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作為詩歌批評家的翁方綱

作為詩歌批評家的翁方綱

時間:2024-11-08 11:17:19

中國曆史發展到明清兩代,南方的文化成就整體上超過北方,京師雖為政治、文化中心,當地誕生的著名文人卻少而又少,翁方綱很可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蘇齋。直隸大興人。乾隆十七年(1752)進士,由翰林編修累官至内閣學士、鴻胪寺卿,曾任廣東、江西、山東學政,又曾充江西、湖北、江南、順天鄉試副考官。才學博贍,詩文書畫兼長,又精于金石鑒賞,今人張舜徽《學林脞錄》将他與姚鼐、章學誠并稱為三通儒。他的著述固然多涉及經學或金石學,但這并不妨礙他在乾隆朝名列詩學著作數量第一,堪稱是乾嘉時期在詩學上用功最深的人。他在詩學方面的著述之多、形式之多樣,在乾隆詩壇罕有俦比。除了撰有傳統的詩話、詩選、筆記之外,校訂、箋評前賢的詩學著述是他開的先例,文集中數量豐富的專題論文更是他論詩的獨到之處。

翁方綱雖然科舉成名甚早,但詩學活動要到乾隆三十年才開始活躍,此時他不在京師,正出任廣東學政。是年他在廣州度歲,與選拔諸生在藥洲亭論詩,撰有《藥洲詩話》若幹則。三十二年八月,在雷州看《全唐詩錄》,錢、劉之後,随手取五古;李杜以前,以《唐賢三昧集》《唐詩選十種》相印證。十二月,又讀黃庭堅詩,自覺“今年才于各家各體略見真徑路,是以所得較往年稍多”(翁方綱《家事略記》)。于是第二年他将視學粵東以來巡試諸州與幕中諸子論詩語加以整理,編成《石洲詩話》六卷,後增入兩卷元好問、王漁洋《論詩絕句》的評析,刊行為八卷。

《石洲詩話》中的翁方綱手迹翁方綱的詩學著作雖然豐富,但也有一個缺陷,那就是多系研究某些專書的劄記,而非廣泛閱讀、研讨的心得。如《石洲詩話》八卷,前兩卷論唐人,可能是研讀王漁洋唐詩選本的劄記;三、四兩卷論宋人,像是讀吳之振《宋詩鈔》所記;卷五論金、元人詩,又像是讀元好問《中州集》、顧嗣立《元詩選》所記;卷六為漁洋評杜摘記,系據海鹽張宗柟輯《帶經堂詩話》摘錄;卷七為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中十八首箋說;卷八為王漁洋《戲仿元遺山論詩絕句三十五首》中十六首箋說。全書既沒有先唐詩歌評論,也沒有明代(高叔嗣、徐祯卿是例外)及本朝詩歌批評,說明他的詩歌批評更接近學者式的鑽研而非詩論家的批評。學者式的鑽研給他的詩話帶來濃厚的專業色彩,而非詩論家的批評則又造成讨論問題的非系統性和偶然性。

就翁方綱對王漁洋詩學的研究來看,其用功之專精體現了真正的學術精神。前人讀詩都是為了資吾操觚之用,往往囿于一定的價值觀,憑一己好惡或時論褒貶為去取,眼界常有拘限。翁方綱則以一種研究的精神讀詩,不論大家小家都能認真對待,讨論特定時代的作家,數量每逾前人。在宋詩方面,他曾評厲鹗《宋詩紀事》,原本十五冊還藏于上海圖書館。雖然《石洲詩話》不曾涉及清朝詩人,但現知翁方綱除了批點《漁洋山人精華錄》外,還批評過曹正镛《曹文正公詩集》一卷,隻不過他對當代詩壇确實不像沈德潛、袁枚、法式善等詩論家那麼關注。梁章钜《退庵随筆》在談到王漁洋對王、孟、韋、柳的推崇時曾說:“竊謂王、孟、韋、柳之詩,隻須就選本讀之,隻須遇相稱之題學之。此外初盛中晚各有名家,皆須研究。蘇齋師《石洲詩話》言之詳矣。若專守一家之言,而盡束諸名家不觀,其能免固陋之诮乎?”門生終究是了解老師的,這段議論傳達了翁方綱論詩不專守一家一格、轉益多師的基本傾向。

