禮的建議發出通劄:“本稅務司食俸中國有年,極欲幫助中國官員收回自有權利,以盡報效之忱,并無他意,除批各國在中國設立郵政局本與萬國通例不符,中外條約亦無準設之款,所禀甚為有見等因印發外,合行劄饬,劄到該道即便查知”。總理衙門也因此征詢赫德,并要赫德答複“擴展郵遞業務是否妥适可行”。赫德因此緻函葛顯禮稱贊其所為,同時指出政府撥款是興辦國家郵政的關鍵所在。由于赫德強調海關辦郵政必須由清政府正式下谕,而總理衙門卻顧慮正式開辦郵政能否收回“客郵”是否傷及民信局,進而引發民憤,遲遲未決,所以郵政事宜又陷入緩慢行進之中。
直到1890年,總理衙門才劄行赫德:“所拟辦法既對民局無損,即就通商各口推廣辦理,拟俟辦有規模,再行請旨定設”。但在此期間,各國“客郵”不斷擴充,無法阻止。1892年,赫德又緻函總理衙門,呼籲“數年來創辦艱難,若再不奏請設立官郵政局,恐将另生枝節”。1893年,總理衙門命赫德提出建立官辦郵局的建議。經過精心策劃,同年他向總理衙門遞交關于郵政問題的報告,總理衙門奏請頒發谕旨,規定開辦的日期。然而,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争卻使創辦國家郵政一事再次擱置。
1895年9月,赫德獲悉總理衙門有開辦郵政官局之意,立即調派海關造冊處稅務司葛顯禮會見南洋大臣張之洞。在葛顯禮的盡力說服下,最終張之洞同意開辦國家郵政。海關洋員的行動也逐漸說服了清朝的衆多官員,讓他們意識到開辦國家郵政的必要性與緊迫性,鑒于中日甲午戰争後2億3千萬兩的高額賠款與贖遼費,清政府不得不考慮将全國郵政交給總稅務司經辦,以此來增加财政收入。至此,光緒帝終于首肯開辦郵政官局,由總稅務司開始領導建立國家郵政,肩負起推廣全國郵政的任務,總稅務司兼任總郵政司,各關稅務司兼任郵政司。由此,清政府在全國範圍内開始開辦郵政業務。
四、赫德對郵政近代化的影響
1835年2月20日,赫德在英國北愛爾蘭出生。1850年,赫德考上了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學院,并獲得哲學和法律的碩士學位。1854年9月,赫德被指派到英國駐甯波領事館工作。1859年4月,赫德被調離甯波的英國領事館,來到英國駐廣州領事館任職。同年赫德受中國政府任命籌建粵海關。1861年,赫德被總理衙門任命為代理總稅務司。1863年正式被任命為中國海關總稅務司。1908年4月13日,赫德回英國。1911年9月20日,赫德在英國病逝,終年77歲,清政府追封他為太子太保。赫德在中國海關任職45年,他締造了一個現代意義上的中國海關。赫德初到中國,他就試圖改造這個國家。1865年,赫德把一篇名為《局外旁觀論》的文章呈送總理衙門。這篇文章長約4000餘字,内容涵蓋晚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各項領域,充分表達了赫德對中國事務的看法和見解。這篇文章也成為赫德以後在中國的種種活動的一個藍本和洋務運動的催化劑。在中國開辦近代國家郵政,就是這個藍本裡的内容之一。
對于中國近代郵政的發展,赫德一直遵循“謹慎從事,逐漸發展”原則。從赫德開始着手興辦近代郵政,到大清國家郵政正式開辦,在這期間,中國近代郵政總是以一種雖然緩慢但從未間斷的步調行進。因為赫德認為“有一大堆難題必須謹慎考慮,例如,中國的實際需要和歐洲國家對中國郵政的要求是些什麼?哪些事情在中國的條件下是辦不到的;怎樣在中國的郵政工作裡采取歐洲的方法,等等。他考慮的最多的是怎樣恰當地把新式郵政這個西方的郵政模式嫁接到中國的古體上。”他認為:“中國對于歐洲的任何制度都不會原封不動地接受。”1896年,國家郵政正式開辦,赫德卻仍然主張其以“緩步穩進”的模式發展。
當清政府終于決定要開辦正式的國家郵政時。赫德雖然抱怨郵政開辦得晚了,但他還是滿懷熱情地準備把這件事做好。因為,這距離他所設想的目标,即真正統一的、全國性的新式郵政又近了一步。但是赫德并沒有因此而激進行事,依然為國家郵政制定了比較保守的發展模式。赫德之所以有這樣的主張,是基于他對中國社會以及國内通訊系統現狀的深刻觀察和認識。當時的國内通信系統很混亂,而國家郵政的發展又處于初級階段,幾乎沒有人具有專業的近代郵政知識。另一方面,交通落後、資金不足以及近代郵政運行模式未能在全國範圍内推廣等問題都是制約國家郵政發展的因素。如果在國家郵政開辦初期就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必定會給還沒站穩腳跟、體制并不完備的郵政事業帶來危害。
