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劉躍進《文選》收錄曹丕與吳質往還書信.."/>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同盟者的文學活動

同盟者的文學活動

時間:2024-11-08 01:01:21


    撰文/劉躍進

《文選》收錄曹丕與吳質往還書信凡四通,即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又與吳質書》(卷四十二“書”類)、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答魏太子箋》(卷四十“箋”類)。四封信可以分為兩組,第一組是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與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約作于建安十八年五月。第二組是曹丕《又與吳質書》與吳質《答魏太子箋》,約作于建安二十三年二月。

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與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

李善注引《典略》曰:“質為朝歌長。大軍西征,太子南在孟津小城,與質書。”信中提到阮瑀“長逝”,則在建安十七年(212)阮瑀病逝不久所作。

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曰:

五月十八日,丕白:季重無恙。途路雖局,官守有限。願言之懷,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書問緻簡,益用增勞。

每念昔日南皮之遊,誠不可忘。既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間設,終以六博。高談娛心,哀筝順耳。馳騁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繼以朗月。同乘并載,以遊後園。輿輪徐動,參從無聲。清風夜起,悲笳微吟,樂往哀來,怆然傷懷。餘顧而言,斯樂難常。足下之徒,鹹以為然。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元瑜長逝,化為異物。每一念至,何時可言!

方今蕤賓紀時,景風扇物。天氣和暖,衆果具繁。時駕而遊,北遵河曲。從者鳴笳以啟路,文學托乘于《文選》與《三國志》文字有所不同,《文選》收錄文章的開頭“五月十八日,丕白”,結尾“丕白”。十八日,五臣本作“二十八日”,九條本作“廿八日”。《文選》所收比較完整。季重,吳質字。無恙即無憂。“途路雖局,官守有限。願言之懷,良不可任。足下所治僻左,書問緻簡,益用增勞”數句就是對“無恙”的推想。局,近也。彼此相距并不遙遠,但是職責在身,又不能随意脫身。願言之懷,語出《詩經·衛風·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願言思伯,甘心首疾。”由此,“願言”也就成為思念的代稱。良不可任,即思念之情确實難以遏止。良,誠然、确實。任,當也。吳質當時為朝歌長,而曹丕在南邊孟津小城,隻能讓使者傳遞書信表達思念之情,徒增思緒。

