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席幾千裡,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陽郭,始見香爐峰。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東林精舍近,日暮但聞鐘。
孟浩然這首《晚泊浔陽望廬山》,寫出廬山在唐人心中至高無上的名山地位,更因有慧遠傳道,有東林名刹,令無數人向往。李白、韋應物、白居易留下不朽篇章,更使名山增色。而北宋中期,陳舜俞以實地考察記錄唐代廬山的遺迹,保存大量詩章,更為讀唐人廬山詩所應知,其書存唐人佚詩之富庶,也可揭出。
陳舜俞(1026-1076),字令舉,号白牛居士,秀州(今浙江嘉興)人。慶曆六年(1046)進士。曆任州縣官。熙甯三年(1070)以屯田員外郎知山陰縣,因上書反對青苗法,貶谪監南康軍酒稅。南康軍領地與今九江相近,其地最有名的勝區就是廬山。陳舜俞貶居多暇,乃于熙甯五年(1072)夏天,以六十日之力,冒暑遊遍廬山南北山各勝迹。“晝行山間,援毫折簡,旁鈔四诘,小大弗擇。夜則發書攻之,至可傳而後已。其高下廣狹,山石水泉,與夫浮屠、老子之宮廟,逸人達士之居舍,廢興衰盛,碑刻詩什,莫不畢載。而又作俯視之圖紀,尋山先後之次,泓泉塊石,無使遺者”(《廬山記》李常序),成《廬山記》五卷。凡八篇,以《叙山水篇》為第一,述廬山曆史與總貌;《叙山北篇》為第二,以東林、西林兩寺為中心;《叙山南篇》為第三,最有名者有歸宗禅院、康王谷與廬山瀑布;《山行易覽》為第四,指示廬山之遊覽路徑,及各名勝寺觀之相隔道裡;《十八賢傳》為第五,叙述東晉蓮社各大德之事迹,以高僧慧遠為最著;以《古人留題篇》為第六,錄東晉至南唐六百多年間名家詩歌;以《古碑目》為第七,錄廬山名碑之碑題與撰書者及刊刻年月;以《古人題名篇》為第八,主要為唐五代人題名。因所錄皆宋初前事實,内容也十之七八皆述唐五代事,故此書實為唐五代廬山全盛時期的鳥瞰實錄,記錄之周詳,保存詩文之豐沛,所涉廬山早期文人行迹,與名勝開發、寺觀興廢等,皆可為研究廬山詩文與唐代文史者所重視。
《廬山記》流傳之命運,可分三節來叙述。一是明清通行本,以《守山閣叢書》本與《四庫全書》本為常見,僅三卷,提要稱原書五篇,僅存前三篇,四、五兩篇缺。至五卷本出,方知全書八篇,此三卷本則為前兩卷,存《叙山水》《叙山北》《叙山南》三篇,為後人誤拆為三卷。二是日藏高山寺古鈔本及其衍傳本,影印者有羅振玉《吉石庵叢書》本,據以校排者,常見則有羅氏《殷禮在斯堂叢書》本與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2095号校排本。羅跋謂其所據本卷二、三為宋椠本,“餘三卷舊鈔補,然于宋諱皆阙筆,蓋亦從宋本出也。書中避諱諸字至高宗諱構字止,而光宗之嫌名敦字則不阙筆,蓋刊于高光間也”。鈔本大體完整,但頗有缺文,雖然如此,學者已經感到很珍貴。近代吳宗慈編《廬山志》,筆者三十年前編《全唐詩補編》和《全唐文補編》,都據以補充了許多廬山詩文。其實,日本内閣文庫藏有該書宋刊本,昭和三十二年(1957)由便利堂影印,當時國人所知甚少。20世紀90年代末,日本福井大學澤崎久和教授撰文《内閣文庫藏宋刊本〈廬山記〉以及〈全唐詩〉的補訂》(刊《福井大學教育學部紀要·人文科學》第四八号),漸為學者所重視。齋藤茂教授和芳村弘道教授曾先後複制文本見示,使我對此得以有更清晰的認識。其中最重要之不同在于高山寺古鈔本卷四至少有兩頁脫殘,造成存詩之誤脫與錯接,其他文字缺訛可得校正者更不可勝數。宋本之可貴也如此,而《廬山記》一書之傳播史,更具有教科書般的特殊意義。