在晚清近代郵政開辦初期,辦理郵政的費用都由海關供給,所以資金問題沒有凸顯出來。但是當近代郵政由試辦發展為一個固定的政府機構的時候,資金就是必須考慮的問題。赫德認為:“國家郵政局在開辦以後,就必須辦下去,不能停辦。因此在宣布開辦以前,我們必須考慮到對于中國官方和公衆,尤其是對于外國政府和公衆所負的重大責任,我們必須确定有錢有人。因此應當事先由政府保證,不管收入多少,一定按期提供經費,已備開支。”很顯然,赫德想開辦的國家郵政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國郵政,是一個體系完整、高效率的郵政,是能造福于中國民衆與政府的郵政。赫德認為要想開辦正式的國家郵政,就必須有十足的把握,清政府的資金支持就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
中日甲午戰争是中國近代史的轉折點,戰敗的結局讓清政府的财政走向了萬劫不複的深淵。甲午戰争期間,清政府為了籌措戰争費用就開始舉借外債。戰後簽訂的《馬關條約》中規定對日賠款2億兩白銀,清政府在甲午戰争以後三年多的時間裡,先後三次向列強借款,總額達3億多兩。這些借款,利率高,折扣大,都附有政治條件,使得帝國主義國家進一步控制中國的海關,控制内地部分鹽稅、厘金等,從而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财政。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11國簽訂《辛醜條約》,規定:中國向各國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擔保。基于上述清政府的财政狀況,很顯然,對于近代郵政在中國的發展和正式成立國家郵政,清政府除了政策上的批準和支持外,很難在經濟方面給予強有力的支持。對于這一點,赫德從一開始就清楚。因為憑借他的地位和工作,對清政府财政狀況是絕對了解的,他很清楚要得到清政府為郵政的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赫德認為在缺少國家資金支持、郵政經營又入不敷出的情況下開辦的國家郵政,應當選擇一種比較穩妥的方式。
鴉片戰争以後,中國近代郵政開啟了他近代化的曆程。經過赫德的不斷努力,1896年,大清郵政正式開辦。中國的近代郵政從萌芽到正式開辦,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衆多的國人沒有近代郵政的概念,作為新政推行者的清朝統治階級,更是嚴重地缺乏此種意識。1876年,在《煙台條約》談判進行過程中,赫德作為李鴻章的助手參與了談判。他想借此機會将開辦郵政一事列入條約内,使近代郵政事業在中國合法化。但是,由于英國代表威妥瑪的反對,最後沒有實現。通過這一事件,可以反映出清朝統治者還沒有意識到近代郵政的重要性,赫德竟然需要用條約的形式來推動我國郵政的發展。即使是在國家郵政正式開辦以後,清朝統治者的近代郵政意識還是不健全。這主要表現在,他們沒有認識到近代郵政是國家專營、向全國開放的信息傳遞系統,是一項國家權力。在他們的潛意識裡,政府和民間的信息傳遞是彼此分離的兩個體系。清朝統治者繼承了以往曆代的認識,以為郵傳體系是一種國家通信,隻承擔政令和軍令的信息傳遞。而民間通信,曆代的統治者則認為其完全是民間事務,國家無需插手。清朝統治者不健全的郵政意識,給近代郵政在中國的發展帶來了不小的阻力。
國家郵政開辦初期,全國通信系統處于非常混亂的狀态,古老的郵驿系統繼續運行,民信局仍然在夾縫中努力生存,外國在華設立的“客郵”也不斷增多。這些通信機構都自成體系,并且都形成了一定的利益鍊條。這對國家郵政的鞏固和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當時的大清郵政有國家郵政之名,而無國家郵政之實,業務範圍十分有限。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建立統一的、系統的大清郵政将會是一件非常艱巨的任務。對于“客郵”,無論是赫德還是清朝統治者,都以為隻要正式開辦國家郵政,各國“客郵”便會自覺裁撤。但事實并非如此,清朝“客郵”已經在中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不僅各國在華“客郵”的數量大幅增多,它們的業務範圍也從辦理本國僑民的郵件寄遞業務擴展到接受中國民衆的郵件寄遞。而且“客郵”在中國開設之初就從事走私活動,這是他們最大的利益所在,卻是對我國危害最大之處。所以,當清政府有意裁撤“客郵”時,遭到了列強的強烈反對。面對外國列強的強硬态度,清政府和赫德隻好采取迂回的辦法,盡量限制“客郵”在我國的發展。
