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傳統出版企業建立内部工作室的相關問題探讨

傳統出版企業建立内部工作室的相關問題探讨

時間:2024-11-08 01:53:39

李豔輝

[摘要]出版企業為體制内編輯建立工作室,尚處于探索過程中。文章拟在分析出版工作室類型和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探讨傳統出版企業為内部優秀編輯建立工作室的動因、建立工作室的頂層設計、工作室與品牌建設的關系。

[關鍵詞]内部工作室頂層設計品牌建設

[中圖分類号]G23[文獻标識碼]A

一、出版工作室的類型和發展現狀

出版工作室對于出版從業人員來說并不陌生,但是它的定義和内涵并沒有一個公認的說法。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伴随着出版産業化、市場化的改革步伐加快,各種形式的出版工作室紛紛湧現。這些工作室都有一個共同的基本功能,即圖書策劃。為了行文方便,我将出版工作室暫且定義為“從事圖書策劃的組織形式”。按照這個比較寬泛的定義,根據工作室負責人的身份,我将工作室劃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出版社内部人員主持的内部工作室,二是由出版社外部人員主持的外部工作室。外部工作室既包括民營圖書策劃公司,也包括自然人身份的民間策劃人(團隊)。工作室的主要功能是圖書選題策劃和市場運作。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上述兩種類型的工作室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以民營圖書公司為代表的外部工作室,總體呈現非常活躍的狀态,不僅數量多,而且涉及各個出版領域。經過市場大潮的沖刷洗禮,有的已消失不見,有的在苦苦支撐,也有的成為行業翹楚。例如,有較大社會影響力和市場号召力的磨鐵圖書公司、果麥文化和新經典文化等。這些脫穎而出的民營出版公司,以其強大的圖書策劃能力和市場運作能力,為讀者提供了一大批既叫好又叫座的優秀圖書,既赢得了較好的社會聲譽,也實現了經濟效益的豐收。與它們合作的出版社也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自身品牌。由出版社内部人員建立的工作室的發展則呈現出很大的不同,總體而言數量偏少,影響不大,品牌和規模效應尚未形成。就其階段性特點而言,在早期,成功的内部工作室鳳毛麟角,而且未能持續。以20世紀90年代影響較大的梁晶工作室為例,雖然它所引進的外國經濟學名著和教材對于中國經濟學學科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其主持人工作的變動,工作室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從内部變為外部,同時由于主持人工作重心的轉移,工作室圖書的影響力未能持續。在較長一段時間裡,出版社内部工作室的探索處于沉寂或停滞狀态。但是,最近幾年出版社内部建立工作室的現象逐步增多,有的發展得相當順利,不僅為出版社的品牌建設貢獻良多,工作室的主持人也成為業界名人,其個人品牌也逐步得以确立。

二、出版社嘗試建立内部工作室的動因或目的

出版社嘗試建立内部工作室,其動因或想要達到的目的大體可以歸結為兩個方面,即激發活力和留住人才。而留住人才的主要途徑是打破薪酬“天花闆”和提升人才的自我實現感。

(一)依托工作室激發活力

近年來,出版業在轉企改制之後,各個出版社在按照強大的慣性運行的同時,各種問題也日益加劇。例如,單品種效益下降、品種擴張的趨勢沒有得到根本上的扭轉;存銷比越來越大,庫存負擔越來越重;出版社内部缺乏活力,鮮有創新。而随着互聯網企業和新媒體公司的強勢崛起,其靈活的商業模式、源源不斷的創意、巨大的商業成功,時時刺激着出版人的神經。具有責任感的出版社負責人不可避免地要思考如何借鑒互聯網和新媒體企業的成功經驗,通過内部組織機構調整和流程再造,建立起能夠與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新技術對接的内部機制。工作室的建立就是傳統出版企業對上述挑戰的一種回應。

(二)借助工作室打破薪酬“天花闆”

