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國内主流教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探究

國内主流教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探究

時間:2024-11-08 02:24:20

[摘要]在媒體融合發展背景下,國内各級主流教育媒體在融合發展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但媒體融合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大多停留在單一方面、淺表層次。國内主流教育媒體隻有在理念上從簡單疊加到思維創生、内容上從淺層移植到深度創新、用戶上從單一傳播到多元服務、管理上從各自為政到一體發展的轉型升級,才能真正促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發展。

[關鍵詞]國内主流教育媒體深度融合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号]G23[文獻标識碼]A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媒體創新融合的頂層設計出台。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會議上強調,要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内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内容、渠道、平台、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争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近年來,國内主流教育媒體在融合發展方面做出了許多有益的嘗試,紛紛開通運營微博和微信訂閱号,但在融合的廣度和深度上,大多仍停留在單一方面、淺表層次。本文嘗試從四個方面,探究國内主流教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路徑。

一、理念融合:從簡單疊加到思維創生

從理論層面來看,媒體融合主要包括三個層面:一是物質層面的融合,即工具層面的融合;二是操作層面的融合,即業務(包括傳播業務和經營業務)層面的融合;三是理念層面的融合,即意識層面的融合。[1]理念是行動的先導,要推動媒體融合發展,首先就要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理念層面的融合。當前,國内各級主流教育媒體在融合發展方面存在的“跟不上、不适應、不到位”的問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跳出傳統媒體的本位和思維,把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兩種形态簡單疊加。因此,國内各級主流教育媒體必須破除陳舊觀念的束縛,強化互聯網思維,創生适應媒體融合發展的新觀念、新思維。

1.樹立以有效傳播為核心的大傳播觀

傳統的主流教育媒體主要以教育報刊為平台,一般按主管主辦方行政級别,劃分為國家級、省級、市級等教育媒體。不同等級教育媒體的宣傳報道和文章刊發,對一個教育單位或者教育工作者的績效評定,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由此造成這些教育媒體形成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态,往往簡單地傳播信息,而不看重傳播效果。伴随互聯網新技術的迅猛發展,這種傳播理念已經不符合時代和受衆的要求。于是,部分主流教育媒體辦起網站,開設相應的微博、微信公衆号,有的還專門設立新媒體部門,進行獨立運作。但總體來看,多數教育媒體隻是将新媒體作為傳統媒體平台的補充,有的隻是把紙媒上的内容簡單地移植過去,缺乏對内容的深度整合加工;有的則是将傳統媒體業務與新媒體業務并行疊加,沒有發揮出整體優勢。

因此,在媒體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應該樹立以有效傳播為核心的大傳播觀,不局限于傳統媒體的等級,真正“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内容建設為根本”,整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有針對性地創生信息,達到傳播的最優化。這就要求樹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一體化發展的理念,實現各種媒介資源、生産要素的有效整合,實現信息内容、技術應用、平台終端、人才隊伍的共享融通,形成傳播影響力的共振放大效應。

2.強化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技術的革新,是媒體融合發展最根本的推動力。“互聯網+媒體”的發展态勢,既是對傳統媒體的挑戰,也是傳統媒體脫胎換骨、順應時代發展的重要契機。這其中離不開互聯網思維的建立。主流教育媒體要實現深度融合發展,必須強化互聯網思維,尤其是以下兩種思維。其一是建立用戶思維。在互聯網時代,用戶的可選擇性大大增加,海量的資訊信息可以使人們遊刃有餘地依據自己的使用習慣來挑選。互聯網時代是粉絲經濟時代,獲得用戶是重中之重。主流教育媒體必須重視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符合用戶心理需求的優質産品和服務。

其二是建立疊代思維。疊代思維是指在很短的時間内推出産品,并在産品使用的過程中開放性地吸納用戶意見和訴求,不斷進行升級更新。這就要求主流教育媒體不能滿足于一時一地的傳播成效,而是積極與教育工作者、家長、學生有效互動,更新思想觀念,創新傳播形式,提升傳播的有效性。

二、内容融合:從淺層移植到深度創新

媒體融合的實質,就是在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内容生産優勢的同時,利用技術來整合傳統媒體的内容資源,使這些資源能夠适應新興媒體傳播的需要。[2]國内主流教育媒體的深度融合發展,需要在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内容生産優勢的同時,利用新媒體技術優勢,對内容資源從淺層移植轉變為深度創新,使其更符合新媒體傳播的特點。

