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用心感受溫暖、給予溫暖

用心感受溫暖、給予溫暖

時間:2024-11-08 04:18:18

“儒志文教協會”在我們的社區舉辦了一次推廣活動新學期一眨眼就過去一半了——再有兩個月,大學最後1年的第1個學期就要結束。新學期開始時,各種各樣的社團又會在校園裡擺攤子招攬新人了。

這學期我上了一門社會學的課,要寫一篇有關學校社團組織的分析報告,對校園内形形色色的社團,也有了許多自己的思考——大體上我主張社團還是不要加入太多為妙。我在大一、大二的時候,通過“中國學聯”接觸了許多社團和其中的學生,對他們的想法也稍有了解。學生加入社團的動機一般有以下三種:拓展人脈、增強社交;學習相關技能、經驗;興趣愛好或服務他人。讓我們從這3個主要動機着手,一起來“深挖”一下加入社團組織帶來的價值吧。

很多人加入社團都是為了結識新的朋友,拓展自己的人脈,提高英語水平。和社團裡的人一起吃吃喝喝,一起唱歌,一起“嗨皮”,與各國好友交往,感覺自己收獲了真正的友誼,感覺自己人脈發達,感覺在學校裡無所不能……其實,單純的玩鬧隻能讓你成為一個兩手空空、腦子空空的大學生——這些禁不起考驗的朋友,等你遇上事兒要找他們商量或者幫忙的時候,很有可能“絆你一腳”。所以,想結識一些對學習有幫助的外國友人,還是乖乖地在同班或者同科裡找吧。

也有不少同學加入社團組織是抱着“學習學習”的心态。然而,取決于你所在的團體的“質和量”,取決于你在社團裡的“角色”。麥考瑞大學很多社團的管理者,都是和我年齡相差無幾的學長、學姐。他們也都是學生,沒有進入過社會,“管理經驗”大多是由前輩學長口頭傳授的——不用說這些經驗充滿了年輕人的“自我意識”。我和這些社團的管理者接觸比較多,我發現這個狀況帶來的問題就是95%以上的學生社團,如果沒有學校扶持,都是運營不下去的——從每周冗長無聊的例會,以及或曲折、或艱難的活動中就能看出。我想,要是一個企業按照這種方法運營早就破産了。展開說,在這樣的組織裡,你能學到的“管理知識”非常淺薄,沒有普适性,甚至很多都是謬誤。一個有效的學習路徑應該是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交替進行的——上課聽課并交流、下課完成作業練習,也是這個道理。而社團運作明顯缺乏理論學習。從“納新”時用蠻力争奪新生資源,可以看出他們缺乏基本的傳播公關知識;從單純靠情感來維系同學之間的關系,可以看出他們缺乏人力資源管理能力。相信做過“幹事”的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每天過得忙忙碌碌,卻不知道自己獲得了什麼。因為大家付出了太多“沉沒成本”,就像你已經玩了很久的遊戲,攢下了許多“經驗”和“裝備”,即使你覺得自己已經被遊戲“玩”了,卻還想要繼續下去一樣。更不用說,多數人在社團裡并不能成為核心管理者,那就更學不到什麼“有用的東西”了。

我們再來聊聊最不功利的動機——興趣愛好或服務他人。社團組織一般有兩種,一類是以共同興趣愛好結社的,比如吉他社、輪滑社、話劇社等,加入這類組織的同學往往是想滿足表現欲、增長技藝;另外一類是公益服務的,比如學生會,加入的人往往是希望能為别人做點事。如果懷有以上兩種強烈的動機,可以擇優加入一到兩個社團組織。不過,你加入之後會發現你選擇的社團并不是很适合你自己——沒有得以施展的平台,無法發揮自己的興趣愛好或無法有效地服務他人。此時切忌抱着“試試”的心态加入了更多的社團——這會使你精力無法集中,對社團活動敷衍了事,完全享受不到社團活動的樂趣。話說回來,如果你隻是被人強行灌輸了“彈吉他很酷”或者“當志願者很有意義”這些觀點的話,我建議還是三思而後行,不要着急加入社團——事實上我身邊有許多人都是在這種狀态下加入社團的——你可能并不真的有某些很酷的興趣愛好,也不一定真心實意地想去服務别人,隻是為了一種集體安全感罷了。