互聯網企業和新媒體公司,對有才華的出版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出去創業”“持有股份”,是很多出版社中層以上幹部和優秀編輯離職時給出的理由。這是由傳統出版企業的性質和整體經營狀況決定的。傳統出版企業作為國有文化企業,無論是其負責人還是普通員工,是不可能持有企業股份的。雖然據說國家正在研究國有企業的股權激勵路線圖,但究竟何時出台具有可操作性并切實有效的辦法,仍然無法預知。而出版企業原有的薪酬制度對優秀編輯所能發揮的激勵作用是有限的。傳統出版企業的薪酬制度,從大的原則上來說,是根據編輯的崗位和貢獻來設計的,鼓勵多勞多得、優勞優酬。但在實際績效考核過程中,由于種種複雜因素,導緻編輯之間幹好幹壞差不多。單書成本核算不能嚴格做到,考核結果與考核過程的關系不透明。再加上有任務性選題和自主策劃選題、曆年選題與新選題、崗位選題與自主策劃選題、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等細分,如何衡量策劃編輯的貢獻變得比較複雜。優秀的策劃編輯的主觀感受是,自己的所得與付出不成比例,自己的貢獻沒有在收入上得到完全體現。與此同時,由于薪酬體系設計上存在的問題,很多傳統出版企業中的優秀創新型策劃編輯,其績效獎金實際是有“天花闆”的。他們可以根據整個行業的利潤率水平、所在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發展速度,大緻推算出自己每年的績效獎金增加的幅度。不論你做得多好,你的所得就是那麼多。對可以享有股權的生機勃發的互聯網創新企業的憧憬,埋在思維極其活躍的策劃編輯内心,一旦遇到機會,他們就很可能揮手告别傳統的出版社。而建立工作室能有助于打破薪酬“天花闆”。

(三)借助工作室提升編輯的自我實現感

除了薪酬因素,傳統出版企業内部機制的固化和營銷短闆導緻優秀創新型策劃編輯的自我實現感較低,這也是部分優秀編輯跳槽到其他出版企業或其他行業的原因。如果說前面所述與薪酬待遇有關,那麼這一點就與編輯作為出版人的理想和情懷有關系了。出版企業存在的對選題的限制,營銷部門市場推廣不力,銷售渠道不暢等原因,可能造成編輯想做的選題做不了,好書沒有好銷量,并導緻優秀作者的流失。當然這裡不排除選題不夠好、策劃編輯本身的市場運作能力較弱等原因,但出版社内部體制機制上存在的諸多問題,也會制約編輯創造性的發揮和潛能的釋放,使得編輯的成就感降低,失敗和無奈的情緒加重。

由于傳統出版企業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上述種種問題,因此,通過成立工作室,通過賦予優秀編輯更多權利,解除束縛編輯手腳的條條框框,使其創造性得以發揮,從而實現編輯與出版社的雙赢,就成為當下許多出版企業負責人不約而同的選擇。

三、内部工作室的頂層設計

作為傳統出版企業的主動選擇,建立内部工作室必須做好頂層設計。基于社情找準出版領域,選對負責人,明确工作室的責、權、利,做好配套措施支持,是做好内部工作室的關鍵。

(一)找準出版領域

建立工作室需要考慮企業傳統優勢和未來發展方向,或者為了鞏固和擴大傳統優勢,或者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對于綜合性出版企業來說,其選題範圍涉及的專業面比較廣,每個專業出版領域都有一些優秀的策劃編輯。但是,選擇在哪個闆塊建立工作室,需要出版企業負責人從宏觀上加以考量。在具有一定資源和品牌優勢的闆塊建立工作室,使得工作室能夠利用出版社已有的品牌優勢,更快地建立起自己的品牌,這是比較合理且保險系數比較高的選擇。當然,建立工作室也可以選擇一個新的出版領域。對于進入新領域,一般的出版社都會進行充分的論證和調研,由于工作室規模小,即便嘗試失敗,也無傷大局,畢竟“船小好調頭”。

(二)選對負責人

内部工作室的負責人必須是複合型人才。除了像編輯室負責人一樣具有選題策劃能力和作者資源、内驅力、領導力之外,工作室負責人更需要具備市場運作能力。工作室負責人首先應該是優秀的創新型策劃編輯,具有優質作者資源。同時,他應該具有較強的内驅力和開拓精神,其工作的動力主要不是來自單位和領導的要求,而是他自己想做事。與此同時,還要有較強的開拓精神,有自信、勇氣和擔當,願意承擔起做工作室的責任。領導力是工作室負責人必須具備的,因為工作室是由數人組成的團隊,要能夠團結和帶領大家一起做事,畢竟單槍匹馬單打獨鬥難成大事。

比較理想的情況是由出版企業内部的名編輯來建立工作室。名編輯一般除了具有上述特點之外,還在圖書品牌方面有所積累,具有社會辨識度,比較容易取得成功。例如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王瑞琴工作室,海天出版社的胡小躍出版工作室等,他們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出版了有影響的多套叢書,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三)明确工作室的責、權、利