後車。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今遣騎到邺,故使枉道相過。行矣,自愛!丕白。

第二部分由思緒引出對過去的回憶。“每念昔日南皮之遊,誠不可忘。既妙思六經,逍遙百氏。彈棋間設,終以六博。高談娛心,哀筝順耳。馳騁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繼以朗月。同乘并載,以遊後園。輿輪徐動,參從無聲”。南皮,渤海郡的一個縣。吳質曾與曹丕同遊此地。曹丕即王位後與吳質書仍複回憶,《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曰:“南皮之遊,存者三人,烈祖龍飛,或将或侯。今惟吾子,栖遲下仕,從我遊處,獨不及門。”讓他難忘的有三事:一是一起讨論六經的妙義,以及各家之說。二是欣賞琴棋書畫,好玩博弈。彈棋,古代流行的一種棋戲。彈棋所用棋局,見曹丕《彈棋賦》,李善注引《藝經》曰:“棋正彈法:二人對局,白、黑棋各六枚。先列棋相當,更先控。三彈不得,各去控一棋先補角。”《典論》說:“餘于他戲弄之事少所喜,惟彈棋略盡其巧。”《世說新語》也說:“魏文帝于此戲特妙,用手巾拂之無不中。”間設,即偶爾設局。六博,或作“愽奕”,亦作“愽弈”,是魏晉時期頗為盛行的一種遊戲。《文選》卷五十二有韋曜《博弈論》,專論沉溺此藝之弊:“今世之人,多不務經術,好玩博弈,廢事棄業,忘寝與食,窮日盡明,繼以脂燭。當其臨局交争,雌雄未決,專精銳意,神迷體倦。人事曠而不修,賓旅阙而不接,雖有太牢之馔、《韶》《夏》之樂,不暇存也。至或賭及衣物,徙棋易行。廉恥之意弛,而忿戾之色發。”可能帶有一定的賭博色彩,故有如此吸引力。三是暢遊西園,賦詩遊宴。曹丕《芙蓉池詩》“乘辇夜行遊,逍遙步西園。雙渠相溉灌,嘉木繞通川”,曹植《公燕詩》“公子敬愛客,終燕不知疲。清夜遊西園,飛蓋相追随”,王粲《雜詩》“日暮遊西園,冀寫憂思情。曲池揚素波,列樹敷丹榮”,都是指此園。張載《魏都賦》注說,文昌殿西有銅爵園,園中有溝渠,有魚池,有花木,有亭台。他們在酒酣耳熱之馀,高談闊論,彈筝娛樂,不舍晝夜。這裡,“高談娛心,哀筝順耳。馳騁北場,旅食南館”,對仗工整。娛心與順耳對,北場與南館對。高談、哀筝,或激揚,或清怨,同乘并載,夜以繼日,無不盡情抒發。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甘瓜,甜瓜。朱李,李子。浮與沉,甘瓜與朱李,清泉與寒水,一一對應,描寫他們怡然快樂的生活。白日既匿,《三國志》作“皦日既沒”。參從,《三國志》作“賓從”,指侍從。然物極必反,樂極生悲。悲從何來?斯樂,《三國志》作“茲樂”,即此樂很難長久。曹丕說這話的時候,吳質還不以為然。而今阮瑀已化為異物,陰陽兩隔。《莊子》說:“假于異物,托于同體。”郭象注:“今死生聚散,變化無方,皆異物也。”賈誼《鳥賦》據此寬慰自己:“化為異物,又何足患?”然而曹丕在回想當初的歡樂時,則感慨系之。

書信的最後一部分又回到現實:“方今蕤賓紀時,景風扇物。天氣和暖,衆果具繁。時駕而遊,北遵河曲。從者鳴笳以啟路,文學托乘于後車。節同時異,物是人非,我勞如何!今遣騎到邺,故使枉道相過。”方今蕤賓紀時,《三國志》作“方今蕤賓紀辰”,是指陰曆五月。《禮記》曰:“仲夏之月,律中蕤賓。”其時風物宜人,瓜果豐富。時而出遊,雖然有鳴笳開路,侍從随後,風景如舊,而友朋已非。“我勞如何”四字,出自《毛詩》“道之雲遠,我勞如何?”想到這些,他派遣使者到邺下,轉道朝歌,遞去書信,表達問候之情。

吳質《在元城與魏太子箋》曰:

臣質言:前蒙延納,侍宴終日,耀靈匿景,繼以華燈。雖虞卿适趙,平原入秦,受贈千金,浮觞旬日,無以過也。小器易盈,先取沉頓,醒寤之後,不識所言。即以五日到官。初至承前,未知深淺。然觀地形,察土宜。西帶常山,連岡平代。北鄰柏人,乃高帝之所忌也。重以泜水,漸漬疆宇,喟然歎息。思淮陰之奇谲,亮成安之失策。南望邯鄲,想廉蔺之風。東接巨鹿,存李齊之流。都人士女,服習禮教,皆懷慷慨之節,包左車之計。而質暗弱,無以莅之。若乃邁德種恩,樹之風聲,使農夫逸豫于疆畔,女工吟詠于機杼,固非質之所能也。至于奉遵科教,班揚明令,下無威福之吏,邑無豪俠之傑。賦事行刑,資于故實,抑亦懔懔有庶幾之心。往者嚴助釋承明之歡,受會稽之位。壽王去侍從之娛,統東郡之任。其後皆克複舊職。追尋前軌,今獨不然,不亦異乎?張敞在外,自謂無奇。陳鹹憤積,思入京城。彼豈虛談誇論,诳耀世俗哉?斯實薄郡守之榮,顯左右之勤也。古今一揆,先後不貿,焉知來者之不如今?聊以當觐,不敢多雲。質死罪死罪。