翁方綱像對于尊崇杜甫的翁方綱來說,主張轉益多師乃是很自然的事,我更關注的是他對學古而至融化之境的強調,這也是他最傾服杜甫之處:“杜五言古詩,活于大謝,深于鮑照,蓋盡有建安、黃初之實際,而并有王、孟諸公之虛神,不可執一以觀之。”(《石洲詩話》卷一)這寥寥數語,已使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昔人之所獨專”的評價,更加具體,更為充實了不少,但大體還在前人評價的框架之内。另一段詩話說:“自初唐至開、寶諸公,非無古調。但諸家既自為體段,而紹古之作,遂特自成家。如射洪、曲江是也。獨至杜公,乃以紹古之緒,雜入随常酧酢布置中,吞吐萬古,沐浴百寶,竟莫測其端倪所在。”(《石洲詩話》卷一)就揭示了杜甫以紹古之緒“雜入随常酧酢布置中”的新變,從詩歌史的角度指出了杜詩首開日常應酬之風的趣向。而且,出于不可動搖的尊杜價值觀,縱然注意到杜詩的世俗色彩,也沒影響他對杜甫這部分詩作的評價,因為他心裡固有一個雅和伧(即粗鄙)的标準。自錢謙益倡導宋元詩風以來,就有人斷言:“詩必襲唐,非也。然離唐必伧。”(孫廷铨《梁蒼岩蕉林近稿序》,《沚亭文集》卷下)結果證明,學宋元詩的确難免流于伧,翁方綱也感覺到了這一點,因而“伧”成為他論宋元詩常用的評語,仿佛它是一個特定時期詩歌的通病。

習慣于在詩歌史的大背景下把握具體詩人、具體作品的得失和意義,确實是翁方綱詩歌批評的一個重要特點。憑藉博學和透徹的曆史眼光,他的詩論不經意中時有精彩的詩史見解。比如他論及宋初詩歌,曾提出不能排除晚唐體,有雲:“石門吳孟舉鈔宋詩,略《西昆》而首取元之,意則高矣。然宋初真面目,自當存之。元之雖為歐、蘇先聲,亦自接脈而已。至于林和靖之高逸,則猶之王無功之在唐初,不得徑以陶、韋嫡派誣之。”(《石洲詩話》卷三)這裡指出吳之振選宋初詩存在一個問題,即重視王禹偁而忽略了西昆體。給予王禹偁好評當然是應該的,但忽略西昆體卻會模糊了宋初詩史的本來面目。畢竟王禹偁隻是連接西昆體和歐、蘇的過渡性人物,其詩風相對于前後的時代都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就像王績在唐初,完全是個孤立的現象,若視之為陶淵明—韋應物古淡風格序列中的一環,就未免将後人之見強加于古人了。這樣的見解與其說是詩歌批評,還不如說是詩歌史論,背後有着還原曆史過程的意識。類似的例子是對元人題畫詩的重視,他注意到:“鄭杲齋東《題徽廟馬麟梅》一首,《題江貫道平遠圖》諸絕句,皆佳。元人自柯敬仲、王元章、倪元鎮、黃子久、吳仲珪每用小詩自題其畫,極多佳制。此外諸家題畫絕句之佳者,指不勝屈。蓋元人題畫,長篇雖多,未免限于李長吉之詞句,罕能變轉。而絕句境地差小,則清思妙語,層見疊出,易于發露本領。”(《石洲詩話》卷五)我們知道,以繪畫為詩歌題材萌生于南朝,唐人所作多為詠畫之體,真正的題畫之詩興起于宋代,但直到元代才因文人多擅三絕而作品日繁。這雖是談藝家的常識,卻很少為人注意。翁方綱出于詩歌史研究的意識,乃特别指出這一現象。由此也可看出翁方綱論詩的曆史感。

