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李時珍和《本草綱目》

李時珍和《本草綱目》

時間:2024-11-08 10:53:09

編者按:對中國人而言,“藥聖”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稱得上家喻戶曉,《本草綱目》作為中國傳統藥學著作,在今天仍有巨大參考價值。其關于“瘧疾寒熱,用青蒿一握,水二升,搗汁服之”的記述,曾助力中國科學家屠呦呦成功研制“青蒿素”并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8年是李時珍誕辰500周年,本期特别關注,不僅講述《本草綱目》成書的故事,更帶您走進明朝時的那段曆史,去探究《本草綱目》的時代土壤。

“綱目”本來是史書之一體,昉自朱熹的《資治通鑒綱目》,論者謂此書“以綱提其要,以目紀其詳。綱仿《春秋》,而兼采群史之長;目仿《左氏》,而稽合諸儒之粹。褒貶大義,凜乎烈日秋霜,而繁簡相發,又足為史家之矩範”。史學以外的著作未必适合這一體例,但著述者出于對朱子的仰慕,也在書名中添上“綱目”二字,其著名者如舒天民《六藝綱目》、樓英《醫學綱目》、李時珍《本草綱目》。

李時珍字東璧,号瀕湖,湖北蕲春人。幼習舉子業,年十四補諸生,三舉于鄉皆不售,乃閉門讀書,舉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蔔星相、佛老稗說、樂府諸家,莫不備究。後雖從父李言聞行醫,依然保持儒生本色,其撰著《本草綱目》,不僅在糾正校訂舊經古注之舛缪差訛遺漏,凡例專門指出:“雖曰醫家藥品,其考釋性理,實吾儒格物之學,可裨《爾雅》《詩疏》之缺。”

《本草綱目》卷首開列有“曆代諸家本草”,其末殿以己書,提要說:“明楚府奉祠敕封文林郎蓬溪知縣蕲州李時珍東璧撰。搜羅百氏,訪采四方。始于嘉靖壬子,終于萬曆戊寅,稿凡三易。分為五十二卷,列為一十六部,部各分類,類凡六十。标名為綱,列事為目。增藥三百七十四種,方八千一百六十。”

李時珍的生卒年月沒有确切記載,顧景星為其作傳,隻是說“年七十六,預定死期,為遺表授其子建元”,而未提到具體時間。據李建元《進本草綱目疏》雲:“臣故父李時珍,原任楚府奉祠,奉敕進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縣。生平笃學,刻意纂修,曾著本草一部,甫及刻成,忽值數盡,撰有遺表,令臣代獻。”《明史•李時珍傳》雲:“書成,将上之朝,時珍遽卒。未幾,神宗诏修國史,購四方書籍。其子建元以父遺表及是書來獻,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書。”其說即本于此。

明神宗诏修國史在萬曆二十二年(1594)三月,據《明實錄》,二十四年(1596)十一月,“湖廣蕲州生員李建元奏進《本草綱目》五十八套,章下禮部,書留覽”。此與出土的李建元墓志銘說“歲丙申(1596)冬,公以單騎抵燕京,奉表上”相吻合。《明實錄》說進《本草綱目》五十八套,顯然是印刷本。按照李建元的說法,李時珍在書“甫及刻成”之際,“忽值數盡”,即卒于此書印刷出版後不久。而《本草綱目》最早的版本金陵本書首隻署有“萬曆歲庚寅春上元日”王世貞的序,庚寅為萬曆十八年(1590),這可以視為《本草綱目》開雕時間的上限。換言之,李時珍當卒于萬曆十八年(1590)至萬曆二十四年(1596)之間。

20世紀50年代,張慧劍受上海電影制片廠委托,創作電影劇本《李時珍》,數次前往蕲春考察,攝得李時珍夫婦合葬碑,樹立時間是“萬曆癸巳中秋”,即萬曆二十一年(1593)。學界一般同意此即李時珍的卒年,也是金陵本《本草綱目》初版的時間,由此上溯,确定李時珍生于正德十三年(1518)。萬曆六年(1578)《本草綱目》成書,李時珍六十一歲,兩年後,親赴太倉弇山園谒王世貞,請求王為《本草綱目》賜序。

