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有26個民族,有25個少數民族。在上千年的曆史發展中,一些少數民族與漢文化沒有多少交集,其在漫長的生活中為精神寄托和愉悅生活而發展出了獨到的娛樂形式。但文化發展的重要方式是交流,無法與外界文化交互、獲得新活力的文藝形式,其僵化或衰微是不可避免的。如接受漢文化較多的白族、彜族,其曲藝發展就很繁盛。如白族大本曲、彜族海菜腔等,都是用漢語表述的少數民族曲藝形式,體現多民族融合發展曲藝的優點,并可為更大範圍内的觀衆理解和接受。因此,我們還要繼續挖掘整理民間民俗作品,在保留其特色的基礎上适度融入其他曲藝形式的優點,使之能夠在融于曲藝發展新時代的基礎上體現雲南特色。
挖掘整理民間民俗作品離不開群衆的積極支持和參與。為此,我們要整合曲藝作品,做大群衆文藝。發掘、整合雲南16個州市、129個縣市區的曲藝作品和曲藝表演團體,積極引導、團結在中國曲藝家協會的旗幟下,融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突出烏蘭牧騎精神,賦予其新時代的活力,着力打造一支充滿活力的,可以在全國舞台展現雲南風采、也可在廣大基層為群衆表演的曲藝工作者隊伍。
對于這一品牌的建設雲南省曲藝界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我分管雲南省曲協後,雲南曲藝界正在尋找樹立品牌把“小曲藝”打造成“大曲藝”的着力點。其中之一是為曲藝隊伍構築一個牢固的“陣地”,如雲南文苑的多功能演藝廳正在做最後階段的建設,這個有400個座位的演藝廳一旦建成,将成為搭建雲南曲藝大舞台的有力保障。
在完成這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中國曲協幫助進行政策支持、平台建設和業務指導。
地域文化是一個區域一切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凝結與高度統一,是自然文化與社會文化的結合。其本身是一個多元化的概念,“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其實就是對地域文化多元化的闡述與概括。因此,發展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曲藝,就必須既要考慮到特定區域群體對于和本民族、本地區和本城市相關的曆史、傳統、宗教信仰及其載體的長期認同,也要考慮到在這種特色的基礎上适度融入多樣元素,使飽含地域特色的曲藝形式在更容易傳播的同時,也能最大限度保留自身的特色。在形成獨有品牌後,以之負載正向價值、情感歸屬、文化傳統和個性形象等價值觀念,逐步擴大知名度,構建發展舞台,拓展傳播陣地。
(作者:雲南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