翁方綱不隻關注詩歌史上的重要現象,評論作家也留意發掘其獨到的藝術手段。我們知道,正面鋪寫和逆筆是他很看重的筆法,他在批評中也對長于此道的作者格外垂青。《與友論太白詩》一文特别推崇李、杜兩家正面鋪寫的能力,說:“大約古今詩家,皆不敢直擂鼓心,惟李、杜二家能從題之正面實作,所以義山雲:‘李杜操持事略齊,三才萬象共端倪。’蓋非具此胸次者,亦無由而知也。”(《複初齋文集》卷十一)而這種能力在他看來又與魄力之大分不開:“杜之魄力聲音,皆萬古所不再有。其魄力既大,故能于正位卓立鋪寫,而愈覺其超出;其聲音既大,故能于尋常言語,皆作金鐘大镛之響。”(《複初齋文集》卷一)韓愈與蘇轼在這一點上也顯出了差别,他評兩家的《石鼓歌》說:“蘇詩此歌,魄力雄大,不讓韓公,然至描寫正面處,以‘古器’‘衆星’‘缺月’‘嘉禾’錯列于後,以‘郁律蛟蛇’‘指肚’‘箝口’渾舉于前,尤較韓為斟酌動宕矣。而韓則‘快劍斫蛟’一連五句,撐空而出,其氣魄橫絕萬古,固非蘇所能及。方信鋪張實際,非易事也。”(《複初齋文集》卷三)陸遊比起蘇轼來則又遜之:“竹垞嘗摘放翁七律語作比體者,至三四十聯。然亦不僅七律為然,放翁每遇摹寫正面,常用此以舒其筆勢,五古尤多。蓋才力到正面最難出神彩耳,讀此方知蘇之大也。”(《複初齋文集》卷四)僅由一個具體的表現手法,他就深刻地辨析了幾位大詩人力量的高下。相比之下,逆筆不像正面鋪寫這樣與才力相關,他隻注意到黃庭堅的用例,在評論山谷詩之外,他還與法式善交流過自己琢磨黃庭堅詩用逆法的心得。法式善《陶廬雜錄》卷二載:

覃溪先生告餘雲:“山谷學杜所以必用逆法者,正因本領不能敵古人,故不得已而用逆也。若李義山學杜,則不必用逆,又在山谷之上矣。”此皆詩家秘妙真訣也。今我輩又萬萬不及山谷之本領,并用逆亦不能。然則如之何而可?則且先咬着牙忍性,不許用平下,不許直下,不許連下,此方可以入手。不然,則未有能成者也。

在此,翁方綱不僅注意到黃庭堅喜用逆法,而且試圖揭示其背後的動機,經與李商隐對照,他頗有說服力地闡明了前人技巧上師法承傳的複雜情形。這的确是心得之談,對認識與比較杜甫、李商隐、黃庭堅詩歌藝術的異同很有啟發。

