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劉基出生儒戶之家,曾祖父劉濠為宋翰林掌書,祖父劉庭槐為宋太學上舍生,父劉爚為元儒學教谕。劉家三代業儒,“世為右族”。劉基十四歲入郡學,“習舉業,為文有奇氣。決疑義,皆出人意表。凡天文、兵法諸書,過目洞識其要”(黃伯生《誠意伯劉公行狀》)。二十三歲中進士,步入仕途後,前後仕元二十馀年。五十歲時劉基棄元投明,輔佐朱元璋南征北戰凡八年,在滅陳友諒、平張士誠及北伐讨元的重大戰役中,他都直接參與運籌謀劃,起到了重要作用。明王朝建立後,作為開國勳臣,劉基官至禦史中丞,受封誠意伯。雖說劉基晚年幾近蒙冤而死,但在洪武末朱元璋即為其平反昭雪,六百多年來備享身後榮寵,乃有“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之極譽。方國珍原本佃戶出身,後“以販鹽海上為業”,家道日豐。三十歲時被仇家誣告勾結海盜,因官府捕獲甚急,方國珍憤而起事,一時聚衆數千人,逃亡入海,“劫運艘,梗海道”,阻絕元朝的海上糧運。方國珍雖“不知書”,但其人“身長,面黧黑,負膂力,性頗沉勇”,時有“賊精”“海精”之綽号。方國珍起事後,與元朝反複周旋較量,七年間且叛且降,既屢次接受元朝的任官,又乘機先後侵占浙東的台州(今屬浙江)、溫州(今屬浙江)和慶元(今浙江甯波)三郡,發展成為獨霸一方的割據勢力。與方國珍崛起稱霸幾乎同時,元末東南地區兩支重要割據武裝淮東的朱元璋與淮西的張士誠先後渡過長江,謀求發展。朱元璋占據集慶(今江蘇南京),并以此為中心,将勢力範圍向浙東推進。張士誠割據平江(今江蘇蘇州),并将領地向浙西一帶擴張。方國珍迫于東西兩境的軍事壓力,先是接受元朝的任命,出兵征讨張士誠,在取得昆山之戰大捷後,促逼張士誠降元。而當朱元璋軍隊攻克浙東婺州(今浙江金華)、衢州(今屬浙江)和處州三郡後,面臨強兵壓境,方國珍繼又選擇向朱元璋納貢通好,以求鞏固自己的地盤。同時,方國珍向元大都輸貢如故,并接連得到元朝的加爵封賞,官至江浙行省左丞相。當朱元璋先後消滅勁敵陳友諒、張士誠後,方國珍仍負隅觀望,附元之心不改,既北通好于河南的元大将擴廓帖木兒,又南交結于福建的元地方武裝陳友定,圖為掎角之勢,借以自保。然而,元朝國運終結,方國珍已别無回旋馀地,最終選擇歸降,被授廣西行省左丞,但僅食明祿而已。
像方國珍這樣複雜多變的曆史人物,自明清以來,人們對他的評價可謂毀譽不一。如明人宋濂說:“蓋公以豪傑之姿,庇安三路六州十一縣之民,天兵壓境,避而去之。曾無一夫被乎血刃,其有功于生民甚大。”(《故資善大夫廣西等處行中書省左丞方公神道碑銘》)高岱說:“元末諸雄,惟谷珍舉事最早,其所就業最微。觀其所營為,蓋反複狙詐人耳。非有長駕遠馭之才,取威定霸之略。……雖然,谷珍當我聖祖招谕之初,其揣逆順、測成敗甚明,此非有過人之識不能也。使其率義旅歸附,不失為開國元勳矣。乃反複觀望,狐疑不決,卒至國滅身虜,惜哉!”(《鴻猷錄》卷四《平方谷珍》)清人傅維鱗說:“初,國珍之發難黃岩也,元祚正熾,四海奠磐。雖朝政隳挐,中原未至蕩析。國珍非有乘釁伺隙之便,辄誅仇結衆,淩風卷霧于江海之陬,不可謂非雲雷之壯烈焉。叱咤數年,始多控弦勒騎之舉。是亡元者,國珍也。”(《明書》卷九十《方國珍記》)茲舉各家評論角度不同,對方國珍的功過各取一端,或稱頌其生民之舉,或肯定其首義之功,或指責其反複無常之行,雖有片面之嫌,但也不無道理,故而皆屬于有一定代表性的觀點。
究其實,方國珍不過是一個詭詐多端、善于投機的曆史弄潮兒,與棄暗投明、名垂青史的一代開國元勳劉基判然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