王世貞對李時珍印象極好,有詩相贈:“李叟維稍直塘樹,便睹仙真跨龍去。卻出青囊肘後書,似求元晏先生序。華陽真逸臨欲仙,誤注本草遲十年。何如但付賢郎舄,羊角橫抟上九天。”但不知為何,這篇序言竟拖延十年,至萬曆十八年(1590)才繳付。王世貞在序言中回憶初見李時珍時的印象—“晬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譚議也,真北鬥以南一人”,對《本草綱目》有高度評價:“如入金谷之園,種色奪目;如登龍君之宮,寶藏悉陳。如對冰壺玉鑒,毛發可指數也。博而不繁,詳而有要,綜核究竟,直窺淵海。茲豈僅以醫書觏哉,實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寶也。”王世貞贈詩末句“賢郎”下有注:“君有子,為蜀中名令。故雲。”這位“為蜀中名令”的賢郎,是李時珍的長子李建中,《蕲州志》有傳,其略雲:“嘉靖四十三年舉于鄉,六上禮官不第,署河南光山教谕,為諸生授經,束脩轉給寒士。升四川蓬溪知縣。”李建中在蓬溪任上政績卓著,按照明代文官父祖封贈制度,外官考滿合格,父母可以獲得對品封贈,《本草綱目》書前李時珍銜“敕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縣知縣”,即由此而來。

“華陽真逸”兩句用道書《桓真人升仙記》中陶弘景的典故,說陶弘景修道有“三是四非”,故不得立即升仙,其中第一非即是:“注藥餌方書,殺禽魚蟲獸救治病苦。雖有救人之心,實負殺禽之罪。”王世貞因此調侃李時珍,何不将後續工作委托給兒子,以便自己輕舉飛仙。王世貞或許隻是戲言,而《本草綱目》的撰著,确實是“全家總動員”。

金陵本以王世貞序言冠首,然後是“輯書姓氏”,題作:“敕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縣知縣蕲州李時珍編輯;雲南永昌府通判男李建中、黃州府儒學生員男李建元校正;應天府儒學生員黃申、高第同閱;太醫院醫士男李建方、蕲州儒學生員男李建木重訂;生員孫李樹宗、生員孫李樹聲、生員孫李樹勳次卷;荊府引禮生孫李樹本楷書;金陵後學胡承龍梓行。”此後即上下兩卷圖例,分别标題“本草綱目附圖卷之上”和“本草綱目附圖卷之下”,兩卷編輯圖繪責任人署名不完全一樣,上卷題:“階文林郎蓬溪知縣男李建中輯,府學生男李建元圖,州學生孫李樹宗校。”下卷題:“階文林郎蓬溪知縣男李建中輯,州學生男李建木圖,州學生孫李樹聲校。”

本書既以“綱目”為名,體例則與前代本草有所不同,在卷一“《神農本經》名例”之下,李時珍說:“今則通合古今諸家之藥,析為十六部。當分者分,當并者并,當移者移,當增者增。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類從,目随綱舉。每藥标一總名,正大綱也;大書氣味、主治,正小綱也。分注釋名、集解、發明,詳其目也;而辨疑、正誤、附錄附之,備其體也;單方又附于其末,詳其用也。大綱之下,明注本草及三品,所以原始也;小綱之下,明注各家之名,所以注實也。分注則各書人名,一則古今之出處不沒,一則各家之是非有歸,雖舊章似乎剖析,而支脈更覺分明。非敢僭越,實便讨尋爾。”

析言之,其體例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區分物類,以部為綱,以類為目;規劃品種,基源為綱,附品為目;叙說藥物,标名為綱,列事為目。