談論翁方綱的詩歌批評,還需要提一下與試帖詩相關的問題,這是研究者很少留意的。就我所見資料而言,有清一代試帖詩,聲望最著的宗師是紀昀與吳錫麒兩位。前者是試帖詩學的開創者和總結者,後者是成就最高的作家。但前輩學者嚴迪昌在《清詩史》中則将翁方綱與紀昀相提并論,理由是功令試詩後最早編選試帖詩例的人就是這兩位,況且翁方綱中進士比紀昀還要早兩年,乾隆二十四年即出典江西鄉試,是乾嘉詩壇名宿中第一個奉旨以試帖詩取士者。嚴先生這裡疏忽了,紀昀也在同一年出典山西鄉試,後來兩人都以試帖著述成為乾隆間最重要的試帖詩專家,應與功令試詩後典首科鄉試的特殊經曆有很大關系,但最終決定他們在試帖詩學上地位的還是研究和寫作水平。若就寫作水平而言,與紀昀勢均力敵的自然是吳錫麒。隻不過吳畢竟年輩稍晚,當時堪與紀昀并駕齊驅的就隻有翁方綱了。乾隆二十七年五月,禦試,開列試差諸臣,題“先之勞之,請益至于日至之時”,賦得“竹箭有筠”,得“如”字,翁方綱列一等一名,引見于勤政殿。高宗曰:“翁方綱學問甚好。”(參沈津《翁方綱年譜》,23頁)因此後人回顧本朝試帖詩寫作,認為“乾隆年間,講試律者惟翁覃溪先生與紀公工力悉敵。紀之格老,翁之神超,未易軒轾”(梁章钜《試律叢話》卷三引姜兆翀語)。像當時大多數文人一樣,翁方綱盡管在試律上下過很深的功夫,曆年翰林館課所作也不少,但《複初齋詩集》卷一僅編乾隆十七年至二十八年間所作為《課馀存稿》一卷,自序雲:“壬申十月改庶吉士,此以前之作,山陰胡雲持以為染帖括氣,不可存也。是冬以後,專心習翻譯。洎甲戌散館後,習試席之作,别錄為帙。是以合十二年僅存此一卷。”他的試律尚存《複初齋試詩》鈔本,現藏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圖書館,内收試律80題85首,有鈔錄者朱筆批點。同館還藏有《芸窗改筆》鈔本四冊,第一冊所收試帖詩,有翁方綱朱筆批改,内容涉及句法、格律、語病,相當細緻。翁方綱還撰有《複初齋試律說》,大概是講試律作法的。據梁章钜《試律叢話》卷三說:“餘家舊存藏有覃溪師《複初齋試律說》一本,體例亦略如《我法集》,惜為一友借抄,竟匿之不還。後日侍蘇齋談詩,偶詢及此書,則吾師已不複省記,其家亦久無傳本矣。”如今幸有上述兩種鈔本留存,可藉以略窺翁方綱試律研究之一斑。

翁方綱在今人論著中多作為詩歌理論家來讨論,但清代後學似乎更重視其詩歌批評。鄭獻甫《書〈石洲詩話〉後》曾說:“其題目各家,權衡衆制,可謂精審确當者矣。惟末附論元遺山論詩諸絕句及王文簡論詩諸絕句及校漁洋評杜詩本,實有強作解事,不切本旨者。”(《補學軒文集》卷一)我也更傾向于将翁方綱視為詩歌理論家,并且認為他的學識和成就正體現在對前人詩學的辨析中,至于詩歌批評,似乎見識不高。最典型的是一味拾蘇、黃馀唾,輕視劉禹錫,認為“劉賓客之能事,全在《竹枝詞》”,又說“劉賓客詩品,無論錢、劉、柳,尚在郎君胄、韓君平之下”(《石洲詩話》卷二),完全無視劉禹錫七律的成就和典範性,甚至貶其詩品在郎士元、韓翃之下,見識遠不及王漁洋。且不說郎士元詩向來無甚好評,更不會有人認為勝過劉禹錫;就是韓翃,翁方綱說他“鳴磬夕陽盡,卷簾秋色來”已漸開晚唐之調,“蓋律體奇妙,已無可以争勝前人,故不得不于一二平仄間小為變調,而骨力漸靡,則不可強為也”(同上),也純屬模糊影響之見。據我考察,韓翃恰恰是大曆詩人中難得的還殘留着盛唐馀風、亢爽豪邁之氣不減的詩人,說他走杜甫式的變調取拗之路,即使不是南轅北轍,也可以說是不着邊際,英雄欺人。以詩論家而言,翁方綱才、學都不缺,可能少了點識,即藝術判斷力。

(作者單位: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