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大龍郵票郵資表海關郵史
圖1前言
各國郵政官局發行之第一套郵票均在郵壇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中國海關試辦郵政發行的第一套大龍郵票也不例外。敝姓“龍共龔”,對大龍郵票的收集興趣自然就會多出一份親切感,這也是先父龔文生當時開始收集大龍郵戳的主要動機。中國大龍郵票發行于1878年7月底,至1885年年底由小龍郵票來代替,這是大龍郵票正規使用時期。拙文主要以此時期之大龍封郵資來進行讨論。
對郵資的研究、考査、評估是郵史的一大課題。中國因曆年戰亂,海關時期的郵政檔案被摧毀遺失不少,資料殘缺。各郵史學者通常隻能以已發現的資料及實物為例來作考證。這是研究海關郵政史的一大遺憾,同時也是海關郵史的一大特色。就如大龍郵票發行日期,多年來,郵壇專家發表了不少的鴻文意見,錄于《大龍郵票紀念專輯:紀念大龍郵票發行110周年》(第一版)。筆者于2014年《亞洲郵學家》之《大龍郵票發行日期再探讨》以郵品實物進行光線組合分析,加上曆史檔案及筆者的主觀邏輯來推論大龍3分銀郵票應于1878年7月28日發行,7月29日首次使用;5分銀郵票應于1878年7月24日發行,7月25日首次使用;1分銀郵票應于1878年9月4日發行,9月5日首次使用。但這在尚未發現官方檔案之前,目前隻能當作一個暫時的推論。
郵壇文獻對此段海關時期的郵資讨論已見有不少鴻文,筆者認為評估大龍封片郵資最關鍵點為杜聖餘前輩于大龍郵票紀念專集發表的1878年11月1日公布的郵資表,但此份郵資表公開後尚有些郵史考書對此時期的郵資評估謬誤解讀:
英國郵學家PhilipIreland于大龍郵票發行一百周年出版“TheLargeDragons1878-1885”著作内轉載(P97)美國集郵家E.Finegan于《中國飛剪》郵刊(VolIII,No5,June1939)所發表的1878年7月的郵資表:
印刷品1分銀國内郵件(每半英兩)3分銀國内挂号郵件5分銀國外郵件(每半英兩)9分銀國外挂号郵件18分銀
據筆者所知,此郵資表的來源不明,海關檔案内似未見過。
杜聖餘前輩于1988年發表之《大龍郵票發行初期的郵路、郵資》鴻文後,英國郵學家MajorR.Pratt于1994年也出版一大著作“ImperialChina,HistoryofPosts1896”,也提到這份1878年7月的郵資表(P198),另于(P202)亦提到以1878年至1879年間11件實寄封分析出的另一個郵資表:
這第二份郵資表的引源亦無可靠的根據。
大龍郵學專家黃建斌前輩于1997年出版的遺作《大龍信封存世考》内之79.C002.FR01及79.C011.FR03兩封的郵資以“尚待考證”而未據杜前輩所發表的郵資表來評估。
由以上各例可看出,郵壇上各大郵學家對大龍郵票早期郵資尚未完全掌握、重視和了解,這是筆者于台灣《2008年度郵學演講集》所撰之《1879年大龍票寄國外封之郵資探讨》的主要動機,但當時隻以寄國外封的郵資來讨論。這次應中國郵政文史中心邀請撰文紀念大龍郵票發行140周年,大膽地以大龍郵票發行時期的郵資為題在此獻醜:以各郵資表執行期分段,主觀地選出比較特殊的大龍封表達及評估此時期的4個郵資表。拙文疏漏不足之處,祈盼各前輩郵友不吝賜教斧正。
大龍郵票發行時期公布的郵資表
大龍郵票正規使用期,海關郵政當局公布了4個郵資表:1878年5月1日,1878年11月1日,1879年11月1日,1882年11月1日。筆者現以黃建斌前輩之《大龍信封存世考》書内及各郵品拍賣公司目錄登出彩色圖片中選出具有郵資與郵史特點的大龍封來表達及評估。
