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廣播說唱團之後,第一個和我交朋友的是王決同志。他是曲藝作家、曲藝理論家,還是曲藝評論家,同行們都稱他是曲藝界的“活詞典”。他為人熱情且樂于助人,在我進團後不久便手把手地教我寫曲藝段子,從“十三道轍”開始不厭其煩地講解輔導,對我傾囊相授,這是使我永生難忘的一件事。在王決同志無微不至的關懷幫助下,我寫了第一段西河大鼓《請領補助金》,由西河大鼓表演藝術家馬增芬老師演唱,并刊登在《學文化》雜志上。
除了王決同志的熱心幫助,我在曲藝創作上的進步與《曲藝》雜志的幫助密不可分。2012年,由大衆文藝出版社出版了《蔡興林曲藝作品選集》,全書共收錄包括相聲、二人轉、山東快書、西河大鼓、京韻大鼓、河南墜子、小品等曲種的64篇曲藝作品,其中49篇都刊登在《曲藝》雜志上。除了曲藝作品,我還有著述《我和二人轉》《二人轉的表演》《二人轉的說口》《二人轉的旦角藝術》《二人轉的唱功》等30多篇。其中除《我和二人轉》出書成冊,其他篇目均發表在《曲藝》雜志上。
回想起與《曲藝》交往的點點滴滴,一些人和事浮上心頭,令我記憶猶新。
1964年,《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激動人心的長篇報道《急浪丹心》。我讀過之後久久不能平靜,當即決定寫一段曲藝節目。用什麼曲種合适呢?根據報道的内容,我寫了段京韻大鼓,由我團京韻大鼓表演藝術家孫書筠老師演唱,并投稿給了曲藝雜志社。幾天後,我接到曲藝雜志社沈澎年同志打來的電話:“興林同志,你的作品《急浪丹心》收到了。我們收到了四篇同樣題材的作品,經研究确定你的這篇被選中刊發。”這個消息對我無疑是莫大的鼓勵,此後,我的創作熱情更高了,信心也更足了。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曲藝》還刊發了羅君生同志一篇題為《為周總理演唱〈急浪丹心〉》的文章。文章寫道:“……1964年,陸倚琴随天津(市)曲藝團去大慶采風并進行慰問演出,團領導給了她新節目《急浪丹心》的排演任務。這段唱詞是中央廣播說唱團蔡興林創編的,講述了四川嘉陵江上一位老船長在運輸途中突遇山洪,在風大浪急闖險灘的危險時刻,自己的孩子在救險中又不慎落水,緊急關頭老船長舍己為公保住了國家财産,戰勝了風險的故事。……接過唱詞後陸倚琴被生動的故事所吸引,一心搞好。……适逢1965年春節,敬愛的周總理來天津視察工作,市委宣傳部在幹部俱樂部小禮堂組織了一場文藝晚會,以歌舞為主,挑選了李潤傑演唱的快闆書《立井架》和陸倚琴的京韻大鼓《急浪丹心》兩個曲藝節目。……最後攢底是陸倚琴的京韻大鼓。陸老師上場演出時已近午夜,但周總理絲毫沒有倦意,聚精會神地觀看,……周總理一直很高興地聽她的演唱,不時地點頭拍手,聽到妙處帶頭鼓掌。……節目結束後,周總理接見了演員們,并叫陸倚琴坐在他身邊,和她親切交談:‘你唱得很好,聲音好聽,表演很認真。你們都是年輕的一代,要多向老演員學習,好好工作,努力為人民服務!’……為周總理演唱《急浪丹心》是陸倚琴老師一生中最難忘的幸福和最大榮耀。”蔡興林獲獎證書
丁酉春蔡興林九十一歲作于北京回顧我的創作生涯,不少作品都是經由《曲藝》發表的,如與馬增蕙合作并獲得文化部和中國曲藝家協會聯合舉辦的1986年全國曲藝新曲(書)目比賽三等獎的單弦表演唱《星期天》,獲得1995年曲藝雜志社舉辦的“愛國主義題材曲藝作品征文活動”二等獎的單弦《馬蜂戰》,獲評2012年“文化大視野”全國群文系統文藝作品優秀作品獎的山東快書《拒收紅包》等。
每每翻閱當年那些雜志,我深深覺得它們早已成為我從藝以來的一種見證和記錄,提醒着我不忘初心,藝無止境,因此,《曲藝》對我而言有着特别的意義。
此生,我與曲藝結下了不解之緣。曲藝潤澤了我的人生,光耀了我的事業。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與《曲藝》對我的不棄葑菲,左提右攜,苦語針砭,循循善誘的幫助和指導是分不開的。在此,我由衷地感謝《曲藝》雜志,感謝《曲藝》雜志那些誨人不倦的工作人員。在《曲藝》創刊六十周年之際,願我們的《曲藝》越辦越好,願曲藝這門藝術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責任編輯/杜佳)
此生,我與曲藝結下了不解之緣。曲藝潤澤了我的人生,光耀了我的事業。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與《曲藝》對我的不棄葑菲,左提右攜,苦語針砭,循循善誘的幫助和指導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