李善注引《魏略》說,吳質為元城令,赴任時,過邺下辭别曹丕,到任後,與曹丕箋。曹丕為書,吳質作箋,意思一樣,稱謂不同。《後漢書·左周黃傳》載左雄上言:“請自今孝廉年不滿四十,不得察舉,皆先詣公府,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副之端門,練其虛實,以觀異能,以美風俗。”可見箋與奏并稱,為文吏上報之文。箋的開頭自稱“臣某言”,結尾為某“死罪死罪”雲雲。

“前蒙延納,侍宴終日,耀靈匿景,繼以華燈”四句,叙述吳質辭别、曹丕宴請的情形。耀靈,日。華燈,夜燈。指宴會夜以繼日,歡樂異常。随後,作者筆鋒一轉,說:“雖虞卿适趙,平原入秦,受贈千金,浮觞旬日,無以過也。”當年,虞卿遊說趙王,獲賜黃金百镒,且拜為上卿,人稱虞卿。秦昭王給平原君寫信說:“寡人聞君之高義,願與君為布衣之交,君幸過寡人,願與為十日之飲。”平原君遂入秦見昭王。作者引用此典,表示自己被君王賞識。回想起當時宴請場面,作者突然想到可能醉後有所失态,稱“小器易盈,先取沉頓,醒寤之後,不識所言”。沉頓,即沉頓酒困,醉時所言,恐有虧失。到任後依然覺得歉疚,深感自己不知深淺。這是回應曹丕信開頭思念的話。

從“然觀地形,察土宜”到“都人士女,服習禮教,皆懷慷慨之節,包左車之計”,主要描寫元城地理風物。元城,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河北大名縣東北,西臨恒山,與平邑、代縣山岡相連。其北與柏人縣相接。《漢書》載,劉邦東襲韓信,還過趙地,趙相貫高等謀刺,為劉邦所預知,連夜離開。所以文章說:“北鄰柏人,乃高帝之所忌也。”此縣又有泜水流過,浸潤疆域。當年,韓信擊趙,暗中知道趙相成安君陳馀不用李左車之計,大敗趙軍,斬成安君于泜水之上。其後韓信被封為淮陰侯。信中用此典故,“思淮陰之奇谲,亮成安之失策”,說不用李左車之言而敗,故雲失策。亮,通諒,确實。“南望邯鄲,想廉蔺之風。東接巨鹿,存李齊之流”兩句有點費解。邯鄲為趙國首都,廉頗蔺相如為趙國大将,這都沒有問題。問題是“南”字。邯鄲乃在元城西部偏北,何以南望?李齊為趙将,守巨鹿。巨鹿在元城正北,何以說“東接”?前有西、北,此有東、南,這也許是作者虛誇之辭吧?“都人士女,服習禮教,皆懷慷慨之節,包左車之計”數句描寫趙地風俗。所謂“左車之計”,見《漢書》所載李左車願率兵三萬,從後包抄,請成安君堅壁苦守,可惜成安君未聽其言,結果兵敗被殺。

作者這樣寫,無外乎說這個地方,曆來乃兵家必争之地。自己謙遜暗弱,恐難承擔重任,因此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他說自己盡管沒有那種“邁德種恩,樹之風聲”的能力,叫農夫、紅女安居樂業、各得其所,但是可以“奉遵科教,班揚明令”,讓地方官吏愛戴百姓,沒有欺行霸市的行為,行政辦公,也都有所依據,有所敬畏。

這時,作者把話題轉到嚴助和吾丘壽王上來,他希望曹丕說項,讓自己回到京城。當年,嚴助為會稽太守,久不聞問,漢武帝诏問,因留侍中。吾丘壽王也是如此,出為東郡尉,複征為光祿大夫、侍中。二人“皆克複舊職”。這叫吳質非常羨慕。他又舉張敞、陳鹹為例,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視,官複舊職。《漢書》載張敞為膠東相時與朱邑書曰:“值敞遠守劇郡,馭于繩墨,胸臆約結,固無奇矣。”又載陳鹹與陳湯書曰:“即蒙子公力,得入帝城,死不恨矣。”吳質說,張敞、陳鹹并非“虛談誇論,诳耀世俗”,其實就是想留在京城。這道理古今是相通的,所以“聊以當觐,不敢多雲”。觐,見也。作者援引嚴助、吾丘壽王的例子,《答魏太子箋》也提到這兩人,說他們“善謀于國,卒以敗亡,臣竊恥之”,實際上是暗攻楊修。此時,正是曹植、楊修與曹丕、吳質兩派明争暗鬥的關鍵時刻。

