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邦維對佛教有點兒知識,又讀過.."/>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黃金布地給孤獨:祇園的故事

黃金布地給孤獨:祇園的故事

時間:2024-11-08 12:34:13


    撰文/王邦維

對佛教有點兒知識,又讀過佛經的人都知道,佛經常常這樣開頭:“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以下便是釋迦牟尼說法的具體内容。

講這句開場白的,據說是佛的弟子阿難。阿難“多聞第一”,他随侍釋迦牟尼,佛的教導,他聽得最多。所謂“如是我聞”,意思是“我是這樣聽說的”。阿難與其他佛弟子們聽佛說法的地點,就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裡,“舍衛國”被稱作“室羅伐悉底國”。《大唐西域記》卷六講:

室羅伐悉底國,周六千馀裡。

都城荒頓,疆場無紀。宮城故基周

二十馀裡,雖多荒圮,尚有居人。

谷稼豐,氣序和。風俗淳質,笃學好

福。伽藍數百,圮壞良多。僧徒寡少,

學正量部。天祠百所,外道甚多。

“室羅伐悉底”是梵語Śrāvastī的音譯。“舍衛”或“舍衛國”則是玄奘之前早期佛經中的譯名,來源不是出于梵語。玄奘的翻譯,以梵語為标準,所以有了這個新的譯名。不過,雖然有了玄奘新的翻譯“室羅伐悉底”,“舍衛國”這個名稱在中國仍然最為通用。玄奘之前,東晉的法顯也到過這裡,《法顯傳》裡稱作“拘薩羅國舍衛城”,因為舍衛城曾經是古印度拘薩羅國的首都。

室羅伐悉底國在古代印度是一個有名的地方,也是佛教曆史上最著名的聖地之一。佛經中講,釋迦牟尼三十五歲成道,八十歲涅槃,其間四十五年中有很多時候(有人統計是二十五年)住在室羅伐悉底國,具體的地方就是室羅伐悉底國的“祇樹給孤獨園”。

依照玄奘的記載,這個時候的室羅伐悉底國,已經顯得很衰落,都城荒涼傾頹,居民有一些,但不多。雖然有一百多座佛寺,也大多倒塌,僧人也很少,反而是外道,即信仰印度教的人很多。

不過,不管怎樣,玄奘到了印度,室羅伐悉底國以及“祇樹給孤獨園”,是他一定要朝拜和訪問的地方。《大唐西域記》接下來就講:

城南五六裡有逝多林(唐言勝林,舊曰祇陀,訛也),是給孤獨園。勝軍王大臣善施為佛建精舍。昔為伽藍,今已荒廢。東門左右各建石柱,高七十馀尺。左柱镂輪相于其端,右柱刻牛形于其上,并無憂王之所建也。室宇傾圮,唯馀故基。

“逝多林”是舍衛城附近的一處樹林。“逝多”是梵語Jeta的音譯,意思是“勝利者”,加上vāna,成為Jetavāna,一個譯音,一個譯意,合起來譯為“逝多林”,同時也可以整個意譯為“勝林”。Jeta一詞,早期翻譯為“祇陀”,這是古音,玄奘認為“訛也”,實際上不完全是這樣。

“祇陀”是室羅伐悉底國國王勝軍王的兒子——佛經中也稱作“太子”——的名字。這處園林,最初屬于祇陀太子,因此稱作“祇樹林”“祇樹”或者“祇園”。“祇陀”“祇樹”和“祇園”幾個名稱,在玄奘之前早已流行,為中國的佛教徒接受。這種情形,在玄奘之後也沒有多少改變。

玄奘這裡提到的勝軍王,梵語的原名是Prasenjit,佛經中常常又音譯為“波斯慝王”。勝軍王信仰佛教,是佛教的支持者,他的名字,在佛經中也經常被提到。善施是勝軍王的大臣,梵語原名是Sudāna。su,意思是“善”,dāna的意思是“布施”。但善施還有一個更出名的名字,那就是“給孤獨長者”,簡稱“給孤獨”。玄奘也講了善施為什麼會有這個名字:

善施長者仁而聰敏,積而能散,拯乏濟貧,哀孤恤老。時美其德,号給孤獨焉。

“給孤獨”于是成為善施的另一個稱号,原因是他總是幫助孤獨的老人以及窮人。這個名字的梵文原文是Anāthapiṇḍika。善施能夠這樣做,還因為他是一位“長者”。佛經中講到的“長者”,指的大多是富有的大商人。善施富有,但他“積而能散,拯乏濟貧,哀孤恤老”,所以受人稱贊。

“無憂王”即阿育王。“阿育”一詞,意思就是“無憂”。阿育王是印度古代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國王,也是印度曆史上最有名的國王。他支持和信仰佛教,被認為是佛教最偉大的護法大王。阿育王在佛教的聖地,往往都會豎立高大的石柱。玄奘見到的這兩條石柱,法顯也見到了,兩人都做了同樣的記載。