這個郵資表公布于大龍郵票發行前,當時信件交給海關郵務處可以現金支付郵資或可用“郵資登記簿”制度,每月結算收費。大龍郵票于1878年7月底發行後,這個郵資表繼續執行。
據本郵資表,貼大龍郵票的郵件目前紀錄僅有3枚,均由北京秘魯公使館(紫色橢圓戳)寄至上海福利公司,分别貼大龍薄紙5分銀郵票3枚(3倍郵資)、2枚(2倍郵資)及5枚(5倍郵資),于10月5日、7日及30日寄出。目前尚未發現1878年北京與天津互寄貼3分銀大龍郵票的信件或北京、天津寄至煙台、牛莊貼5分銀大龍票的信件。至于新聞紙、包裹及郵袋類信件,目前也尚未有紀錄。此時期也見過北京海關日戳銷5分銀郵票,但較少見銷于3分銀郵票上;至于天津海關日戳則多見于銷3分銀郵票上,而較少見銷于5分銀郵票上。
符合此郵資表的3件大龍封内,最值得一提的為1878年10月5日的大龍封。此封為目前紀錄貼有中國官方發行第一套大龍郵票之最早的信封,可視為國郵瑰寶,同時也具有曆史内涵價值。黃建斌前輩特撰“華郵第一古封轉讓記”一文簡述此封源流及他得自莊順成前輩的過程。黃氏大龍郵集1994年11月于香港拍賣時,筆者與先父也到現場有意羅緻此封,但最後由貝克曼(Beckeman)得标。當貝氏郵集1997-1998年拍賣未見有此封時,深感奇怪。等到2006年Olsson氏發表其大龍郵集時,才發現此封原來已花落于丹麥。2017年12月香港Interasia拍賣公司已拍出此郵集之第二部分,此華郵第一古封将于2018年6月重返郵市。希望此枚“國寶級”的郵品能結束這20多年的異鄉流落,重回祖國懷抱。
本郵資表完全未提到寄至國外信件的郵資,其執行期間為6個月。
B.1878年11月1日公布,1878年11月15日起實施的郵資表圖2寄國内郵資表:按郵件運輸方式及兩地距離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兩地間僅經水路郵程(上海至廣州)或經陸路郵程,但距離少于200英裡(天津至北京)。
第二類:兩地間郵程水陸聯運(上海至北京)或陸路郵程超過200英裡(天津至鎮江冬令郵路)。
這份郵資表首次由杜聖餘前輩發表于“大龍郵票紀念專集”110周年紀念,1988。
郵壇早期郵學家因未見過這份資料,時常把1878~1879年間的大龍封郵資誤解評估。這份郵資表面世後,使研究早期大龍封的郵資可據此官方檔案數據進行可靠的評估。圖3
圖4
圖5
國内第一類郵件:1879年5月1日天津寄上海封,貼大龍3分銀郵票1枚,全郵程僅經海運。這是本表所訂郵資的最大特點:郵程距離遠超過200英裡,但隻以海路運遞,可能操作簡單,故僅收取3分銀。因目前尚未見過上海寄廣州信件,故以天津寄上海信件來說明。1879年5月18日北京寄天津封,貼大龍3分銀郵票2枚,郵程經陸路少于200英裡,雙倍郵資。
國内第二類郵件:1878年11月23日北京寄上海封,貼大龍5分銀郵票1枚,郵程陸海合運。本封郵票銷北京海關藍色小長方形戳“PAID”,是紀錄上銷此戳的兩件大龍封之一。圖61878年12月20日美國沃倫寄上海進口封,本封抵上海時,收信人Oiesen氏已前往天津海關任職,信件需經冬令陸路郵班轉遞至天津,鎮江至天津郵程超過200英裡,須加付5分銀國内第二類郵資(大龍票1分銀2枚及3分銀1枚),郵票銷1879年2月6日紅色上海海關日戳。本件為貼大龍郵票最早進口封、最早中美混貼大龍封,同時也是唯一經過1878-1879年度冬令陸路郵班的大龍封。