1.内容深度原創,增強專業性和教育性

目前,國内主流教育媒體融合程度普遍較低,一方面表現為内容資源的跨平台簡單移植;另一方面表現為盲目迎合大衆,内容資源缺乏原創性、專業性和教育性。微信公衆号是國内主流教育媒體的主要新媒體平台之一,内容一般轉載自傳統媒體的内容資源,同質化十分嚴重,以至于一些主流教育新媒體并沒有核心競争力,可替代性很強。優質的内容資源,才能促進不同媒體平台的融合,這對于主流教育媒體的深度融合發展尤其重要。因為主流教育媒體并不是簡單地傳播信息,還需要肩負傳播先進教育思想、推介優秀教育典型和經驗的職責,也就是不止于信息傳播,更要有價值的傳播。在價值傳播的過程中,具有深度原創性的内容資源,才可以提升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和傳播度,提升新媒體内容資源的專業性和權威性。

2.内容平台化,構建立體化傳播網絡

媒介決定信息的生産與傳播,媒體融合意味着生成不同于傳統媒體或新媒體的信息。傳統主流教育媒體過于依賴單一平台的内容生産與傳播,呈現出單維化的傳播特點。随着新媒體的出現,大部分主流教育媒體開始擁有微博、微信公衆号等新媒體,信息傳播逐漸呈現出多維化的傳播态勢。對于媒體融合發展而言,要通過内容的平台化,實現立體化的傳播。

首先,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支撐推動内容生産平台化。經過傳統媒體自辦電子版、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新聞信息采集發布上實現聯合互動的階段,媒體融合現已發展到利用大數據、雲計算深層挖掘、整合信息内容,實現信息傳播的多功能一體化階段。[3]教育媒體更應積極利用信息技術支撐推動内容生産的平台化。

其次,通過借力第三方平台、自建平台等方式,構建立體化傳播平台。目前,國内主流教育媒體的新媒體平台以網站、微博、微信公衆号為主,利用微信龐大的社交用戶,暫時起到了快速聚集用戶、擴大影響力的作用。但從長遠來看,傳統媒體轉型要警惕患上“微信依賴症”。搭上微信等商業互聯網平台的順風車固然可以在短時間内實現“流量紅利”,但也要冷靜評估主導權旁落、用戶大數據失守、商業模式和赢利能力架空等風險。[4]因此,國内主流教育媒體在與第三方平台合作的同時,也要加快搶占移動互聯網這個陣地,構建屬于自己的用戶平台,如開發自己的媒體客戶端、課程資源平台等,打造媒體融合發展的核心競争力。一些主流教育媒體除了擁有官方的自媒體外,其編輯也擁有自身的自媒體公衆号,由此形成了從官方品牌到個人品牌的自媒體平台網絡。

三、用戶融合:從單一傳播到多元服務

媒體融合時代,除了推動理念、内容、平台等方面的融合,如何實現用戶層面的拓展與融合則是更為根本性的問題。“用戶思維”是互聯網時代的重要産物,有人甚至将其排在互聯網思維的首要地位。該思維強調一切以用戶的需求為出發點和歸宿來設計産品、提供服務,強調“用戶體驗至上”;尊重用戶主體地位,突出互動性,有的企業甚至直接讓用戶參與産品的開發設計,以增強用戶參與感,以“口碑營銷”方式擴大用戶參與面;企業基于産品為用戶提供持續的後續服務,增強用戶黏性,與用戶建立起深度連接。互聯網時代,媒體的受衆已經從“讀者”向“用戶”轉變,人們不再僅僅是被動接受信息的受衆和消費者,而成了主動選擇信息、傳播信息乃至創造信息的用戶。很多媒體堅持“用戶轉向”理念,運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手段,搜集了解用戶需求,即時互動,增強傳媒服務的精準度和個性化,擴大傳媒服務的傳播力和覆蓋面,在很短的時間内便吸引了衆多關注,擴大了影響力。

