囗陳良飛[摘要]文章結合習近.."/>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澎湃新聞内容建設的“變”與“不變”

澎湃新聞内容建設的“變”與“不變”

時間:2024-11-08 02:36:23


    囗陳良飛

[摘要]文章結合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從采編體系、媒體内容、表達方式、媒體定位四個方面,介紹和分析了澎湃新聞在媒體融合發展道路上的探索,其探索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對于媒體融合發展具有啟示意義。

[關鍵詞]媒體融合公信力影響力澎湃新聞

[中圖分類号]G21[文獻标識碼]A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

在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内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内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争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1]上述指導意見正是包括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内的新媒體進行媒體融合發展探索的一個基石和方向。近一年來,圍繞這一方向,澎湃新聞在媒體内容建設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也有了幾點啟示。

一、采編體系:變的是流程,不變的是稿件質量

在與母體東方早報融合發展過程中,澎湃新聞積極探索中了雙品牌戰略和中央廚房式采編體系。這一做法或可以作為其他媒體融合發展的參考。

其一,雙品牌戰略。在澎湃新聞籌備之初,報社内部有兩種聲音:一種是主張依托東方早報的品牌,包括新聞個人計算機(PC)網站和新聞客戶端都采用東方早報的名稱;另一種就是獨立創制一個品牌。後一種第二種聲音成了主流。

澎湃新聞名稱的由來,源于英文paper的音譯。《東方早報》創刊于2003年7月,定位于上海的一份日報,集中在上海發行,而澎湃新聞則是一個新聞PC網站和新聞客戶端的新媒體産品,全球都可以訪問。這一定位使得澎湃新聞和《東方早報》在内容定位上會有所差異,比如《東方早報》更側重本地新聞,而澎湃新聞則會主打國内新聞。

澎湃新聞從一開始就植根上海,放眼全國。一年多來,各地報業都在探索融合發展議題。有一部分報業集團經營狀況良好,至少在幾年之内完全沒有生存的壓力,但他們也都在思考轉型的問題。

這其中,他們思考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主打什麼?本地新聞,還是中國新聞,或者其他新聞?

做全國性還是做區域性新聞PC網站和新聞客戶端,并無高下之别,主要看媒體自身和所在區域的實際情況。

其二,中央廚房式采編形式。應該說,《東方早報》和澎湃新聞的報網融合是非常徹底的。澎湃新聞從一開始創辦的時候就是舉全報社之力,而不是成立一個新媒體中心來負責籌備。目前《東方早報》和澎湃新聞的運作模式是一個采訪團隊(本地新聞稍有區别)、兩個編輯團隊,也就是所謂的中央廚房式的采編形式。

澎湃新聞采用全天24小時值班制度,澎湃新聞(《東方早報》)記者根據新聞發生發展的情況寫出稿件後,先在澎湃新聞上即時發布,到了夜班時《東方早報》編輯團隊會根據各種情況選稿或者進行補充、整合。

《東方早報》的原創内容絕大部分源自澎湃新聞内容的精選,兩者在編輯方針上既保持方向上的大體一緻,也展現不同媒介載體的各自風格。從目前來看,這種模式既能夠把握兩種媒介載體不同的時效性要求,又能極大節約采訪成本,減少媒體融合發展的成本問題。

在審核把關上,《東方早報》和澎湃新聞共同執行“三審簽發制”,不會因為搶速度而降低審核标準和要求。

二、媒體内容:變的是載體,不變的是内容深度

2015年4月,傳媒業界曾有過一場“學新聞的到底應該在傳統媒體還是在新媒體開始第一份工作”的讨論。

無論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在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媒體報道的基本屬性幾乎從未改變,改變的隻是依托的介質和傳播渠道。

澎湃新聞首席執行官邱兵曾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做過一個比喻。在邱兵看來,凡是沒有經過激烈市場競争的媒體,不管是報紙、雜志還是互聯網,應該都屬于傳統媒體之列;同理,凡是經過了激烈市場競争生存下來的媒體,也不管是報紙、雜志還是互聯網,它們都是新媒體。按照他的理解,一些号稱自己是新媒體的新聞PC網站、移動客戶端沒有經曆激烈市場競争,即使現在活得還很滋潤,如果不追求創新,很快會有走向衰落的一天。相反,一些已經被喚作“古典媒體”的報紙,如果有自己的核心競争力,有創新精神,應該還會存活很久,甚至比大多數新聞PC網站、移動客戶端還久。