寄往國外郵信:1879年3月5(?)日由北京經上海法“客郵局”寄至巴黎封,貼大龍郵票3分銀1枚及5分銀2枚,計13分銀,符合當時寄歐洲經意大利布林迪西的郵資。此封由北京發信時,大龍郵票雖有銷中文戳,但未見有海關日戳。以當時北京至天津郵程約需1日及所銷之天津海關3月6日日戳,可推論本封應為3月5日由北京發出。本封為目前紀錄最早寄國外大龍封,亦是最早中法混貼大龍封。
1879年9月23日由天津經上海日“客郵局”寄至美國封,貼大龍1、3、5分銀全套郵票,計9分銀,符合當時寄美國經日“客郵局”的郵資。這可直接考證此份郵資表于1879年9月23日還在執行,因為從1879年11月15日起,經日“客郵局”寄美國郵資已減為7分銀。此封所貼9分銀郵資與1882年11月15日以後寄外洋一單位重郵件的9分銀之涵義不同。此封為目前紀錄最早中日混貼大龍封。
1879年11月15日由天津經上海法“客郵局”寄至英國封,貼大龍1分銀1枚,5分銀5枚,計26分銀,為當時寄英國不經過意大利郵路雙倍重13×2=26分銀信函郵資。此封為1878年11月1日發表、11月15日執行的郵資表最晚寄出的郵件,是本郵資表執行至1879年11月15日的最佳物證,使趙人龍前輩所述“理應在1879年春(至晩在3月初)執行另一套新的郵資表”存在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
圖7
圖8
本郵資表執行1年,對此期間的大龍封郵資解讀帶來了很大的幫助,但尚有些信件無法據此郵資表來解讀:
關于國内信件,1879年11月15日以前見有8件北京寄上海信件:
圖9這8件信函均應貼上大龍5分銀郵票,支付國内第二類海陸合運信件郵資,但隻見有4件符合當時的郵資表。這個5分銀郵資不是貝克曼、Ireland或MajorPratt所說之國内挂号信資。另外4件僅貼上3分銀郵資或其倍數,郵資如何解讀,筆者尚未有圓滿的回答。目前與此期間寄郵件資費處理法有相關數據為1878年11月20日德璀琳至馬士函内所提到:“您送來的三封寄往法國的信應退交公使館按應付郵資貼足郵票。如果您答應他們不貼郵票,那麼您自己就應貼上應付的郵票,而将所付的郵資記在發信人名下”。由此可推論:a.1878年底已有寄往國外大龍封存在的可能性;b.上述4枚郵資短缺的大龍封雖不是均由法公使館寄出,很有可能以記賬法補繳短缺郵資,然封上未見有應補貼的郵票。這是筆者的推論,是否另有其他處理法?盼各先進郵友能提出高見诠釋與指正。另封背貼大龍3分銀郵票北京寄巴黎封,據本份郵資表,不僅國内郵資似有短缺(應支付5分銀),其封面上法“客郵”郵票(35生丁)似抵上海海關銷日戳後才加貼的。本封由投信者于北京寄出時隻自貼了國内郵資3分銀,北京海關郵務處人員沒有把信件退回可能因記賬法補費比退回信件的手續簡單。還是上海關郵務處對此函銷上轉遞日戳後,代加貼了1枚35生丁法“客票”後再轉送至上海法“客郵局”處?或直接把本封送至上海法“客郵局”後才補貼法郵票?這樣的郵務處理法非常特别。此郵務處理法可避免郵件欠資,使收信者加付雙倍短缺郵資。這是否符合真相?此點尚須作進一步的研究及讨論。
關于寄往國外的郵件,見有2封由北京經英“客郵局”寄巴黎,分别貼大龍郵票3分銀及5分銀各1枚,計8分銀,分别于1879年5月16日和1879年9月16日寄出。這個資費不符合當時的郵資規格,但符合1879年11月1日發表、15日後實施的郵資表。黃建斌前輩把第一封之8分銀郵資視為“存世最早寄歐洲信函一單位之郵資”。此8分銀寄歐洲信函的郵資也被Pratt氏于其書第206頁引來解讀圖7封上的13分銀郵資“寄歐洲8分銀一單位信函郵資另加5分銀國内挂号費”。據圖8、圖9實寄封可确認1879年11月1日的郵資表沒有提前執行,否則圖8寄美國封的郵資隻需支付7分銀而不是所貼之9分銀;圖9寄法國雙倍重信函也隻需支付16分銀而不是所貼之26分銀。