先說“以部為綱,以類為目”。面對數以千計的藥物名目,首要工作是“析族區類、振綱分目”。針對《證類本草》“玉、石、水、土混同,諸蟲、鱗、介不别,或蟲入木部,或木入草部”“或一藥而分數條,或二物而同一處;或木居草部,或蟲入木部;水土共居,蟲魚雜處;淄渑罔辨,玉珷不分”的情況作了較大調整。《本草綱目》共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16部,所謂“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為萬物之先,土為萬物母也。次之以金、石,從土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從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從草木也;次之以蟲、鱗、介、禽、獸,終之以人,從賤至貴也”。盡可能把所有藥物安排在恰當的部類,如“紫麒麟竭”,舊本草為一條,先後安排在玉石部、木部,李時珍考察後認為:“麒麟竭是樹脂,紫是蟲造。”于是麒麟竭留在木部香木類,将紫改到蟲部卵生類。

16部是總綱,其下又分60類,其中草部最細,共分山草類、芳草類、隰草類、毒草類、蔓草類、水草類、石草類、苔類、雜草類,部與類之間構成綱目關系。可貴的是,李時珍對物類關聯性已經有所感知,如在壺盧條釋名項提到“凡蓏屬皆得稱瓜”,這個“蓏屬”,幾乎都是葫蘆科的物種。在草部芳草類,當歸、芎、蘼蕪、蛇床、藁本數條相連續,均是傘形科植物。

再說“基源為綱,附品為目”。同一動植物的不同藥用部位,舊本草有時候被分為不同條目,混亂不堪,《本草綱目》在凡例中規定:“唐、宋增入藥品,或一物再出、三出,或二物、三物混注。今俱考正,分别歸并,但标其綱,而附列其目。如标龍為綱,而齒、角、骨、腦、胎、涎,皆列為目;标粱為綱,而赤、黃粱米,皆列為目之類。”此即以藥物基源為綱,藥用部位為目,按照“目随綱舉”的原則,藥用部位隻能以附品的形式,附屬于主藥之下。例如“牛”條,其下附列黃牛肉、水牛肉、牛頭蹄、牛鼻、牛皮、牛乳、牛血等38個可以入藥的部件作為子目。這樣處理,條目清楚,檢索容易。

具體藥物條文則“标名為綱,列事為目”。《證類本草》及其以前的主流本草,各藥條下的内容乃層疊累加,重點不突出,讀者面對諸如“本草經雲”“陶隐居注”“唐本注”“今注”“圖經曰”“日華子曰”之類的提示詞,倍感茫然。《本草綱目》以藥名為綱,統率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8個子目。凡例闡釋說:“諸品首以釋名,正名也。次以集解,解其出産、形狀、采取也。次以辨疑、正誤,辨其可疑,正其謬誤也。次以修治,謹炮炙也。次以氣味,明性也。次以主治,錄功也。次以發明,疏義也。次以附方,著用也。或欲去方,是有體無用矣。”

“釋名”在于解決與藥名有關的問題。首先确立正名,附列古名、異名、俗名,盡可能地解釋這些名稱的來曆。如藥物“黃芪”,明代已經俗寫作此。李時珍仍據《證類本草》以“黃耆”為正名,将“黃芪”列為别名,在釋名項還特别指出,寫作“蓍”是錯誤的。李時珍說:“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今俗通作黃芪。或作蓍者非矣,蓍乃蓍龜之蓍,音屍。”

“集解”涉及藥物名實、産地、采收等問題。集解項下不僅集中了前代本草的意見,并搜羅子史百家關于物類的文字,無論與醫藥是否相關,皆彙總在條目之下,由此獲得“中國古代百科全書”的稱譽。如李時珍在金魚條集解項說:“金魚有鯉、鲫、鳅、?數種,鳅、?尤難得,獨金鲫耐久,前古罕知。惟《北戶錄》雲:出邛婆塞江,腦中有金。蓋亦訛傳。《述異記》載:晉桓沖遊廬山,見湖中有赤鱗魚。即此也。自宋始有畜者,今則處處人家養玩矣。”達爾文在《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中輾轉引錄這條材料,作為金魚馴養的證據。