然而,正如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郎勁松教授所言,“用戶轉向”似乎正成為媒體融合與轉型的主導理念,但這種思路的負效應值得警惕。其一,“用戶至上”不能取代“内容至上”。媒體不能為了迎合“用戶”,采用嘩衆取寵的标題、捕風捉影甚至虛假的内容吸引眼球獲取關注,堅守正确導向、創造優質内容才是媒體的最大責任。其二,“用戶思維”不等同于“公衆思維”。媒體融合需要在技術和服務層面有“用戶思維”,但在溝通層面更需要有“對話思維”和“公衆思維”,建構平等交流的機制,維護公共利益。其三,“用戶驅動”不是“利益驅動”。不能為了開發“用戶價值”,使媒體内容“泛廣告化”“泛營銷化”,削弱了對讀者觀衆的尊重和敬畏。[5]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國内主流教育媒體如何基于自身優勢,拓展服務邊界,為用戶創造更大的價值,擴大媒體自身影響力,是促使其加快融合發展的動因。主流教育媒體大多由國家和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門主管,既具有教育黨政機關報刊宣傳喉舌的功能,又帶有教育行業報刊專業指導的特征,其受衆主要為教育系統工作者,發行渠道主要是系統内發行。這類教育媒體由于掌握論文發表的資源平台,擁有教育系統龐大的訂戶數量,媒體轉型和融合發展的動力普遍不足。然而,在互聯網新技術的沖擊下,一些主流教育媒體從其他媒體的發展中認識到轉型是大勢所趨,如果故步自封,不但會影響其主流地位,而且很有可能面臨發行量減少的生存困境。于是,他們在立足原有讀者數量的基礎上,主要利用微信平台,積極拓展用戶對象和服務範圍,增強用戶關注數量。

傳統主流教育媒體的讀者對象主要是專業教育工作者,而把衆多需要得到專業指導的學生家長排除在外。這就導緻很多需要向家長宣傳、普及的教育理念、政策、方法,往往要由一些大衆類媒體來傳播,專業的主流教育媒體反而處于失語地位。基于此,一些主流教育媒體,發揮其身處教育系統的專業優勢,開辟微信訂閱号,向社會大衆普及專業的教育知識。比如,由教育部主管主辦的國家級教育新聞媒體《中國教育報》,2013年6月上線“中國教育報”微信訂閱号,緻力于打造廣大教師、家長、校長、局長身邊的“教育資訊專家”。秉持着“新聞+服務”的理念,除了向廣大用戶積極推送權威、專業的教育服務資訊之外,還通過微社區、微店、活動會議推薦、教育信息化産品推薦等運營,向教師和企業用戶提供多元服務。2015年8月,“中國教育報”微信訂閱号用戶突破百萬大關,随後在第八屆中國報刊廣告大會上榮獲“全國最具創新活力報刊新媒體”稱号,進入十強。[6]

省級地方主流教育媒體,也利用媒體融合發展的契機,打通用戶地域界限和服務界限,從原來主要為本省市教育工作者服務,向為全國對教育有需求的用戶服務拓展。比如,重慶主流教育媒體今日教育雜志社,以旗下六本紙質雜志為依托,自2014年起先後開辟“今日教育傳媒”“今日教育考試”“今日教育幼兒家長”等六大微信訂閱号,形成了分化與融合相統一的新媒體矩陣,除了推送雜志有關内容外,每日還堅持推送教育新聞資訊、專業指導服務類文章,彌補了雜志出版周期長、時效性互動性弱等短闆,将教師、校長、家長、學生等不同層面的用戶有機融于一體。同時,開展新媒體廣告投放、圖書出版、雜志微店銷售、線上線下活動等多種形态的業務,全方位為用戶服務。形成了雜志月出版與新媒體日出版相融合、專業出版與大衆出版相融合、信息傳播與經營服務相融合的新型服務模式。截至2016年7月底,新媒體用戶接近40萬,單篇文章最高閱讀量超過300萬次,廣告經營基本成型,極大地增強了主流教育媒體的社會影響力。

移動互聯時代,終身教育、終身學習日益成為人們日常所需,而移動閱讀、移動學習也将成為重要的學習方式。因此,傳統的主流教育媒體,要認識到這一時代發展的必然性,樹立起大教育觀、用戶思維、跨界思維,加快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利用好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平台,拓展服務對象和範圍,優化服務質量,更充分地彰顯新型主流教育媒體的價值。

四、管理融合:從各自為政到一體發展

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既需要進行技術升級、平台拓展、内容創新,也需要對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做出深刻的調整和完善。當前,國内主流教育媒體大多開通了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台,但從整體看,這些新媒體大多還隻是傳統媒體的拓展和延伸,有的單位設立了新媒體部門,但與傳統媒體又是各自為政,缺乏整體融合互動。因此,必須加快改革創新,推動形成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為融合發展提供堅實保障和有力支撐。