《廬山記》所談廬山名勝,分山北、山南兩區。山北之著名形勝地有香積寺、蓮花洞、大中祥符觀、龍泉精舍、東林寺、翻經台、九天使者廟、白公草堂、上方舍利塔、虎跑泉、遠公塔、大林寺等,山南則有康王谷、仁王院、歸宗禅院、簡寂觀、香爐峰瀑布、香積院、淩雲庵、白鹿洞、李氏山房、青牛谷、五老峰、尋真沖虛觀等,南北山景點大體均衡,與近代以牯嶺為中心形成西人别墅群,乃至北盛而南衰,總體布局有很大不同。陳舜俞之可貴在于每個景點都曾親自踏勘,又援據典籍,搜集傳聞,去僞存真,仔細記錄,叙及裡程與周遭景色。這些叙述對研讀唐人廬山諸詩很有助益,讀者可逐次體會。以下主要談存詩。
我這裡所談《廬山記》存佚詩主要見于該書卷四《古人留題篇》第六。雖然篇幅不大,卻不太方便統計,主要因為各家題詩傳播過程不一,《廬山記》所收也因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換句話說,由于陳舜俞生活年代較早(比蘇轼年長十歲),且所有錄詩皆他在廬山名勝與各家文集中搜尋而得,故錄文具有特殊價值。比方顔真卿《栗裡》一首,黃本《顔魯公文集》卷一二、《全唐詩》卷一五二所收,題作《詠陶淵明》,似乎為全篇,唯《廬山記》題作《栗裡》,且注:“未見全篇。”知所錄僅為片斷,足訂後出文本之誤。《廬山記》錄詩也有錯誤,如錄僧靈澈《題遠大師墳》:“古墓石棱棱,寒雲晚景凝。空悲虎溪月,不見雁門僧。”後世多承其說。但該詩在《太平寰宇記》卷一一一、《類要》卷二○、《輿地紀勝》卷三○則作前進士相裡宗詩,南唐李中有《送相裡秀才之匡山國子監》詩,相裡秀才應即相裡宗,身份、地點皆合,似乎更接近真相。再如收裴休《予自右轄出鎮鐘陵秘監家兄不忍遠别亟見宰坐求替遂得同赴江西時也薦福大德顯公禅門上首言歸東林亦獲結侶道路陪遊每承清論今過寺因留題詩一首》,後錄裴谟《和舍弟留題東林寺》,即和前詩。裴休雖曾鎮江西,名氣也大,但與裴谟并非兄弟。岑仲勉《唐方鎮年表正補》謂裴休非自右丞(右轄)出,休兄亦不名谟,唯《新表》中眷裴氏,僖宗相裴坦之兄名谟,乃知詩實坦作,後人誤書坦為休。後人之誤,源頭即在《廬山記》。
《廬山記》存有大量唐代名家佚詩,在此僅選擇介紹幾首。初唐有崔融《遊東林寺》:“昨度匡山下,春莺曉弄稀。今來湓水曲,秋雁晚行飛。國有文皇召,人慚谪傳歸。回行過梵塔,曆覽遍吳畿。杏樹栽時久,蓮花刻處微。南溪雨飒飒,東岘日輝輝。瀑溜天童捧,香爐法衆圍。煙雲随道路,鸾鶴遠骖騑。遠上靈儀肅,生玄談柄揮。一茲觀佛影,暫欲罷朝衣。”因其曾孫崔能元和間任江州刺史時重刊此詩,得以留存。崔融為武後時文章四友之一,此詩介于古體與近體之間,刻畫工切,粘對講究,足為初唐名篇。秦韬玉《簡寂觀》:“物外靈蹤客到稀,竹房斜掩舊荊扉。丹書萬卷題朱字,碧岫千重鎖翠微。泣露白猿攜子去,唳風玄鶴傍人歸。隻應玉阙名長在,日暮閑雲空自飛。”詩人長于七律,詩中既有對玄修的歆羨,又有不能離開俗世之無奈,與他出身神策将軍,依附宦者攀援仕途,又能吟詠《貧女》詩同情弱者之經曆契合。張又新有《遊匡廬》長詩,我在本刊今年第1期撰文已有介紹,在此從略。張毅夫《春暮寄東林寺行言上人》,全詩為十八句:“駐旆息東林,清泉洗病心。上人開梵夾,趨吏拂塵襟。遊宦情田浼,拘牽覺路沉。爐峰霄漢近,煙樹荔蘿陰。溪浚龍蛇隐,岩高雨露侵。猿聲雲壑斷,磬韻竹房深。危磴随僧上,雲溪策杖尋。古苔疑組繡,怪石競嵚岑。欲問吾師法,衰年力不任。”我在舊輯《全唐詩續拾》據鈔本僅得十句,脫漏“上人開梵夾”四句和“危磴随僧上”四句,也願在此予以補齊。至于前引裴谟、裴坦兄弟之唱和詩,引裴坦一首于下:“麟台朝士辭書府,鳳阙禅宗出帝京。歸到雙林親慧遠,行過五老訪淵明。白衣居士輕班爵,敗衲高僧薄世情。引得病夫無外想,一身師事竺先生。”士大夫禅悅風氣之盛,在此可說顯露無疑。裴休如此,裴坦亦如此,難怪陳舜俞要弄混了。
