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筆者拟從個人實踐出發,結合多年學習、從事曲藝工作的經驗體會,重點談談如何在曲藝高等教育環節中,加大曲藝理論知識的普及力度,積極拓展曲藝人才培養方向。
一、當前曲藝的生存環境不容樂觀
我們常說:曲藝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文藝形式,因其通俗易懂,短小精悍,輕松幽默,又寓教于樂,所以有着極強的藝術生命力和廣泛的群衆基礎。盡管曲藝藝術有着深厚的曆史積澱和藝術傳統,也在大大小小的文藝舞台上都始終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然而,與此同時,我們也能夠清楚地感受到,曲藝的社會地位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尊重。其通俗易懂的内容和形式一方面易于被群衆接受和喜愛,另一方面,也容易被人們理解為輕、淺、浮,很難進入到精英層面,曲藝本身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包括文化内涵,亦往往容易被人忽視。相較于其他藝術門類,曲藝領域雖然也湧現出了諸多的名家,産生過許多經典名作,但在整體社會認知方面,仍有很大欠缺。在相當一部分人的理解中,曲藝這門發端于民間的藝術形式遠不如音樂、舞蹈、美術、戲劇、影視等其他藝術門類那麼“高雅”,甚至與傳統戲曲相比,也往往低人一等。
以曲藝中最為人們熟知的曲種相聲為例,不同的曆史時期内,相聲名家輩出,名作不斷,那些優秀的表演人才被譽為“笑星”,經典的作品也常反複播放和上演,但卻鮮有人願意承認相聲藝術的創作表演同樣具備相應的藝術素養和文化理論修養,反而容易片面地認為從事相聲的創作表演門檻低,既簡單又容易。譬如,常聽說這樣令人哭笑不得的例子:“瞧這孩子,貧嘴聒舌的,幹脆送去學相聲得了。”言下之意似乎相聲的标簽之一便是油嘴滑舌,耍貧嘴。這固然因為當前的相聲舞台上确實充斥了一些有損于相聲格調和品位的低劣作品,直接影響到了人們對于相聲藝術的理解和尊重,同時也反映出很多人對相聲一貫的偏見,就連某些知名作家也在公開場合放言:“我們要放下架子,主動去寫幾段相聲。”這其實恰恰說明,相聲雖然深受人們喜愛,但其自身的創作規律、文化傳統以及藝術表現手法,并未得到普遍的認同。顯然,這樣的社會生态勢必會嚴重影響到相聲藝術在當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大背景下的生存與發展。
不唯相聲如此,曲藝中的其他曲種也多處于這樣的生态劣勢中,或舉步不前,或岌岌可危。細究起來,其中的主要原因還是與曲藝知識的普及力度不夠有關。
迄今為止,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對于“什麼是曲藝”并沒有一個完整和準确的概念,分不清曲藝和戲曲等其他藝術門類的關系,不了解曲藝的曲種究竟有哪些……由于曆史的原因,曲藝(也即過去所說的傳統說唱藝術)多活躍于民間,很少見諸經史子集等正統文論中,多被視作“小道”而不為人重視。人們多将其作為娛樂消遣之形式,而很少關注其内在的文化與思想内涵。甚至在學術界,也長期客觀存在着對曲藝理論的偏見與漠視,以緻曲藝理論研究成果的陣地缺失,聲音微弱,直接影響到曲藝藝術的健康持續發展。
這種偏見與漠視在大衆傳播領域表現得格外突出。我們不難看到,在相當多的媒體報道中,往往是貶多于褒,且多将焦點集中在人事糾紛上,而很少關注曲藝藝術本身。一些媒體的報道或斷章取義或有意混淆概念,置事實于不顧,将原本正常的藝術争鳴經由網絡的放大,逐步升級為不該有的人身攻擊,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過多的負面信息很容易誤導觀衆,也在一定程度上抹殺了絕大多數曲藝從業者的努力成果。特别是其中經常出現對曲藝的錯誤認知與含混表述,這些随處可見的訛誤與傳播亂象恰恰産生了諸多不利影響,嚴重影響到普通民衆對于曲藝文化的關注和認知。
再有,近幾年陸續面市了不少曲藝的普及讀本。究其原因,應該是随着非遺保護工作在我國的深入開展,尤其是一大批曲藝曲種相繼被列入各級非遺名錄,關于曲藝的普及讀物自然相應被納入各地的出版計劃。顯然,這一現象體現了社會各界對曲藝以及相關藝術知識的需求和關注,着實令人振奮。但在仔細閱讀之後,又對其中良莠不齊的出版質量深感擔憂。特别是有些書中明顯是東拼西湊、以訛傳訛的内容,再加上編著者本身對曲藝中的概念混淆,以及出版單位版權意識的淡漠,這樣的“普及讀本”不僅不能為青少年提供準确的曲藝知識,更對傳統曲藝在當下的傳承保護産生不利因素,無形中也讓那些苦于無法将嚴肅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正式出版物的曲藝專業人士更加心寒。
二、加大曲藝理論知識普及力度
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現象,固然有着諸多的客觀原因,但毋庸諱言,與曲藝從業者的自身因素也不無關系。
長期以來,曲藝演員的整體素質普遍偏低,以及曲藝界内部長期以來重演員輕作者,尤其輕理論的積習,一定程度上都影響了曲藝作品質量的提升。曲藝學的學科建設迄今沒有完善,曲藝高等教育的缺失一直以來也是困擾曲藝的人才培養和曲藝事業發展的一大難題,曲藝理論研究隊伍人員稀少,研究成果往往滞後于舞台創作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曲藝藝術整體社會地位的确立和提升。