“逝多林”原本屬于祇陀太子,為什麼又會被稱為“給孤獨園”呢?接下來玄奘講了一個故事:

聞佛功德,深生尊敬。願建精舍,請佛降臨。世尊命舍利子随瞻揆焉,唯太子逝多園地爽垲。尋詣太子,具以情告。太子戲言:“金遍乃賣。”善施聞之,心豁如也。即出藏金,随言布地。有少未滿,太子請留曰:“佛誠良田,宜植善種。”即于空地,建立精舍。

這裡說,善施長者信仰佛教,很想為釋迦牟尼在室羅伐悉底國建造一處房舍,邀請佛來長住。釋迦牟尼接受了善施長者的請求,先派了弟子舍利弗到室羅伐悉底國了解情況。舍利弗發現,隻有太子逝多的一處花園,園地最為寬敞。善施長者跟逝多太子商量,太子開玩笑地說:“你要是用金币把花園裡的地都布滿,我就把花園賣給你。”善施聽了這話,一下就放心了,立即拿出他收藏的金币,遍布到花園的地上。最後還剩下一小塊地沒有布滿,這時太子請善施停下來,說:“佛教就是良田啊,我們都應該修善植福。”太子決定把剩下的一塊土地和花園裡所有的樹木也捐獻出來。善施于是在空地上建立起了精舍。

世尊即之,告阿難曰:“園地善施所買,林樹逝多所施。二人同心,式崇功業,自今已去,應謂此地為逝多林給孤獨園。”

“世尊”是釋迦牟尼佛的尊稱。于是釋迦牟尼來到逝多林,他對阿難說:“園地是善施買的,樹林是逝多太子所施舍。二人同心,建立了這一功業,從今以後,這個地方就應該稱作逝多林給孤獨園。”

這就是佛教傳說中有名的給孤獨長者“黃金布地”的故事。“逝多林給孤獨園”或者說“祇園”,自此成為佛常住的地方,佛經開頭的第一句話也就會不時提到。這個故事,不僅記載在很多佛經裡,佛教的壁畫和雕刻也常常以此作為題材。

當然,所有這些都是佛教的傳說,不過傳說也不是沒有一定的根據。室羅伐悉底或者說舍衛國,在今天印度北方邦的境内。根據近代考古發掘和研究的結果,舊址确定在一處叫做沙赫特·馬赫特(Sahet-Mahet)的村莊。這個地方最早屬于北方邦的巴赫雷奇(Bahraich)縣,現今恢複原來的名字Shravasti,成為單獨的一個行政單位,東北距離北方邦的首府勒克瑙(Lucknow)170公裡。當年城市和佛教留下的遺址,被部分地發掘了出來,現在成為一處規模頗大的遺址公園。

在佛教徒的心目中,祇園是一處神聖的地方,在印度是這樣,在中國也是這樣。唐代的道宣,跟玄奘是同時代的人,曾經還參加過玄奘的譯經團隊,協助玄奘翻譯佛經。道宣沒到過印度,但他編撰過一部《中天竺舍衛國祇洹寺圖經》,祇洹寺又稱祇洹精舍,就是祇園。道宣的書,包括祇園寺的圖,他寫的“序”和印度祇園寺數萬字的描述。依道宣自己的說法,他是因為“感靈”而編撰出這部書。書在中國早已失傳,但唐代到中國求法的日本最有名的求法僧之一,也是日本天台宗的創始人圓珍,把書帶到了日本,保存在日本,不過圖現在已經不存,隻剩下了文字部分。從文字看,道宣對印度祇園寺的描述,大部分根據的是佛經中的描述,稍稍參考了到過印度的中國求法僧的記載,但更多的是出于想象。

在中國,以“祇園”作為名稱的佛寺有過不少,到現在也還有一些。北京地安門内大街曾經有過祇園寺,遼甯盤錦也有祇園寺,不過最有名的,當數安徽九華山的祇園寺,既是名寺,也是古迹。

日本的佛教,從中國傳入。古代日本的佛教,一度完全使用漢譯的佛經,建造的寺廟也模仿中國的風格,日本因此也有祇園寺。京都的東山區,更有有名的“祇園”,不過已經不是寺廟,而是一處以藝伎文化著稱的“花街”,每天遊客絡繹不絕。但“祇園”一名,追本溯源,還是與佛教的祇園寺有關。

不僅祇園,舍衛城一名,後來也成為一種文化象征。北京西郊的圓明園,是清代建成的大型皇家苑囿,園中西北一處,就曾經建有“舍衛城”。圓明園在第二次鴉片戰争時整個被毀,這一處“舍衛城”也不例外。今天的圓明園,雖經重建,西北一隅,仍然偏僻,一片荒煙野草之中,依稀還能見到“舍衛城”的殘垣斷壁。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東方文學中心)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