傳統郵驿體系發展到晚清時已經衰落至極。國家郵政正式開辦以後,本應裁撤郵驿,就連清政府内部也不斷傳出“裁驿歸郵”的呼聲。此外,郵驿系統的支出也給清政府财政造成很大的負擔。清政府每年撥給郵驿的經費高達白銀300萬兩,但這些經費多被各級官員收入囊中。但是,無論基于郵驿自身的悠久曆史,或是曾為清王朝的統一和全盛所做過的貢獻,亦或是其多年來形成的利益鍊條,清朝統治者都很難下定決心裁撤它。赫德在中國為官多年,深知郵驿關系到清政府各級官員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國家郵政正式開辦之前,為了減少阻力,赫德就曾聲明“開辦國家郵政不必裁撤郵驿”。另一方面,在國家郵政正式開辦以後,赫德認為裁驿歸郵。因此,在國家郵政開辦以後,形成了其與郵驿并行的局面。當時,民信局是國家郵政的主要競争者。赫德權衡利弊,最終決定把壓垮民信局作為統一全國郵政的切入點。但是,國家郵政正式開辦以後,民信局仍然擁有大部分的民間郵件寄遞業務。雖然赫德采取了很多措施來打壓、排擠民信局,但民信局憑借自身經營方式靈活、業務種類多樣、深得民衆信賴等優勢,不斷地同國家郵政争利,在夾縫裡生存。
可以說,“大清郵政自成立之日起,就面臨着客郵、郵驿和民信局三個競争對手的挑戰。”回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國家郵政想一蹴而就幾乎是不可能的,這對國家郵政正式開辦後經營政策的制定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以上這些不利于國家郵政發展的因素是客觀存在的,同時赫德個人的主觀因素也對國家郵政的發展模式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赫德在得知清政府準備正式開辦國家郵政,并由他全權打理,但此時這位年僅十九歲就來華的英國人已經年逾花甲,自然規律是不可違背的,他的體力、精力已大不如前。“另一方面,赫德接辦郵政之時,正是俄、法、德等加緊醞釀奪取海關總稅務司職務的時候,他必須小心翼翼地處理周圍的複雜關系。這就使得赫德很難在郵政事業上投入大量的精力,這對國家郵政“緩步穩進"發展模式的制定也是有一定影響的。
拒絕加入萬國郵政聯盟,這與赫德是有着直接關系。“萬國郵聯”是個國際性的郵政組織。在晚清時期,清政府曾經多次受邀加入萬國郵聯,但遭到了清政府的回絕。之後萬國郵聯也曾陸續邀請清政府參加郵聯會議,但清朝直至滅亡,都沒有加入這一組織。直到1914年3月1日,中國才正式加入萬國郵聯。在1896年國家郵政正式開辦以前,面對中國加入萬國郵聯的問題,赫德總是采取一種消極的、排斥的态度。其中的原因很多:首先,他認為中國“參加萬國郵政公會在将來可能是有益的,甚至是必要的,但是海關試辦郵遞業務還在萌芽時期,進展遲緩,郵務人員效率不夠标準,不能負起對公衆應負的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加入公會的時機還不成熟,隻好拒絕了邀請”。其次,雖然當時近代郵政在中國已經開始受到重視,但是清政府對于近代郵政的認識還很模糊,并不清楚近代郵政事業将會給國家、人民帶來利益和方便。關鍵是赫德認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國内的郵政根本不具備條件來開展國際業務。赫德擔心加入萬國郵聯時機不成熟,這會對國内和國際的郵政業務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他更不想由此而承擔責任。