内容翔實、文筆優美的深度報道,顯然是一個媒體的核心競争力所在。

從屬性上來看,深度報道和一般新聞并無差别,它一樣是在試圖說清楚一件事情、貼近一個事實真相。不同的是,深度報道在選題判斷上的要求更高、操作周期更長、成本投入更大、對于記者的能力要求更強。

在澎湃新聞一年多的實踐過程中,招募尤其是培養一個深度報道記者是幾乎所有工作之中難度最大的一種。

一個新記者入職,起先需要提供各種選題讓他嘗試,也會派他出差,注意觀察該記者的長處和短闆,繼而分類。适合做一般新聞報道的就去做一般的新聞報道,适合做深度報道的,給空間給時間。深度報道記者遴選是最難的,很多試圖把新記者培養成深度報道記者的努力往往以慘痛的失敗告終。

深度報道對于一個記者的要求相當高。這個人需要強大的體力支持時間較長的出差;還要足夠“聰明”,能夠在“絕望”的時候又找到一個“希望”;知識面廣博的同時,語言表達還要無礙;最後,講故事的能力還要強,能把一個事情講得清楚而動人。

對于一個新記者而言,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媒體有責任去做這樣一件非常吃力而不一定讨好的事情,更要做好失敗的準備。

如果說采編是一個以内容驅動的媒體核心競争力的話,那麼深度報道記者就是核心中的核心。這一年來,媒體界和讀者對于澎湃新聞的印象,很大程度上來自某一篇傳閱較廣的深度報道,來自澎湃新聞對于某一重大事件的持續跟進。

在媒體融合過程中,稿件字數問題也是一個業界相當關心的問題。在移動互聯時代,有一些人認為,讀者已經看不進去一篇長報道了。一些讨論甚至給移動互聯時代的讀者最大容忍度設定為1500字或者更少。

這樣的一個字數設定對于一般報道是成立的,但對于深度報道而言,字數從來不是其跻身熱門新聞,或産生重大影響的障礙。這一點也能從澎湃新聞,文章訪問量排名獲得證明。統計顯示,一年多來,“盤踞”澎湃新聞文章閱讀量排行榜的文章有不少是深度報道,在總排名前十的文章中占一半以上。

三、表達方式:變的是呈現形式,不變的是價值追求

從媒介載體上看,澎湃新聞已經不是傳統的報紙和雜志,它是一個由新聞PC網站、新聞客戶端和手機新聞客戶端等多種新媒體形式構成的一個網絡媒體平台,是一個可以在兩個朋友微信之間分享,或者轉發到朋友圈的信息提供者。

信息的獨家性和實用性當然會是澎湃新聞的追求。在兼顧讀者閱讀習慣之後的文章字數安排也是澎湃新聞的重要考量。當然,更大的改變還是新聞報道的表現形式。

在紙媒時代,深度報道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文字和圖片。但在網絡媒體時代,無論是深度報道還是一般報道,更多的表現形式,比如超文本标記語言第五次修改(H5)、制圖、視頻等齊上陣,和文字一起構成了新聞報道的“大家庭”。具體到澎湃新聞,原來由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構成的采訪團隊新加入了視頻記者、交互産品經理、相關開發技術人員等。

以前的操作模式是文字記者寫稿,攝影記者發圖,但在新媒體時代,文字記者們寫完稿,或在寫稿全過程中都要和其他交互産品的同事密切溝通,與文字稿同一時間推出相關的産品。這對文字記者和攝影記者來說都是一個巨大挑戰,工作量比以前大得多。

除了采用音視頻技術和适用于智能手機、智能平闆電腦客戶端和網站的一切技術外,澎湃新聞還采用360°技術,在屏幕上360°全景展示新聞現場和局部細節,并在界面設計上不斷收集用戶體驗,改進方式,力求完美。

2014年是甲午戰争爆發12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年初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曾用“剜心之痛”來形容甲午戰敗。澎湃新聞非常重視這一紀念活動的宣傳報道,在組織編排時,除了使用多種形式客觀地呈現曆史外,着重突出報道當下感和現實感。