出版企業内部建立的工作室,實際上是虛拟的公司化運行機制,因此工作室的責、權、利必須清晰地加以界定。這是工作室順利運行的基本條件。根據編輯工作性質和出版流程特點,以下幾個管理方面的關鍵點需要企業負責人給予特别關注。

第一,選題範圍界定。選題從類别上一般有教材、學術和大衆之分,專業分類更多。出版企業内部的優秀編輯都具有自己的專業性,因此,其所建立的工作室必然以聚焦于某個專業或某個闆塊為宜。需要注意的是工作室選題與其他編輯選題的關系,因為出版社内部可能有其他編輯也做同類選題,他們之間在選題和作者資源方面存在競争關系。如果能夠比較清楚地劃分工作室選題的邊界,就能夠避免内部惡性競争,減少管理和協調的成本。

第二,工作室的權利。被賦予的權利包括:選題權,即在規定的選題範圍内的自主申報選題的權利;财務權,即工作室可以突破部門原來規定的各種财務審批權限,自主控制各種直接成本和費用支出。例如紙張材料的選擇、印刷廠的選擇、稿酬标準的掌握、宣傳經費的使用等;發行渠道開戶權,即工作室有權利自主進行營銷活動,增加發行渠道;用人權,即工作室自主選人用人,可自主确定員工薪酬。

第三,工作室的目标和任務。工作室建立之初,出版社和工作室負責人對于工作室的目标和任務,要達成一緻意見。如在協議期限内,在經濟效益方面工作室要達到怎樣的經濟規模和利潤規模;在品牌建設方面工作室要達到怎樣的目标。前者可量化,後者可描述。

第四,工作室的考核和分配。在工作室與出版社簽署的協議中,應包括利潤分配方案和虧損彌補方案。與虧損彌補相關的是工作室解散的條件約定。在中央發布《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将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意見》的背景下,出版社也應該将社會效益考核目标加入到對工作室的考核中。我建議将其細化為兩項指标,一是導向正确,二是出版物質量合格。工作室在選題方面具有較大自主權,這就帶來出現導向問題的風險。而如果出版物質量被發現不合格,對出版社的聲譽将造成很大損失。如果這兩項中的任何一項出現問題,都可以對工作室做出減少利潤分配乃至解散的處罰,同時對相關責任人做出相應處罰。

(四)對工作室的配套支持

出版社内部建立的工作室,要在出版社内部來運行,由于工作室在功能上要側重于最為重要的選題策劃和營銷,因此,出版流程中的其他方面可能需要借助出版社的其他不同部門來完成,例如文稿加工、印制、圖書入庫、發貨、補貨、回款、年度财務決算等,在這些環節上需要各個部門的有效配合。因此,出版社負責人要在出版社内部營造一個有利的輿論氛圍,同時安排一位社級領導聯系工作室,積極協調處理全流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保證工作室順利運行。

四、内部工作室與品牌建設

(一)工作室産品品牌背後的理念支撐

傳統出版企業推出以社内名編輯為負責人的工作室,都有品牌建設的訴求。如何進行工作室的品牌建設呢?最為關鍵的是确定一個支撐品牌的理念。這個理念需要用一個适當的名稱來體現,通俗地說,即給品牌起個好名字。名正則言順,用在工作室品牌建設上也是适用的。有了名稱之後,還要不斷地對名稱和它背後的理念進行闡釋,使得本企業的員工、業界同人和廣大讀者都能對品牌的内涵耳熟能詳。好的品牌名稱要體現出品牌負責人的思想和态度。以社科文獻出版社的“甲骨文”品牌為例,其權威表述是“甲骨文緻力于為讀者提供有價值的高品質讀品。譯介國外的經典社會科學類理論著作和學術暢銷書是我們圖書系列的主要方向。作為一個新的品牌、新的團隊,我們努力追尋着自己的夢想,也希望更多讀者和我們一起追尋。”其精簡版表述為“讓我們一起追尋”。從其具體的闡釋中可以看出,“追尋夢想”就是“甲骨文”品牌的理念和态度。當然,品牌内涵需要通過一系列具體産品來體現。“甲骨文”所出版的圖書從内容到裝幀,無不以具體的、形象的姿态表達着品牌的追求。再如,近幾年在專業史學界享有廣泛聲譽的“新史學”品牌,其定位是“觀古今之變”,在研究路數、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上“求新求變”,是品牌的追求,也是選題遴選的标準。該品牌所推出的學術著作,确實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體現出了品牌的追求。