1.搭建“去中心化”的組織結構,激發部門合力

當前國内主流教育媒體的融合發展,主要是以傳統媒體為中心,推動新興媒體的融合,這就容易導緻内容生産、平台發布、人才隊伍、經營運作的條塊化,阻礙主流教育媒體的整體轉型。因而,推動深度融合發展,就要搭建“去中心化”的組織結構,不再區分是以傳統媒體為中心,還是以新媒體為中心,而是以項目為載體,跨部門靈活機動地開展業務。以今日教育雜志社新媒體部為例,其人員構成并不泾渭分明,團隊一共6人,隻有2人專職,其餘4人兼職4個微信公衆号日常運營和4本雜志的日常采編工作。而從内容生産和發布來看,新媒體部根據選題策劃需要,可以統一調配雜志全部采編人員協作完成任務;雜志采編也可以從新媒體部調用人員。雜志上的重點文章、用稿征稿調查等信息,通過新媒體平台進行二次加工發布傳播;新媒體上用戶留言、反饋,除了及時回複之外,又通過雜志平台回應,增強媒體與用戶的互動性。最終實現内容“一次采集、多次加工、多形态生成、多渠道傳播”的良性互動局面。從經營運作的角度來看,雜志編輯部、新媒體部、市場部等部門整體聯動,實現線上線下策劃、銷售、推廣的一體化融合。正是通過這種“去中心化”的組織結構,形成了部門間既相對獨立,又彼此合作的運作模式,促進了傳統主流教育媒體的整體轉型、融合發展。

2.構建“權責利一體化”的評價激勵機制,推動編輯轉型

主流教育媒體的融合發展,離不開編輯自身的轉型。然而,在新媒體發展赢利模式尚不明朗、教育媒體人手短缺的情況下,要求編輯主動向複合型人才轉型,承擔更多的融合發展責任,顯然勉為其難。因此,構建“權責利”統一的評價激勵機制尤為重要。在權力上,單位領導在把好導向關的前提下,應該大膽放權,鼓勵編輯主動探索創新;在責任上,明确所有編輯的“融媒體”工作職責,尤其是對從事傳統媒體采編工作的員工提出具體要求,高度重視新媒體運營能力的培養;在利益上,完善績效考核機制,對專職新媒體的員工,給予一定的福利待遇傾斜。同時,按照員工參與項目的貢獻度,兌現績效獎勵,鼓勵更多的編輯人員參與媒體融合發展。

3.探索立體化人才隊伍建設機制,提供堅實保障

合格的數字出版從業人員,除需要過硬的編輯功底外,還需要具備一定數字化創新思維能力、新媒體運用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高素質複合型傳媒人才缺乏,制約了衆多主流教育媒體融合發展。因而,教育媒體融合發展要探索立體化人才隊伍建設機制。一是在人才引進時,除了考察基本的教育學知識基礎、采編技能外,還要重點考察其對新媒體技術的敏感度和熟練度。二是加強培訓工作,注重在實戰中培訓數字編輯運營能力。三是探索建立内部人才共建機制,推行傳統編輯與數字編輯的互相輪崗與培養政策,[7]讓編輯在多個崗位上得到全方位鍛煉。四是重構内容采編生産流程,升級采編系統,建立統一指揮調度的多媒體采編平台,為編輯工作轉型提供堅實保障。

注釋:

[1]丁柏铨.媒介融合:概念、動因及利弊.南京社會科學,2011(11):92-99.

[2]郝振省.互聯網思維下數字出版發展新趨向.出版發行研究,2014(4):5-8.

[3]秦豔華,路英勇.媒體融合發展的幾個關鍵問題.中國出版,2015(13):18-21.

[4]夏威.搞新媒體融合,請勿患上“微博微信依賴症”[EB/OL].(2015-01-02).http://www.tmtpost/183445.html.

[5]郎勁松.警惕“用戶驅動”媒體融合的負效應.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7):6.

[6]俞水,李淩.中國教育報微信獲評全國最具創新活力報刊新媒體.中國教育報,2015-10-13(1).

[7]胡濤.融合發展背景下的編輯轉型.中國編輯,2016(1):51.

(作者單位:重慶出版集團)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