《廬山記》為晚唐五代一群著名詩僧保存了遺事佚詩,在此談其中三位。修睦,号楚湘,昭宗光化間廬山僧正。交遊至廣,與貫休、齊己、虛中、處默皆為詩友。曾應楊吳征辟往金陵,《唐音癸簽》以為天佑十五年死于朱瑾之難,恐出傳誤。後來他仍歸廬山,乾貞間為東西二林監寺譚論大德,地位頗高。他有詩集《東林集》一卷,不存。《全唐詩》卷八四九存其詩二十多首,卷八八八續補八首。《廬山記》有他存詩寫作本事的記錄,如《題田道者院》:“入門空寂寂,真個出家兒。有行鬼不識,無心人謂癡。古岩寒柏對,流水落花随。欲别一何懶,相逢所恨遲。”《宋高僧傳》卷三○節引,誤田姓為國姓。詩寫出對這位孤寂修佛者閑冷生活的敬意。《廬山記》載田道者為常真,荊南人,勤身耕斸,以接四方遊者。修睦為二林監寺,奉官命廢省庵舍,詢問常真:“今撤子所宇,則何歸乎?”常真回答:“本是林下人,卻歸林下去。”出家人不計較居所,修睦因贈此詩,有相見恨晚之慨。《廬山記》另存修睦佚詩三首,錄一首如下:“底事匡廬坐忘回,其如幽緻勝天台。僧閑吟倚六朝樹,客思晚行三徑苔。明月入池還自出,好雲歸岫又重來。不知十八賢何在,說着令人雙眼開。”(《留題東林寺二首》之二)作者一生在廬山渡過,他留連廬山的幽勝,更喜歡山間之明月自出,好雲重來,更追懷廬山的前賢,每一提及,精神為之健旺。
唐末兩大詩僧貫休、齊己,在《廬山記》中皆存有佚詩。貫休佚詩有《題東林寺四首》之一:“閑行閑坐思攀緣,多是東林古寺前。小瀑便高三百尺,短松多是一千年。盧楞伽畫苔漫盡,殷仲堪碑雨滴穿。今欲更崇蓮社去,不知誰是古諸賢。”他寫了一組詩,不知何故他的詩集《禅月集》偏偏漏收了這一首,詩意其實并不弱。他說居留廬山,經常就在東林寺邊閑行,既愛小瀑短松,看似尋常,都有特殊的記錄。當然更留連名畫古碑,雖然已遭苔侵雨潤,斑痕累累,然東晉風流,仍依稀可辨。最後說對蓮社諸賢的向往,遺憾難有繼續道風者。齊己有《落星寺》《西林水閣》兩首佚詩,錄前一首于下:“此星何事下穹蒼,獨為僧居化渺茫。樓閣雨回青嶂冷,軒窗風渡白蘋香。經秋遠雁橫高漢,飐風寒濤響夜堂。盡日憑欄聊寫望,頓疑身忽在潇湘。”首句從寺名“落星”引出疑問,轉寫僧居之景色。樓閣雨後,青山環繞,不免漸生寒意,然軒窗開敞,風吹陣陣花香。頸聯更寫雁陣橫斜,點綴長空,山間風聲浩蕩,震響夜堂,更增衰瑟。詩人久久盤桓,留連不去,仿佛回到潇湘,潇湘正是他的故鄉。二僧存詩皆多,幾首佚詩也不算太傑出,稍可補阙而已。
南唐時期,廬山為文化中心,聚集了許多詩人,白鹿洞書院人氣尤盛,據《南唐書》和《江南野錄》《南唐近事》諸書所載,若陳贶、劉洞、陳沆等皆曾在此論學傳詩。《廬山記》披載了許多南唐詩人的作品,尤以沈彬、孟賓于、江為三大家多存佚詩。沈彬是江西高安人,在南唐詩人中輩分高,作品多,享年近九十,文學活動幾乎貫穿整個五代時期。《廬山記》存其佚詩四首。如《再到東林寺》:“十五年前還到此,池深苔藓樹垂藤。重遊數處心傷日,不見舊時頭白僧。花有露含長夜月,殿無風動徹明燈。堪驚此去老又老,未有更來能不能。”不知作于何年,很可能在他八十歲以後,既看到寺景風物仍如往日,但也感慨時光流逝,舊時老僧已入新塔,難再相見談禅。自己也年登遐齡,正不知還能再來否。詩的警句是“花有露含長夜月,殿無風動徹明燈”,既看到生命永恒不息,也感慨自己之遲暮衰微,甚可玩味。再如《望廬山》:“東過匡廬忍醉眠,雙眸盡日挂危巅。壓低吳楚殽涵水,約破雲霞獨倚天。