(二)企業品牌、産品品牌和個人品牌三位一體、協調發展

在品牌建設尤其是品牌塑造和宣傳方面,到底以企業品牌為主,還是以産品品牌為主,抑或是把作為工作室負責人的編輯也作為品牌建設的重要内容呢?一般說來,對企業産品品牌的宣傳就是對企業品牌的宣傳,企業品牌往往是由該企業幾個著名的産品品牌構成和塑造的。因此企業品牌和産品品牌的結合度是比較高的。例如商務印書館與漢譯學術名著叢書系列、辭典系列,三聯書店與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系列,社科文獻出版社與皮書系列等,都是如此。但産品品牌與個人品牌的結合度就有比較大的區别了。早期的有梁晶工作室與其引進版經濟學教材與名著,新近的如社科文獻出版社的董風雲與其“甲骨文”,重慶大學出版社的鄒榮與“拜德雅”等,但總體上可以說傳統出版企業對編輯個人品牌的重視與塑造,力度是很不夠的。其原因與傳統上對編輯角色的定位和認識有關。傳統上編輯都被定義為“為他人作嫁衣”,默默無聞的幕後人物,是傳統的編輯形象。連作為作者的錢锺書先生都隻願意讀者看他的書(“吃雞蛋”),而不願意讓讀者認識他本人(“下蛋的母雞”),那麼作為為作者服務的編輯,又有什麼必要性突出個人呢?所以,大多數編輯都是謙虛、低調的。但是,随着出版業市場化程度的加深,傳統的編輯定位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市場需要了。市場的活躍和競争的加劇,呼喚着更加具有創造性和個性的編輯。在互聯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編輯也更加具有開放性,更加需要以更直接的方式來印證自身的價值。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企業品牌、産品品牌和編輯個人品牌的共生協調發展。

(三)出版企業要更加重視編輯個人品牌建設

在企業品牌和産品品牌的塑造上,企業負責人與工作室負責人比較容易取得一緻,但對于是否塑造編輯個人品牌,有的企業負責人或許會有疑慮。我的觀點是,在工作室建立初期最重要的是對産品品牌的塑造;在産品品牌産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有了一定的社會認知度以後,出版社應該及時塑造編輯的個人品牌,完成從産品品牌到個人品牌的過渡。因為,對個人品牌的塑造反過來會擴大産品品牌的影響力。工作室負責人适時亮相,向媒體闡述品牌内涵和追求,會使品牌形象更加豐滿、更容易被人記住。出版企業應該更加重視編輯個人品牌的建設,我甚至認為,缺乏個人品牌建設的工作室不算是完全意義上的成功的工作室。培養名編輯和出版家,一直是編輯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近些年來被承認為出版家和編輯家的大多是出版企業的主要負責人,在一線做編輯的不大可能獲得這樣的社會認可和榮譽,因為他們缺乏相應的平台,缺乏脫穎而出的機制。那麼,為一線的、優秀的編輯建立工作室,就為優秀編輯成長為編輯家和出版家提供了通道和可能性。

在編輯個人品牌塑造方面,最為關鍵的是出版企業負責人在思想觀念上的認同和在具體操作層面的支持。出版企業負責人要有寬大的胸襟和長遠的眼光,識才愛才,不僅在具體工作中支持優秀編輯,而且樂見其成名成家。對編輯個人品牌的塑造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例如,推薦編輯參加各種業界獎項的評選,在各種編輯培訓中請編輯做培訓師,在各類媒體上刊登對編輯的訪談,等等。實際上,對編輯個人的宣傳就是對産品品牌的宣傳,兩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開的。如此一來,企業品牌、産品品牌和個人品牌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編輯的個人成功與企業和産品品牌緊密相連,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編輯對企業的感情和忠誠度,從而真正實現雙赢。

出版企業為體制内編輯建立工作室,尚處于探索過程中。不同的出版企業根據自身特點,在具體做法上亦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無論結果如何,在原本比較僵化的體制機制上打開一個缺口,哪怕作為一種小型試錯的安排,也是有價值的。出版業同人需要密切關注内部工作室制度的發展,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為企業迎接更為激烈的挑戰和更為劇烈的變化積累一些資本。

(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