這兩件貼華郵8分銀的大龍封郵資解讀尚待考證。至于其英“客郵局”的郵資解讀,據Webb氏書第181頁所載,1879年4月1日後,寄歐洲一單位重信函郵資為8仙時,郵路經意大利布林迪西加付4仙時,計12仙時,與所貼的16仙時不符。讓人覺得奇怪的是,此16仙時英“客郵”郵資卻符合1879年4月1日以前一單位重信函寄至歐洲12仙時,經意大利布林迪西郵路加付4仙時計16仙時的郵資。這是早期海關郵政時期實物例不符合史檔規格的困擾情況。此問題日後尚需作進一步的研究及讨論。
據郵資表上規格,寄往國外的信件應經由指定的日本及英國“客郵局”轉遞,但上海海關郵務處偶也不顧郵資表上之轉遞“客郵局”的指示,把信件交給法“客郵局”寄往國外。
其他各地的郵資表因目前尚未見過寄往這些地區的郵件,故在此省略。
據這份郵資表,國内信函郵資不論郵路或距離均以每半英兩收費3分銀,這比上一個郵資表收費法簡單。對寄往國外的信函郵資也簡化:寄英國(美國、加拿大等)經意大利布林迪西每半英兩收11分銀,寄往萬國郵聯各國的信函每半英兩收費8分銀,寄往美國、日本,經日、美“客郵局”每半英兩收費7分銀;尚未發現過寄往南美洲、非洲等地的郵件。筆者再次以實寄封來表達此份郵資表,及讨論此期間郵資較特殊大龍封。
國内一單位重信件:1879年11月27日由淡水關經廈門寄上海封,收信人韓威禮已前往北京任職,故此信加貼1枚大龍3分銀郵票支付國内郵資由上海改寄至北京。
寄英國經意大利布林迪西郵路信件:1881年1月29日牛莊經英“客郵局”寄英國封,貼大龍1分銀1枚及5分銀2枚,計11分銀。
寄德國(萬國郵聯)信件:1880年6月10日北京經英“客郵局”寄德國封,貼大龍票3分銀2枚及5分銀2枚,計16分銀,雙倍郵資。
圖10寄美國經美“客郵局”信件:1882年11月12日天津經美“客郵局”寄美國封,貼大龍1分銀2枚及闊邊5分銀1枚,計7分銀。本封為此份郵資表執行至1882年11月15日之最好實例。
在這份郵資表執行期間,亦見有不符合郵資表的大龍封:1879年12月20日天津經英“客郵局”寄德國封,貼大龍1分銀1枚及5分銀2枚,計11分銀。此封為德璀琳寄回德國的家書,他本身奉赫德之命主辦海關郵政及發行大龍郵票,對郵資表應有相當了解。本封寄德國,應該用寄英國外之萬國郵聯各國的8分銀郵資。1880年見有4封德璀琳寄回德國的家書均經法“客郵局”貼法郵35生丁郵票及符規大龍8分銀郵資。本封可能因經英“客郵局”,亦經意大利布林迪西郵路,故照以寄往英國經意大利郵路11分銀郵資收費。
之後因郵資較貴,故德璀琳把寄回德國的家書改為經法“客郵局”以8分銀郵資投寄。1880年12月2日北京經法“客郵局”寄英國封,貼大龍3分銀4枚,計12分銀,1881年1月5日北京經英“客郵局”寄英國封,貼大龍5分銀3枚,計15分銀。這兩封相距1個月寄給同一收信者,經不同“客郵局”(法、英),貼不同郵資(12和15分銀),似不符常情。又所貼郵資亦不符合當時寄英國的郵資,目前隻能以“溢貼”來評估。
此郵資表執行期間,見有從海外寄給海關稅務司韓威禮進口封14件。在13件由英國寄出的封中,有11件貼英郵票4、5、6便士國外一單位重郵資,抵華後因需轉寄至北京,有9枚加貼當時國内3分銀郵資,但有兩枚加貼了當時國内雙倍郵資6分銀。另有兩枚寄出時已貼了英國寄國外雙倍郵資10或11便士,抵華後也加貼國内雙倍郵資6分銀。關郵時期進口信件處理方式似無統一規格,這也是筆者于拙文“探讨銷海關挂号戳的進口封片”的結論。圖11
圖12
