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一本雜志對一個學人的意義

一本雜志對一個學人的意義

時間:2024-11-08 01:25:30

瞿林東,1937年12月生,安徽肥東人。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曆史學院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兼曆史學部召集人、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著有《唐代史學論稿》《杜佑評傳》《史學志》《中國史學史綱》《中國史學的理論遺産》《中國簡明史學史》《中國史學通論》《20世紀中國史學散論》《史學在社會中的位置》《中國史學史教程》等書。撰有《曆史學的理論成就與中國史學史研究的發展》《探索中國史學的理論研究話語體系》等論文、評論三百馀篇。

我在《文史知識》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是《談談記述南北朝史事的“八書”“二史”》,刊登于1982年第7、8期。要在一篇文章中介紹十部“正史”,這對我來說的确是一個“考驗”。由于這是北京師範大學曆史系的同事推薦我寫的,所以感到有不小的壓力。經過幾番推敲,我沒有按一部書一部書地來寫,而是把它們視為一個整體,從中歸納出六個問題來寫,即:“八書”“二史”,縱橫交叉,長短互見,曆史特點,社會風貌,典章制度。《文史知識》分成上下篇發表,每篇包含三個問題。此文發表後,受到各方面的好評。自己也感到經過努力,是可以适應《文史知識》這家聲望很高、人氣很盛的雜志的要求的。

1984年春節前夕,我收到中華書局總編輯兼《文史知識》主編李侃先生的一封統一規格的春節賀信,在這信的後半部分,李先生向我約稿,以“東林書院和東林黨”為題,約我為《文史知識》寫稿。我心裡想:李先生也擅長幽默,要在文章題目“東林書院和東林黨”下面署上作者“瞿林東”!當然,是總編輯兼主編約稿,不能不應命。因為我不研究明史,所以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完成了這篇“命題作文”的稿子。原稿寫了一萬多字,經編輯部精心删削,發表出來約八千字。有遠方的朋友寫信鼓勵我,說這篇文章的文字很不錯。而我則認為終于完成了一次“命題作文”的“考試”。正是因為這篇文章的發表,幾年後,東林書院舉辦紀念活動,邀請我去參加,可惜當時因故未能前往,至今引為憾事。

1985年,當時主持《文史知識》編輯工作的楊牧之先生,約我為中華書局的“文史知識文庫”組織一本“史學家小傳”,納入“中華人物志”系列,每篇“小傳”約五六千字,有的可先期在《文史知識》發表。我以為這個想法很好,也符合自己的專業。于是列出了六十位史學家的名單,在牧之先生的支持下,以中華書局的名義約稿,其中也請了幾位老先生撰稿。這就是後來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中華人物志——史學家小傳》,a封面上署了我和牧之先生編的字樣。過了一段時間,台灣出版了這書的繁體字版,而封面卻署為“何茲全、趙俪生等著”。我和一些同行說到此事,大家也都一笑了之。因為何、趙二先生确是我約請他們為“小傳”撰稿的,他們自是“小傳”的作者無疑。

記得是柴劍虹兄主持《文史知識》時,曾幾次要我為《文史知識》的“治學之道”欄目撰文,我幾次都推辭了,我認為寫“治學之道”是老一輩學者的事情,我自己是談不出什麼“道”的。直到1993年,舊事重提,我實在不好意思再推辭,就寫了一篇題為《曆史·史學·理論——我是怎樣研究中國史學史的》的文章,勉強“交了卷”,發表于《文史知識》1994年第1期。不過通過寫這篇文章,也推動自己作了一次自我反思,進一步懂得了“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的道理。同時,對“治學之道”的“道”也有了一點辯證的認識。

……

我和《文史知識》的交往,都離不開“文史知識”這個主題,對我來說,更多的是涉及曆史知識和史學知識。在這方面,有一件影響到我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學術活動的事情,這就是在胡友鳴兄提議下“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連載欄目的設立,以及後來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一書(1994年出版,2000年重印)。關于

此事的前前後後和《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的連載在史學界的反映,我在《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一書的“後記”中已約略談到一些,這裡就不贅述了。我要補充說的一點是,由于《中國古代史學批評縱橫》的連載及結集出版,引發了史學界對史學批評的更多關注,從目前來看,其研究态勢,可謂方興未艾。從史學發展來說,這是要感謝《文史知識》,感謝中華書局的。

在同《文史知識》交往的三十多年中,我在《文史知識》上發表了幾十篇文章,對于我來講,這是一份份“答卷”,也是一次次攀登。其間,我逐漸認識到,《文史知識》一批又一批同仁,有一個共同的目标,即以“小文章”鑄就“大事業”,這個“大事業”就是緻力于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養。要特别強調的是,《文史知識》的“雅俗共賞”的辦刊宗旨,得到讀者的認同、社會的理解,正是它的“大事業”成功的标志之一。

一本雜志對于一個學人來講,究竟有怎樣的意義?我想說:是良師,是益友,是助力,是動力!

(本文由林玉萍整理,并經瞿林東先生審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