《三國志·魏志·王衛二劉傅傳》載:“吳質,濟陰人,以文才為文帝所善,官至振威将軍,假節都督河北諸軍事,封列侯。”裴注引《魏略》曰:“質字季重,以才學通博,為五官将及諸侯所禮愛;質亦善處其兄弟之間,若前世樓君卿之遊五侯矣。及河北平定,為世子,質與劉桢等并在坐席。桢坐譴之際,質出為朝歌長,後遷元城令。”曹丕與吳質的第一組通信,就作于這個時期。

在這前後,政治環境非常微妙。曹植從小就深受父親的寵愛,被認為是“兒中最可定大事者”(《三國志·曹植傳》注引《魏武故事》)。建安二年曹昂死,建安十三年曹沖死,曹丕居長,應當“立嫡以長”。然而,從十三年到二十二年,到底立誰為長,在長達十年的時間裡,曹操似乎一直舉棋不定。在他心目中,曹植确實才華出衆。建安十五年(210年)春,曹操作《求賢令》,稱“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廣泛延攬人才,誠如曹植《與楊德祖書》所說,“設天網以該之,頓八弦以掩之,今悉集茲國矣”。這年冬天,邺城築銅雀台成,曹操将自己的孩子召集到一起,登台賦詩。曹丕《登台賦》稱“建安十七年春遊西園,登銅雀台,命餘兄弟并作”。曹植就好像事先打好腹稿似的,援筆立成《銅雀台賦》,得到曹操的高度贊賞。曹操好像不偏不倚,在轉年正月任命曹丕為五官中郎将,置官屬,為丞相副;曹植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曹操東征孫權,讓曹植守城,告誡說:“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與?”很顯然,這是對他的考驗。

曹丕與吳質通信時,兩人的心裡都承受着很大的壓力,都在想方設法改變這種被動局面。

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起初,曹操對于曹丕似乎并不怎麼感興趣。建安十三年,曹沖病死,曹丕前去安慰其父,曹操卻對曹丕說:“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三國志·魏志·武文世王公傳》)主仆二人當然都明白這話的涵義,常常陷入不安的情緒中。《三國志》裴松之注引《世語》記載,曹丕看到曹植頗得父親的欣賞,内心很焦慮,就把吳質裝在密封的大筐中拉進宮中密謀。這事讓曹植的死黨楊修知道了,向曹操告密,曹丕很緊張。吳質設計,說明天繼續拉着這個大筐進宮,楊修肯定告狀,并受命查驗。如果查驗不符,楊修就有欺君之罪。第二天,楊修果然上當,繼續查驗而無果,曹操由此反而懷疑楊修另有企圖。《世語》還記載,曹操每次出征,他的兒子都要到路邊送行,曹植通常會稱頌大王的功德,祝賀成功,曹操聽後很高興,而曹丕在這方面口才、文筆皆不如,怅然自失。吳質當時為朝歌令,出主意說:以後大王出行,就流涕送行,表示孝心。大家都覺得曹植辭多浮華,而曹丕心誠意切,曹丕在父親面前樹立了很好的形象。在做足了外圍工作後,吳質等串通一些大臣拼命在曹操面前吹風,說袁紹、劉表改變舊制,沒有立嫡長子為太子,結果鬧得國破家亡。這些辦法非常奏效。在經曆了十年誠惶誠恐的歲月之後,曹丕終于在建安二十二年當上了太子。當然,這是後話。可以說,吳質對于曹丕而言,确有保儲之功。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