圖131881年9月13日牛莊經日“客郵局”寄美國封,貼大龍1分銀3枚及5分銀3枚,計18分銀。本封所支付的郵資不符合當時寄至美國優惠郵資(7分銀),但符合上一個郵資表寄美國支付9分銀雙倍的18分銀郵資。
1881年12月2日北京經英“客郵局”寄香港封,貼大龍3分銀6枚,計18分銀。此封支付當時英“客郵局”寄往英商埠港口二單位重信函資費,但華郵所支付之18分銀不符合當時寄國外雙倍重信函郵資(英國11分銀×2,萬國郵盟8分銀×2),當時寄往香港信件尚未有優惠郵資,本件亦是以9分銀倍數的郵資支付。
這一個令人感到困擾的問題為本郵資表執行時期(1879年11月15日至1882年11月14日),已見有下個郵
資表規定寄國外貼9分銀郵資信件。據“大龍信封存世考”書,最早由1880年6月5日北京經法“客郵局”寄法國封至1882年10月28日牛莊經法“客郵局”寄英國封之間,見有19封貼9分銀郵資寄國外的大龍封。有這麼多枚以9分銀郵資寄國外封存在,此現象應該不是郵務人員疏失或是投信者一律溢貼的結果,這使人對“疑有另一個郵資表存在”之說的可能性增大;但是在尚未發現海關檔案前,目前還是以“尚待考證”來作暫時評估比較保守。
在此郵資表執行時期可見1枚郵資具有特色的國内封:1882年7月14日天津寄北京中文封,貼大龍闊邊5分銀9枚計45分銀,為十五單位重信函郵資。此闊邊5分銀貼于信封上本是罕見,貼九連票更為珍貴,存世紀錄僅有兩件。
D.1882年11月15日公布郵資表(北京海關總司署第五号通告,第六條)圖14
注:1.由于公衆交寄報紙等的郵資有所降低,因此當郵件太多而信差不便于運送時,海關郵局有保留緩運這類郵件的權力。
2.交寄發往國外的信件時,如按國外的郵資事先貼足外國郵票,将即便利于海關,又對寄件人也有利。這樣的信件隻需再按國内郵資貼足中國郵票即可。
本份郵資表對寄往國外的信件郵資有很大簡化:寄往國外各國均以每半英兩收費9分銀。對寄往日本、美國及香港信件則有優惠郵資:每半英兩收費6分銀。國内互寄信件郵資亦保持每半英兩收費3分銀。雖日後見有1884年11月底發表一份郵資表,但其内容與本份相同,基本上此郵資表執行至海關郵政未期的1896年底。
以下為筆者選出此時期的大龍封來表達此郵資表:
國内一單位重郵資:1882年12月8日由英國經上海英“客郵局”寄牛莊封,貼大龍1分銀3枚,計3分銀。海關郵政時期,中國尚未加入萬國聯盟,故寄往國外信件需經“客郵局”加貼外國郵票始能寄出;寄來中國的國外郵件如需經關郵轉遞運送則須加付國内郵資。本封由上海進口,銷有紅色上海海關日戳及黑色長方形補費戳,顯示于抵目的地時,牛莊郵局于投遞時須向收信人補收國内郵資。本件為唯一銷上海補費戳的大龍封,亦是唯一寄往牛莊的進口大龍封。
寄國外一單位重信件:1885年2月24日由九江經上海法“客郵局”寄英國封,貼大龍票1分銀、3分銀及5分銀各1枚,計9分銀。這是當時典形寄國外一單位重信函的郵資。本封最大特點為九江送抵上海時,先為上海海關收到,後由上海書信館轉遞到上海法“客郵局”。據筆者紀錄,這是唯一由上海書信館郵務操作寄國外的大龍封。由九江關寄出的大龍封存世紀錄僅有4件,封上貼有法“客郵局”25生丁票2枚,與華郵一單位重不符合,尚無合理的解讀。
寄美國優惠郵資:1882年12月4日由天津經美“客郵局”寄美國封,貼大龍票1分銀2枚及5分銀2枚,計12分銀,為雙倍重信函的郵資。
據郵資表之第二點備注,寄往國外信件亦可先自己貼足國外郵票,然後隻須補貼國内郵資即可投寄。但在官方首次于郵資表上正式提倡此方式支付郵資前,已見有不少寄國外郵件僅貼上國内郵資,最早見于1879年8月1日,由北京經法“客郵局”寄法國,此封之郵資處理方式已于上述B表國内郵資讨論過。此種郵資支付法最大的問題為投信者需自備有“客郵局”郵票,通常投信者選擇其本國郵票,或郵班較多的“客郵局”,而不一定是上海海關所選定的“客郵局”。這可能是關郵時期存世法“客郵局”(上海法租界占地較廣,法郵輪郵班較多)混貼封較多的主要原因。