集解項并不是簡單的文獻堆砌,許多藥物條下都有作者自己的見解。如白花蛇以蕲州産者為著名,稱“蕲蛇”,蕲州是李時珍的家鄉,集解項對此描述甚詳:

花蛇,湖、蜀皆有,今惟以蕲蛇擅名。然蕲地亦不多得,市肆所貨、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興國州諸山中來。其蛇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脅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連珠。多在石南藤上食其花葉,人以此尋獲。先撒沙土一把,則蟠而不動。以叉取之,用繩懸起,劙刀破腹去腸物,則反尾洗滌其腹,蓋護創爾。乃以竹支定,屈曲盤起,紮縛炕幹。出蕲地者,雖幹枯而眼光不陷,他處者則否矣。故羅願《爾雅翼》雲:蛇死目皆閉,惟蕲州花蛇目開。如生舒、蕲兩界者,則一開一閉。故人以此驗之。又按元稹《長慶集》雲:巴蛇凡百類,惟褰鼻白花蛇,人常不見之。毒人則毛發豎立,飲于溪澗則泥沙盡沸。鷣鳥能食其小者。巴人亦用禁術制之,熏以雄黃煙則腦裂也。此說與蘇頌所說黔蛇相合。然今蕲蛇亦不甚毒,則黔、蜀之蛇雖同有白花,而類性不同,故入藥獨取蕲産者也。

此即蝰蛇科的尖吻蝮。此蛇頭大呈三角形,與頸部可明顯區分,有長管牙,即李時珍所說“龍頭虎口”;吻端由鼻間鱗與吻鱗尖出形成一上翹的突起,即“褰鼻”“反鼻”;體背有灰白色大方形斑塊二十馀,即“方勝文”;尾末端鱗片角質化程度較高,形成一尖出硬物,稱“佛指甲”。

“正誤”乃是針對前代争論極大、對學術影響較深的問題設立的條目。如凝水石載《本草經》,陶弘景描述“此石末置水中,夏月能為冰”,後世本草家覺得不可思議,于是異說紛呈。李時珍在分析前人論述之後,确認陶弘景說的“鹽精”才是正品,而“唐宋諸醫不識此石,而以石膏、方解石為注,誤矣”。這種凝水石為含結晶水的硝酸鹽礦石,在溶解時能夠吸熱,可以使水溫下降,甚至局部結冰。确實如正誤項所感歎的,“凝水之誤,非時珍深察,恐終于絕響矣”。

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5項主要是醫藥學内容,“發明”乃是其中的精華。燈花條發明項提到自己的一個醫案:“我明宗室富順王一孫,嗜燈花,但聞其氣,即哭索不已。時珍診之曰:此癖也。以殺蟲治癖之藥丸服,一料而愈。”這是寄生蟲疾病導緻異食癖,因為診斷明确,所以投以殺蟲藥,很快便獲得了療效。

《本草綱目》的版本大緻可分為“一祖三系”:即約在萬曆二十一年(1593)由金陵書商胡承龍印刷發行的原刻祖本,稱為“金陵本”;萬曆三十一年(1603)夏良心、張鼎思江西南昌重刻本,及以此為底本的若幹覆刻本,習稱“江西本系統”;崇祯十三年(1640)錢蔚起杭州六有堂重刻本,及以此為底本的若幹覆刻本,習稱“錢本系統”,或“武林錢衙本”;光緒十一年(1885)張紹棠南京味古齋重刻本,及以此為底本的若幹覆刻本、石印本,習稱“張本系統”。

不同版本除了文字差異,冠于書首的千馀幅圖例也很有不同。金陵本兩卷共1109幅圖例,由李時珍的兒子李建元、李建木繪制;江西本除極少數修飾加工外,基本忠實于金陵本的圖樣;錢本圖例改為3卷,将金陵本所缺的藤黃圖補完,共有1110幅圖例,由陸喆繪圖、項南洲镂版;張本圖例3卷,參考錢本重繪,部分植物圖例參考《植物名實圖考》繪制,共有1122幅圖例,由許燮年繪圖。

(作者單位:成都中醫藥大學)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