1896年,國家郵政正式開辦,加入萬國郵聯決議終于可以付諸實踐了。當時,很多人都希望中國可以通過加入萬國郵聯來抵擋和阻止“客郵”對我國郵權愈發嚴重的侵犯。1914年中國正式加入萬國郵聯,但直到1922年萬國郵聯才協調各國通過了裁撤在華“客郵"的決議案。現在看來,當時赫德之所以反對中國加入萬國郵聯,主要是由于列強壓力。這種壓力的核心來自英國,或者說是始于英法兩國對中國郵權的争奪。英國不想撤回在中國的“客郵”,所以百般阻撓中國加入萬國郵聯;而法國政府在中國加入萬國郵聯的問題上是持支持态度的,法國想以此來換取插足中國郵政的資本。這就讓已經占據中國郵權的英國政府十分緊張。兩國的矛盾必然會使大清郵政的實際操控者赫德警惕起來。赫德清楚地知道,大清郵政一直依靠海關的資金支持來維持收支平衡,但是國家郵政對海關地位的加強和鞏固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持作用,他相信這種作用在将來會更加強烈。為了自身利益,為了英國的權益,赫德最終選擇反對并阻止中國加入萬國郵聯,最終導緻中國加入萬國郵聯的腳步被大大地延遲。
另一方面,清政府的軟弱無能也是造成當時中國未能加入萬國郵聯的重要因素。清政府雖有入會之意,但又礙于國家郵政在創辦之初,郵政體制還不完善,而且國内通信系統十分混亂,擔心入會後不能妥善處理與各國通郵事務。後來,又加之帝國主義的壓力和赫德的反對,加入萬國郵聯的計劃便半路夭折。其實,中國在當時沒能加入萬國郵聯,歸根結底是由于晚清政府的閉關自守、軟弱無能。在近代曆史上,外國列強對我國的殖民侵略使我們喪失了太多的國家主權,這導緻國家權益根本無法得到相應的保障。喪失加入萬國郵聯的機會,隻是喪權辱國的一個縮影而已。
由于英法兩國對郵權的争奪、赫德為利益的妥協、清政府的昏聩無能,使得國家郵政失去了與國際先進的郵政組織交流和學習的機會,這嚴重阻礙了我國郵政的近代化進程。在清朝滅亡以前,清政府雖然一直保持着同萬國郵聯的聯系,也有郵政業務上的合作,但始終沒有真正加入萬國郵聯。
五、結束語
中國近代郵政官局經過了30年的醞釀,在赫德的推動下,終于建立起來了。這一創辦過程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當時,官方驿站逐漸沒落,民信局又無法讓民衆真正享受到郵遞的便利,“客郵”又成了走私的渠道,郵政可謂一片混亂。但随着海關的介入,西方人将現代的郵政制度輸入中國,種種弊端得以緩解,民衆的需要得到滿足,同時還大大加強了中國同其他國家的書信往來。不僅如此,近代郵政同海關一樣,還是清政府收入的一大來源。中國近代郵政經曆了海關兼辦、試辦郵政,最終得到清政府的批準,以大清郵政的名義開辦近代郵政3個階段。赫德及其帶領的海關對郵政的支持,既提高了郵政的工作效率,擴大了郵遞範圍,又引進西方郵政的先進方法。應該看到,這一舉措使中國的郵政制度逐步走向統一。但不可回避的是,随着郵政不斷向内地延伸,赫德的權利也在不斷擴大,從而使西方勢力進一步掌控清政府的财政,間接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參考文獻:
1.陳翰笙等編譯.中國海關與郵政[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魏爾特.赫德與中國海關[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
3.陳詩啟.中國近代海關史.晚清部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盧漢超.赫德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陳剛.近代中國郵政述略[J].民國檔案,2004(1).
6.樊清.古代郵騷的衰落與近代郵政的興辦[J].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2(1).
7.易偉新.略論晚清郵政的近代化[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4(1).
8.王建華、江宏衛.略論赫德與晚清中國國家郵政[J].蘇州大學學報,2000(1).
9.黃福才.試論近代海關郵政與民信局的關系[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3).
10.姚琦.海關與中國近代郵政的創辦史[J].上海電力學院學報,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