在此郵資表執行期間,亦見到不符合郵資表的信件:
1883年8月13日由鎮江經日“客郵局”寄美國,貼大龍1分銀2枚及5分銀1枚,計7分銀。
1882年11月15日起,寄往美國一單位重信函由7分銀降至6分銀。但很可能寄信者不知郵資表已被調整,故尚以前份郵資表的規格支付,海關人員顯然當成溢貼郵資處理(封上日“客郵”郵票掉落)。
1883年11月23日由牛莊經法“客郵局”寄英國,貼大龍1分銀2枚及5分2枚,計12分銀。封上貼2枚法郵25生丁,代表雙倍郵資,華郵不符合郵資表上的規格。黃建斌前輩以“第一個單位函重支付9分銀國外郵資,第二個單位函重支付3分銀計12分銀”評估,筆者對此郵資的評估覺得勉強亦抱有相當的疑問,因為存世雙倍郵資大龍封不少,但尚似未見過以此方式計算郵資,所以目前還是以“郵資尚待考證”評估為宜。
1884年1月12日由天津經法“客郵局”寄西貢改寄河内,貼大龍1分銀6枚及3分銀2枚,計12分銀。封上所貼法郵25生丁郵資為信函一單位重郵資,與華郵資12分銀不符合。此封郵資亦尚需日後考證。
在本郵資表執行期間有兩件信函具有特殊郵資:
1883年3月25日由北京經法“客郵局”寄德國,貼大龍闊邊5分銀9枚,計45分銀。這是寄國外五單位重信函的郵資。大龍闊邊5分銀貼于封上本來就很罕見,貼有九連票更屬珍罕。這是存世紀錄貼9枚大龍闊邊5分銀信函兩枚中的第二枚。
1883年11月29日由北京經法“客郵局”寄意大利,貼大龍3分銀5枚及5分銀24枚,計135分銀。這是寄國外十五單位重信函的郵資,亦是貼最高郵資的大龍封。本封另一特點為見有3條薫蒸消毒剪痕,為目前紀錄5件大龍薫蒸消毒封之一。
圖15
圖16
圖17郵資表上未見過特别郵資項類
A.明信片
中國郵政當局最早設定明信片郵資為1897年清朝國營郵政開辦時所提及:國内每張洋銀1分,雙片洋銀2分;國外單片洋銀4分,雙片洋銀8分。關郵時期郵資表内似未見過此類郵件的資費。
最早貼大龍郵票之明信片為1879年5月26日由鎮江經英“客郵局”寄英國,貼大龍3分銀1枚。此郵資為當時國内第一類陸路少于200英裡信件之郵資,因明信片無特别郵資,故以第二個郵資表内之信件取費。
之後見有:1881年10月4日德國寄北京(1881年11月28日),改寄上海(12月8日)明信片,片上有補貼的大龍3分銀1枚。此3分銀雖與上片同面值,但這是支付第三個郵資表一單位重,不分郵路或郵程距離的國内信件郵資。1885年4月4日美國經上海(1885年5月12日)寄溫州明信片,本片抵上海關即加貼大龍1分銀1枚,代表當時國内由上海轉遞至溫州明信片郵資。這是唯一貼有大龍郵票的中美混貼片,亦是目前紀錄關郵時期最早以1分銀支付明信片郵資。
1887年10月6日北京寄英國明信片,片上貼大龍1分銀1枚,支付當時國内明信片郵資。另有1枚日本2錢官片寄美國,貼大龍3分銀1枚。黃建斌前輩對此片的評估為:“原票已被揭去,尚留水漬,後經重行補貼者”。據筆者拙見,本片寄于北京1881年11月21日,11月23日抵天津時才補貼國内郵資似不合常理。華裕寬前輩于《中華郵聯會刊》第四期所撰之“華洋書信館被迫貼郵票有可能嗎?”之鴻文内指出此片為“名見經傳”的僞片(61及64頁)。
以目前紀錄4件無疑的貼大龍郵票明信片的郵資來評估,我們可推論:
明信片上所貼大龍郵票均屬國内郵資,寄往國外片為“客郵局”郵資官片,進口片隻收國内資費。
第一個時期(1879年5月26日至1881年11月28日)以國内信函(3分銀)郵資取費。