一面峭來無鳥徑,數峰狂欲趁漁船。江人莫笑偏凝望,蔔隐長思瀑布前。”《全唐詩》僅存颔聯兩句,是他寫廬山高聳雲天、獨壓東南的名句,因《廬山記》而得見全篇。似乎是偶然經過、遠望廬山而作,因舟行過山而不願望山的機會,最後且有蔔居廬山的心願。孟賓于出身嶺南,中年及第,初仕馬楚,歸南唐登廬山已至暮年。《廬山記》有他二首佚詩。《歸宗寺右軍墨池》:“澄月夜闌僧正定,風生時有葉飄來。幾人到此唯懷想,空繞池邊又卻回。”《簡寂觀》:“錢燼滿庭人醮罷,西峰涼影月沉沉。到來往事碑中說,壇畔徘徊秋正深。”詩意皆頗衰瑟,與他的年齡心情有關。江為,拙輯《全唐詩續拾》據鈔本《廬山記》補詩五首,得宋本補校,知三首皆誤,可信者僅二首,分别是《瀑布》:“廬山正南面,瀑布古來聞。萬裡朝滄海,千尋出白雲。寒聲終自遠,靈派孰為分。除卻天台後,平流莫可群。”詩寫得很有氣勢,“萬裡朝滄海,千尋出白雲”尤妙,可惜前代高手太強,此詩不免被輕慢了。《簡寂觀》:“才入玄都解郁陶,羽人相伴遍遊遨。溪橫洞口紅塵斷,嶽聳天心紫氣高。金井泉秋光潋滟,石壇松古韻蕭騷。吟馀卻歎浮生事,盡被流年減鬓毛。”進道觀而懷出世之想,出觀又感歎浮生一事無成,不禁感歎年齒漸增。詩人後謀奔吳越,為同謀者所發而被殺,在此詩中正可聽到他不甘寂寞的心聲。
《廬山記》所存《全唐詩》未見詩人之佚詩,也舉幾位。
布衣周碏,事迹全無可考,《廬山記》存他《題東林寺》二首:“大中天子海恩深,再使迷徒識佛心。半死白蓮初降雲,欲成荒地又鋪金。僧開石室經猶在,虎印溪泉迹未沉。誰謂五湖書劍客,此生重得見東林。”“再崇玄法象西天,宏闬新高碧嶂前。風送片雲招白馬,鶴迎貧女施金錢。沙門覓佛曾谙路,苦海悲人易得船。三教共興談帝道,大中年是太平年。”詩寫于宣宗大中間廢除會昌限佛諸政後不久,寫出對撥亂反正、重興佛法之欣悅之情,社會意義大于文學意義。
釋匡白是楊吳至南唐間廬山名僧,他最著名的工作是将東林寺所存白居易文集整理刊布,成為宋以後中土所存白集的祖本。《廬山記》存其《題東林二首》:“東林佳景一何長,蘭蕙生多地亦香。堪歎世人來不得,便随雲樹老何妨。倚天蒼翠晴當戶,落石潺湲夜繞廊。到此隻除重結社,自馀閑事莫思量。”“東林繼四絕,物象更清幽。社客去不返,爐峰雲色秋。松枯群狖散,溪大蠹槎流。待蔔歸休計,重來卧石樓。”寫他的日常感受,寫他在禅修中所看到的東林景色。生于亂世,難有大作為,但能于保存文獻稍存心力,後世自應銘記。
五代僧應之《西林》一首:“寺與東林景物齊,泉通虛閣接清溪。樹從山半參差碧,猿向夜深相對啼。岚滴杉松僧舍冷,月明庭戶鶴巢低。徘徊尋遍幽奇處,已有前朝作者題。”應之,俗姓王,初應進士試被黜,遂出家為僧。後唐初,從洪州開元寺僧栖隐學詩,栖隐卒,應之攜其詩百許首,編為《桂峰集》,請魏仲甫為序。南唐中主保大間,為文章應制僧,凡禱祠章疏,一筆皆就。尤工楷書,師柳公權筆法,書名冠于江南,《宣和書譜》卷一一載其書迹。著作很多,存留下來的僅日本駒澤大學圖書館存《五杉練若新學備用集》三卷,卷上多殘,詳見王三慶《病釋應之與〈五杉練若新學備用集〉的相關研究》(刊《成大中文學報》四十八期)。應之詩集,北宋有傳,蘇頌《蘇魏公集》卷七二有《題應之詩》。曆經滄桑,僅存此一篇,堪稱珍貴。
《廬山記》在叙述形勝時,錄有宋人張景等人詩,但在說曆代留題時,僅存一首宋詩,是陸蟾《瀑布》:“正源人莫測,千尺挂雲端。嶽色染不得,神功裁亦難。夏噴猿鳥凝,秋濺鬥牛寒。待濟滄溟後,翻濤更好看。”宋人多以為陸為五代時人,估計陳舜俞也沒覺察此詩其實是寫于宋太宗時。
(作者單位:複旦大學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