以上這些都是我的所見所聞、經驗和想法,我也和同學們讨論過我的觀點——有些“老外”覺得我的觀點有些偏激了。但是,學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機會成本”這個概念,無論做什麼事情,不考慮“機會成本”的決策都是不夠理性的。我認為社團組織有存在的價值,但是這個價值隻是針對不太關注自身成長的人來說的——有太多這樣的留學生認為,除了上課、寫作業之外找不到什麼正經事可以做,相對于花大量時間去追劇、打遊戲來說,社團至少是個“正經事”,所以加入社團也算是給自己的生活打開了一扇“窗戶”吧。

加入社團也算是給自己的生活打開了一扇“窗戶”雖然我除了剛入學時加入的“中國學聯”以外,對别的社團都沒有什麼興趣,但在2018年卻心血來潮地參加了一個學聯合作的社工組織“儒志文教協會”。“儒志文教協會”有點像國内大學的實踐性社團,這是他們第一次和大學合作,吸收麥考瑞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加入。“儒志文教協會”創建于2014年,一直緻力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是澳洲政府注冊通過的非營利社會機構。他們希望吸引一些年輕的大學生做義工,帶領小朋友讀“經”,包括三字經、弟子規、論語、易經等等。“儒志文教協會”一直用自己的積蓄維持協會日常成本支出,仔細想想還是很了不起的。

近10年間“吹”起的兒童讀經典之風,已經從國内吹到了海外,在澳洲當地網絡上也引發了很多讨論。有網友認為,這類由海外華人發起的所謂讀經運動不該提倡——“與世隔絕”“傻焖胡炖”的教育,不是傳統的私塾教育,也非儒學教育。網上讨論得相當熱鬧,我大體看了一下,反對方的不滿主要集中在糟蹋經典、糟蹋小朋友天性等方面,而不是單純地排斥“讀經”。他們認為,大量被宗教背景和商業化裹挾的經典,才是這些教育背後的真面目——某些人提倡的不是經典教育、儒學教育,而是泛宗教教育,最貼切的名字應該是“聖賢教育”。反對者還認為,宗教教育是信仰教育,要建立信仰、灌輸大量的宗教經文理念,面向的是宗教追求。經典教育不應該是宗教教育,而是世俗教育,目的是明理辨志。他們這種又有宗教儀式,又有大量背誦宗教經典的做法不可取,而且不适合兒童,明顯違背人的天性。

在“儒志文教協會”我結識了一群有趣的人鑒于網上反對“讀經”的意見很多,我慎重起見,先去“儒志文教協會”試聽了一節課程,才決定加入他們。他們的理念是,真正的讀經過程是,學習、否定、批判、進一步的認知。“儒志文教協會”創始者是一個60多歲的“大爺”——有點學問,說話也在理。他說:“讀經是和吃飯喝水一樣,是一個需要消耗的過程。但是很多人把它等同于積攢财富、積累積分、積累功德——不消耗、不變化,不需要否定、批判、打倒的過程。他們覺得讀懂了某某書,背下了某某書,按照某某傳統做事,就能掌握真理,天下就大同了,自己就圓滿了。這是相當可笑的。”

“儒志文教協會”的讀經班1周開3節課,1節課1個小時,小朋友隻要1周來學習1次就可以了。4月底的時候,在我們的社區舉辦了一次推廣活動,為了能把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給更多當地華人,幫助脫離祖國成長的下一代,使他們可以得到上下五千年中華文明的教育熏陶,也能幫助這些小朋友提高中文口語水平。我作為新加入的義工,不但自己積極參加了這次活動,還拉上了身邊的幾位“損友”。雖然他們平時沒有興趣給小朋友上課,甚至我剛加入“儒志文教協會”做義工的時候還一個勁兒地“打擊”我,但活動當天小夥伴們還是很“給力”地早起了一撥兒,和我一起去現場幫忙。

我覺得,青春年少,就應該多體驗一些有趣的事情。當天的活動我們拿着三字經,教這些從小學“ABC”的小朋友認漢字;和他們用漢語聊天,讓成長在英文環境裡的他們熟悉自己的母語;帶他們讀《百孝經》,告訴他們,回家要懂禮貌要聽大人話……活動過後,家長告訴我們,義工老師講的道理小朋友都會聽進去。聽了家長反饋,我們心裡都特别高興。

以前我不太喜歡小孩子,但通過這段時間的接觸,我和他們已經非常熟悉了,我發現這些小朋友,天真可愛,心裡有夢想,他們對自己不了解的中國文化充滿了好奇。現在,包括小朋友、家長、一起教讀經的義工同學,我結識了一群有趣的人,放下了所有包袱和面具,用心感受溫暖、給予溫暖。我和小夥伴積極地參加了“儒志文教協會”的推廣活動(編輯·張子樂)

E-mail: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