第二個時期(1885年4月4日至1887年10月6日)以明信片1分銀特别郵資收費。
貼1分銀特别郵資最晩見于1891年9月7日由牛莊寄德國明信片,貼1枚小龍郵票1分銀。
圖18B.挂号郵件
上述海關試辦郵政時期公布的4個郵資表均未見有信件挂号費之項目。檔案資料中雖有1882年11月21日稅署通劄郵字第3号附發之海關郵局規則,其第5條規定郵務人員每日須“登記信件”(toregisterletters)。這與1878年5月1日公布郵資表内之“PostageRegisterBook”之“郵費登記簿”同義,而與日後之“挂号郵件”(registeredmail)涵義不同。
郵壇文獻見有提到關郵時期挂号費為“紅印花郵票”下編,471.7節,554頁:“1892年8月31日上海海關供事多諾芬建議将挂号費由6分銀減為3分銀”。至于關郵時期挂号信件須加付郵資6分銀之郵資表最早僅見于1888年(《中國郵資考》下編,郵資沿革表,p62)。
據筆者紀錄,目前見過最早銷海關挂号戳的信件為1885年6月由天津經英“客郵局”寄德國殘封,其貼于封背的大龍郵票已被剪掉。據封面所貼的英“客郵”票30仙時(雙倍重挂号信件),此封應貼有24分銀大龍郵票。另見有3件有日期可查詢的大龍郵票正規使用時期的挂号封。
1885年8月14日由天津經法“客郵局”寄德國,封背貼大龍5分銀7枚(有郵票掉落痕迹)。據封上所貼的法“客郵局”票(25生丁5枚)可推論本件應為四單位重挂号信函,故華郵資應為4倍9分銀加6分銀挂号費,計42分銀。
1886年4月14日由天津經法“客郵局”寄德國,貼大龍5分銀3枚,計15分銀,為一單位重挂号信函郵資。
1886年10月5日由天津經法“客郵局”寄丹麥,貼大龍1分銀3枚及3分銀4枚,計15分銀,為一單位重挂号信函郵資。
黃建斌郵集内見有1件由天津寄北京國内挂号封,貼大龍3分銀1枚及5分銀3枚,計18分銀。這應為國内四單位重挂号信件,可惜未見有日戳。據所銷之天津中文戳來推斷,此封可能于1886年寄出。
以上是筆者紀錄大龍郵票發行時期銷有天津海關挂号戳的郵件,目前尚未見過銷其他海關挂号戳的信件。最早一件很可惜已不見大龍郵票了,第二件也有大龍郵票掉落,故僅存二件完整大龍挂号封,最後一件為未見銷日戳的挂号封。
結論
在中國海關郵政當局發行第一套大龍郵票的正規使用期間見有4個郵資表:
第一個郵資表于1878年5月1日至1878年11月15日執行約半年,當時隻見有國内郵資表。此期間的大龍封存世紀錄僅有3件,包括最早貼中國官方發行大龍郵票的第一古封。此表以後,郵壇上尚未見過寄往南美洲、非洲或大西洋洲的大龍封,故其郵資暫時故意不提。
第二個郵資表于1878年11月15日至1879年11月15日執行1年,表内郵資分類最多,亦最複雜(尤其是寄往英國的信件),這是此表未公布前郵資誤解的主要原因,亦是本郵資表對早期大龍封郵資解讀的一大貢獻。由圖5封(1878年11月23日)及圖9封(1879年11月15日)之郵資可推論此表确實執行1年。圖19第三個郵資表于1879年11月15日至1882年11月15日執行3年。本表對國内信件郵資不據郵路或其距離一律收取3分銀,對寄往國外的信件亦簡化,僅存一類經意大利布林迪西11分銀,其他萬國郵聯國均以8分銀收取,寄往美國及日本郵件續有優惠信資僅收7分銀。圖13封寄美國貼大龍7分銀為本郵資表執行至1882年11月中旬的最佳實例。
第四個郵資表于1882年11月15日執行至海關郵政晚期。這期間雖見過其他的郵資表,但對收費規格并無改變:國内信件每單位收取3分銀,國外信件每單位收取9分銀,寄往美國、日本及香港信件每單位收優惠郵資6分銀。
