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讓“冷門”的紹興評話活态發展

讓“冷門”的紹興評話活态發展

時間:2024-11-08 06:43:31

評話演員魏昉昊在紹興地方曲藝展演基地閑園說書紹興評話是一種用純正紹興方言開講的評話藝術,又被稱為“紹興大書”。經紹興籍民間評書藝人傳承發展,又借鑒蘇州、杭州以及上海等地評書藝人的技藝和經驗,紹興評話自成體系,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盛行一時。一句“聽大書去哉”曾是很多百姓茶餘飯後的重要娛樂消遣。

然而,與不少傳統曲藝一樣,紹興評話也一度有了發展斷裂。“文化大革命”期間,曲藝隊伍解散,藝人被迫改行,随着老藝人的相繼謝世,紹興評話陷入青黃不接、後繼乏人的尴尬境地。雖然紹興市文化部門進行搶救性保護,于2008年将紹興評話列入第二批紹興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也有紹興評話第三代傳人如張學章憑借對評話藝術的執著追求,利用業餘時間,借助茶樓、文化館等平台說書。但總體而言,聽書說書的人數趨少。面對這種“冷門”情況,有紹興評話藝人自嘲:“一入‘冷門’深似海,孤軍奮戰‘受寵’難。”

因此,在振興傳統曲藝的語境下,如何讓紹興評話這一較為“冷門”的傳統曲藝活力再現,是當下亟需解決的課題。

一、與時俱進,實現傳統藝術的當代激活

紹興評話最為突出的藝術特色即一人說表,隻說不唱,道具更是簡單到一把折扇、一條方帕、一塊醒木。評話藝人身穿長衫,舌吐蓮花、妙語連珠,說到精彩處,用醒木拍桌,營造聲勢;說到關鍵處,戛然而止,“且聽下回分解”。傳統書目側重以曆史題材為基礎進行創作加工。有的藝人重說表,擅長曆史故事,描述細緻入微,情節絲絲入扣;有的藝人重演裝,擅長講俠義小說,塑造人物音容笑貌,活靈活現,結構嚴謹,妙不可言。

這些都是紹興評話的老底子。但若想使傳統曲藝融入現代生活,實現紹興評話的當代激活,就需在立足傳統的基礎上,緊跟時代節奏,注入時代元素。

一方面,内容上要有“時代性”。如80後評話演員屠海洋,将真實事件改編成《智擒毒枭》《九三槍案》等評話節目;唱蓮花落出名的吳寶炎将習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家訓、家風”的重要講話精神創編成評話節目《三家三德》。這些作品緊跟時代,用紹興評話這一古色古香的“舊瓶”釀造當代生活的“新酒”,在展現傳統文化同時注重引領正确價值觀,傳播正能量,為營造積極向上、團結互助的社會氛圍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另一方面,表演形式上要有“時代性”。紹興評話可進一步學習借鑒蘇州評話和戲劇的表演技巧,研究脫口秀和相聲演員的表現方式來豐富自身表演,以此吸引年輕人。吳寶炎就曾在說書時把戲曲藝術與“說噱唱評”有機結合,并獨創了紹興評話藝術的“三訣”:即大書的套路、故事的底牌;穿時裝、講傳統;說大書、唱小調。這一總結引起了大家對這一“唱”的評話的較大注意。

二、搭建平台,擴大紹興評話傳播面

一是培育茶館式書場。“有水必有橋,有橋必有茶館,有茶館必有說書”,這是紹興的老風俗,傳統茶館曾為紹興評話提供了必需的演出場所和發展的物質保障。但随着城市的發展,傳統茶館數量在紹興逐漸減少,紹興評話這類茶館的“标配”也逐漸被大家所淡忘。若想讓紹興評話重振雄風,重新注重傳統茶館的建設并以之為陣地進行拓展是一種值得提倡的做法。

