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于翠玲
[摘要]民國時期小學語文教科書本着以兒童為本位的編輯理念,不僅内容根本變革,而且在插圖方面獨具特色:插圖要與文字内容配合,符合美感要求,還要考慮印制成本。民國時期小學語文教科書在當今被重新出版和解讀,仍有多方面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民國時期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編輯特色
[中圖分類号]G23[文獻标識碼]A
近年來,民國時期出版的多種小學語文(國語、國文)教科書被重新出版,受到讀者的歡迎。這些教科書既不同于古代的童蒙讀物,也有别于當今的語文課本,除了内容有趣、語言生動之外,還有大量獨具特色的插圖。本文從編輯理念、美感标準、印制技術三方面,探讨其插圖的編輯特色。
一、插圖的編輯理念
民國時期,出版社在編輯小學語文教科書時,受到來自西方的以兒童為本位的教育觀念的影響,充分考慮兒童的接受心理,不僅在内容取材方面徹底改革,而且插入大量圖片,使文字内容與插圖相互配合,由此徹底改變了傳統童蒙讀物的教化觀念和文本形态。例如,商務印書館是最早組織人力、自行編寫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典範。1904年,商務印書館開始編輯《最新國文教科書》,就确定了編輯原則:“各課皆附精美之圖畫,圖畫布置須生動而不呆闆,處處與文字融和。凡圖畫與文字,皆同在全幅之内,不牽涉後頁。既有以上之限制,于是操筆作文,正如作繭自縛,非常困難;且每成一課,必經各人批判,至無異議始止。”[1]可見小學語文教科書的圖畫及編排方式,以及如何“處處與文字融和”,在初創階段有過艱辛的探索過程。
插圖有不同形式,有的是對應課本的文字内容,有的是單頁的彩色插圖。這些插圖的完美呈現還要具備比較先進的印刷技術。商務印書館以印刷業務起家,注意引進國外印刷技術,1903年“得日本技師前田乙吉及大野茂雄來華攝制照相網目銅版”
[2],所以有能力印制精美的插圖。190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最新高等小學國文教科書》,其第四冊第一課《孔子》[3],附有一頁攝影圖片,分别是“大成殿”和“孔陵前之洙水橋”(見圖1)。在線裝書形式的教科書中插入這樣一張銅版印制的攝影圖片,就采用了當時比較先進的印刷技術。1912年,蔣維喬、莊俞編纂的《訂正初等小學最新國文教科書》第一冊,在第一課《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之前,插有一張彩圖,将所有生字表達的事物具象化,色彩鮮豔。第十五課的插圖表現“姊長、妹幼,坐草上,立花前”的内容,如同一幅美麗的仕女圖,非常引人注目。第三十六課則是配合文字而描繪的“畫眉叫,孔雀飛,鹿走林中,猴升木”彩圖,生趣盎然。可以想見這些彩圖以及每一課與生字相配的黑白圖,都會受到當時小學生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