在許多全國性的曲藝賽事或展演活動中,我們經常發現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諸如報送節目名稱的随意性,在曲藝創演實踐中常有“歌舞化”“戲劇化”“舞美化”及“去方言化”等傾向。這都說明曲藝從業者自身對曲藝的本體認知仍缺乏正确的專業常識和必要的理論認識,也從側面反映了曲藝教育環節中增強曲藝理論知識普及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曲藝理論知識的普遍匮乏,不僅僅反映在曲藝創演實踐活動中時常出現的偏差與謬誤,甚至在一些文化主管部門的指導思路、開展工作的具體環節上也時有體現。當前,各地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熱情很高,往往将其列入當地文化工作的重點内容予以高度重視。此舉對保護傳承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資源固然有着不容置疑的積極意義,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具體落實層面尚存在一些欠缺。其中,僅以傳統曲藝而言,由于對曲藝藝術的本體特征認識不清,未能嚴格區分曲藝與地方戲曲、民歌、民族舞蹈等相關藝術門類的差異,故而在申報項目、傳承計劃等後續工作中,時有表述含混、概念交叉等問題,對于當地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傳承勢必有一定程度的誤導。例如,在一份由地方文化主管部門發布的以祁東漁鼓為主要教學内容的《曲藝表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便多次出現“大力拓展戲曲藝術服務的領域和能力”“劇種、行當”“實現湖南地方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等表述,不免令人遺憾。
在以往的曲藝教育環節中,通常沿用的思路還是重點培養曲藝的表演(伴奏)人才,因而在專業課程設置上,多側重于技術性的表演基礎課程,對曲藝理論類課程雖有涉及但并不做過多硬性要求。然而,随着文藝市場的日益繁榮,多元化文化格局已然存在,一名曲藝演員僅僅具備一定的表演基礎卻缺乏相應的理論儲備,顯然已經難以适應當下的形勢。
目前,有關曲藝學學科建設以及曲藝高等教育的議題正在各方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逐步開始走向正軌,令人欣慰和期待。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8所高等院校開展了本科教育,9所高職院校開展了曲藝大專教育(北京戲曲職業學院日前成立了曲藝系),16所中專學校培養曲藝創作表演專門人才,同時,還有20餘所高校及科研機構開設了曲藝鑒賞相關課程或開展曲藝研究。盡管如此,面對龐大繁雜的文藝演出市場,現有的曲藝專業人才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還不具備太多優勢,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曲藝藝術在整個文化藝術領域中的地位與影響。
筆者認為,欲徹底改變曲藝藝術在當前文藝領域中的生态劣勢,除了完善曲藝專業人才的隊伍建設,更應高度重視對曲藝從業者理論素養的提高。在整個曲藝教育鍊條中,應當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一步增加曲藝理論類課程的設置,從而在教育層面上加大曲藝理論知識的普及力度,進而全面提升曲藝藝術在大文化空間的地位與影響。
三、積極拓展曲藝人才培養方向
曲藝藝術的傳承發展,離不開曲藝專業人才的培養。而在藝術傳承的過程中,加大和完善曲藝教育平台顯然是當務之急。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充分考慮到曲藝人才的培養方向是否單一,除了培養專業的表演人才,曲藝專業的畢業生是否還有其他的就業途徑。
前文已經提及,由于曲藝理論知識的普及力度不夠,直接影響到了人們對于曲藝藝術的整體認知程度偏低,曲藝傳播過程中謬誤不斷的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曲藝藝術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筆者建議:在今後的曲藝教育環節中,一方面要加大曲藝理論知識的普及力度,另一方面,也要積極拓展曲藝人才培養方向。
在首屆曲藝高等教育論壇上,筆者曾經撰文,建議恢複曲藝文學專業的科目設置,并從“培養曲藝創作人才完善曲藝隊伍建設”“提升曲藝人才素養健全曲藝教育鍊條”和“充實曲藝人才隊伍維護曲藝生态平衡”等層面逐一闡述了其在曲藝學學科建設中的積極意義。
之所以有以上的建議,源自于對曆年曲藝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分析。僅以中國北方曲藝學校為例,曆屆表演專業的畢業生,大部分都已成為各地文藝團體的骨幹力量,不過出類拔萃者仍是少數。但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在各地文化管理部門、公共文化領域、藝術科研單位、廣播影視出版行業中,我們的曲藝專業畢業生正發揮着不容小觑的積極作用。顯然,數年曲藝專業知識的強化訓練,尤其是對于曲藝藝術發自内心的熱愛,使得他們無論是在報刊書籍出版、群文創演活動和廣播電視制作等領域,都能自覺借助曲藝學的專業背景,厘清謬誤,大力推廣曲藝知識,以有助于曲藝藝術在整個大文化格局中的進一步傳播與發展。
我們有理由相信,倘若曲藝專業畢業生的流向能夠更加廣泛,勢必會有效減少曲藝傳播過程中的誤讀誤解,更加有利于曲藝事業的全面發展,有利于曲藝藝術的整體傳承。
(責任編輯/張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