紹興八字橋畔的閑園茶館,是紹興地方曲藝的展演基地,也是一個比較固定的說書、聽書場所。為滿足聽衆的聽書需求,後搬遷至題扇橋下,每周二、周六為紹興評話專場,前來聽書的人每次都将這家小茶館擠得滿滿當當。雁雨茶樓是引入說書項目的又一家茶樓,負責人因為自己喜歡聽書,不舍兒時的聽書記憶消失,便萌發了為說書人提供說書場所、為傳統文化接力的念頭,收效頗豐。可見,培育茶館式書場,既賦予了茶館、茶樓更多的“文化味”,又為紹興評話提供了生存土壤,對推動瀕危地方曲藝重新在民間紮根有着積極的作用。

二是“牽手”媒體。北京衛視有一檔《北京評書大會》的節目,揚州評話則有《今日生活》《皮五新傳》《揚州好佬》等欄目。而觀紹興評話在這些方面卻顯有些冷清。紹興評話也曾被搬上過屏幕,在蓮花劇場連播七場,讓紹興的廣大老百姓重溫了紹興評話的魅力,也在曲藝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種有益的探索證明了紹興評話同樣具備在廣電媒體上大範圍傳播的藝術魅力。而這種點對面的傳播優勢可以使紹興評話從一場最多面對幾十人、上百人的書場演出形式,一躍成為每天面對上百萬觀衆的電視欄目。揚州電視欄目《今日生活》的成功,證明揚州評話與電視文化的結合是一種有益的創新,紹興的電視欄目可以取其精華,因地制宜地将紹興評話與電視文化融合在一起,并結合當下的新媒體技術加以包裝,以取得收視率和滿意度的雙赢,為評話藝人提供展示的舞台,使得紹興評話藝術獲得新的生命。

三、培育新人,實現紹興評話的薪火傳承

紹興的說書人很少,最年長的就是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學章,已緻力于傳播紹興評話幾十年。但一種藝術勃興的一大标志就是雛鳳之鳴。因此,培育紹興評話新人迫在眉睫。這也是紹興評話走出後繼乏人困境、實現活态發展的最大保證。

傳統曲藝的傳承方式大抵是師徒授受,如此則容易讓一門藝術的發展随人興衰,更不利于與其他藝術形式的交流。而開設紹興評話培訓班,通過零門檻招收學員,由代表性傳承人授課,不僅可以讓紹興評話迅速發展,更能通過不定期邀請省内外評話名家作交流演出而博采衆長。可以說,這既是推進紹興評話薪火相傳的必要舉措,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評話愛好者渴望得到專業學習的期盼。由于它是公益性項目,免費給市民提供教學資源與培訓場所,具有較強的普及性,有助于壯大評話隊伍,助推評話的“星星之火”發展為“燎原之勢”,使得紹興評話得到持續有效的傳承。此外,還可通過舉辦全市說書大賽等活動,選拔具有一定語言和表演天賦的評話人才,對其進行針對性培養;亦或是與紹興藝術類院校合作,開設專門的曲藝課程,培育紹興評話的苗子,使紹興的說書人“開枝散葉”。

自古以來,說書很少有底本,很多依靠口口相傳的形式流傳,所以說,評書話本是實現薪火相傳的物資保障。至今,評話成書在紹興地區唯有吳寶炎著的《紹興評話作品選》。為此,我們應充分發揮代表性傳承人和老藝人的傳承作用,整理、挖掘紹興評話傳統話本,并彙編成冊,為後人研究紹興評話、學習評話藝術儲備豐厚的“物資”。同時開展搶救性記錄工程,為老一輩的評話藝術家分别錄制他們的經典書目,結合文字、實物資料的搜集,為紹興評話保存火種。

紹興評話是紹興地方曲藝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和弘揚紹興評話,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延續,也是對地域特色文化的彰顯。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冷門”的紹興評話再次走進百姓日常生活,成為市民休閑娛樂衆多方式中的一種,這朵曲藝之花必将活化生根、含苞待放,逐漸成長為每一代人都能懂得欣賞、想要欣賞的曲藝形式。

紹興大書代表性傳承人張學章在說書(圖一由屠海洋提供,圖二由陳曉提供)

(責任編輯/馬瑜)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