由所提出的實例可看出這4個郵資表的執行時期無中斷的相互銜接,上一個郵資表停用後由下一個郵資表來接用。本來希望把每件大龍封的郵資據官方的郵資表無疑地評估、解讀,但我們也發現有不少大龍封的郵資卻不符合郵資表上的規定,如1879年5月16日及1879年9月16日兩封由北京貼8分銀郵資寄巴黎,1879年11月15日至1882年11月15日間以9分銀郵資支付寄往國外的大龍封均似以下一個郵資表規格提前使用。這是關郵時期邏輯不一定行得通的現象,就此時期進口封片處理法,有時加銷補費戳,有時直接由進口局加貼郵票,亦見過抵達目的地時才貼上郵票的實例。筆者認為這亦是關郵史巧妙之處。
由此可看出,大龍封郵資的評估與解讀,尚待各同好先進挖掘更多的海關檔案資料、其他郵資表或郵務規格,來揭秘這些不符合郵資表規格大龍封的懸案。
最後,在此感謝Interasia、Spink、Christie’s、RobsonLowe和D.Feldman各拍賣公司提供彩色圖片,使拙文内容更加充實,提高其可讀性。
參考文獻:
1.大龍郵票紀念專輯:紀念大龍郵票發行110周年,1988。
2.天津郵政史料(第一輯),1988年5月。
3.大龍郵史,中華集郵會/黃建斌文教基金會編,1999年5月。
4.大龍信封存世考,黃建斌,1997。
5.郵史研究(第十五期),“清代海關郵政1878至1879年初郵資之研究”趙人龍.P16-19,“‘大龍信封存世考’資料統計與分析”龔文生,P20-33。
6.集郵彙報,2002年,“海關郵政曆史研究之一大步,天津寄丹麥大龍郵票挂号封的新發現”龔文生,P187-191。
7.中華集郵會,2008年度郵學演講集,“1879年大龍票寄國外封之郵資探讨”龔秀彬,P10-25。
8.中華集郵會,2009年度郵學演講集,“關郵時期明信片郵資再探讨”龔秀彬,P193-209。
9.中國郵刊,第88期,2012,“再探大龍郵票使用時期天津中文戳”龔秀彬,P28-35。
10.亞洲郵學家,卷五,2014年,“大龍郵票發行日期再探讨”龔秀彬,P20-28.
11.亞洲郵學家,皇華璎珞,2015年。
12.ThePhilatelicandPostalHistoryofHongKongandTheTreatyPortsofChinaandJapan.F.W.Webb.1961,LONDON.
13.TheLargeDragons.P.Ireland.1978.
14.TheImperialChina,HistoryofthePosts.to1896.MajorRichardPratt.1994.
15.PostageStampsofChina.TheAnna-LisaandSven-EricBeckemancollection.1878-83TheLargeDragons.Sotheby’sandCorinphilainassociation.HongKong,1996-1997.
16.TheFirstCustomsIssueofthePostageStampsofChina.1878-1885LargeDragons.JaneandDanStenOlsson.2006.
17.CancellationsoftheFirstCustomsIssueofImperialChina,TheWenSunKongCollection.InterAsiaAuctionsLimited.HongKong2012and2013.
18.紅印花郵票(下篇),“交通部郵政總局”編印,1987。
19.中國郵資考,薛聘文,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