2014年8月1日建軍節這天,澎湃新聞以《讓習總不再有“剜心”之痛:多媒體全景重現甲午海戰》為題,推出了一個數據驅動型的多媒體新聞産品,通過曆史圖片和博物館船艦模型提取細節,從史籍記載中提取數據,三維工程師逐一還原了中日參戰的24艘船艦,制作了360°對比觀看的展示,融合三維動畫和影視後期的方法制作了戰況還原視頻。由于“甲午海戰”的場景栩栩如生,相較文字表達更清晰、直觀,并可以在PC上和手機上閱讀,符合現在移動閱讀的潮流,因而引起了大量網友點贊和轉發。

四、媒體定位:變的是領域側重,不變的是公器意識

澎湃新聞自誕生之日起就緊扣“時政+思想”的定位,這也是一年多探索的啟示之一。

目前,澎湃新聞擁有40多個欄目,日發稿量100多篇共20餘萬字,原創新聞占比不少。以《打虎記》欄目為例,該欄目契合了澎湃新聞“時政+思想”的定位,更重要的是,契合了十八大以來中央政府反腐倡廉的總體形勢。

《打虎記》在絕大多數時候訪問量排名靠前,澎湃新聞也緻力于将它打造成“反腐倡廉第一平台”。首先,我們配備了澎湃新聞實力最強的調查記者。其次,要聞中心在抓取稿件時,對反腐新聞做重點關注。再次,注重反腐報道的覆蓋性。我們對上至副部級以上、下至科級以下的腐敗官員都進行曝光,并且注重曝光的典型性。另外,我們在事實的探究方面加強了力度。以前,僅泛泛地報道一件事情,現在要把每個人、每個事件,用解剖麻雀的方式來做,做細、做透、做深,這是一種操作改進。

相對而言,國内目前的時政報道水平還處于一個相對較低的階段,而且有一個固定的閱讀群體。在短時期内實現時政報道的突破,是澎湃新聞内容建設的一個探索方向。跑國家部委,和各級各類機構建立固定聯系,獲取第一手資料和信息,這當然是常規時政報道的題中應有之義。但隻依靠這些手段肯定是不行的。澎湃新聞從管理層級上看,還隻是一個地方新聞媒體,在權威信息的獲取上無法和中央媒體相提并論。

在實踐中,澎湃新聞摸索出了一套“立體式監控體系”。第一,中央主要媒體和31個省份的黨報、重要報紙和重點新聞網站必須全覆蓋,它們頭版或者要聞版經常會有一些重要文章披露或者重要人事變動。有些會被新聞門戶抓取,有些則很容易“沉”在信息的汪洋裡。第二,已經公開報道出來的新聞,你能看到,别人也能看到。光是“監控”媒體肯定是不夠的,很多官方機構和單位的信息是一個大“富礦”,媒體挖掘得還遠遠不夠。第三,前面兩種的“監控”方式都是面上的“監控”,費時費力,非常辛苦,目的性不強,屬于“逛超市”型“監控”方式,而關鍵詞檢索更有效。設定一些常見關鍵詞,在搜索引擎裡進行定向檢索,往往會發現一些很重要的新聞。這些關鍵詞又分為常見關鍵詞和特定關鍵詞。有些關鍵詞具有“永遠”的魅力,有些關鍵詞隻在特定時期很火。

以澎湃新聞的《人事風向》欄目為例,目前該欄目主要關注黨政官員、軍方人事和外交人事。這三類人事報道的“監控”方式有很大不同。中國經濟網的人事頻道和人民網組織人事頻道基本上是兩個比較全面的黨政官員人事變動頻道,信息内容一般較短,澎湃新聞會根據他們的信息進行一些人物跟進報道。但是這兩個頻道也無法做到全覆蓋,澎湃新聞會進行一些關鍵詞“監控”。在關鍵詞的選取上,除了特定人名和職務,動詞往往是最有效的。在黨政官員人事變動上,當選、不再擔任、另有任用、幹部任前公示、兼任、拟任、提拔、表決通過等關鍵詞的選取往往是最有效的。但是外交人事變動的關鍵詞又不是這樣的。在實踐中,澎湃新聞探索出這樣一個規律:抵達、遞交國書、履新、餞行4個關鍵詞基本上能夠涵蓋駐外大使的調整情況。

總之,積極探索各種采編方式和結構、尊重新聞規律、凸顯新聞專業性和清晰定位是澎湃新聞在内容建設上的幾點啟示。

注釋:

[1]李雪昆,趙新樂.《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審議通過引業界關注媒體深度融合熱潮将至.中國新聞出版報,2014-08-20(01).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