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于志飛王紫微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築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鼛鼓弗勝。乃立臯門,臯門有伉。乃立應門,應門将将。乃立冢土,戎醜攸行。(《詩經·大雅·緜》)
這大概是中國最早一首描寫建築營造活動的詩歌,詩中描寫了周人在古公亶父的率領下定居于黃土深厚、水草肥美的周原,并開始大規模建設宮室、宗廟的場景。陝西岐山周原乃周人早期都邑所在,雖然後來武王滅商,東遷豐京,但周原上發現的西周建築遺迹仍然連綿成片、格局精奧,是周人禮樂的化生空間。瓦當,一種延續數千年的中國傳統建築瓦件,就誕生在這片禮樂文明的古老發祥地。
一瓦當出周原
周原鳳雛甲組建築,以屏、門、堂、室前後相重,周以廊房,空間嚴謹,兼備後世建築組群的種種基本要素;召陳西周建築群遺址F3單體,據其柱網可知屋頂很可能為代表最神聖空間形制的上圓下方式(傅熹年《陝西扶風召陳西周建築遺址初探》,《傅熹年建築史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8),或為後世明堂建築的濫觞;齊鎮、雲塘發現的周人庭院階分左右,與《禮記》所言“賓階”“阼階”暗合;而近年發現的鳳雛3号建築遺址不但規模巨大,更以中庭建域立石而被認為是“社祭”所在。
在這禮樂浸潤的都邑裡,延續了數千年的制陶傳統應用到屋宇之上,陶瓦從局部到全部地代替了“茅茨”,不但成為更堅固的遮風避雨材料,也使周人禮樂借助于建築形象而更加隆重、莊嚴。西周中期,筒瓦與闆瓦這兩種中國傳統建築中最基本的瓦件類型就已經形成,迄今所知最早的瓦當也發現于周原遺址召陳村西甲、乙、丙三區建築遺址的西周晚期地層中(近年在鄭州商城遺址宮殿區也發現了用以保護柱根的疑似灰陶“闆瓦”,但尚未見到其用于屋頂的确鑿證據)。這些瓦當均作半圓形,今謂之半瓦當。其表面多作重環紋,頗與商周青銅器上的雲雷紋相似。蓋青銅器本為宗廟祭祀重器,是溝通祖先與今人的媒介,其上紋飾乃是重要的宗法政治符号。瓦當上施用這種同類母題的紋飾,說明其不是普通的功能性“遮朽”構件。周原上的翼翼大廟是周人祖先崇拜的核心精神空間所在,正如今日北京紫禁城無處不在的天子化身——龍之形象一般。
周原發現的瓦當通體塗漆,當面陰紋内為朱紅色。由周人的建築裝飾色彩施及屋瓦,可以推想當時建築整體色彩已相當精美绮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